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先发情绪体验对后发情绪过程的影响的一项实验
作者: 孟昭兰 / 6803次阅读 时间: 2014年1月03日
来源: 人教网心理研究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9G.P ^'?K

  关于先发情绪体验对后发情绪过程的影响的一项实验

/n(D&A*kQE r0 心理学空间4s6Q3z"J)?7o$|jR0?

  一、研究思路及实验设计心理学空间x+E9TX4d.pYF:J

心理学空间"dM9N;c:M Nf I n]i

(一)关于情绪过程的理论

{7fT2tL)o-n.Z)X0 心理学空间x/ypO4M

古典的精神分析理论把情绪看做一个能量的释放过程,坎农(Cannon,1927)、帕佩兹(Papez,1937)、汤姆金斯(Tomkins,1962,1963)构想了情绪的中枢生理过程。现代的心理学理论,有的把情绪看做一个信息加工过程(Lindsay & Norman,1973),有的注重对环境信息和主体状态的评价在情绪过程中的作用(Schachter & Singer,1962;Lazarus,1984),还有的特别强调对外界信息的知觉加工(Leventhal,1980)。无论侧重有何不同,各家都在说主体有一个预先的状态(认知的或生理的),而一个情绪性刺激的作用要经过由这个预先状态所影响的情绪过程,而最终产生可观察的情绪反应──表情或不随意行为。这些理论在它们所侧重的方面都有所建树,但与现代情绪研究相呼应,上述对情绪过程的看法似有两点不足。心理学空间s!?I2TA'V

心理学空间 j%y:@K8q4f*z

1.没有把情绪体验当做一个心理实体来考虑。大多数情绪心理学家都认为特定的情绪体验是情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但都倾向于把体验看做包括知觉、评价、激活等机制的情绪过程的产物。近来的大量研究已经表明,不同性质的情绪可以对认知行为有不同的影响(Isen,et al.,1983;Bower,1981)。情绪体验在认知过程中可以作为一个有效力的心理实体来看待,那么,为什么在情绪过程中不能把它也当做一个影响情绪发生的重要因素呢?

;vc9}'Nq Ux9NT&W0

;ZF!A2`t)t)A0体验,这个概念一直具有主观意识的含义。在本文中,我们把它作为一个与特定脑模式相对应的心理状态来看待。如果它是一种有别于非特异性激活或认知评价的心理实体的话,那么,它应该能够在对上述二者的控制条件下被客观地检验出来。心理学空间1AON9M6v m}

心理学空间-\0weu{4}(yo

2.已有的情绪理论主要考虑的是从外界刺激输入到情绪反应产生的情绪发生过程,而没有探讨所产生的情绪状态的持续变化的过程。这种连续性在情绪过程中体现为:每种情绪都产生于另一种已有的情绪环境,或者说,每种情绪状态都会对下一种情绪的发生过程产生影响。心理学空间1v6tV/g6@&[h$fg'L

心理学空间C X9g%{6t@"F7y#A Qw X&S(P

在本项研究中,作者对于情绪过程的一个基本认识,是把情绪的发生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被试完成对外界输入信息的加工,最终达到情绪系统的激活,产生内部体验和外部表情;第二阶段是所引发的情绪状态的各个成分(生理的、体验的、表情的)的持续过程。心理学空间A-Bw;IJo

心理学空间R5X0T S7U ] jz!]6G2D

(二)关于激活的归因理论心理学空间Y y"u0G[#K8Tc%}l

心理学空间Cp)rat}"X

齐尔曼(Zillman,1971,1974)的基因理论则认为,在情境刺激消失之后,生理激活并不立即消退,而是在体内保持一段时间。他的试验程序是:用情绪A引发情绪B,观察所产生的“残余激活”对B情境所引发的情绪的影响。用这个程式所作的大量研究总结为,残余激活有传递作用,即能够增强随后发生的情绪的强度。随后,巴伦和贝尔(Baron & Bell, 1975)发现,传递效应取决于与先发激活相伴随的先发情绪的性质,即:如果先引发的情绪与后发的情绪一致时(同为积极性质的或消极性质的),则后发情绪的强度会因前者的激活存在而加强;如果前后二者不相容,则后者被削弱。这种观点属于情绪的相容理论。至此,这方面的研究已开始涉及先发情绪的性质对后发情绪的影响(Manstead,et al.,1983;Branscombe,1985)。例如,让被试连续看两个电影片段,观察被试观看不同电影对后面电影效果的影响。

gq ci@i1_1R|0 心理学空间(E\Qw.T X |I

但是,这些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区分先发情绪中的生理激活和体验特征这两个因素,即实验中先发情绪对后发情绪的影响是这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样一来就难以说明不同性质的先发情绪的影响,到底是由于不同情绪的激活不同引起的还是体验特征的不同引起的。心理学空间6fclG$J2B5th v

e3x+c,r1o3I0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探讨是否存在着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一种体验的预先状态,它的影响能够在随后发生的情绪过程中表现出来。设计是建立在如下四个假设基础上的。心理学空间B A^GY9l s*V0OW4Z

心理学空间i;ir U!H

1.面部表情与内在体验是一致的,即可以把表情当做情绪是否产生的指标。

@ x T s U[N0

x7cp8Y-y5\2j*e3xl02.情绪体验与生理激活在消退时是不一致的。本实验暗示:激活消失之后,体验作为一种痕迹正在消退,但仍然有着残余的效果。这一假设可以通过本实验结果而得到间接的验证。

OR_2i,L0 心理学空间wSiBm2jI

3.生理激活在外周记录上消失的时候,近似等于整个机体的实际激活水平恢复到原来水平的时候,即当外周生理变化恢复到原来水平时,整个身体的激活水平也回到或接近于静息状态。心理学空间+r.T,[b(IY*f

心理学空间-i'_ c&L3?

4.被试组之间的认知能力背景是一致的。心理学空间G"qf \oJi+D

nsd$]?"Nh[8\0二、实验方法心理学空间#z]G2S!{N2Y(N%o

~#o2|O7AVl c/R0被试: 120名6~7岁的小学生,在同一学校内随机抽取,形成4组,每组各30名。

-@ Z e0ue/Sw| }0 心理学空间 e|'R;e-?1e

材料:录像机一台,摄像机一台,滑稽录像片段(孙悟空吃面条),手动稳定性画线板一块,电铃一个,1.5伏小灯泡一个,血容记录仪一个,录音机一台。

lu0k.nJj0 心理学空间"JjUd.N`siRcM

程序:被试进入实验室,安静片刻。给被试带上血容记录的指套,记录1分钟。待进入平稳状态后,打开录音机放指示语。指示语毕,被试开始进行画线作业,待画到板的尽头时,主试根据各组的具体安排呈现先发情绪的引发刺激(铃声或灯亮),然后指示被试休息片刻。此间主试观察生理记录,待记录回复到原来静息水平时,呈现录像片段,同时开启摄像机(摄像机与被试由布帘隔开,布帘上只有一个隐蔽小洞,对准摄像镜头),记录被试的面部表情的变化。录像片段放完,关闭所有机器,实验结束。

L&b?'EE.wM0

%cR;}U*p(U0四个组的条件分别为:

%E8B0o.]A+Ad0

e*F4nq#e*s q u0Ⅰ组(震惊组):指示语为:“小朋友,请你坐好,仔细听,你面前摆着一块板、一支笔,请你在铅板槽里慢慢地从左画到右,注意不要碰到槽的边缘,一旦碰到,就算一次错误。假如最后铃声响了,就表示不及格。好,现在请你拿起笔,开始画。”这一组的先发情绪刺激是作为作业不及格的信号出现的铃声(无论被试是否真的碰边都要给)。设想其引发的是两种情绪体验的复合。一是失败的不愉快感,另一是铃声带来的惊吓感,标以复合情感“F+sh”。

ZKAI|(o4U0 心理学空间.oSP-WU!x#X

Ⅱ组(失望组):指示语仅把Ⅰ组指示语中的“假如最后铃声响了,就表示不及格”那句话改为“假如最后小灯亮了,就表示不及格”,其余指示语都一样。此组先发情绪刺激是作为作业不及格信号出现的小灯亮。设想强度微弱的小灯泡没有引起特别的(无条件反应)情感,那么本组只有情感“F”作为实验变量。心理学空间0aNd'uO&g[:y

7B X!`.?2K)H0Ⅲ组(成功组):指示语仅把Ⅰ组指示语中的“假如最后铃声响了,就表示不及格”那句话改为“假如最后小灯亮了,就表示得满分”,其余指示语都一样。先发情绪刺激是作为作业得满分信号出现的小灯亮。设想本组所引发的将是成功的愉快感,记做情感“S”。

&EvDc;s`s0 心理学空间d!S7q*b8y C&sU/R

Ⅳ组(控制组):指示语仅把Ⅰ组指示语中的“假如最后铃声响了,就表示不及格”那句话去掉,其余指示语全保留。不给任何先发情绪刺激,仅让其完成作业。心理学空间;P{ q$iV.B

心理学空间cq5przKz!?

上述四组的后发情绪刺激皆为滑稽录像片段,持续130秒。所引发的被认为是快乐情感。

c#LN(kMhK b6J0 心理学空间6Z0l \.LXr;Wg!y"r

测量指标分别为:

f[_G;@y;uA0 心理学空间 O9M)|BM6gl+c9M

自变量是各组设置的不同性质的先发体验。因变量有两个指标:一个是从后发情绪刺激(录像片段)呈现到相应情绪表情出现的反应时间(RT);另一个是在录像片段呈现的时间范围里,该表情持续时间的总和(DE)。RT和DE分别表示情绪发生过程中的两个阶段的两种描述,第一阶段是对情绪系统的激活,第二阶段是被激活过的情绪系统的工作状况。心理学空间3C#U ]\B

8D*H+a4@(aP"r'd xJ0表情指标的记录在不同的时间里分别进行了两次,两次结果的相关为rp=0.875,p<0.0001。心理学空间)Yyr(CU(ZAf

心理学空间t$MMz0La'x"I

除此之外,还测量了两个生理指标,一个是先发情绪刺激所引起的生理变化,即其血容变化与基线的比率的倒数,记做Rate。由于前人研究表明生理变化与情绪体验之间有明显的正相关(K1eck,1976),所以作者想以此指标来作为先发情绪的体验强度的间接估计。另一个指标是从先发情绪刺激呈现到后发情绪刺激呈现之间的时间,即生理变化恢复了基线所需要的时间,记做TPR。假如生理变化和情绪体验都是随时间增长而呈现同步衰减的话,则TPR可作为先发情绪体验强度的一个间接估计,即TPR越大,先发情绪体验的强度应越小。由于同步衰减尚是一个不甚可靠的假设,所以这项指标只具有参考价值。

5f5{4^6]!MI"i0 心理学空间:_2V ek ?1V

三、结果和分析心理学空间2mZ1sl1~h!_

心理学空间&iP%_ C,c%@

(一)组间平均数的差异

;|(Bw7K U _4D0 心理学空间.Orf7fi-a;f/|I

1.反应时RT的情况心理学空间4eO%|l`Q K0F@

;s u0vk2UtM0第Ⅱ组和第Ⅲ组比较起来,从表1中可知这两组RT有显著的差异(t=5.75,p<0.0001),而这两组的先发情绪的体验分别为由小灯亮所引发的情感F(失败的不愉快感)和情感S(成功的愉快感)。这就意味着所得的结果表明不同的体验背景对后发情绪产生过程的第一阶段有不同的影响。第Ⅰ组的先发情绪体验为复合情感F+sh(不愉快+惊吓),结果也表明RT1与RT3之间有明显差异(t=4.20,p<0.0001);RT1与RT2差异虽不显著,p值也达0.218。可见不同体验背景对随后的情绪过程是有影响的。

o{k4I8}0 心理学空间 S&KG'a DW

表1 各组反应时的平均数之间t考验的结果

+rd3rBS~!q _._ Q0

,YX CFQ+K0

+Ns ] }N0

2V'l1~*W!T3_iv:E t0若参看控制组(第Ⅳ组)的RT值(见图1),结果还清晰地表明:第Ⅱ组与第Ⅲ组的先发情绪对后发情绪有着相反的效果RT2>RT4,RT3hP,Rja@"E#v F1{7OU0 心理学空间&Cdu|p,Oa

0N{0g:[f rtR0 心理学空间m2Pa2?M KV ?

图1 各组被试之后发情绪反应时的平均值心理学空间4D(C wrC`A ~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关于婴儿情绪性的分化实验研究 孟昭兰
《孟昭兰》
成人面部表情及其判断的初步探讨»

 孟昭兰


  孟昭兰先生是我国情绪心理学研究的开创者。情绪研究的重要性可以从两个方面见证。其一,理智与情感是公认的(无论是学术性的还是通俗性的)人类两大心理领域。有时甚至有“情大于理”的情况。有理智而无情感,那是冷血的。正是理智与情感的相互联系,构成了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内涵,在一定意义上说,这才使人之所以为人。孟先生在情绪心理领域的研究重点之一正是情绪与理智的相互关系。其二,我曾接待来自斯坦福大学的一位著名的从事认知心理学的教授。我告诉他,我研究的领域包括情绪。他很感慨地说,这是最后剩下的心理学家还没有很好地研究,也是很难研究但十分重要的领域。听到这话,我心里更感觉到孟先生在国内开创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