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幽默潜能 强心理素质
作者: 岳晓东 / 8688次阅读 时间: 2010年6月19日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岳晓东 博士
cXXbm3YY0严  飞 助研
Q/WH%d;lDOT4O0香港城市大学心理学空间0^^-LHR^
应用社会科学系

z5ry9nzOtv0 心理学空间+y_nU X;mJ2j

    1.什么是幽默

o$^;vz'[5UB0 心理学空间G4Y dH`Y7w

  1.1 幽默的缘起

rbi3d|0g9O:jB(v x#Q0 心理学空间P$a\`zP%\{brG

  什么是幽默?人们时常与笑话(joke)、机智(wit)、喜剧(comic)、笑(laugh)、好玩(playful)等词汇联系起来。事实上,“幽默”一词,是由英文的“Humour”一词音译而来的;而英文中的这个词,则来源于拉丁文的“humour”,其本义是“体液”(1)。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认为,人的体液有血液、粘液、黄胆汁和黑胆汁等等,其组成的比例不同,便会形成人们的不同气质类型。而“Humour”的原义,是指人体内这四种体液的比例所决定的人的思想、体质、习惯上的倾向、气质、脾性,或者一时的心理和情绪。心理学空间/H:r#Fa7\2`1e

心理学空间kph+Z9RJcX/G

  从西方的“humor”到中文的“幽默”,要归功于林语堂先生的引介翻译。1924年,林语堂在《晨报副刊》上发表<证译散文并提倡“幽默”>、<幽默杂话>两文,首次明确主张把英语humor音译为幽默(2)。后来林语堂又在<论幽默>、<论东西文化的幽默>等文章中,从理论上系统介绍了自己的幽默体系,从而成为其行文中最显著的艺风格。林语堂曾说:“我发明了‘幽默’这个词儿,因此之故,别人都对我以‘幽默大师’相称。而这个称呼也就一直沿用下来。但并不是因为我是第一流的幽默家,而是,在我们这个假道学充斥而幽默则极为缺乏的国度里,我是第一个招呼大家注意幽默的重要人物罢了(3)”。心理学空间7^:?f W9O D~5j-q.mO

c/z e\\f@0]0  1.2 幽默的定义

U8km3n V Q7g ZL0

s |_[0DvL0  由于幽默涉及面甚广,其界定上很难有一个定论。在国外,西方学者多从心理学和美学的角度诠释幽默。Saper认为幽默是属于个体、刺激或事件的情感(affective),以及认知(cognitive)及美学(aesthetic)的反映(4)。Hallett & Derks视幽默为一人格特质,在风格及倾向上因个人特质的差异而有很大的变异(5);Veach则视幽默为一种知觉现象(6);Long & Graesser对幽默概念有三个层面的定义:一、引起幽默反应的刺激可为口语(verbal)、非口语(nonverbal)或结合两者来呈现,刺激事件也应包含幽默事件的脉络性质(situation);二、引发幽默刺激的事件包含有意的(intentional)及无意的(unintentional)状态;三、幽默的引发反应是根据主观的认知反应,而非可观察到的外在反应(7)。Warnars-Kleverlaan & Oppenheimer & Sherman则认为,幽默除了有社会目标(social goal)的性质之外,还有下列几个特质,一、幽默的产生能力 ;二、好玩的感觉;三、辨认幽默的能力;四、理解幽默的能力(appreciation humor);五、有能力去使用幽默,使成为适应的机制(adaptive mechanism),就是说对问题、困难能使用幽默去中介,以消除个体对负面事件的不良反应(8)。Martin等学者则根据个人使用幽默的不同方式将幽默划分为自强性幽默(self enhancing humor)、和谐性幽默(Affiliative humor)、敌对性幽默(hostile humor)和自毁性幽默(self-defeating humor)四种,分别指代通过表达幽默提升自我,通过表达幽默提升与他人关系,通过表达幽默贬低他人,以及通过表达幽默贬低自己的含义(9)。

2x _wBQ;Xt9g{L7M0

^4UB?y2V0  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把幽默理解为因认知不协调而带来的快感(10)。弗洛伊德认为,我们发笑的原因正是来自于理智上的否定和情感上与之相反的反应之间的不协调。如果我们感知到一种突然的、游戏性的不协调性,而它满足了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愿望,战胜了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恐惧,从而给人以一种解放感时,我们就会笑;如果某物同时既肯定又否定同一命题时,我们会发笑;当某事物造成混乱,而后又很快愉悦地解除了混乱,我们也会发笑;令人舒心的井井有条与令人心烦的杂乱无章之间的对比,同样也会使我们发笑。所有这些不协调性都作用于我们的认知行为(11)。心理学空间'Z3|8a[e"X-XO!e|5U,@D

心理学空间9o'o8yvPD3NqR

  在国内,学者们对幽默的理解多从语用学和日常交际之应用的角度出发。《辞海》上对幽默有这样一个注释:幽默,美学名词,英文humour的音译。通过影射、讽喻、双关等修辞方法,在善意的微笑中,揭露出生活中的乖讹和不通情达理之处。在学术界,对幽默的定义归纳起来大概有三类:1)从交际角度出发定义为“生活中的调料”、“一种重要的交际方式”诸如此类(12);2)从修辞美学角度将之看成是通过讽刺、双关、夸张等手法喜剧性地表达思想、说明道理的途径(13);从认知语用学角度出发认为它是一种认知过程,既涉及到幽默的制笑机制又涉及到言语交际机制。至于分类,有从表现形式上区分为幽默音乐、幽默动作、幽默画和幽默语言的(14);有从其同语言的关系分为言语幽默(verbal humor)和非言语幽默(non-verbal humor)(15);有从社会功能划分的否定性幽默、肯定性幽默和纯幽默(16)等等。

-frNcKOR4JD G0 心理学空间,vX7d\T3?

  总之,在对幽默的理解上,国内外学者的见解虽各有侧重,但都承认幽默是―种特性,它能够引发喜悦,给人带来欢乐或或愉快。此外,幽默本身就是一种艺术表现,其合理运用,可增进人际关系,改善自我评价。这些对当前大学生的人格成长与创新培养,尤为重要。心理学空间&SQ\7\)Mp U

9P6fs"[k)a}d'J/e ~0]0  2.中国人为什么缺乏幽默

9Vq?)c8{:Z0OiS0 心理学空间/j{PY(l {\&Y

  自古以来,中国人虽不缺乏幽默,却不重视幽默,这主要是因为中国文化的传统礼教甚强调“君子不重则不威”。由此,在中国社会体系中对幽默的培养,与西方社会比较起来就显得缺乏。如,美国人可以不在意别人骂他无赖、顽固、奸诈,但却无法忍受别人说他“没有幽默感”,因为在他们的眼中,“没有幽默感”代表着不受欢迎以及令人讨厌。美国“二战”时的著名将领麦克阿瑟将军在给儿子的祈祷文中,除了求神赐给儿子“坚强勇敢、心地善良、认清事实、接受磨练”等外,还祈求上苍赐给他“充分的幽默感”,由此可见,西方社会对幽默的重视。心理学空间 U:q ` Z%q

"Xo,aKa6gO5PK0  与此相反,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甚强调正统思想,正统文学,推崇“温柔敦厚”、“正襟危坐”、“不苟言笑”以及“文以载道”等,不容有幽默感(17)。千百年来,滑稽、喜剧、大笑受到士大夫们的排斥、冷落甚至是敌视。如,早年“不语怪力乱神”的孔子就曾迫使齐景公在与鲁哀公的夹谷上处斩了在君王面前表演滑稽舞蹈的俳优,血写了后人所谓的“夹谷原则”。此外,中国的道学思想也甚强调封闭性心理,不喜欢开放性的社会交往。道学先生认为,幽默风气一行,生活必失严肃,道统必将颠覆。由此,幽默艺术的创作上,多偏向纯文学或者山水游记。清代诗人龚自珍曾言:“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只为稻粱谋”,这恰如其分地表明了言谈中听到文字狱就吓得立即躲远,文人著书就为生计,不敢发表自己见解的景况。心理学空间tT1Qb4c ]@

心理学空间Td*m4~u]1z)?S^&g5j

  建国之后,特别是到了1957年,由于人们都知道的越来越“左”的政治气候,阶级斗争的弦越绷越紧,一般作家都怕分不清界限,被戴上“丑化”、“影射”的帽子,因而自觉地和幽默断绝往来,夹紧尾巴做人。乃至到了文革,幽默更是被贴上了“封资修”、“小市民庸俗文艺”、“低级趣味”等标签,各种幽默形态的艺术表演被禁止,只有正面的革命样板戏得以发展(详见表1)。

!xhl(| }6f.r1v0

  表1 中国古代对幽默的八大歧视心理学空间o2F7Ub5_+Y/ej\v

 

6D3L$p!V8B!T0
歧视表现 大致经过/缘由
夹谷原则 孔子曾迫使齐景公在与鲁哀公的夹谷之会上处斩了在君王面前表演滑稽舞蹈的排忧(公会齐侯于夹谷,孔子摄相事,齐侯奏宫中之乐,俳优侏儒戏于前,孔子历阶而上曰:“匹夫侮诸侯者,罪应诛。”)。
君子之道 儒家推崇“温柔敦厚”、“不苟言笑”、“文以载道”,主导传统文化,与之相对的滑稽幽默喜剧受到排斥。道学先生认为,幽默风气一行,生活必失严肃,道统必将颠覆。
中庸之道 封闭性心理,不喜欢开放性的社会交往,讲究和谐。幽默潜能因此被非幽默化了,因为幽默讲究互动,取悦别人同时自己也感受到幽默气氛。
君王之道 忌讳出声,士官文人害怕君王的政治报复,在幽默艺术创作上偏向纯文学或者山水游记。
御用文学 正统文学容不得幽默,只为维护君王之道,本质是“经世之学”。
文字狱起 给思想文化、士人风气带来恶劣影响。龚自珍的名言“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只为稻粱谋”,这是对文字狱后果的真实写照
反右斗争 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阶级斗争愈演愈烈。一般作家都怕分不清延安和西安的界限,戴上“丑化”、“影射”的帽子,因而自觉地和幽默断绝来往,幽默艺术受到严重打击。
文革风云 幽默艺术被贴上“封资修”、“小市民庸俗文艺”、“低级趣味”等标签,使幽默艺术遭到残酷洗劫。

G w#v!M%]&z_,@0 

7wU G jg]W0

Ww9d*B+t&k0  由此,幽默在中国一直都处于一种被忽视与压抑中(见图1),国人对幽默的表达和理解也相应得到遏制,对幽默的体悟与运用也较之西方社会显得谨慎与严肃。如,笔者等人最近在对178名内蒙古师范大学本科生的调查发现,幽默在构成理想人格中被列在最不重要的一栏中,且在评价创造力代表职业时,被访学生也普遍认为幽默并不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即幽默并不认为对提升个人创造力有直接的辅助作用(18)。这些发现都证实了中国人缺乏幽默的观点(19)。

pxu5?U LDw IE0

  图1 幽默在中国发展模拟图

2BVY2\0V M!r0

心理学空间?(J8LKeX
  注:此图根据作者对幽默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模拟推测而得,需要今后研究的进一步实证证明。

图2 大学生理想人格之构成
4DP/w8O_:v)u7K f9@0
 心理学空间k8^'M;x Lc

*cwak7C ~QO0  3.幽默有什么好处

:zF"j*yL8J!X1c${0

'I.{+kaYIp0  3.1幽默提升创新力心理学空间+myiVF7}:V@3Ls:c+H

心理学空间%K Db^t(}kyY]$J

  培根曾说:“善言者必善幽默”。大量研究表明,创造与幽默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20)。美国保罗韦博士在一次调查活动中从学生9万封来信里,概括出学生最看重的教师十二种素质,其中第三条就是要具有幽默感。斯皮曼发现首创性与幽默感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5。吉尔福特发现诙谐与独创有高相关性。德国海纳特认为,幽默属于创造力的范畴。他指出,“对于创造型老师来说,幽默正好是一个不可放弃的教育手段,也是一个同样重要和不可放弃的教育目的”。由此,培养幽默感早该被人们认识和研究。心理学空间!Y5V,| U5S(F

心理学空间 [.mp0?T-t'|,X

  海纳特还尖锐地指出:“值得注意的是,教科书却对这一点装聋作哑。就是在发展心理学中,至今尚缺乏对发展儿童幽默感的描述”。罗伯特.奥尔森也指出,“要想富于创意地解决问题,就要既能够认真地思考也要能够放松地去游玩。而如果我们心理上存在着游玩嬉戏的态度,就必能激发创新,主要是由于我们解除了防卫心理,不必墨守成规,不怕犯错误”。国内学者徐春玉亦提出相类似的观点,认为幽默感是创造力强的一个基本指标(21)。他在论述了幽默与创造的并列关系,相辅相成关系的同时引用了国外有关幽默审美能力与创造力关系的实验研究证明幽默与创造力之间存在着高相关。徐春玉还认为,幽默创造过程与其他创造过程在某些方面存在着相似性,且幽默的创造、欣赏同创造过程一样,都与大脑中的皮质下区域形成比较紧密的关系。心理学空间%e$m)m\%c

心理学空间j,B+A?Q%mnqA

  由此,西方学者大多视幽默为创造力的核心特征,美国学者甚至将幽默视作创造力与国民素质的核心特质。有幽默感的人会有更高的主观幸福感与乐观人格,所以西方人倡导幽默,也是为了使自己活得更潇洒,更快活。但在中国人的理想人格中,幽默始终扮演着最不重要的角色;在中国人对创造力特质的认知中,幽默能力也被忽视。这种认知范式根源于中国传统道德理念中注重礼仪规范和政治规范的儒家文化之长期禁锢。如在笔者对北京、广州、香港、台北的大学生的调查就表明,中国人对创造力特质的认识不包含幽默的特质(22)。

}Rv5v.v3Du0

|ft}&c,|M)o0  3.2幽默提升审美力心理学空间l'A }imPW

心理学空间-JA|1g$bg;i}?

  关于幽默与审美能力之间的关系问题,国外学者霍兰德对此给予了专门的研究。他指出了游戏性作为幽默审美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十分重要的。在认识到创造在降低特征之间固有联系的前提下,美国学者莱波指出,“一个人为了尽量地幽默,必须摆脱理性思考和结论的约束”。理性思考对创造所起到的限制作用是人们非常不乐于见到的,但做起来却很困难,而这种摆脱理性思考和固有结论的制约的认识,以极高的频率出现在关于培养和提高创造力的方法的描述当中。心理学空间cbcP kuc[

1qX1s3s+J9A0  有研究表明,西方人对审美力的判断除了强调审美性、艺术性之外,也甚强调幽默感的作用。那些在诗歌、戏曲、音乐、美术、雕塑、哲学等领域有发散性思维、幽默性作品的人物成为具有审美情操的杰出代表(23)。而中国人对审美力的判断甚强调实用性、道德性、良好品德对审美情怀的作用,而缺乏对幽默感的重视。中国古代道家在艺术创作中强调“法天贵真,不拘于俗”,即一种孤高寡远,清淡闲适的意境,而儒家则在艺术创作中强调“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即文与德相互结合的均衡,这些态度都阻碍了在审美中对于幽默的培养。而笔者对港、穗大学生的调查就证实,两地大学生均不重视幽默感与审美能力的关系(24)。

$a w7e4Y t&T0

$Q@'q"V+O9E#ScN*v0  因此,幽默审美可以提高艺术创造和科学创造的能力,而科学创造能力的提高也就可以进一步地增加人们的幽默审美能力。它们在创造过程上的同一性也正是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促进关系的基础,它们之间并不构成因果关系,可以离开彼此而存在。心理学空间9C,x1OSiQq'n&gA/i

心理学空间VKA)k`!t@%j'N

  4.怎样开发幽默心理学空间;_&p)g-G$\ N

#W-~)q2W r meS0  4.1 开发幽默潜能

{[;Z$H%kBso(h0

k7I2g S8m a!p P0  综上所述,幽默作为一个人格特征,包含了乐观、开朗、向善、积极归因等特质。而作为一种人际交往能力,它突出表现为调侃、自嘲、苦中作乐等能力。更重要的是,笔者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发现,幽默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大力培养来加以开发。而培养幽默感,不仅可以提高一个人的创造力,也可以完善以个人的人格,增强其心理素质。心理学空间;L/pcb\*|#l(G8U

心理学空间XJ RlUm

  目前,我国也有不少学者、专家都大力提倡培养幽默感,然而有关如何培养幽默感的文章较少,大多是一些从事教育的教师、学者发表的培养学生幽默感的文章,而对幽默感培养理论的研究就更少了。有学者提出,个体有幽默感的前提是包括自尊需要在内的基本需要获得满足,另外个体只有在拥有一颗平常心和放松的状态下才可能产生幽默。他认为要做到真正的幽默,必须摆脱自我中心主义、超越自尊、超越自尊需要,这本身就意味着自我实现(25)。也有学者运用耗散结构理论探讨如何培养幽默感(26)。从耗散结构理论的角度耗散结构理论将心理系统看成是一个开放的自组织系统,个体心理系统的发生、发展、演化表现为一个伴随着随机涨落的进程流,其任何时候的发展水平和状态都是这一进程流上的片段或节点。熵变(系统混乱程度的变化)贯穿这个进程的始终,形成连绵起伏的熵流。因而将幽默感的培养看作是熵增减少、心理系统混乱程度缓解的过程。他们以耗散结构理论为依据,认为个体通过适度开放心理系统、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创设适宜的环境条件、建立健康的个性监控结构、保持强大的动力可以培养其幽默感。

Cp5x1gMn0 心理学空间1| a8y%z spUfq I4L

  在西方,对幽默感的培养始于儿童的早期教育当中。如,西方许多家长甚至在婴儿刚出世6周便开始对其进行独特的“早期幽默训练”,从生活的小点滴中挖掘幽默的潜质(27)。而针对中国人对创造力认知、审美力认知中不重视幽默的特征,亟需完善中国人的创造力人格,加强对创造力中幽默特质的认同。因此笔者认为,不登大雅之堂的幽默,必须要积极登上课堂。列宁也曾说,“幽默是一种优美的、健康的品质”。心理学空间t5ive0~[$g9c

心理学空间'Oc E;p!n%M:M2X.}4~

  如在教学中,教师的解颐笑语,有深入浅出、“雅俗共赏”、智中见志的特点和功效。教学幽默是一种高雅的审美活动,富有幽默的教学,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引人入胜,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科学思维,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当然,如果我们片面强调幽默教学,一味搞笑逗乐,那就误入歧途了。我们需要的是,让学生在幽默的欢声笑语中,领会幽默的真实内涵,幽默不是油腔滑调,也非嘲笑讽刺。可以先学着机智而又敏捷地指出别人的缺点或优点,在微笑中加以肯定或否定,从而启发个人的创造力思维。特别的,根据国内学者陈国海的研究表明,中国男学生比女学生更多地使用幽默应对(28),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教育实践中更多地制定出切合女生的教学手法,帮助她们更有效度的使用幽默。

2[2cR8t G0

%o]sQ0L Om^0  4.2 增强心理素质心理学空间!Kj [hS3e

心理学空间fQ._&jhU9^h6Z

  教育部提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29)”。而开发大学生幽默感,不但有利于他们创造力和审美力的培养,也有助于他们心理素质的磨练。心理学空间&W:Ou&V+g

j*u+zB@pYT0  这其中,笔者提倡,教育工作者应多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增强大学生的幽默化解能力训练。为此,我们要在以下几方面多下功夫:

Q o O$k~so]0

-BM+m5yR]0  1、 培养学生的幽默鉴赏能力:这包括培养学生认识、领悟日常生活中幽默表现的能力,并能积极与周围他人分享;心理学空间%]v$K;gW2h D"u

心理学空间 U)r"Ar~o4J

  2、 培养学生的幽默表现能力:这包括培养学生制造、产生幽默的能力,以和谐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

I}!_ X${9g.v0 心理学空间 eYx:_TU7IJ

  3、 培养学生的幽默分辨能力:这包括培养学生区别、划分粗疏笑话与高雅幽默能力,做到幽默但不哗众取宠;

,E*M(q P-T,Y,bl0

&_s'N"w7}sV0  4、 培养学生的幽默化解能力:这包括培养学生积极运用幽默来认识、化解日常生活中的烦恼的能力,让笑声代替哭声、骂声与吵闹声。

]'D$N#kr'kQ6U0

.A Vv1U#qj0  总之,我们认为生活需要幽默。幽默是一种修养、一种文化、一种艺术、一种独特的审美情趣。人们只有对健康有积极正确的认识,才可以最大限度地开发出自己的幽默潜能,做到宽容以待,妙言成趣。恩格斯就曾说:“幽默是具有智慧、教养和道德上的优越感的表现。”心理学空间_+W o8n{2c2h

心理学空间a/sNzG)zF$a j

  愿大家生活中多一些春风宜人的幽默!

Q zH4E/s*N4y0 心理学空间z1e1GcYp{

心理学空间&O,V aw!zXZi$O(b
参考资料:心理学空间%e:l(wN8kTr
(1) 王瑛宇. 中外幽默跨文化对比.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5年第5期,页70-71
mZw6dX&T#s0v `5}@nh0(2) 赵怀俊. 林语堂幽默观之中西来源. 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年第4期,页275-277心理学空间[*r`BNLD1Zj7f
(3) 林语堂. 八十自叙. 林语堂名著全集(第十卷).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页295
,rQf(r![{0(4) Saper, B. (1995). Joking in the context of political correctness. Humo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or Research. 8(1), 65-76.
l0OG C$~ n&rd^T0(5) Hallett, R. A. & Derks, P. (1998). Humor theory and Rabelais. Humo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or Research. 11, 135-160.
DS&s-@9qZO`A0(6) Veach, T. (1998). A theory of humor. Humo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or. 11(2), 161-215.心理学空间1P"G'X[4XR}+J
(7) Long, D. & Graesser, A. (1988). Wit and Humor in Discourse Processing. Discourse Processes. 11, 35-60.心理学空间9Z.I0T*o G
(8) Warnars-Kleverlaan, N., Oppenheimer, L. & Sherman, L. (1996). To be or not to be humorous: Does it make a difference? Humo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or Research, 9(2), 117-141.
|7PSz1m*OKV0(9) Martin, R. A., Puhlik-Doris, p., Larsen, G., Gray, J. & Weir, K. (2003).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uses of humor and their relation to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Development of the Humor Styles Questionnair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37, 48?C75心理学空间,R0Q,t?Q
(10) Freud, S. (1963). Jokes and the unconscious. New York: Norton
'TS8[&V${c)tQ0(11) 闫广林. 西方幽默精神的现代转捩.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页106-111心理学空间*ab-w+|0MV\&\
(12) 陈春华. 会话幽默的语用分析.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9年第1期,页21-24心理学空间)A%{"Au(?$HX
(13) 周海明, 陆军. 近十年来国内幽默言语研究述评.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第3期,页149-150
z6{ P4}6~R#fa9L0(14) 王金玲. 论幽默语言的特征与技巧. 外语学刊. 2002年第3期,页58-63
#d3]'\4X pQ0(15) 刘乃实, 熊学亮. 浅析言语幽默的维护面子功能. 外语教. 2003年第6期,页10-13
.s8l-r\.Sw^B n0(16) 陈孝英. 试论中国幽默的民族特色. 美的研究与欣赏. 1982年第1期,页60-65
W8c+y5TZ V0(17) Yue, X. D. (2006). Exploration of Chinese humor: Historical review, empirical findings, and critical reflection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8th International Humor Conference, hosted by Danish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Denmark, Copenhagen, July 3-7, 2006.
"lFSl2g_&Q0(18) Yue, X. D., Hao, X., Lan, L., & Yan, F. (2006). Humor and youth empowerment: A self-cultivation approach,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Youth Empowerment, hosted by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June 5-8, 2006.心理学空间W(z?| {dSv5k
(19) 同(17)心理学空间i @ ] xU%\)E/nT'V
(20) 岳晓东. 创造力教育对策:我的研究与思考. 中国人才研究会超常人才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2006年海峡两岸超常人才教育研讨会. 深圳,2006年12月1-4
4W5H"]ar A2s!y_yQ0(21) 徐春玉. 创造与幽默(上). 发明与革新. 1999年第10期,页8-9心理学空间#~KTmU0LE
(22) 岳晓东. 谁是古今中国最有创造力的代表人物:京、穗、港和台北四地大学生的调查及其思考. 教育曙光. 2000年第11期,页30-38
X4r!\ir0(23) Sternberg, R. J., & Lubart, T. I. (1999). The concept of creativity: Prospects and paradigms In R. J. Sternberg (Ed.), Handbook of creativity (pp. 3-15).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心理学空间/{Uy!z0Y0NL4Q
(24) 岳晓东. 港、穗大学生创新价值之调查分析. 教育新曙光. 2002年第5期,页1-5
/\ Ul2t%C}s/PS0(25) 许金声. 幽默与自我实现. 北京成人教育. 1999年第4期,页24-25心理学空间9E x2l"`5m h8vF(X5AUc
(26) 孙玉红, 杨孝志. 从耗散结构理论看幽默感的培养.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页158-160
l^;Q+F6Kl vyY0(27) 阿成. 西方父母这样培养孩子的幽默感. 独生子女. 2004年第3期,页48-49心理学空间U5T#D:R[,v
(28) 陈国海, Martin, R. A. 应对幽默量表在354名中国大学生中的初步测试.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5年第5期,页307-309心理学空间 eb{yS4} j5o
(29) 教育部. 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 人民教育. 1999年第11期

Gc/}b I0aI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创造力教育:研究与建议 岳晓东
《岳晓东》
论偶像-榜样教育»

 岳晓东

中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大学毕业后赴美深造,1993年获得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现在香港城市大学任教,并受聘但任南京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10余所大学的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