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孤獨是人的資產,而非拖累。我享受孤獨,因為孤獨實在太美了。”
從小到大, 我們都努力學習和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但卻不懂得和自己相處,結果慢慢聽不見自己內在的聲音,越活越孤單。心理學家表示,人們要學會聆聽和面對自己的真實感受,才會活得更快樂,並擁有更親密的關係。這可以通過學會並享受孤獨獲得,因為只有在一個人獨處時,人們才能真正面對自己、懂得自己的真實感受。
台北大學社工系副教授楊蓓說, 人一出生就要裝可愛,那是一種生存能力。例如父母帶小孩出門,遇見長輩時就要稱呼對方,不然就會被認為沒禮貌、不懂事。可是,小孩心裡可能會想:“我又不認識他,為何要叫他?”
她在題為“孤獨,親密和自由”的講座上說,懂得親近他人者討人喜歡,會有很多朋友,更重要的是建立自信,心裡的榮耀感就出來了,那也是一種價值感。不過,為了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我們學會討好和取悅別人,贏得了讚美,卻忽視了自己的真正感受。
孤獨時享有自由
“我們從小就學會戴面具做人,當面具越戴越多時,我們逐漸遠離心中真實的感受。口是心非慢慢變成習慣,要命的是我們無法拿下面具,還以為‘那張面具就是我的臉’。”
她續說,若戴著面具又能平步青雲,人們就無法知道自己的內在感受。午夜夢迴時,那些感受一一浮現,人們便難以適從。
楊蓓舉例,參加舞會時,若發現自己和周圍的人不搭調, 便會覺得孤單,曲終人散後,孤單的感覺更濃厚。一個心理學家說,當人開始孤獨時便享有自由,但那滋味並不好受。
鼓勵與自己相處
“孤獨和親密是連體嬰,一體兩面。當面具與自己的世界越來越遙遠時,就會產生寂寞。寂寞是一種訊息,提醒我們不曾擁有自己的真實感覺。”
她說,社會鼓勵人們建立人際關係,但卻沒有鼓勵人與自己相處。當一個人不與人親近,別人會說你怪或視為“神經病”。事實上,人需要學習和自己相處,才能知道自己的真實感受。孤獨從來就是人的資產,而非拖累,因為裡頭有你自己真正的聲音和感覺。
──楊蓓(圖:光明日報)
從小到大, 我們都努力學習和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但卻不懂得和自己相處,結果慢慢聽不見自己內在的聲音,越活越孤單。心理學家表示,人們要學會聆聽和面對自己的真實感受,才會活得更快樂,並擁有更親密的關係。這可以通過學會並享受孤獨獲得,因為只有在一個人獨處時,人們才能真正面對自己、懂得自己的真實感受。
台北大學社工系副教授楊蓓說, 人一出生就要裝可愛,那是一種生存能力。例如父母帶小孩出門,遇見長輩時就要稱呼對方,不然就會被認為沒禮貌、不懂事。可是,小孩心裡可能會想:“我又不認識他,為何要叫他?”
她在題為“孤獨,親密和自由”的講座上說,懂得親近他人者討人喜歡,會有很多朋友,更重要的是建立自信,心裡的榮耀感就出來了,那也是一種價值感。不過,為了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我們學會討好和取悅別人,贏得了讚美,卻忽視了自己的真正感受。
孤獨時享有自由
“我們從小就學會戴面具做人,當面具越戴越多時,我們逐漸遠離心中真實的感受。口是心非慢慢變成習慣,要命的是我們無法拿下面具,還以為‘那張面具就是我的臉’。”
她續說,若戴著面具又能平步青雲,人們就無法知道自己的內在感受。午夜夢迴時,那些感受一一浮現,人們便難以適從。
楊蓓舉例,參加舞會時,若發現自己和周圍的人不搭調, 便會覺得孤單,曲終人散後,孤單的感覺更濃厚。一個心理學家說,當人開始孤獨時便享有自由,但那滋味並不好受。
鼓勵與自己相處
“孤獨和親密是連體嬰,一體兩面。當面具與自己的世界越來越遙遠時,就會產生寂寞。寂寞是一種訊息,提醒我們不曾擁有自己的真實感覺。”
她說,社會鼓勵人們建立人際關係,但卻沒有鼓勵人與自己相處。當一個人不與人親近,別人會說你怪或視為“神經病”。事實上,人需要學習和自己相處,才能知道自己的真實感受。孤獨從來就是人的資產,而非拖累,因為裡頭有你自己真正的聲音和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