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的视角,实用的技术
时间:2018年03月28日|1727次浏览|1次赞


看自体心理学的书,一路下来,深觉理解的不易。而巴史克则非常用心用力地力图把技术糅合在临床的案例中,深入浅出地讲述清晰,这点,着实令人敬佩。

这本书里面他介绍了他对于心理治疗的观点:“如果一开始就假设病人自己拥有处理问题的调适能力,而治疗师的工作在于帮助病人发挥潜在的力量,那么不但不需要让病人产生毫无必要的退化,也可以避免旷日费时的治疗。换句话说,我不把病人当成旧日创伤的受害者,反倒视他们为现在改变自己的主角。”

在此书中,他阐述了心理治疗的目标和焦点是:帮助病人以自己原有的正面力量去减轻、对抗,甚至偶尔能消除他负面的部分。他提出了“心理治疗的发展模式”:情感/理智(affect/reason),依附(attachment),心性发展(psychosexuality),自主性(autonomy),创造力(creativity)。

而“发展的螺旋性循环”则是指正常的情形下,人们会稳定的进步,由“做决定”(decision)开始,然后“付诸行动”(behavior),进而证明自己“能够胜任”(competence),因此提高“自我价值感”(self-esteem)。这个过程一直循环向上,稳定进步。而在解决问题这件事情上,需要有五个方法来评估,或者综合使用:引导、技巧的学习、情感的连结、反思的能力、有效的沟通。当评估到个案在发展的哪个维度出了问题的同时,也可以评估其另外的哪几个部分是他的资源,从而去调适相应的部分。

而在这样的工作里面,巴史克把科胡特的“正向移情”关系也纳入了进来,阐述治疗发生作用的前提。而如果无法建立正向移情,则要考虑长程心理治疗的必要性了。巴史克在后续的章节里面,举不同的案例来详细叙述了发展模式在评估和治疗病人过程中的工作。

感觉看似简单,实则需要非常熟悉自体心理学的理论才能轻松运用。总体来说,这是一本非常好的短程心理治疗的指导书籍,也解释了我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所看到的,不同来访者问题表现的差异性,能够指导工作的一些方向。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