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和学龄孩子的性教育
作者: 马晓年 / 4810次阅读 时间: 2010年3月02日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H$n.p+wa['n

回顾一下你们过去的生活,对照这里讲的内容,也许能把你们曾经错过的儿童期性教育课及时地补上。目前认为特别重要而有效的性教育时期是14岁之前,尤其是5岁之前。如婴幼儿虽然还听不懂大人说的大多数话或刚刚听得懂一些话,但从婴幼儿时期就应开始“潜移默化”的性教育,要让婴幼儿形成正确的“心理性别”和充当恰当的“性角色”,使孩子的心理成长与其自身性别相一致。这一时期所接受的有关“性”的培养和教育,无疑地将决定儿童、少年以及他们此后一生的“性”福。因此,性教育应在儿童早期即进行。把性教育局限于解剖和生理知识是很不全面的,人不仅是生物人,更是社会人,因此,性不仅存在着生物学意义的“性差别”,还存在着心理学和社会学意义的“性别差异”和“性角色差异”,所以,性教育内容应包括性生理学、性心理学、性社会学和性伦理学等各个方面。学龄前孩子应该接受什么样的性教育呢?这仍是个见仁见智的话题。

j+f yP+zNox0 心理学空间f!I$]e2|p*ec%j

一、心理性别和社会性别心理学空间 Bih"fZ-kF;wg

EX)c+A7uSHI(^7N0心理性别(性别自认或性身份)和社会性别(性角色)是两种不同的概念。

SWC?z;XOQ:XD0

vF-GXR o/Q3@0心理性别是性别的个人心理体验,也就是一个人究竟把自己看成是男性还是女性。虽然,先天的性染色体核型(男的为46,XY,女的为46,XX)和生殖器的外观是决定婴儿心理性别的重要因素,但是后天因素对发育中儿童在性别的自我识别上可以产生很大影响。也就是说心理性别可能是可塑的。心理性别最早确立于3岁之前,其主要决定因素到18个月已充分发育,以后再进行性别重建就比较困难了。临床中看到的“性别转换症”患者,虽然在遗传、性腺和性征上是完全正常的男人或女人,但却强烈地认为自己应归属于另一性别,即男人自认为是女人并强烈希望象女人那样生活,女人自认为是男人并强烈希望象男人那样生活,甚至要求施行“性别转换手术”,否则,宁愿自杀。这就是个体生物学的“性”与心理学的“性别”和社会学的“性角色”之间没有保持一致的结果。发生这种性别自认中的反常表现很可能与他们婴幼儿时期所接受的性教育不当有关。性别自认教育并不是要给孩子规规矩矩地上课并讲什么男女之别的知识,而是通过平时成人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将性别的观念灌输给孩子。有些父母为了好玩或盼望还有个女孩便给男孩取女孩的名字、穿女孩的衣服、留女孩的发式、买女孩的玩具、并教他一些适于女孩的歌谣和游戏,那么这种男孩就容易形成“女性”的特征,处处表现出“女人味”,当他们长大之后极易出现性别自认或性欲倒错问题。这固然满足了这些父母当时“儿女双全”的梦想,但实际上却坑害了孩子一辈子。当然,这种性别转换症也可能存在先天性的生物学决定因素。心理学空间 `:dT@0G];A!Z+D

(N|L EU2Q$U0社会性别则是一个人在社会上所充当和公开扮演的性别角色。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社会性别是由其生物学性别所决定的,是与之一致的,可有时偏偏出现不一致。如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时的社会性别就暂时成为男性,与其生物学性别不一致,但她的性别自认并没有问题。社会性别或性角色意味着男女会有不同的行为方式和规范。父母对待不同性别孩子的抚养方式和教育方法存在明显差别。父母常按照传统的性角色标准来要求孩子的举止表现:例如父母总爱给儿子买些刀呀,枪呀的玩具,而给女儿买的则是洋娃娃、小狗熊之类。传统教育往往要求女孩应该是热爱家庭、温顺和恪守妇道的;但却鼓励男孩独立自强、勇敢顽强、大胆到外面闯荡,不能轻易表露他们的情感,有泪不轻弹。这也是孩子们从小经过对父母的行为方式进行观察、模仿(仿同)、认同和内化的过程而逐渐形成的。有趣的是,人们一般认为有男孩气质的女孩是,“聪明伶俐”的,而具有“女人味”的柔弱男孩则常常令父母为之忧虑,怕他们将来成不了气候,被人欺负,不能顶立门户。通过临床对成年男性易装症患者及同性恋者的研究表明,这些人十分留恋孩提时代所偏爱的女子气的衣着服饰、玩具和游戏。“同性恋”者,往往在幼年即出现一些迹象,游戏时爱扮异性角色,着异性服装,体态、动作、腔调等类似异性。研究表明,环境因素在这些迹象的形成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如周围同伴和亲属几乎全是异性。童年这些迹象还是模糊的和不自觉的,及至青春期性腺开始活动,情况迅速变化,他们开始对同性产生好感,而对异性毫无兴趣。许多学者提出,为防止在儿童期表现出显著女子味行为和兴趣的男子将来发展为同性恋,就有必要对他们的行为予以干涉或予以心理学治疗。性角色的发育除了父母的影响外,还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学校和文化熏陶等社会因素。在这诸因素中,渗透着性角色的陈旧习俗,即传统的男性和女性举止行为的规范,这可能对儿童的行为或使儿童对自己行为的感觉产生持久而强烈的影响。目前这种传统观念已遇到了新的时代潮流的挑战,男女平等,女孩子要做男孩子的事情已成为新一代人的观念。心理学空间)`8Y2{o}/pe/L

1{goW*w`0二、正确认识性器官及其功能,防止形成“性压抑”心理心理学空间f)Ji AL@

心理学空间pD0eB/rX

家庭教育不得法的另一悲剧是性抑制教育,某些成人不仅视自己的性行为“不洁不净”,更见不得孩子偶尔玩弄、抚摸外生殖器的行为,常常恐吓说,“再玩就割了它”,“脏得很”等等。其实,这种年龄的孩子决无“歹念”或“非分之想”,他们的行动决不带有成人的性色彩,这就象他们乐意的话摸摸自己的鼻子、小脚丫一样,他们的行为只是求知欲的反映,而不是对性本身感兴趣。对此,当父母的千万不要严厉斥责或惩罚孩子,这只会扼杀孩子们的好奇心。在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学习和求知的兴趣,一方面可以采取适当的正面教育,另一方面可以用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开,而对他们的抚摸等行为佯作不知,视而不见,不提最好。不然就会使孩子们从小牢固树立起强烈的性抑制心理,认为性是见不得人和神秘可怕的事,生殖器动了就要挨打挨骂,这种消极影响严重时可以影响到成年后的性表现能力。女孩长大后可能会形成“性欲低下”、“无性高潮”等性功能障碍;男孩长大后则可能出现阳痿、早泄等性功能障碍,这不仅使成年男女体验不到婚姻生活在性方面的欢乐,而且还会成为一种严重的精神和肉体痛苦,甚至导致婚姻的破裂。据统计,夫妻由于性生活不和谐而导致离婚的可占离婚总数的1/4~1/2。由于此类性功能障碍根源于幼年期,且较牢固,以后消除困难就较大,因而早期的性教育十分重要。或者,他们会产生对抗行为,越不让摸就越要摸,而且想方设法不让你们知道。

$J"z4P-I8l0 心理学空间q#dF;?B3b

三、要尽自己的可能正确回答婴幼儿的问题,不要哄骗他们。

8l7x2{Ox9M*C0 心理学空间!B[M1@)O

与性有关的最常见的问题是:“我是怎么生出来的?”这是几乎每个孩子都会问的问题,可是父母的答案往往是哄他们说:“捡来的”、“石头里蹦出来的”、“领来的”;或斥责他们“讨厌,羞不羞”,“再瞎问就揍你”。这种种回答或处理都会破坏孩子们的求知欲望,使他们认为性是见不得人的丑事,是不能说实话的。而他们从其他途径得来的“知识”、听来的“答案”却往往带有荒诞或淫秽色彩,这种错误概念如果在他们心目中深深扎根,很有可能为害其终生。因此,对孩子们提出的问题不要回避,要简单而生动地讲解,可用动植物等事例为例。这一阶段孩子们感兴趣的是知其然,而并不想知其所以然,因此讲解时点到即止,没必要过多解释。国外在孩子6岁前会给他们看一些有关分娩情景的图,一目了然。10岁前,就把性交的概念和有关生育的基本知识教给孩子。这些恰恰是我们所回避的问题。心理学空间4qQ7f3GX\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发现孩子玩弄生殖器时怎么办? 儿童与青春期性教育
《儿童与青春期性教育》
学龄前和学龄儿童性教育图例»

 马晓年


 马晓年,出生于1945年,1969年华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医学系。1981年华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获医学硕士学位。1982-1983年在英国进修。
马晓年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