心理学书籍 » 認識反轉移關係:由投射性的認同到神入

定价 ¥

認識反轉移關係:由投射性的認同到神入

  人如何面對自己?
  精神分析師和心理治療師又是如何面對自己?
  作者意圖在治療師和個案互動的基礎上,來探索這些重要的命題。本書的出發點不只在於個案的問題,更將治療師的內在世界過程做了細微的解剖。
  本書所探索的內容,是一幅實用的內在世界導覽圖。

認識反轉移關係-由投射性的認同到神入 Understanding Countertransfe


作 者  歇·瓦特·布爾克
 譯 者  林明雄/林秀慧
 出版社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3/10/16
 語 言  中文/繁體
 裝 訂  平裝
ISBN  9789573246503
 定 價  NT$420 

作者介紹

米歇爾˙田歇(Michael J. Tansey)和瓦特˙布爾克(Walter F. Burke)於1989年合著「認識反轉移關係:從投射性的認同到神入」一書,並於1985年於當代精神分析雜誌發表有關投射性認同、反轉移關係騷亂與神入瓦解之相關文章。

譯者介紹

 林秀慧 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 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畢業 社會工作師
 林明雄 精神科專科醫師 宏慈療養院主治醫師
 兩位譯者另合譯「支持取向與洞見取向的心理治療」,「客體關係治療」,「自體心理學的理論與實務」等書。

目錄

 當代精神分析總序∕王浩威
 1 導讀 替自己在自己的潛意識裡找到座標∕蔡榮裕
 13 序
 17 第一章 緒論
 23 第二章 反轉移關係、神入及投射性認同
 歷史觀
 53 第三章 術語的討論
 77 第四章 處理互動溝通的單位順序:簡介
 81 第五章 接收階段
 95 第六章 內在處理
 107 第七章 溝通階段
 117 第八章 驗證
 135 第九章 揭露反轉移關係
 151 第十章 臨床實例
 193 第十一章 結語
 201 參考書目

自序



本書的靈感主要來自我們與吉爾醫師(Dr. Merton Gill)的交往。我們在研究所時代,便參與其心理治療研習營,且非常幸運地能夠在畢業時與他有個每週一次的研習團體。那團體自1978年開始,持續會面,且在整個芝加哥城的臨床心理學上,發揮了主要的影響力。吉爾醫師不像其他在此領域已聲名顯赫的一些人,他總是鼓勵獨立思考勝於順從。他喜愛活潑熱烈的辯論,且顯然能在臨床資料的份量足以要求他修正立場時讓步。他藉著例子告訴我們,不論是做老師或做治療師,不需要期望自己是完美或全知的。藉著他的話語和──更重要得多的──例子,他在研習團體中,建立了一種催化和鼓勵大家檢視經常是困難之反轉移關係經驗的態度和氣氛。

當我們傾聽錄音帶陳述的臨床資料時,會有一種非常普遍的模式吸引我們的注意:因為這研習團體被經驗為非常有幫助,所以每位陳述者典型地都帶來了困難個案,而不是只反映反轉移關係困擾的個案,因而產生了像不舒服、自我懷疑,以及喪失整體觀點這樣的感覺。治療師在團體的洞識和支持之下,經常能夠辨識和認知對個案不舒服的想法、感受和衝動。幾次以後,顯然,混亂的反轉移關係反應以某種方式產生,這不僅是因治療師的個人問題,且受到個案的影響。對個案影響的本質、來源和意義之瞭解,必然被證明對治療過程極有價值。

由於在我們移到下一個案例之前,每位治療師典型地會陳述三或四次,因此團體就有機會藉著觀察治療師如何選擇整合來自團體的意見而併入其干預中,以及個案接著會如何反應,來試驗假說。除此以外,我們經常有機會在一或兩年後聽到同一案例的報告。我們一向認為對個案、治療師和互動有更多瞭解,則可以慢慢剝開反轉移關係的陣陣困擾。雖然研習團體的組成,並非由於成員對吉爾醫師在有關轉移關係現象的想法有共同興趣,但我們仍無可改變地被導向瞭解治療師的經驗,以做為推想個案經驗的方向。接著我們的方向相當自然地被引至對有關神入、投射性認同和反轉移關係,三個連結精神內在和人際取向領域之最重要概念(也包括了轉移關係)。

我們深深感謝吉爾醫師,在經年累月促進我們的專業成長上所做的一切努力。我們也感謝他鼓勵和指導我們完成這項計劃。對許多從最開始便參與這研習團體的心理師們,我們在此也對他們獻上誠摯的謝意。

我們從這研習團體、從我們對文獻的探討,以及從我們日積月累的臨床和督導經驗裡,我們避開了好幾個在本書中被提到的問題。個案如何能從治療師引出與個案自己如此接近的平行或互補經驗狀態?掙扎於反轉移關係的治療師,能夠藉以使自己從個人經驗強度(不管這經驗可能是愉快或不愉快的)解脫出來的具體步驟是什麼?治療師讓自己解脫出來後,如何使用這經驗而進一步瞭解個案?治療師如何決定,其個人因素和個案的人際關係影響,對其反轉移關係反應貢獻之程度?最後,治療師如何在基於瞭解自己之反轉移關係上,決定干預的內容和時機?揭露反轉移關係在什麼時候有用?又在什麼時候沒有用?我們並不覺得這些問題在現有的文獻中已被適當地提及。

我們也受到逝於1987年之多尼利醫師(Dr. Charles Donnelly)的影響和鼓舞。他的鼓勵和對我們專業發展的奉獻,是本書早期工作的重要因素。他以自我心理學的架構,頗有興緻於瞭解內化的過程,幫助我們瞭解陷於反轉移關係動亂中的治療師之精神內在經驗。最重要的是,多尼利醫師對於運用精神分析方法於嚴重情緒困擾的個案,示範出一種不可動搖的實行諾言。因此他幫助我們確信,精神分析概念最常沿著一連續的現象而存在,而不是按照精神病理學的索引就可理所當然地分離出來。

我 .....


導讀

導讀:替自己在自己的潛意識版圖裡找到座標
蔡榮裕 台北市立療養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序曲

精神分析師與心理治療師如何面對他自己呢?人如何面對自己呢?人做為一個主體時,又如何能夠面對自己的主體?當治療師做為自己的主體時,他又如何能夠知道自己是怎麼回事呢?如果治療師生下來即完美無缺,也許這個命題就毫無必要了,然而,就人的現實而言,這種完美無缺曾經存在過?或者,果真如此時,那對於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即必然代表好的結果?或者,何以必須要有前述的這些命題呢?這些命題的存在到底意味著什麼呢?本書作者意圖從治療師與個案的互動基礎上,來探索這些重要的命題,本書的出發點已不是只從個案的問題出發,而將治療師的內在情感過程,也納進去做為探索的主題。

本書作者用了顯微鏡般的態度與方式,對於治療師的內在情感狀態(或者如精神分析術語所稱的「反轉移關係」〔countertransference〕)做了頗細微的解剖,本書的細膩程度對於正要以這些角度來探索自己的人而言,在起步時,可能會是一種沉重的負擔,然而,當探索者走得深入時,這本書所探究的內容,仍將會是一本很重要且實用的內在世界的導覽圖。但是在閱讀本書時,頗值得提醒的是,本書所探究的主題,包括反轉移關係、投射性認同(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與神入(empathy),在精神分析的領域裡,常更是指向潛意識世界的運作,因此,讀者也得試著在閱讀裡,試著讓自己的聯想能夠處於流動如飄浮般的動態裡,隨時使自己能夠捕捉一些言談之外的感受與心情,而不是只在意識層次的反省裡打轉,反使閱讀本書成為一種鞭打自己心情的方式,那可就是很辛苦的事了。

或者,進一步而言,對於個人的內在感受是什麼,其實並不是想出來的,而是在各種言談或流動的思緒裡,突然浮現的那些感受。因此,閱讀本書時,如果讀者是抱持著要獲得很多的知識而已,那就容易走入死胡同,變成背誦了很多術語,但對於自己的感受卻反而一無所知。如果如此,勢必使得閱讀本書成為一種苦差事,那是頗可惜之事。作者在本書的這二章裡,整理了反轉移關係的概念在精神分析史裡,經歷過那些年代的理論洗禮,而變成目前的樣子。基本上,作者是採取較近代的觀點做為切入點,因此,讀者在閱讀時,也許會覺得較親切些吧。

本書作者雖然想談的是關於治療師本人的反轉移關係,然而,他的著手點是由投射性認同開始,而走到神入的經驗裡。由於投射性認同的概念是客體關係理論(Object Relations Theory)在實務與論述時重頭戲之一,而神入則又是自體心理學(Self Psychology)的主軸理念。在當代的精神分析理論裡,客體關係理論與自體心理學可謂是兩條最重要且難以分割的理論顯學,在目前雖是由不同的治療師各自深入發展中,但勢必將會走在一起而匯成一條滔滔大河。因此,本書作者由反轉移關係這個頗敏感的主題出發,在本書中雖然不是以介紹兩個大理論為主,但卻已隱隱地藉著治療師的反轉移關係的概念主軸,將客體關係理論與自體心理學做了一場內心獨白的戲碼。

投射性認同

為了使讀者不致於迷失在本書的細微過程裡,筆者略述一些主要的概念做為宏觀的引路。要談這些重要概念之前,先澄清投射性認同與「投射機轉」(projection)有何差別?最重要的差異在於前者發生於互動過程裡,而後者則意味著沒有互動的發生。因此有些人甚至質疑是否有真正的投射機轉存在,或者它的確存在,但沒有互動的意味,那麼它又有何意義呢?因為以客體關係理論而言,不具互動意味的人類行為似  

标签

反移情 客体关系 投射 神入 投射性认同

评论0

最新评论

精神分析 » 客体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