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关于人的心理发生和发展理论的新进展
作者: 傅文青 / 11177次阅读 时间: 2006年7月09日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V`fWt _`

 精神分析关于人的心理发生和发展理论的新进展
L"i5rColAh0傅文青 苏州大学临床心理研究所心理学空间j2p@Q M3N'RO}
心理学空间 vn)w|Uo J7^#l!T6^
人类的生命周期,从胎儿到死亡,进行着三种相互联系着的发展过程:
W:`Ng9]:?1{ z01. 身体的生物性成熟心理学空间3C(aC t6z&Z
2. 思维与感觉(感情)的内在精神性发展
J+v%r W;X-p;t03. 人际间与社会性发展心理学空间 K8[Vz%OI iU
精神分析认为人的心理发展是受遗传决定的,即遗传决定了人在不同的年龄展现出不同的心理特点(如青春期的性心理)。由于人是一个生理上成熟的早产儿(即人出生时身体成熟了,但心理活动基本是一个空白),故出生在生活中、家庭和社会这个大子宫内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遗传的心理特点受到了强有力的塑造。心理学空间/M'xBv0y H?P

[.OoY8i%L(F&k%K0一、心理形成的动力学原理
8[:O@Np0心理学空间g3ai5}Tg){
人出生后,受躯体本能驱力(drives)的推动,通过某些器官与现实相联系,从而形成了人的心理。心理就是人存在的一种工具:它即反映了遗传的信息、顺应躯体的要求、又包含了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内容。精神分析认为人的心理结构从萌芽到成型是这样一个过程:在躯体本能驱力的推动下,幼儿在与母亲(或父亲)的冲突中,不断地将经验和对方的形象内化成最初的精神结构——原始客体表象群(object representations)和客体关系(object relationship)。内心孤独的人的梦中往往没有清晰的客体形象。驱力投注到客体上,实现了精神化,并转化成两种成分:思想和情感。也就是说在咨询中,病人通过语言表达思想的时候,就是在表达着驱力(如移情现象)。在咨询中病人大部分浮现到嘴边的话都是在某种驱力和客体关系的作用下,移情给分析师的,移情现象遵循的是驱力发泄的快感原则,而不遵循现实和理性。分析师听到的是故事,但必须理解成情绪心理学空间,^4`,mYE B]

:Bc9^A$OY0***遗传信息—躯体特点—本能—驱力—自身客体(口、肛门、生殖器)—客体(母亲、父亲等)—客体关系和形象内化—原始客体表象群—早期心理要素。心理学空间%NT7\F\mtO
心理学空间!w6Rc} i ]
二、心理的周期性发展过程心理学空间?T8Sa{ |P
心理学空间'l a t"]3wTK}w
人类心理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与文化不太相关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目的,表现为儿童和父母可见的外部冲突:如实现欲望、赢得权威、与原始客体分离、争取独立、接受限制、和家庭禁忌等。每一个冲突如果在客体关系中,在意识水平得到解决,就内化成一些心理结构,然后再向下一个阶段的冲突发展。如果冲突得不到解决,自我被迫将冲突防御到潜意识水平(形成情结,complex),同时形成一些防御性人格结构。严重的情结到青春期和成年期受某些因素的刺激可能重现,就表现为意识水平的心理、行为障碍。如果冲突不能精神化则通过躯体化以躯体疾病来表达,如如胃溃疡、心律失常、疑病症等。心理学空间)j6t2n5?(G0l{kV
心理发展将沿着三个维度发展:心理学空间_9ox Yh e
1. 驱力(利比多、攻击驱力)沿着躯体的性感带的投注;
2Dy(RD&w D02. 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发展(客体关系);
2xC}A h&r%l;aa03. 自我价值感(自恋、自我及身份)的发展;心理学空间h IJD6l)K_&y
在发展过程中,利比多和攻击驱力(drives)作为一种介于生物结构和精神之间的东西,推动主体与客体接触并发展出客体关系;同时,驱力也将部分地投注到主体自身的表象上,发展出自恋。这种过程的目的是得到一种自恋性自我平衡,并建立自己的身份。心理学空间]hDbQ3mL&X3H8\
1. 出生前期和出生
ff.f1p9_'g0胎儿在子宫内对各种刺激就能产生知觉,如他们好甜胜于好咸;能够对于来自母体外的听觉和视觉刺激作出反映;能够识别家里人的声音和气氛。同时躯体怀孕的母亲,也有“精神上怀孕”一说,如母亲还有对孩子的各种幻想、期待、爱抚、焦虑或者攻击(如总是想伤害孩子的强迫意向症状的母亲)。孕期的母子在一元关系状态中的交流,可以降低出生时的原发性焦虑水平。孩子出生的过程,就是与母体的第一次分离并产生焦虑的过程。刚出生的幼儿,如果觉得家里的声音比较熟悉,他就比较安静,有安全感。相反如果出生后送养,就产生严重的分离性焦虑。
y~)g4t dAx,WBR0
F8BDGpU E"K02. 口欲期 (oral phase)(0-1岁)心理学空间,u#`3I)g2Pi n
心理学空间UirK SM#G2^
佛洛伊德将刚出生的幼儿期称为口欲期,这是因为其口腔黏膜是快乐满足以及交流的重要部位。心理的性指的是口腔、肛门、肌肉、生殖器和皮肤等部位的躯体感觉,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快感集中在不同的部位。
SB~&q{Hl R L*ku0此期儿童是通过口腔“看”世界的。口欲期的特点是,幼儿遇到什么东西都要往口里填。获得快乐与避免痛苦的体验是婴儿每天生活的中心内容。心理学空间9R9j%ly9mn
在客体关系方面,母亲与婴儿处于共生状态。母亲的重要任务是识别幼儿的要求并给予满足,母亲通过喂奶和照顾等躯体性接触,建立起安全快乐的母子关系,形成了幼儿最初的信赖感、安全感。
@H!F)x;s]%`0此期幼儿与母亲还没有分开,只有自恋,没有自我。
-?:}9xrHQl!B(g0口欲未能满足的人在成年表现为明显的口欲期人格特征:喜欢吸烟喝酒吃零食、喜欢接吻、变态的接吻形式、饮食障碍、说话多并带有攻击色彩,广泛阅读吸收知识,但缺乏组织。缺乏安全感,人际关系问题。严重的口欲剥夺产生自身攻击(如咬手指,咬嘴唇),心身疾病等。心理学空间(F,UcJe;e+V1Qe
心理学空间6c0|Q(R\:[
3. 肛欲期(2-4岁)
nK~ ?)t4Cu nCy0
G"_[e8?7i!W1t0在性感带方面:佛洛伊德强调肛门区域作为身体的性感区,即在保留粪便和排泄是获得快感的形式。
s9d^V+R+N&A/m yF0在客体关系发展方面:关系上孩子和母亲的关系更加二元化。此期父母开始培养孩子的定时、定点大小便的习惯,孩子则根据自身的快感需求决定,是保留还是排泄。孩子开始学会说“不”,他通过控制躯体活动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自主性。这就是“肛欲期的权利斗争”。对客体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仍有矛盾的感觉(好妈妈、坏妈妈),客体尚未足够的内化为可以控制恐惧的内部精神性的代表,容易产生分离性焦虑。在人群中已经能够区分男女差别,女孩开始表达对母亲的攻击性。
#s9d+m&~am3|2^2I0在自我价值感方面:婴通过与父母的斗争,发展了灵活性、独立性和自主性,形成
ME;K;~4F2x_0了一些性格特点。如产生自恋、自尊心理。此期如果父母要求苛刻,则严重损害孩
Z;HV|k0子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心理学空间O7e |#l(h'so
以上三方面的发展,其本质是获得快感的要求和形式与父母要求的妥协。即肛欲期的本质是:分享权利。这个冲突在此时是现实冲突,在意识的表面。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待到出现自我和超我后,则被防御机制压抑到潜意识中成为情结,通常在青春期性机能在度活跃的时候,以变形的方式表达出来成为症状并影响正常心理活动。肛欲期留下问题的人,在成年时表现的人格特点是:洁癖、刻板、施虐和受虐、过分注意细节、嗜好收集和储藏、权利欲强、强迫性重复(仪式性行为)、过度自恋、严重的母子关系障碍和矛盾的人际关系(如在夫妻关系中,要求对方绝对好、纯洁)、分离性焦虑(不能离家到远方上学)。也可以出现心身疾病,如肠道问题(结肠炎、便秘、痔疮)等。从这里可以看出,不适当的管教是多么有害。
jk'Ao@vaYm;X0
UQ+\S qfH04. 俄底浦斯情结期(Oedipus complex)(婴儿—性器期,性蕾期,约4-6岁)心理学空间br0P VOk;D
心理学空间E b;{"{ X
佛洛伊德以希腊神话中的俄底浦斯王来命名这一时期。这是一个弑父娶母的神话故事。他用来象征性的表示人早期的乱伦冲突。
G6Ca7d1p5}?0在性感带的发展中,性器成为性欲区的代表,婴儿的兴趣集中在这个区域。孩子出现手淫。心理学空间s2Rx&m?7J,bL$\4q
在客体关系的发展上:这时孩子从与母亲的权利斗争中解脱出来,将父亲发展为第三个最强烈的客体,关系发展为三角性的。男孩首先将父亲作为最感兴趣和最爱的对象(负性俄底浦斯情结),他基本是被动服从的,女性化的,模仿母亲,希望自己能够拥有父亲。但接着男孩对父亲的失望会促使他再次把兴趣转向母亲,形成与父亲的抗衡,发展出正性俄底浦斯情结,男孩经常公开地表明,若父亲在车祸中死去,他便与母亲结婚。男孩做游戏时喜好玩玩具手枪,或者在搭积木的游戏中盖大楼,表示自己性器的强大,宣泄自己的攻击力,(城市的摩天大楼都是男人们盖的,他们在满足着自己童年的幻想)。
p;{S0k})[k0而女孩此时把注意力也转向了父亲,将父亲视为最尊敬的对象,长大的女孩都能意识到自己有一个强大、英俊、爱她、有权、有钱、做大官的父亲是多么自豪而重要。人们在赞美女性时经常说,某某是大家闺秀、名门出身,这就是在强调其父亲在形成女性自我价值感方面的重要性。所以女孩此时玩的游戏常常是,造一个门,一个家,一家人,这就是女孩脑子里的主导方式。她们用这种方式幻想自己是完美和完整的,性器是足够好的,强大的。
m @|?%}^K"L0男孩始终离母亲近一些,在快感满足方面,男孩口欲较强,所以男人爱吃,高明的厨子都是男的。女孩离母亲远一点,所以她爱美,她需要展现自己,幻想引起父亲的注意,并战胜母亲。并产生“阴茎羡慕”心理。她最终通过升个孩子来解决这种幻想。心理学空间,SXXTr#n
父母们对男女孩子的攻击性都很敏感。所以当父亲对男孩严厉管教时,男孩会幻想父亲要阉割他,产生阉割焦虑;女孩也一样,年轻貌美的女孩潜意识地感觉到来自母亲焦虑的和威胁,害怕母亲约束她的乳房,嫉妒她的身材。
(y Y x.m6@C'B0为了解决这种冲突,男女小孩只好认同父亲和母亲,男孩仿照父亲的样子成长,女孩仿照母亲的样子成长,认同自己的生理性别,缓解三角关系冲突,分得一份平衡的爱。在心理发展上发展出超我,迫使自我压抑自己的本能,并将感情转移到社会上。从而在心理上进入潜伏期阶段。所以性器期的本质就是,爱的分享。心理学空间BPvB7QaP7C$l
此期遗留下未解决的冲突,其问题表现为:性别认同问题,同性恋;阳痿早泄,女性的性冷淡和色情狂;人际交往问题和社交恐怖症;自卑、攻击、焦虑等。社会心理上男孩通过主动的、攻击性的思维方式来产生点新东西,女孩通过接受性的、消化性的思维方式来吸收,并最终吐出些新东西(不愿接受的妇女出现,怀孕后的呕吐,晕车后呕吐)。心理学空间Mn:p.i\0Q4Fp$@

$L6P4_ ?;mi h*H;}W1a05. 潜伏期(6-10岁)
p?%P&jh0心理学空间K6BJ6U?ru/E R
在保留了部分驱力在以上各期,孩子进入一段安静的时期。在此期孩子对父母和家人的兴趣减弱,对动物、运动、自然界和学校的学习、同伴的交往好奇心陡增。这是儿童对家庭中的原始客体的一个升华和冬眠阶段,并转向外界的社会兴趣。
-\-`sL ~1Ve Z0
o`4m y1a-J,`[E3I06. 青春期(10-20岁)心理学空间B EN$LF S t N%}

v;\!hH"d0青春期指心理社会性发展及生物性成熟阶段。躯体成熟;与原始家庭客体的心理社会性分离,建立家庭外的亲密客体关系;性别的确定及个性的形成;认知功能的继续发展;与文化和社会价值观进行同化和适应。
T-X Kpm@AC0此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阶段:是儿童期未解决的冲突的爆发阶段,同时也提供了解决这些冲突的机会。这时出现自恋性退行:即青少年们从对父母的客体依赖上,转到对自我感兴趣,产生突出的自恋感觉。他们不断寻找新的理想客体。艺术家、运动员、流行的音乐、服饰、发式成为追求的对象。这也是一种集体认同的过程。这些客体对象虽然不同于父母,但他们仍然需要父母。此期攻击驱力大于利比多驱力。正常发展方向是:将自己的驱力欲望与客体的希望整合起来。通过教育和工作,实现进一步发展。
T-^Zyl@D]0这个阶段是心理疾病的好发年龄。表现为焦虑、恐惧、性行为问题、崩溃、自动退行、药物滥用、攻击性和反社会行为等。心理学空间3w)l#Ht!r
7. 成年早期(20-35)
L8j:J9^c$A:E$b0在此期利比多和攻击驱力特别强烈。人们努力寻找一个满意和稳定的客体关系。形成健康自恋的、稳定的和具有进取心的自我形象和自信心。
C p R@0V-{0s0开始找对象,成家立业,进入成年客体角色。正是面临着这种挑战,有些人由于青春期没有解决好儿童时的冲突,使得重现了的、活跃的儿童期幻想与成年角色形成冲突,最终演化出成型的神经症和精神病。心理学空间!x'`KL4wx.L5F:a
心理学空间SGr#SuT3L
8. 成年中期(35-50岁)心理学空间2Y*@k,T7S2_x&c
心理学空间^,A/|+e1`'yt
这一期,人的身体越来越不如从前,疾病的体验,父母去世带来的丧失体验等,使得自恋性危机越来越明显。最大的问题,对女性来说是孩子离开家庭,对男性来说是理想性自我的危机。他们渐渐明白青少年时代的许多理想和目标只能部分实现或根本不可能实现。内心经受着强烈竞争的冲动,出人头地的压力,但现实的困难和缺乏能力,构成不好调和的冲突。此期是精神病和心身疾病形成并发病的年龄。
EH&J!w/S*`-k*f*[T0心理学空间&UN#Tz$} ~+M
9. 成年后期(50-60)
bD } Ac \!e,C0心理学空间c |hbM8xI ZZ
出现自恋性攻击。忙于应付疾病。对自己职业认识的贬值和退休引起的焦虑。心理学空间6H|6U9R7Vo god
心理学空间 N-BzXb+y
10. 老年、死亡或即将死亡(65~ )
\cMw)h6}0心理学空间HVn"]2m#C"}?
出现老年人的孤独感,精神和社会性隔离,慢性病缠身。依赖家人。对死亡恐惧,在变为接受——安静的死亡。
f+]$eO HNvK0心理学空间J;WqY"g4D Y

"w_0WB7X0
MAct9}r$P0  心理学空间z eph3R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精神分析理论与实践讲座(二)潜意识在哪里? 傅文青
《傅文青》
以系统家庭治疗理论观点看青少年行为问题»

 傅文青

傅文青教授,心理学博士,现任苏州大学临床心理学研究所所长、医学心理教研室主任,苏大苏南地区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中心咨询部副主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委员会委员,美国中华健康卫生杂志编委。

联系方式 . . . . . .

电子邮件:tangliu@groupsych.org;gonghaifeng@groupsych.org ;
QQ:524584885; MSN:jackwelch@sohu.com
电话:0512-65880120(办);
手机:13862157902(龚老师);15950005998(唐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