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
作者: 大英百科全书科 / 15784次阅读 时间: 2010年4月25日
来源: 楊杞柳 譯 标签: 精神分裂症 楊杞柳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wR}'HOAZ0精神分裂症

[&P/L#li FQ0

&fw&[_9j2i kE0【摘要】精神分裂困擾人類已久,被稱為「心理性的惡性腫瘤」,本文分就症狀、病因、療法等項,作一綜合性討論。

0Y%y\(z p0心理学空间(d2d!H sqb"K

一位大學一年級男生,學校裏的課業、體育及生活適應都還不錯,忽然被送到總醫院的精神病房。當他父母親去看他時,發現他已精神錯亂,幾乎無法認出自己的父母。談話時他的話題漫無章節,從宗教、外太空、共產社會談到有關性的問題,還不時穿插一些古怪、淫穢的詞語。

-y-o-d^E"r0

[ F.Z2dDcb O0一位拘謹的年輕女老師,與其父母住在一起。當其雙親大惑不解地問她何以突然鬆懈學校的工作時,她的回答是:她發現學校的教學電視螢光幕上有一種奇異的射線散放出來,使她無法忍受。同時,她開始懷疑她的母親正陰謀地與其作對。

GAi-C]xr3R$S0

*U7~ j;}9E3@0以上兩位年輕人,都是精神分裂症患者,他們的痛苦導因於人格的錯亂,因而變得苦惱、憂慮、冷漠以及缺乏安排自我生活的能力。這類症狀常發生在25到40歲的年輕人,尤其是在25到35歲這個年齡最為常見。今天精神分裂症病患約佔全美國住院病患的10%,但如就精神醫院的病患來看,則有一半以上的病患是屬於精神分裂症者。據統計,美國有50萬人以上患有精神分裂症,幾乎每100人中,就有一人在其一生中會罹患此症。

Y8{`-tF)c.w XC,u0心理学空间u.{+} }!zX

精神分裂症會嚴重地導致破壞性的人格,包括酗酒、自殺及殺人等情事。精神分裂症者的自殺人數可能多於所有其他精神病患者自殺人數的總和。精神分裂症者犯謀殺的百分率並不高,不過不可忽視的是,此類患者常會突然毫無理由地犯殺人罪。更進一步的觀察發現,所有精神分裂症者均感覺自己被排斥及被威脅。

2}h`,|~6C6Q)E0Ldi0心理学空间GHlI7j9\D,q_7z5k%T

一 心理性的惡性腫瘤心理学空间4[M)u8w#m _8F l

心理学空间#UEV\1U

何謂精神分裂症?其症狀為何?什麼原因造成此類疾病?用什麼方法可以治癒它?這類病患到底有無治癒的希望?除開惡性腫瘤(癌症),可以說沒有一類病症其病因、症狀及治療原則像精神分裂症那麼分歧與說法不一了。在今天,精神分裂症已被公認是心理及人格上難治的惡性腫瘤。

)r6FkE\aq,a qy$s y0心理学空间"b SB?v!ZC

精神分裂症這個名詞,最早由瑞士精神病學家卜樓(Eugen Bleuler)所提出,在文義上,它意指「分裂的心理」(split mindedness)。不過卜氏最初所謂的精神分裂症,是言及患者的某些精神功能諸如邏輯、思考、意志力的表現及感覺、情感等的分散不連貫而言。他同時提出「精神分裂症群」(schizophrenias)這個名詞,說明由某些不同的病因造成的一群類似的症狀。

`H*i:^~,z:K9H4d0

F8j;k r/\@ N0其實所謂的精神分裂症,早在西元前1400年,印度人的古籍中就提到過。西元後一世紀,有一位希臘籍醫生曾提到,有一類病患表現出侵略及自我人格損毀的個性。在十九世紀,德國精神醫生克勒丕靈(Ennil Kraapelin)把這種病叫做早老性痴呆(dementia praecox),因為據他調查,此類疾病均在年輕人身上出現,且都表現出侵略及自我精神損毀的趨向。由於受了傳統鬼魔附身說法的影響,雖然這位德國醫生的病患中有13%獲得改善,但他仍然沮喪地認為,此類症狀非人力所能治癒。

]-H8oQ6i)k0

8w;{:? Mn [m0二 可見的症狀

R/`'w f }k-R0心理学空间c)d?5j1yP

依卜氏的看法,我們一般人所見的精神分裂症狀,並非它的原發性症狀,而是次發性的。最常見的二種症狀是幻想(delusions)及幻覺(hallucinations)。幻想是指病患固執地相信某些迥異常人,非常人所能了解的事物,因此表現出誇大的人格,並為日常生活帶來困擾。譬如病患會相信自己是耶穌基督或自己有某種神秘力量附身等等。幻覺是指病患覺察到某種聲、光、味、嗅或碰觸等感覺,而實際上並無這類刺激存在。通常最常見的幻覺是聲音的幻覺,患者可能會照著某一種聲音的指示,爬越一道門牆或去幹犯罪的事。有時患者意識到自己在聆聽「自己的思想」。此外患者也常幻覺到某些打鬥聲音、奇異的味道或某些奇特的身體觸覺等。幻想與幻覺,也常出現於某些臟器病變患者(例如在動脈硬化及腦部細菌感染患者,由於腦部缺血及腦組織受損,也易造成幻想與幻覺)及情緒失常者,有些迷幻藥物,如LSD也會產生幻想及幻覺。

#z&N/DasN0

A*yy7t t&`0據卜氏的觀察,精神分裂症者之「原發性症狀」可歸納為四類型:(1)邏輯思考能力的喪失,(2)情意的失常,(3)孤寂感,(4)矛盾的情感。第一類型的症狀,如病患莫名其妙地由天氣忽然談到哲學,再由哲學忽然談到維生素與性的關係及世界末日何時到來等。情意失常(disturbance of feeling or affect)的例子有:病患莫名其妙的大笑或貿然地大發脾氣等,與此相反,患者有時表現得過份遲鈍,不過,這裏所謂的情感遲鈍,與那些不幸喪失至親好友後的暫時性情意沮喪不同。心理学空间jMA(C+?S

心理学空间h#}T(G5WU!K"b @e`

第三類型的症狀是自閉性(autism),患者表現出特有的孤獨內向性格,好像自己與外在世界毫無關聯。在不同程度的症狀裏,患者均或多或少顯示他在建立以自我為中心的世界觀,喜以自我特有的詞彙來描述某些事象。不過這種從外在退縮的行為,並不一定表示患者對外界一點也不關心,事實上,在某些場合,當事實與患者之初衷不符合時,精神分裂症者會表現出極度的敏感與不安。心理学空间%{H0C:j!n!?5Z$O~M.yEg

4ZwAP"l$b;SM(R0第四類型是矛盾的情感(ambivalence or contradictory feelings)。矛盾的情感是指患者與人相處時所表現出來的易變與矛盾,患者很可能在短時間內由無條件的崇拜一下子轉變成無理的嘲罵或甚至暴力相向。這種易變的矛盾情感,往往使別人無所適從。心理学空间^/od^W[

心理学空间;bZ9b3t1\4Q3L'~

臨床上見到的症狀,很難劃分得如上述那麼清楚。不過卜氏的分類,對於精神分裂症者精神活動的了解,確有其價值。除卜氏的分類外,其他的研究者,也嚐試過其他的分類法。有些人著重在思想集中不集中上,認為精神分裂症導因於缺乏一種抽象歸納能力。另外有些人特別注意精神分裂症者的自我中心情結。蓋患者凡事均看成與自己有關,因此若有人在此類患者前打個噴嚏,患者會認為這是一種討好他的行為。正因為無法擺脫這種自我中心觀念,患者便無法忽視周遭發生的所有事件,最後患者由於難以承受那麼多的刺激而致崩潰。心理学空间ns3D`y!~U@"`v

心理学空间#GQ-Z[zM F)R3h

精神分裂症另一種常見的不正常現象是無法將自己從周遭環境中抽離出來,而形成所謂的「人格解體」(depersonized),患者感覺自己不像是自己,卻像是一個無生命力的普通物體。在某種情況下,患者還會注視他自己,並一本正經地指導他自己該怎麼做。這顯然是患者在某程度上,自覺是被某種外在的力量所操縱著。在此情況下,患者等於是一具失神的軀殼,或是一個為思想所遙控的機器人。

6p*I@J6zv h0

2Iz#[0{ smQ'f0根據精神分裂者對外在世界的特殊反應,可藉以分辨出精神分裂症與其他有類似症狀的精神病有何區別。許多的精神科醫師相信,精神分裂者的基本症狀是,在仍有自我認知的能力下,顯示出不容易相信他人及不容易牢記過去經驗的現象。

T9kbt*v0` x0心理学空间 W1d+j/[3F KR

三 精神分裂症的分類心理学空间.W$SH-n oQ Mw;~

心理学空间?F6RJBD

由於精神分裂症型式太多、種類太雜,所以分類法很不一致。較傳統的分類是將其歸成五類。第一類青春期精神分裂症(hebephrenic schizophrenia),是以病患具有幼兒似的退化及愚蠢而得名。第二類緊張性(catatonic)精神分裂症,是以患者顯出意識不清而難於言行,並且顯現對刺激反應的遲鈍而得名。不過據實際經驗得知,患者並未喪失對周遭環境反應的能力,在某些極度激動的情況下,患者會變得敏感且具侵略性。第三類為單純性精神分裂症(simple schizophrenia),其症狀很像克勒丕靈所描述的那種早老性痴呆的症狀。這類患者,其發病情形都在不知不覺中形成,無幻想、幻覺等症狀出現。患者先是在活動及興趣方面明顯地退縮不前,繼之儘量避免與他人接觸,最後病況漸趨惡化,甚至對自己的身體功能及個人保健均不關心,最後導致痴呆的後果。此類患者一般說來其預後(病情結局之判斷)都很差。第四種類型稱為妄想性精神分裂症(paranoid schizophrenia),患者通常在20到30歲間發病,其症狀為出現誇張、具破壞性等妄想念頭。不過,此類精神分裂症有別於其他類的患者,患者人格及智力似乎未受損害。在另一方面,由於患者自覺幸福正受他人破壞、威脅,因此對他心目中的「迫害者」,常以激烈的暴力對付。第五類稱為情意分裂性精神分裂症(schizoaffective schizophrenia),此類患者具有嚴重的沮喪或癲狂等明顯症狀,往往與純粹的精神沮喪症混淆不清。

4v&^*GC#ri L0

*y$a#on/RI*^~|0以上所述的分類方法,今天已不盛行,且一般精神科專家在臨床上也不大採用。今天在診療的觀點上,似乎更著重在避免病情的一再惡化上,以防止出現嚴重的分裂行為。因此在診斷上,醫師很可能不會執著地將病患簡單區分為某一類型,而是就其主要症狀,做更周全的全盤考慮。

(^ Q/?,{Fe"h }0b0


j;Hn _6I0這是梵谷的最後遺作「麥田與群鴉」,他畫完這幅畫後即舉槍自戕。在這幅畫中,藝術天才與精神病症候並現。

OqI\3p8cVe&`0

&La_j#X0有一類分類方法,較常採用。這種方法是將症狀簡單區分成進行性(process)及反應性(reactive)兩大類。進行性精神分裂症是指在沒有明顯外在壓力下,不知不覺中形成的症狀,其預後一般較差;反應性精神分裂症恰與前者相反,成病很快,且必有一明顯的外在壓力可查,病患表現出明顯的人格改變,其預後一般較好。

g&Jf)T9B2I%}o0

z8D@:Q{t5Z['a0未成年人患精神分裂症通常在青春期之前,其症狀在幼童的發育過程中出現,從出生到年滿三歲,可見肌肉張力及活動力的異常,漸漸長大以後,患者不能充分發育,也不能建立正常的人際關係,特別是語言交談上困難尤多。這類小孩往往忽視周遭環境的存在,即使是他最親近的人──母親,也不例外。他們會不厭煩地為一種簡單而重復的動作著迷,比如旋轉一個陀螺或踐踏腳邊某一個小東西。這類小孩有一半以上證實為智商不差,有些甚至好過常人。雖然此類病患的看護不斷改進,但一般說來,其預後情形很不樂觀。

~\)DU9IXo0

Fe6F,QcZ_0四 病因之探討心理学空间s1g8fl$^#Smf

心理学空间9Z9e7rD!E]$h vR\0_

有關精神分裂症,目前我們所知仍屬有限,很多困擾的問題也沒有解決。電視錄影機播放出同一個病患的資料以後,不同的精神科醫師,所下的診斷往往不同。即使在同一病患,其病症也時有變化。事實上,只觀察症狀就想了解病因是不可能的。不過可喜的是由於過去的努力。已略能窺出致病的某些因子,這些因子包括一個破碎的不良家庭的影響以及遺傳基因的病變所引起的腦部機能異常等等。

Y9Eo-i,cR*fq+_&lJk0

,C#nl0]e"@)i A0美國每年都花費上千萬美元的經費來研究精神分裂症。研究的範圍不外以下三大類:第一類是生物化學的研究,主要在測知基因的異常以及這些異常與病症的相互關係。此外患者的精神生理學的研究,也包括在這個範圍之內。心理学空间_,R8I]-\(H D#`y M

心理学空间^:F&vRr g7TC

第二類是人際心理的研究,主要著重在追索病患的早期經歷,以及研究病患家庭成員帶給病患的影響,並探討病患與家人間的相互關係。最後一類即社會流行病學(social-epidemiologic)的研究,著重在整個社會,包括人、事、物等因子帶給病患的影響。心理学空间x H8s({(H#a.j nS

U'Ep*Jsb"ZL*r0生物化學的研究,已證實精神分裂症患者有一特異的遺傳因子。早期的研究發現,假若異卵雙生子中其中一個得了精神分裂症,另一個罹患此症的機會就比一般人為高,在同卵雙生子中機率就更高了。另外,父母若有精神分裂症,其子女得此病的趨勢也大。不過這類研究難免受到批評,因為研究者並未把環境因素去掉。更近的研究指出,同卵雙生子即使由不同的父母帶大(所處的環境不一樣),但是一個得病的話,另一個也得病的比例仍較常人為高。由精神分裂症母親所生的子女,雖由無精神分裂症的養父母帶大,其罹患此病的比例也且常人高。這類發現美中不足的是,增加的患病率往往不超過20%(同卵雙生子的結果有時超過此值)。

!z9VUto0心理学空间C*b4D-ji$Wifi

生物化學的研究已經進行了20年之久,有很多的報告,也有很多的發現,特別是探討精神分裂症者與正常人間體內生化反應之差異的論文尤多,不過要想下一個較肯定結論,似乎仍有一段路程。早期的工作,由於根據不周全的臨床定義及診斷,浪費了許多冤枉功夫,資料較齊全了,實驗設計便更趨理想,報告的可靠性也就加大了。不過仍有困擾,如所得到的結果到底是疾病的因還是果,或者只是疾病肆虐下的某一些併發症,仍不易確定。因為我們對病患的研究,只能從病人的血液、尿液或體液取得標本;同時我們也很難確定某些生化反應到底是只在腦部進行還是在全身進行。更進一步,在試管中所做的研究結果,到底可靠程度如何也值得懷疑。心理学空间6[)DED4pZ;{ cT

.AP3FO P-W#g"u0不過經過了長期的努力和點滴的累積,仍有些令人激賞的發現。研究者發現,一旦精神分裂症患者受到刺激,體內就會分泌出一種物質,這種物質會刺激腦部,造成幻想、幻覺等症狀。另外的研究指出,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液中有一種蛋白質,可引起人體的自動免疫或過敏反應,進而產生一種對腦部有害的化學物質。其他的研究報告也先後被提出出來。不過想進一步作一結論,僅根據目前的資料似乎仍嫌不足,還需要更多的發現,更大的努力,這些都有待大家去追求!心理学空间D~"ru|

u S!IJ6Y&_%UEl6b$F0屬於生物化學研究範圍內的生理心理學方面的研究,截至目前為止,僅曉得精神分裂症者接受外界訊息的神經傳導路徑,可能有某種異變,不過我們所知的,也僅止於此而已。心理学空间[a F)]N{ Df.~eq

心理学空间l6\ \.Dj/kl d

第三類是心理交互反應的研究,歷史較長,最早的工作可回溯至心理治療的始創時期。早在一九三○到一九四○年代,蘇利文(H. S. Sullivan)及另一批學者就曾指出,母子間的不和諧關係可能導致子女患神分裂症。很不幸地,這個觀點被人過份簡化了,且被渲染成:如果母教過嚴,子女便會患精神分裂症,粗率地將所有的不幸都加在母親身上。當然父母觀念偏差、行為不正,無疑地會給子女帶來更多患病的機會,但是我們也須了解,任何不和諧的關係,絕非由父母親單方面造成。在分析這一類關係時,應牢牢記住,子女的反應,一舉一動都足以影響父母的行為。在另一方面,做父母的也有他們自己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又來自他們與自己的父母相處時的相互關係上。心理学空间kE7q6v%s mc K

vr9uW$o0在此以後,研究的焦點擺在整個家庭成員對患者所發生的影響上,這類觀察也發現了一些事實。有一個問題家庭的情形是這樣的:做母親的太能幹,在她的過份呵護下,子女凡事依扙母親,不能獨立。做父親的則柔弱無能,處於次要的角色(或父親過世或不在家),這種家庭中的子女往往過份敏感,懼怕獨立,無法發展自我認知的能力。另外一個例子是這樣的:夫妻感情不睦時當口角,大家生活在矛盾、衝突的不正常情況中,這種無理的騷擾,會破壞子女的思維能力,無法發展一套健全的思維方法。心理学空间;|$Mg0U(sn&bJ8TfM:Y

uB(~8`4g"pd0社會流行病學的研究,對我們了解精神分裂症的貢獻也很大。初步的工作已建立了如下的結論:精神分裂的發生率與社會經濟條件有關,經濟條件愈差,患病的機會就愈大;特別是那些生活在經濟落後,競爭激裂,社會解體下的人們,更是如此。不過如果更進一步考慮到,到底疾病是由環境直接引起的,還是環境只助長了原有的患病傾向?則見解並不一致。不過環境的壓力,會使得病症趨向惡化,似乎是不爭的事實。

8b eV,G+soO9p9F ]x0

.bX1gE'`4c0有關病因的研究,最先當然是先調查病症,了解病情,分析整理病患資料,再加以有規則有系統的歸類。研究者都了解,光是憑藉心理學或生理學的觀點,並不能全盤了解病因。綜合我們現有的知識,對於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可暫作如下的假設:病患具有所謂的「生物學脆弱性特質」,有分泌傷害腦部機能的化學物質的傾向;不過這種有害的分泌,必須在有害的刺激下(諸如家庭、社會的不和諧關係或壓力刺激),才會形成。反之,不具「生物學脆弱性特質」的人,即使在相同的壓力條件下,也不易發展成精神分裂症(或許會導致心理性行為異常等其他疾病)。

Y!{ T \ j!X0tdJ0

(c |Svs%^0五 目前所用的療法

fFQX X*NG%e,D0

@ rn#H0zHkY0精神分裂症之處理一如病因的探討,紛歧也很大。以英國精神病學家梁氏(R.D. Laing)為代表的一派認為,精神分裂症是一種漸進過程的病症,這種漸進的過程不宜受到人為的干預。梁氏認為,精神分裂者是人與人間鉤心鬥角的犧牲者。他還認為,精神分裂症的漸進過程是一種有進無退的單向航程,梁氏以車輪為論,由於輪軸的轉動,患者的人格發展才能往前邁進。在梁氏看來,即使是病症所帶來的疼痛與危險,也是一種可取的經驗,這種經驗須從疼痛與危險的經歷中去體會、了解。一般醫院及醫院內採取的處理方法,在梁氏看來,只是以監禁來懲罰其異常行為而已。在梁氏的學說影響之下,英國及美國設立了許多新醫院,這些醫院設計成病患的天堂,給病患一個不受隨意干預的生活環境。心理学空间 k]d&_,sh

2g0hm)U:^kX0強化心理治療法(intensive psychotherapy)是較為傳統的療法,此法的主要目標在找出致病的原因,進而開導之。主張此種療法的學者,通常反對藥物治療。對於病情溫和、經濟能力允許的病患,強化心理治療法的確有其價值,不過對中等或中等以下經濟能力的病患,此法恐不易行,尤有進者,此法對嚴重性精神分裂症病患,雖經細心治療,卻證實效果有限。

kJHbA#\8l0心理学空间UX$|f,O&Swk

家庭治療法是讓病人與其家人住在一起,再由一個或一個以上的心理治療專家,就患者家里存在的不正常關係,特別是患者與雙親的關係,進行分析研究的方法。此類療法之價值目前尚不易確定,不過了解患者家里所有成員的詳細資料,以及患者對其家人之反應情形,對病情之了解必有裨益。如果能將這種療法擴大,加入藥物治療及社會復健工作,則此法將會顯出它的實用價值。

'{&ft8M m.cx&_B0

Gh f]~G{!V01950年代,精神促進劑(psychotropic)的應用是精神分裂症治療上的一大革命。所應用的第一種藥物是蛇根鹼類(reserpine),隨後即被酚類衍生物(chlorpromazine)所取代,以後又有大量其他藥物出現。心理学空间 ]K&]cZ

心理学空间 y!?)Hgn2kt ma

藥物治療確能緩和病情,並使患者有重過正常社會生活的機會。不過毫無疑問的,其治標性重於治本。因此藥物療法配合其他療法,特別是完整社會復健工作的建立,是相當有必要的。心理学空间_2i"Ccy,`6c

心理学空间7g9HkF p&UO _m

有關藥物能緩和病情的基本道理,雖至今尚不大清楚,但其功效確有目共睹。由於藥物的使用,病患的預後已改善許多。1913年,據卡來匹林(Kraepelin)的報告,其病人中有13%獲得治療及改善,到今天,約有40%到50%的突發性急性精神分裂症病患給予藥物治療後,在八個月內其症狀可獲得很好的改善,且其中75%到80%的病患,可以重過家庭生活。追蹤研究發現,只要繼續維持藥物治療,僅有10%到15%的病患會舊病重發,這與對照組(停用藥物一年)的復發率達30%到40%相比,顯然有所差別,現在已明白,精神病院中病人的病情之所以一再惡化,似乎是與正常社會隔絕的結果,而非病魔的肆虐。藉藥物治療可使病患早日重返社會,透過社會所給予的溫馨與關懷,使病患早日康復,重過正常的生活。不過這並不意味著藥物治療已是最理想的療法,因為仍有很多病人,藥物治療無效或效果很少。因此一種更普遍更完美的療法,仍昨我們繼續追求的目標。心理学空间"sU^ \7l

j,[C7V-|'^-c^^0以高劑量的菸草酸(niacin)治療精神分裂是新近發展出的一種療法,此法由奧斯蒙(H. F. Osmond)與郝飛(A. Hoffer)所提出,其理論根據是:菸草酸對某些導致精神分裂的不正常化合物有拮抗作用。此法之所以廣受社會大眾注意,大概和菸草酸久已用來治療情緒障礙有關。雖然目前有很多人在熱心的推行菸草酸療法,但效用如何仍未證實。心理学空间;F0^Z2Tl7pw

心理学空间EU sG],~

六 未來之展望心理学空间 A}Vx~z9R

心理学空间h[Z2},lf5R

隨著科技的進步,很可能有一天可以弄清楚精神分裂症的底蘊,但此事決非一蹴可就,必須假以時日始克有成。精神分裂症的早期發現、早期預防是人類長久以來的夢想,這個夢想可能有實現的一天。心理学空间1[k pO8w?d

心理学空间,w;YaP&k2jP7vp

繼續在社會工作與復健工作上致力,對病情的康復當有所助益。我們的構想是:找一個地方,建立一諧和環境,在此,病人不受干擾,遠離使他們難以忍受的壓力,可以安然的過入世生活,待病情好轉後,再訓練他們的忍耐力,使之具有適應社會的能力。此種作法,對症狀較為溫和的患者,應該是一件有意義的事。心理学空间c+V0qw~;wRr Q T9C

;_ _?5R qz m-L^F0(譯自大英百科全書科學與未來年鑑。)心理学空间8K s/JDGY IkwI:MU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精神分裂症 楊杞柳
«精神分裂症 诊断与技能
《诊断与技能》
假性神经症型精神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