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情绪与健康
作者: 孟昭兰 / 5235次阅读 时间: 2014年1月03日
来源: 人教网心理研究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AL5E7j y0w)w

  老年情绪与健康

3\ U8V7}|ZRY's-F0 心理学空间6U/S;MyfM

  人口老龄化在西方已经成为日益被社会所重视的重大问题,而且已经建立了诸多的安置和保护措施。在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福利的增加,老年人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是,社会对老年人应尽的责任还没有足够的准备,如经济投入、社会设施建设、精神关怀等。在这样的情况下,日益进入老年期的人们只能为自己创造适宜的养老环境,争取过一个幸福、安乐的晚年。

;v!t3W!E*b)?@0

6g7[{7A lh)b n rA0一、老年特征心理学空间:l)N2~wO

;B c5b"D\4cVN0老年时期应当是人生最安逸的时期,是勤劳一生后应该享受生活的时期。按照中国的传统,老年应当是享受子孙绕膝、合家欢乐生活的时期。目前在我们的现实并不十分理想的情况下,老年人还有很多苦恼,一方面来自自身现实的不尽如人意,另一方面来自对社会变革带来的社会传统改变的不适应。

p~nVI+ha B S0

6q C;OyQ_0老年人生活的主要变化,是退休和“空巢”。退休,意味着脱离职业,脱离人群,甚至脱离社会大环境,心理学称之为“脱离接触”。这时人们的生活和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是失去了职位,失去(减少)了收入,失去了与原来人群的交往,甚至失去了人们的关注和他人的尊重。“空巢”,是指孩子们远离家园或家乡,老人缺乏子女对他们健康的关怀,以及生活和精神上的照顾和关爱,从而遭受冷落甚至被遗忘之苦。

$koa!T:KTI0

*z'Y3|eX0那些脱离社会、离开岗位的现象,被称为“失去角色”。教师退休,失去了做教师的角色;丈夫去世,妻子失去了做妻子的角色;子女早亡,父母失去了做父母的角色;领导者退休,失去了职务和向社会承担责任的角色。失去的实际上是在社会上和家庭中的位置与身份,因而可能产生严重的失落感。没有子女在身边,会感到寂寞、孤独、彷徨和无助。这些感觉是情绪性的。最普遍的负性情绪心理状态,就是由丢失、丧失所引起的失落感和孤独感这样的痛苦、无奈的情绪。严重时,痛苦会转化为忧郁情绪。心理学空间%W2pZ?U$bS5R

心理学空间 @"sl l0~n6D9{4Q#h

二、情绪

[ j S)FU5K,aF3KT0

_A;oRa3N*U:D"l$A/s,Z0(一)什么是情绪心理学空间U]6y~!Nww

3\Y1g y-th0情绪是心理的一种形式,是个体对环境事件关系在人脑中的反映,即当环境事件对主体起着有利或有害的作用时所产生的心理反应。人遇到对自身或所关怀的、所亲近的人有利的事件,就引起主体的满足、舒适和快乐的情绪;遇到不利或有害的情境,则诱导痛苦、忧伤、悲痛、愤怒的情绪。然而,人的情绪经常是多种情绪的混合物,如痛苦、厌恶、恐惧、愤怒、内疚等情绪混合发生时,就是忧郁,或称抑郁。还有如敌意、焦虑、怨恨、妒忌也是复合情绪,而期待、爱慕、羡慕、怜悯、同情等则是良性的复合情绪。心理学空间6Z"G4` C#K'S"mt h

心理学空间Pi n&{&q(kL7@%q%qU

快乐和痛苦,以及兴趣、厌恶、悲哀、愤怒等,都是先天的、无须学习的基本情绪。它们是先天预成程序化的心理模式。然而,由于人类的社会化,社会情境诸多因素的混合,使单一的原初情绪成为复合情绪。而且情绪与认知判断相结合,如我们处在退休、下岗的情况下,人们自然有很多想法,主要是感到丢失了很多东西,这种认识与不良情绪相互影响。当这些情绪处于矛盾中的时候,人们就感到十分不舒服,例如气愤与无奈,就是对立的、矛盾的情绪,发展成为忧郁,忧郁就是多种情绪的复合。对这些复合的负性情绪的体验,要比一般的痛苦更难以忍受(孟昭兰,1989,1994,2005)。心理学空间;i5Em.O6M

心理学空间$U @*o+{p8N,Ti

情绪让我们产生各种各样的难受的或舒服的感受和体验,这是因为:

1kt&oO.y*N~h0

} dJ Q4}/@qV9^*Z;d01.情绪在大脑的部位中,与人的生命中枢十分接近。情绪活动,牵动体内各种器官的变化,如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特别是内分泌及其他腺体的活动和分泌的变化。这些变化,会使它们向脑输送神经冲动和化学物质,干扰生理过程的常规,从而引起一种特殊的感受。詹姆斯说,“情绪是身体变化的感觉”。良性的情绪,如快乐,引起良好的感受;负性的,如痛苦,则引起不舒服的感受。对人有重大意义的那些环境事物,引起多种情绪的混合,更加重了这种感受。

Y Vy6C9I0 心理学空间,u3ERU!ab$XXe

2.情绪的激活效应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情绪的不可控制性。情绪体验在脑中弥散性扩散的兴奋,不能完全受大脑皮质和语词意识的支配。从一定意义上说,情绪是超理性的。多种情绪活动过程的延续,会产生合并或转化,如忍受不了的痛苦转化成愤怒,愤怒与厌恶结合就可形成敌意,忧伤受到压抑就导致忧郁、郁闷。这些复合情绪增添了体验的复杂性。同时,情绪具有驱动性的功能,它使人们趋向这样或那样的活动。活动反过来又加强(或减弱)体验(孟昭兰,2005)。

Z:[;u9E_ } m_0 心理学空间D0_+aU+X } Gw

(二)痛苦

U;_3M`"y-u x0 心理学空间(l/p\ [V5dn{!e O9G'{

人人都体验过痛苦。当人持续存在于不良情境中而无法摆脱时,痛苦就会产生。在人的一生中,从婴儿到老年,痛苦是不可避免的。

;wt9z9z ALy0

|*\'x9~_0痛苦的激活度和紧张度都是不太高的,因此,人是可以忍受的。人们常常长时期地忍受着痛苦,例如慢性病缠身、失去亲人等。心理学空间&mC^)rf3[L

心理学空间:X/})Y*}fZ l'?!d

痛苦产生的原因包括物理的、生理的、心理的。持续存在的刺耳的噪声、刺眼的亮光,是物理刺激,会引起人们烦躁和厌恶。生理的如持续的疼痛,饥饿,导致痛苦。而最重要的,则是由心理―社会的诱因所引起的痛苦。丧失亲人、生计和尊严,是引起痛苦的最重要的原因。心理学空间[p-p4\K W,U2zgHv

;fqcrX*] xj0痛苦有其一定的生态价值。痛苦能够引起人们的同情和帮助。我们从苦难中的老人身上可以看到痛苦的表情,它是向人们表达其痛苦的。人们之间的痛苦和同情的相互影响,有利于群体的结合。痛苦同时也是为了让人设法改善自身的处境。心理学空间Bw'nth*q~+g#T

NG4}O z!r-x1Ix0痛苦虽然是可以忍受的,但它是人们心灵的负担。人们不应当因其可以忍受就忽视其严重性。严重的痛苦可导致悲伤,甚至转化为忧郁而成为精神疾病。因此,应当努力设法摆脱痛苦的处境,而不应当因它可持续存在而总是忍受着。心理学空间;r$F A/{ r1r;p

心理学空间t6@`$v$C*@1c[&Xf p R|'t

(三)忧郁

#o,YmD$n%{*s? W0

"@Wr y|xh!Cs0人人都有过忧愁、郁闷、烦闷等体验。忧郁是一种复合情绪,它比任何单一情绪的负性效应都更强烈,持续时间更长,给人带来的痛苦更大。它主要是以痛苦成分为主,还包含有悲伤、愤怒、悔恨、自怨、羞愧、恐惧、无奈等情绪,因人而异,因时间、情境而异。忧郁可以属于正常情绪范围,严重时可转化为病态,成为抑郁症。正常与异常的界限在于,一般来说,处于忧郁状态的人,如能对所遭遇的环境与自身状况有恰当的认识,对自身行为能够有一定的控制与调节,有正常的社会交往和工作,有起码的自信和自尊,就属于正常的情绪反应。如果对自身处境不能如实判断,产生认知偏差和偏离社会行为,由于过度压力而情绪消沉或绝望,失去社会交往和兴趣,不能正常工作和生活,甚至企图自杀等,则属于异常范围。心理学空间&N)b)m i)G"u5A

心理学空间l0n5{)E Z I

三、老年情绪与生活的调适

r:Z \F?fIg0

D&yKqF B0(一)培养兴趣心理学空间Uwvx y d/WmUl7HuN

心理学空间 o#o"Ud C N"NK

一个人生活中若没有兴趣,就像煮的一碗菜里没有盐,没有油,没有滋味。兴趣就是我们生活中的“佐料”。心理学空间5Q.iRy"P(a3C-`0^ }

心理学空间aD _/]#RE ha

兴趣具有驱动的作用。它能调动生理机能,促进维持身体活动所必需的能量的释放。例如,它可以放大饥饿驱力,促进进食。它也驱动人去认识新鲜事物,是增长知识的动因。

9]/S:^'m$Q$Cu0

e/^n"[9T#Fs6b#g0oN4X0兴趣浓厚的人更容易与人交往,从而兴趣就成为社会交往的建立和保持的动因和媒介,对养成人们良好的交往技能起促进作用。

E/g"T5Pk2~_adB?0

n`u U8K Xoqi4~0兴趣为人提供观察、探索、追求和进行创造努力的动力。兴趣支配人的注意和知觉的选择性,是智慧发展的源泉。兴趣对认知的作用在于:维持注意,支配知觉的选择,排斥和筛选无关刺激的干扰。如果没有兴趣所维持的注意的集中作用,知觉就将从一个对象跳到另一个对象上,就不可能产生有效的思维加工。心理学空间:d-VHG!]A

r&P%i.Rz9sKax0因此,我们要注意培养自己各种各样的兴趣。

8y6T3ws3a0

| n9] \zS0(二)追寻快乐,培养乐观精神

9@{J&qk2] m0

qou_cD|(a]3t.X%O0快乐在享乐色调上是与痛苦对立的情绪,是最普遍的良性情绪。快乐有一种兴奋的色调,给人以欢快、满意、幸福的感觉,是一种享受和享乐的体验。因此,我们要争取生活得快乐。但是快乐不是学来的,而是在得到某种满足和满意中产生的。我们可以从感觉舒适中得到快感,从满足内驱力的需要中得到快乐,从玩笑中得到愉快。但是真正的快乐,是在人从事有意义的活动中产生的,是在活动中获得成果、得到满足中产生的,是在完成任务、实现诺言、实现愿望和理想时出现的,是在得到他人、社会的承认,被他人、社会所接受时产生的。真正的快乐,是从客观上证实自我的时候才出现的。快乐也是从良好的人际关系中产生的。总之,快乐是在需要的满足中产生的。

Zub-V4Q%w0

D by(n;VE,~S#P0快乐容易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使人产生一种亲切感与亲和力,是人们适应社会的无尽源泉。快乐增强人的自信,使人精神开朗和乐观。快乐的体验具有一种超越感和自由感,使人摆脱束缚,勇于承受重担和压力。心理学空间AJE+r4M;Jt.n

&TH_2xL0要得到快乐,必须诚实和开朗。诚实是坦诚地对待自己,实事求是,避免高估或低估自己,人的能力、水平各有不同,要面对这个现实,知足常乐。开朗即勇于敞开自己的心扉。如果一个人能够打开长期关闭的哪怕是痛苦的心灵世界,那么痛苦将被快乐所取代。心理学空间1_:A&jq"Y M Z ? }

心理学空间#h(v/g*FYwO)_k

(三)改善个性

z]3l k p%ye0

3i,AA3E/^)[ t4lNj6P0老年人的个性大致可分为:(1)成熟型或心理健康型,这种人比较理性,性格开朗、宽容,感情真挚,热爱生活,富于幽默感,适应性强;(2)安乐型或悠闲型,这种人易安于现状,不求有功,但求无过;(3)防御型或自卫型,这种人自我保护性强,或努力工作,以紧张、忙碌来回避老化的来临;(4)愤怒型或攻击型,这种人对老年的处境不能忍受,易有偏见和敌意,对老年生活不适应;(5)自责型或忧郁型,这种人也属于不适应型,把不良处境、不幸和失败归罪于他人或自己,从而产生悲观、沮丧,甚至绝望。

,D.F L(DS0 心理学空间gumZs

一个人的性格难以改变,但是,经过个人的努力,某些特征是完全可以得到改善的。改善的途径在于:(1)善于自省,认识自己,有改善不良特性的愿望和努力;(2)加强与人沟通,听取他人的劝导,寻找榜样;(3)多参加有益的活动,在娱乐中改善自己的情绪状态。情绪变化是改善个性的重要途径。心理学空间 ^#EV;is:]0C

心理学空间e o wJ8R"i

(四)营造良好的生活氛围心理学空间*WJ4q;Y+E\d5P?.z

心理学空间5Fs:C Ft_2e

第一,参加群体活动和体育锻炼。活动是生命之本、健康之源,也是快乐之源。适当的体育锻炼使有机体各个器官处于活跃状态,而器官的良好状态导致欢快、愉悦的情绪,使人产生享受感和舒适感。另外,人是需要朋友和同伴的。朋友、同伴之间的来往使人互相了解,彼此产生认同感。交往给人以机会去帮助他人,帮助他人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快乐。心理学空间*i)Px6[mB%f

3t0el-A&N,L1u0第二,正确地对待疾病。疾病,尤其是慢性病,使人担忧和痛苦。有人对严重疾病还会产生恐惧或压力。对疾病的正确态度是,既要重视、面对,积极治疗,又不要过分担忧。要知道,过分的担忧,在脑中建立起对病的兴奋灶,它会过多地激活脑的皮质下部位,即激活身体各器官的活动,特别是激活腺体和内分泌系统的失常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心理上对疾病忽略一点儿,乐观一点儿,反而更能得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心理学空间QUee-Qs'_

心理学空间0N aeBJyU ]!Mg0}

一位老同志问,如何能长寿?我借用洪昭光教授的警句: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心理平衡。我把心理平衡扩展为:淡泊名利,舒展情绪,宽厚待人,身心顺畅,自然长寿!

ft}"RY;S-~0 心理学空间/Cztp!f4bi4Y1`

参考文献心理学空间w$dN?qn8d Y M

心理学空间a:R0L5a p bq1_

曹日昌主编(1987).普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十四、十五章.心理学空间T*ox bk8@b i

心理学空间0[:D fA/j(Sv|

孟昭兰(1989).人类情绪.上海人民出版社,第一、五、七、十章.心理学空间3MEB GT(_5u

B-an7n%dYVZ0孟昭兰主编(1994).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第十三、十四章.

3tj1a^:Xg S0uE.W0

g2xV ~'d3w0[美]马森等著,孟昭兰等译(1991).人类心理发展历程.辽宁人民出版社, 第十二章.

fh9VG,hET)k d0 心理学空间W)x2J\AiMAA#W

[美]希尔加德等著,周先庚等译(1987).心理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第十三章.儿童情绪能力发展国际论坛致辞心理学文选。心理学空间 H5S8y,`h(\w-yJ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儿童情绪能力发展国际论坛致辞 孟昭兰
《孟昭兰》
脑科学研究的情绪含义»

 孟昭兰


  孟昭兰先生是我国情绪心理学研究的开创者。情绪研究的重要性可以从两个方面见证。其一,理智与情感是公认的(无论是学术性的还是通俗性的)人类两大心理领域。有时甚至有“情大于理”的情况。有理智而无情感,那是冷血的。正是理智与情感的相互联系,构成了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内涵,在一定意义上说,这才使人之所以为人。孟先生在情绪心理领域的研究重点之一正是情绪与理智的相互关系。其二,我曾接待来自斯坦福大学的一位著名的从事认知心理学的教授。我告诉他,我研究的领域包括情绪。他很感慨地说,这是最后剩下的心理学家还没有很好地研究,也是很难研究但十分重要的领域。听到这话,我心里更感觉到孟先生在国内开创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