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利己主义
作者: mints 编译 / 531次阅读 时间: 2023年11月15日
标签: 伦理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i:R @zU5e y? J0柏拉图的故事心理学空间^(LJ&z W?\x+V%c,l

心理学空间L*ZV1@W _-vr/`

柏拉图在其代表作《理想国》里讲述了一个读者熟知的故事。牧羊人盖吉兹(Gyges)在追赶四处散开的羊群时,误入了一个洞穴,并且在泥板地上发现了一枚可以隐身的金戒指。于是盖吉兹利用魔戒进城隐身杀死了国王、夺取了王位,并与女王结婚。魔戒满足了他的每一个需求。让他如愿以偿。心理学空间EW'caS~F

心理学空间d@Wd2N(T
盖吉兹的魔戒The Ring of Gyges

G#\cbu/K1I0

W%s3z BC0心理学空间TX8KU-[ V0?A/O's`

J C,uv6~+h&U%v3V0许多人从这个故事中得到的教训是,人生而自私——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如果我们手握权力,就可以为所欲为,我们总是会寻求自己的最大利益,不会关心自己会给他人带来怎样的伤害。心理学空间!MI~ k_ {k

I\%Nd@T0A0不过,现实世界没有可以让人隐性的戒指,同样,文明社会中的人不会有绝对的权利。但这改变不了我们(自私)的基本动机。唯一能够控制我们的就是——如果我们做了自己想做的事的时候,会不会遭受痛苦?

k:_J~E"Ek rt0

t/bg Rx.G0心理学空间Dqz5G8bLa

)JWaAj1a bG7R0

t9Rk3a7C9r,d)u V0心理利己主义

.WYl^[)v?0心理学空间/L kn!m awdr`

心理利己主义认为我们帮助别人,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我们信守诺言,也是为了取信于人。我们之所以不杀死敌人,因为担心有一天自己也会被干掉。无论我们在世界上的地位如何,我们都想要同样的东西:尽量让自己活得更好。心理学空间1Z@;s;x+e7z9H

N t;j9C$m^T D0该观点告诉我们,最终激励人类的只有一件事:自己的利益。同样,心理利己主义也允许我们不必总是出于私利——我们也可以通过取悦他人摆脱困境。当我们想取悦他人或帮助他们摆脱困境时,我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我们认为这会在某种程度上帮助我们。心理学空间7Z B)Sx#m p1LA

\S!q!P4taqV0以上的各种动机都是为了自己最终能得到好处,这种好处相当于获得一些好的东西或防止坏的事情发生在我们身上。如果这个理论是真的,就不存在利他主义了。即,人们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也就不可能为他人造福了。于是,问题出现了,心理利己主义有何伦理意义?心理学空间7Ig}1m{ E;f~

心理学空间*P K n_df m!wH o

心理学空间hE g$Hg6h^`-h
心理学空间!Z1F'c |u}$Nz

心理学空间it j k|nt

心理利己主义伦理

f9b(Kj$k0

s'j u4KcBr0利己主义影响巨大,其含义的逻辑论证过程如下:‍‍‍‍

2p ~8V4e _'TiQS@V#V0心理学空间/l] E^!b

1、如果心理利己主义是真的,那么我们就不可能是利他的。心理学空间ob~!z+T*[;C"w

心理学空间%J$u(Z6[_ ]q6S+_&J4[

2、如果我们不能做到利他,那么利他就不是我们的义务。心理学空间.F7A NX8dN(dL ]

r P6e+rCL.|03、因此,如果心理利己主义是真的,那么利他主义就不是我们的义务。

Y0fr6Df;A;U o0

(xk/| d5K P0在第一和第二个前提条件下,第三个命题就是真的。‍‍‍‍‍‍‍‍‍‍‍‍‍‍‍逻辑推理令人震惊!如此的自私自利,如何破?心理学空间6Nbu%Ni LN,L W

c|3q9|.~c3S0伦理学家为了打破这个困局,发现了几个办法,例如,诉诸良知、将自我的利益扩大到他者的利益,以此来获得伦理上的平衡。尽管我们都不是圣人,但是完全自私自利的人也很少见,即,在心理利己主义的驱使下,我们也可以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人身上,让自己看起来的更好、更无私、更慷慨。

])O Q#Vyb@0心理学空间xz0Fv;k5O]*I

亚里士多德认为,这种看起来很好的表象,是值得追寻的。这是因为当我们相信眼见为实的时候(即,通过利他来利己),表象就是真实的——也是符合现实的,除非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怀疑表象。心理学空间,[x1z lT6X"l[&~i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伦理
«世界精神卫生报告: 向所有人享有精神卫生服务转型: 概述 心理治疗伦理/法规
《心理治疗伦理/法规》
性剥削来访者的治疗师的心理动力»
延伸阅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