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情绪与健康
人口老龄化在西方已经成为日益被社会所重视的重大问题,而且已经建立了诸多的安置和保护措施。在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福利的增加,老年人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是,社会对老年人应尽的责任还没有足够的准备,如经济投入、社会设施建设、精神关怀等。在这样的情况下,日益进入老年期的人们只能为自己创造适宜的养老环境,争取过一个幸福、安乐的晚年。
一、老年特征
老年时期应当是人生最安逸的时期,是勤劳一生后应该享受生活的时期。按照中国的传统,老年应当是享受子孙绕膝、合家欢乐生活的时期。目前在我们的现实并不十分理想的情况下,老年人还有很多苦恼,一方面来自自身现实的不尽如人意,另一方面来自对社会变革带来的社会传统改变的不适应。
老年人生活的主要变化,是退休和“空巢”。退休,意味着脱离职业,脱离人群,甚至脱离社会大环境,心理学称之为“脱离接触”。这时人们的生活和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是失去了职位,失去(减少)了收入,失去了与原来人群的交往,甚至失去了人们的关注和他人的尊重。“空巢”,是指孩子们远离家园或家乡,老人缺乏子女对他们健康的关怀,以及生活和精神上的照顾和关爱,从而遭受冷落甚至被遗忘之苦。
那些脱离社会、离开岗位的现象,被称为“失去角色”。教师退休,失去了做教师的角色;丈夫去世,妻子失去了做妻子的角色;子女早亡,父母失去了做父母的角色;领导者退休,失去了职务和向社会承担责任的角色。失去的实际上是在社会上和家庭中的位置与身份,因而可能产生严重的失落感。没有子女在身边,会感到寂寞、孤独、彷徨和无助。这些感觉是情绪性的。最普遍的负性情绪心理状态,就是由丢失、丧失所引起的失落感和孤独感这样的痛苦、无奈的情绪。严重时,痛苦会转化为忧郁情绪。
二、情绪
(一)什么是情绪
情绪是心理的一种形式,是个体对环境事件关系在人脑中的反映,即当环境事件对主体起着有利或有害的作用时所产生的心理反应。人遇到对自身或所关怀的、所亲近的人有利的事件,就引起主体的满足、舒适和快乐的情绪;遇到不利或有害的情境,则诱导痛苦、忧伤、悲痛、愤怒的情绪。然而,人的情绪经常是多种情绪的混合物,如痛苦、厌恶、恐惧、愤怒、内疚等情绪混合发生时,就是忧郁,或称抑郁。还有如敌意、焦虑、怨恨、妒忌也是复合情绪,而期待、爱慕、羡慕、怜悯、同情等则是良性的复合情绪。
快乐和痛苦,以及兴趣、厌恶、悲哀、愤怒等,都是先天的、无须学习的基本情绪。它们是先天预成程序化的心理模式。然而,由于人类的社会化,社会情境诸多因素的混合,使单一的原初情绪成为复合情绪。而且情绪与认知判断相结合,如我们处在退休、下岗的情况下,人们自然有很多想法,主要是感到丢失了很多东西,这种认识与不良情绪相互影响。当这些情绪处于矛盾中的时候,人们就感到十分不舒服,例如气愤与无奈,就是对立的、矛盾的情绪,发展成为忧郁,忧郁就是多种情绪的复合。对这些复合的负性情绪的体验,要比一般的痛苦更难以忍受(孟昭兰,1989,1994,2005)。
情绪让我们产生各种各样的难受的或舒服的感受和体验,这是因为:
1.情绪在大脑的部位中,与人的生命中枢十分接近。情绪活动,牵动体内各种器官的变化,如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特别是内分泌及其他腺体的活动和分泌的变化。这些变化,会使它们向脑输送神经冲动和化学物质,干扰生理过程的常规,从而引起一种特殊的感受。詹姆斯说,“情绪是身体变化的感觉”。良性的情绪,如快乐,引起良好的感受;负性的,如痛苦,则引起不舒服的感受。对人有重大意义的那些环境事物,引起多种情绪的混合,更加重了这种感受。
2.情绪的激活效应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情绪的不可控制性。情绪体验在脑中弥散性扩散的兴奋,不能完全受大脑皮质和语词意识的支配。从一定意义上说,情绪是超理性的。多种情绪活动过程的延续,会产生合并或转化,如忍受不了的痛苦转化成愤怒,愤怒与厌恶结合就可形成敌意,忧伤受到压抑就导致忧郁、郁闷。这些复合情绪增添了体验的复杂性。同时,情绪具有驱动性的功能,它使人们趋向这样或那样的活动。活动反过来又加强(或减弱)体验(孟昭兰,2005)。
(二)痛苦
人人都体验过痛苦。当人持续存在于不良情境中而无法摆脱时,痛苦就会产生。在人的一生中,从婴儿到老年,痛苦是不可避免的。
痛苦的激活度和紧张度都是不太高的,因此,人是可以忍受的。人们常常长时期地忍受着痛苦,例如慢性病缠身、失去亲人等。
痛苦产生的原因包括物理的、生理的、心理的。持续存在的刺耳的噪声、刺眼的亮光,是物理刺激,会引起人们烦躁和厌恶。生理的如持续的疼痛,饥饿,导致痛苦。而最重要的,则是由心理―社会的诱因所引起的痛苦。丧失亲人、生计和尊严,是引起痛苦的最重要的原因。
痛苦有其一定的生态价值。痛苦能够引起人们的同情和帮助。我们从苦难中的老人身上可以看到痛苦的表情,它是向人们表达其痛苦的。人们之间的痛苦和同情的相互影响,有利于群体的结合。痛苦同时也是为了让人设法改善自身的处境。
痛苦虽然是可以忍受的,但它是人们心灵的负担。人们不应当因其可以忍受就忽视其严重性。严重的痛苦可导致悲伤,甚至转化为忧郁而成为精神疾病。因此,应当努力设法摆脱痛苦的处境,而不应当因它可持续存在而总是忍受着。
(三)忧郁
人人都有过忧愁、郁闷、烦闷等体验。忧郁是一种复合情绪,它比任何单一情绪的负性效应都更强烈,持续时间更长,给人带来的痛苦更大。它主要是以痛苦成分为主,还包含有悲伤、愤怒、悔恨、自怨、羞愧、恐惧、无奈等情绪,因人而异,因时间、情境而异。忧郁可以属于正常情绪范围,严重时可转化为病态,成为抑郁症。正常与异常的界限在于,一般来说,处于忧郁状态的人,如能对所遭遇的环境与自身状况有恰当的认识,对自身行为能够有一定的控制与调节,有正常的社会交往和工作,有起码的自信和自尊,就属于正常的情绪反应。如果对自身处境不能如实判断,产生认知偏差和偏离社会行为,由于过度压力而情绪消沉或绝望,失去社会交往和兴趣,不能正常工作和生活,甚至企图自杀等,则属于异常范围。
三、老年情绪与生活的调适
(一)培养兴趣
一个人生活中若没有兴趣,就像煮的一碗菜里没有盐,没有油,没有滋味。兴趣就是我们生活中的“佐料”。
兴趣具有驱动的作用。它能调动生理机能,促进维持身体活动所必需的能量的释放。例如,它可以放大饥饿驱力,促进进食。它也驱动人去认识新鲜事物,是增长知识的动因。
兴趣浓厚的人更容易与人交往,从而兴趣就成为社会交往的建立和保持的动因和媒介,对养成人们良好的交往技能起促进作用。
兴趣为人提供观察、探索、追求和进行创造努力的动力。兴趣支配人的注意和知觉的选择性,是智慧发展的源泉。兴趣对认知的作用在于:维持注意,支配知觉的选择,排斥和筛选无关刺激的干扰。如果没有兴趣所维持的注意的集中作用,知觉就将从一个对象跳到另一个对象上,就不可能产生有效的思维加工。
因此,我们要注意培养自己各种各样的兴趣。
(二)追寻快乐,培养乐观精神
快乐在享乐色调上是与痛苦对立的情绪,是最普遍的良性情绪。快乐有一种兴奋的色调,给人以欢快、满意、幸福的感觉,是一种享受和享乐的体验。因此,我们要争取生活得快乐。但是快乐不是学来的,而是在得到某种满足和满意中产生的。我们可以从感觉舒适中得到快感,从满足内驱力的需要中得到快乐,从玩笑中得到愉快。但是真正的快乐,是在人从事有意义的活动中产生的,是在活动中获得成果、得到满足中产生的,是在完成任务、实现诺言、实现愿望和理想时出现的,是在得到他人、社会的承认,被他人、社会所接受时产生的。真正的快乐,是从客观上证实自我的时候才出现的。快乐也是从良好的人际关系中产生的。总之,快乐是在需要的满足中产生的。
快乐容易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使人产生一种亲切感与亲和力,是人们适应社会的无尽源泉。快乐增强人的自信,使人精神开朗和乐观。快乐的体验具有一种超越感和自由感,使人摆脱束缚,勇于承受重担和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