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性写作研究进展
摘 要:表达性写作作为一种新兴的心理干预疗法,能有效改善个体的身心健康状况。本文首先介绍了表达性写作潜在工作机制的四种模型,在此基础上重点阐述了表达性写作的操作程序,并介绍了近些年来在具体操作上的相关变动,包括背景变量、方法学变量、治疗变量,这些变量对干预效果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同时,从两方面细致分析表达性写作的效果:短期和长期效果;总体机能、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上的效果,最后介绍其实际应用情况以及未来动向。
关键词:表达性写作;干预;潜在工作机制
第32 卷 第4 期 宁 波 大 学 学 报 (教 育 科 学 版) Vol. 32 No.4
2010 年7 月 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EDUCATIONAL SCIENCE EDITION) Jul. 2010
收稿日期:2010-05-10
第一作者简介:朱晓斌(1963-),男,浙江温岭人,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E-mail: zxbphd@126.com
表达性写作研究进展
朱晓斌,张莉渺,朱金晶(杭州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浙江 杭州 310036)
中图分类号:G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627(2010)04-0041-06
一、引言
情绪表露的一种方法,要求来访者围绕某一创伤事件或者压力事件写出自己的情感和认识,它也被称为书面表露、书面情感表露或者聚焦表达性写作。这种干预手段可以追溯到鼓励情绪表达的心理治疗传统,如谈话疗法。作为传统疗法的一种替代方法,表达性写作克服了谈话疗法的很多障碍,如成本、社会制约、个人抑制等,具有成本较低、普及性较好的优势,可以让人们不受社会限制而自由表达出压力相关的想法和感受,因而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不同人群和不同背景中。本文在介绍表达性写作潜在工作机制的基础上,重点阐述表达性写作的操作程序,介绍标准的表达性写作范式以及各研究中实验程序的差异,同时分析表达性写作的效果,并介绍它的实际应用情况以及未来动向。
过去20 年中,表达性写作(ExpressiveWriting)已逐渐成为国外新兴的一种心理干预方法。表达性写作作为二、潜在工作机制
近20 年中,关于表达性写作的潜在工作机制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这里主要介绍4种模型。
(一)抑制加工模型
Pennebaker 于1989 年提出了去抑制理论。[1]该理论认为,个体在应对生活中的消极体验时,大多数都主动抑制与消极体验有关的情绪。而这种抑制过程会使个体回避思考、产生闯入性思维,进而引起或加剧压力与疾病。表达性写作类似于疏导情绪的心理分析过程,帮助个体释放早期压抑的情绪、正视消极体验,以减少压力,最终获得更好的健康状况和免疫机能。研究发现,个体在参与表达性写作后,一些抑制的生理指标会有所下降,例如皮肤电、血压、肌肉紧张。[2]根据该模型可以假设:表达性写作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对自身消极情绪的抑制程度,即越抑制情绪的个体越容易受益于表达性写作。但Greenberg 等发现,写作者在干预之前是否已经向其他人表露过创伤事件对于表达性写作的干预效果没有影响。[3]这表明,抑制模型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表达性写作,但并非主要原因。
认知加工模型
(二)该模型涉及到个体在感知层面对创伤性事件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有研究者认为,表达性写作能够帮助个体组织、建构创伤性记忆,使其对自我、他人以及世界建立起新的、更加适应和融合的图式。[4] Lutgendorf 等认为,此过程的认知加工不仅是在简单的语言层面上,而且需要个体主动地再次体验创伤性事件,从而最大程度的发挥认知建构的积极作用。[5]
Klein 假设,个体认知轨迹的无组织性源于个体产生了占据工作记忆资源的压力性记忆。[6]工作记忆资源的短缺会阻碍推理和问题解决。而表达性写作有助于个体重建认知轨迹,释放工作记忆资源,进而促使个体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
关于认知加工模型,还有学者提出了不同观点。(三)暴露模型
暴露模型假设,表达性写作使个体有机会正视、并再次暴露于早期回避的压力性体验或厌恶刺激,通过情绪唤醒以降低或消除消极情绪反应。Foa 和Kozak[7]认为反常的恐惧反应是由于个体在面对刺激时,收集了过多刺激所包含的错误信息,而个体再次暴露于该刺激时,则有机会获得更多正确信息。
(四)自我调节模型
2002 年,King 提出了较新的自我调节模型。该模型认为,创伤性体验会破坏个体正常的自我调节过程,个体通过表达性写作回忆创伤性事件,探索情绪来源,并据此确认目标、整合反馈信息、制定相应的目标进而完成策略,增强自我调节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的增强使个体能够更加清楚地表达内心体验,并将这些体验与自我进行融合,促进自身明确、有效地完成目标。
相比于前三种模型,自我调节模型的最大优势就是改变了传统范式中对积极、消极生活体验的分裂。King 等发现,当写作主题为一些积极主题时,如个体将来的自我、创伤事件的益处、个体的积极体验等时,干预也有益于个体的身心健康。[8]由此,King 认为,除消极情绪体验外,个体以积极主题进行写作同样能够有效地改善健康。
三、操作程序
(一)范式
表达性写作范式由James Pennebaker 发展而来。标准的表达性写作范式一般随机分配被试到实验组和控制组中。要求两组被试在连续1-5天内就某一指定主题进行写作,每天的写作时间持续15-30 分钟。写作通常在实验室完成,没有反馈。所有被试在写作时都无需顾及拼写、文体和语法,并告知他们的文章将被保密。
两组被试的写作任务有所差异。控制组被试围绕某一浅显的主题进行写作,如本周和下周的计划。在写作时只需围绕该话题进行事实性描述,无需谈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而实验组被试则被要求深入探究他们对自身创伤性事件或应激的认知和情感。
对于被试的写作内容,有些研究不予以考察(允许被试撕毁),也有研究通过语言查询及字数统计程序(LIWC)来分析写作内容,计算出以下数值:总字数、句子数、积极和消极情感词汇的比例、表示原因和认识的词汇(如因为、认为、应该等)的比例等,作为考察写作中个体情绪和认知变化的指标。[9]另外,为考察干预效果,通常在干预后需要对被试进行追踪调查,至少在干预一个月后进行一次后续评估。
(二)实验程序的差异
当然,表达性写作的程序在各研究中存在一定的差异,表现为某些变量上的变动,如背景变量、方法学变量和治疗变量。这些变量对写作干预的效果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1.背景变量
背景变量包括:第一,写作环境(实验室、诊所或家里);第二,提供给被试的隐私。目前,写作疗法的环境不再局限于实验室或诊所中,很多研究把写作放在被试家中进行。虽然没有研究直接考察写作环境对干预效果的影响, 但Frattaroli 的元分析结果表明:与受控制的实验室环境相比,在家中进行写作产生的心理效应值更大。[10]尽管控制严格的实验室环境可以让被试更严格的服从,允许其犯错误的空间也更小,但在家里写作可以让被试更为放松,对整个表露过程也可更加投入,因而干预效果更好。
另一个背景变量是提供给被试的隐私,即作品是否会被他人阅读。元分析发现,提供给被试较大隐私的研究产生了较大的总体和心理健康效应值,原因与在家写作效果更好的理由一致。值得注意的是,写作环境和隐私只对被试的心理健康效果起到调节作用,而对被试的身体健康效果则没有影响。可能的原因是:心理健康状况可能对个人的感受以及对情绪表露的完全投入特别敏感。
2.方法学变量
某些方法学变量的变动也可以调节表达性写作的效果,例如追踪时机和反馈的使用情况。第4 期 朱晓斌等:表达性写作研究进展 43在追踪时机的选取上,研究方式各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