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成瘾症:共同依赖现象(Co-dependency)
作者: 转载 / 38892次阅读 时间: 2012年3月10日
标签: 共同依赖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4N x,E2@ N^ pV0关系成瘾症:共同依赖现象(Co-dependency)
|3mKM.ap"C6SVF0心理学空间4L'^%O-Q)Z6L8o
  我们大都会试图关照有困难的人,但当这种关照变成一种强迫行为时,就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了:一个妻子满足他酗酒丈夫的任何需要,一个母亲为自己逃学的孩子找借口,一个父亲托人找关系使自己行为不良的儿子躲过制裁……他们会为维持一段关系,为避免被抛弃的感觉而做任何事情。上文中被帮助的丈夫、孩子和儿子会依赖于帮助他的人,同时他们的妻子、母亲和父亲,会从自己的“被需要”发展出一种得到回报和满足的感觉。以致于,双方都变得更加依赖这种不健康的“需要和满足”的关系圈。心理学空间:r%U0M0|c O6r
   共同依赖(英文“Co-dependency”、日文“共依存など”),又称“共生”、“交互依赖”、“关怀强迫症”、“拖累症”、“关系成瘾症”,意思是“依赖别人对自己的依赖”。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这样的人喜欢关怀别人,不去关心别人自己就难受;而且这种关怀、关心还非要别人接受不可,不管别人需不需要。这种关怀,有时是物质上的帮助、生活上的照顾,有时体现为忠告。总之,他们是通过让别人需要自己,依赖自己,给予别人并不需要的关怀来确立自己的人生价值,获得心理满足。心理学空间&]i]p:A_
  共同依赖是一种习得行为(习得行为是相对于遗传行为而言的,指并非生来就会的本能,而是后天发展出来的),能传递给下一代人。它是一种情绪现象和行为现象,会影响一个人建立健康的、互相给予满足感的人际关系的能力。具有共同依赖特征的人,往往建立或长期保持单向的、打击破坏情绪的、虐待性的人际关系。
/ln'p8u VH0心理学空间2~X1q)_a4mg
谁会得共同依赖症?心理学空间jK4k+DB#Ok
  通常来说,酒精或毒品成瘾者的配偶、父母、兄弟姐妹、朋友或者同事会得上共同依赖症。最初,“共同依赖”这个词汇是用来描述药物成瘾者的伴侣,与有成瘾症状者共同生活或与其处在某种关系(如亲子关系,伴侣关系,同事关系等)中的人。与慢性病人或精神病人处于某种关系中的人也会呈现相似的症状。但现在,这个词汇被广泛用来描述来自功能异常(dysfunctional)家庭的有共同依赖特质的人。心理学空间\"}c&MqV"n:L
心理学空间z2GR5I*p@(i
什么是功能异常家庭?功能异常家庭怎样导致共同依赖症?心理学空间S,AX,M7?S)F
  功能异常家庭指的是,其成员遭受恐惧、愤怒、痛苦或耻辱,但这个家庭却漠视或拒绝承认这个事实。其中的问题可能包括以下这些:心理学空间eQ9~%I s MHviWOg
  1、家里有人对药物、酒精、人际关系、工作、食物、性、赌博成瘾。
C8GCfp K0  2、家里存在肉体上的、精神上的虐待或性虐待。心理学空间Y&X^ \7w"b-n
  3、家里有人罹患长期的精神疾患或身体疾患。
Gh R T6E8O%B]0  功能异常家庭认识不到自己存在这样的问题,其成员对此闭口不提,或者不采取正视的态度。结果是,家庭成员学会了压抑自己的情绪,学会了不去考虑自己的需要。他们变成了“survivors”(意即不去积极反抗和争取,只是消极谋求和维持生存的人。中文没有确切对应的词汇)。他们发展出有助于自己拒绝承认,漠视,或避免自己负面情绪的行为。他们分裂自己,他们不去提,不去碰,不去正视,不去感受,不去相信。功能异常家庭的成员,其自我意识和情绪的成长成熟往往受到阻碍。
Q-u s3eQ0  这样的家庭的注意力和能量,都集中在那个有问题或者有成瘾症状的家庭成员身上。有共同依赖症状的家庭成员,典型的行为是为了那个有问题的人而牺牲自己的需要。当他们把别人的健康、别人的利益、别人的安全(感)置于自己之上,他们就与自己的需要、愿望和自我感受失去了联系。心理学空间C1Z(\!j|F9X{.|Y

)cY1i0C3[1hLs7w9Q0ie0童年、原生家庭与共同依赖症心理学空间L&R$@5^ E
  弗洛伊德曾经指出,童年成长经历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一个人的心理成长。事实上,共同依赖症的产生根源也往往是来自于童年。童年因为缺乏关怀或者遭受某种身体或心理的虐待都会导致共同依赖症的产生。虽然其表象不太一致,但是却有共性:对别人的控制欲很强,比较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的期望值很高……
Rc_'I"FV0  一个人如果在酒鬼父母的环境下长大,即使长大后他是成功的人士,是基督教徒,但是他的配偶是酒鬼的概率相当大。这个说法很奇怪,但是统计数据的确就是这样的。因为在他们潜意识里很排斥酗酒这类事,但是改造别人的欲望又强烈地驱使着他们,他们试图通过自身的影响去改变配偶的习惯,达到减轻或者解脱过去伤痛的目的。表象上这是种高尚的行为,但事实上他们只是从配偶的痛苦中获得快感,达到“复仇“的目的,而在快感的背后自己又陷于对过去对现在的痛苦中,并且这种情绪强烈地影响到下一代的家庭成员。一如上文所述,共同依赖症存在着很大的家庭遗传性。
x8eC.DJSx0  而“共同依赖症”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内心“储爱槽”的干涸。在幼年时,父母会给孩子的储爱槽储存爱,爱越多,孩子的幸福感越强烈,爱自己、爱别人也更多。如果父母给予“储爱槽”的爱越少,那么孩子长大的过程中对爱的索求也越多,对别人的期待越多,并且只是追求得到而忽略对等的付出,从而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心理学空间#^at,u!K I1@
心理学空间y2uy#N xt/O3|$WwF
共同依赖症状的人如何行为?
,Oh\ls,R9_0  共同依赖症状的人自我评价低,他们从自身之外寻找一切事物来让自己好受一点。心理学空间RB c Bp4Y'|
  他们发现“做自己”很难。有些人试图通过酒精、药物、尼古丁让自己好受一些,结果成瘾。
1L e UTd'z Y)M0  还有人会发展出强迫性的行为,如工作狂,赌博,或滥性。心理学空间9iP+Lw-K['N6W*Q
  共同依赖症状的人总会有良好的用心,他们会试图关照有困难的人,想替别人扛起责任--包括别人的感觉,想法,行动,选择,需求,幸福以及人生目标。只有在“给予”时,他们心中才觉得舒坦;受到别人的恩惠时,反而充满负疚与不安。因此,他们常会寻觅需要自己的人,以使他们觉得有价值。心理学空间jt(r0q ` q2Yd"H.R
  他们往往会扮演一个“殉道者”的角色,专门去满足那个“需要他”的人。他们设想别人需要自己,当付出得不到回报时,他们通常会怒气丛生;而当别人有问题时,他们也会莫名其妙地感到焦虑与负疚。心理学空间6Ve*v7R P} z,W+MN K-H
  问题是,他们一次又一次地试图去挽救和帮助那个有需要的人,这使得那个人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从而变得更加依赖这种不健康的需要满足。随着这种依赖的增长,有共同依赖症状的人从自己的“被需要”发展出一种得到回报和满足的感觉。当关照变成了强迫性的,有共同依赖症状的人会在这个人际关系里感到别无选择,感到无助,但却无力去摆脱带来这些感觉的行为循环。有共同依赖症状的人会觉得自己是受害者,还会被恋爱关系和朋友关系中他人的弱势感所吸引。
:[AD9|8hI?0
!HPL7z(of ]0共同依赖症状者的特点
,H;X&s*ro0  1、共同依赖症者会受一种或一种以上不可抗拒的强迫行为的驱使。心理学空间 vm!VX`t~sf
    ——在生活中你最希望得到什么,有没有什么习惯或者重复性的模式主宰了你的生活?心理学空间#lr8sQS#ee#Z!{h
  2、共同依赖症者受缚于原生家庭而倍感痛苦。过去的种种经历,紧紧抓住了他们现在的生活,影响有时弱,有时大;有些有益,有些可能毁掉其生活。
so5fd\`;c0    ——今天在你的心中还常听到父母责备的声音吗? 声音大吗? 频繁吗? 像“你什么事都做不好!”这样的话是否常回荡在你的心头?
'RO'U.F1D:I2r%T0  3、共同依赖症者的自我评价和成熟度通常很低。常常是混乱的、破碎的,经常处于两个极端。心理学空间Uj v^:t7[.k3^d
    ——你对自己满意吗?面对不公正的批评你会为自己辩护吗?你是否觉得自己似乎没有朋友?这对你的自我评价有什么影响?
{ {p| ]MNQ0  4、共同依赖症者认定自己的快乐取决于他人。
7O8bk\8Mk4f)f-}0  5、共同依赖症者对他人有过度的责任感。
4oxD#\0]5h+\%N4R0    ——对他人(并非不能独立的孩子)有过度的责任感,强烈地认为:我应该为每个人的快乐、情绪、想法、行为负责?心理学空间Ou.T'`T}p
  6、共同依赖症者处理依赖与独立的关系时,表现得不稳定、缺乏平衡,这种处理方法极大地破坏了他们与伴侣或亲友之间的关系。
;nDqx `k0  共同依赖症的反面(正常且健康的状态)是互相扶持。我们每一个人与生俱来都有建立一个正常的人际关系的需要。健康的能够互相扶持的人,一方面可以完全信任他人,对他人敞开胸怀;虽容易因此受伤,但另一方面,因为他们有完整的自我形象,所以无须他人的帮助,受伤后也能自我复原。心理学空间!C#j#u(l\*l#a
  7、共同依赖症者善于否认和压抑。
gT+]+l$Z:? x b9j5aL*~0  共同依赖症源于第一代问题家庭,但他们会真诚地为原生家庭辩解。如果共同依赖症者回忆起童年生活中的一些细节,通常是些支离破碎或无关紧要的事情,或者是已经被他们美化和修饰过的。他们看事情一向不客观,无视情况的恶化,即使最糟糕的情况也能假装什么都没发生。
;e wu`#V-L0  8、共同依赖症者对于他们无法改变的事情忧心忡忡,想尽一切办法试图改变它。他们试图控制那些超过他们控制之外的人、事、物,因此永远都有挫折感。他们常有失败的预期心理,潜意识里相信自己是个失败者,当他们展望未来的时候,只看到失望和挫败;如果不幸印证,只会更加深他们的自卑感。心理学空间Pr!Q/](J(el
  9、最重要的是,共同依赖症者的生活非常极端。而缺乏自我肯定是他们在生活和态度上两极化表现的另一个原因。
.R#NxOeo8\5z0  10、共同依赖症者无法放弃不断寻找生命中欠缺或失去的东西的愿望。
.S9V,f(Z%Is1Wt V0
.D+hC^bP0  总之,对共同依赖症状者而言,“控制”或“失控”是他们生活的全部重心。他会因为太受另一个人的羁绊,以至于他的自我、个人价值严重地受到钳制,甚至可能因为他人的个性和问题,而把自我完全抹杀了。而以上十个特征,在三方面影响着共同依赖症者的每日生活:心理学空间1R~S ke(OxuB
  1、我们的家庭观及成人观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我们注定回重演记忆中的家庭经历。心理学空间"M(}f#q'UUtn7L
  2、除了重演童年经历以外,这些经历影响着我们成年后大部分的决定,包括我们对事物的认知。
"K&odW"f$Q0  3、逻辑和理性思考在上述两种状况面前软弱无力。
$[R#`5Io%?;p0
Rg5D t3n0共同依赖症状的程度
H JX-f'XIk2t0  共同依赖有不同的程度,症状的密集程度说明问题的严重程度。下面的问题能为我们进行判别提供参考。心理学空间?Y{a1ZXF3E4e
  1、你会不会用沉默来避免争执?
\4sOo4V6zb8f1mv0  2、你是否总是担心别人怎么看你?
e!T)MV2Q2l0  3、你有没有和酒精或药物成瘾者共同生活过?心理学空间 @iS3{r*xmi
  4、你有没有和打你或轻侮你的人共同生活过?心理学空间ul4c#HOS
  5、别人的意见是不是比你的更重要?心理学空间Cba8R5sA*vE9A
  6、你适应工作或家里的变化有没有困难?
5UM'~{)sl'^:@0  7、当对你来说很重要的人把时间与他的朋友而不是你共度时,你会不会有被拒绝的感觉?心理学空间l!Q(^)o1rls"A o
  8、你会不会怀疑自己成为你想成为的人的能力?心理学空间 ?$X0OG7G.s(ot
  9、你向别人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有没有困难?
5Q2GsMH^ M.I0  10、你有没有无力感(inadequate,在精神病学里的意思是没有什么明显的生理上的或精神上的问题,但是不能有效地对情绪、社交、智力或生理上的需要做出反应,自己无力满足自己的这些需求)?心理学空间#G6L/W sqo]w
  11、当你做错了事,你会不会觉得自己是一个“坏人”?
e0XJ-my0  12、接受别人的赞扬或礼物你会不会觉得困难?心理学空间*mWLk xQH;U
  13、如果你的孩子或者伴侣做了错事,你会不会觉得非常的失望伤心?心理学空间3LQtLwx`^0a
  14、你会不会觉得你生活中的其他人如果没有你不听的帮助就会走下坡路?心理学空间t&} {rI*TP(_;dR^
  15、你会不会经常希望会有人来帮你把事情做好?心理学空间!^}[w2u H {z]w
  16、你是否对有权威的人谈话有困难,比如警察或者老板?心理学空间Bhp&VXDnu|Jo
  17、你是否困惑自己是谁或者你将在人生道路走向何处?心理学空间WCu9oYDz}7{2m){ f9d
  18、在被人求助时,你是否有困难说”不”?心理学空间2f.tu5LjRsO&d:E
  19、你是否有困难向人开口求助?
dUr+pz K c@Z0  20、你是否有很多事同时要做,却难以确定主次关系,所以你无法适当处理其中任何一件?
_9A1I0[nf`N#w0  如果确定自己有这些症状中的几个,并且对自己或自己的人际关系不满意,应该考虑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心理学空间 p/B2m }`+}oQ
心理学空间n+R8f/T uCV
共同依赖症如何治疗
)B&sz5mL0  由于共同依赖通常是根源于一个人的童年,治疗经常涉及到探查早期童年期的问题,以及它们与现在破坏性的行为模式的关系。治疗手段包括教育,控制组试验,个人和小组疗法。通过这些治疗手段,共同依赖症患者能够重新发觉他们自己,找到他们给自己造成困扰和阻碍的行为模式。治疗手段还包括重点帮助患者与他们从童年期起就被埋没的感觉重新建立联系,或者帮助他们重建健康的家庭关系。治疗的目的,是让他们能够重新感觉到自己全部的感受。
.l1QV;clIT[0  共同依赖症的一种心理治疗手段叫做“内在孩童疗法(Inner Child Therapy)”。该疗法认为,“内在孩童”就是我们的“核心”本质,它是一个象征,代表我们内心的存在。但是这个“内在孩童”在养育的过程中,因为家庭、学校、规条、社会的关系而受到伤害。这个受伤害的“内在孩童”已经失去了对他自己和对这个世界的信任,也失去了他对自己的爱。理想状态下,“内在孩童”应该可以呈现出我们的天真无邪、我们的脆弱、我们的信任、我们的生命力、我们的创造力、我们的自发性等特质,但现在这些特质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被压抑掉了, 然后我们就把这个受伤被压抑的“内在孩童”带入我们的关系里面去。恐惧、害怕被遗弃、惊吓,还有害怕被侵犯,都是“内在孩童”的基本恐惧,这些恐惧影响我们的关系和我们的生活。通常这些恐惧都在无意识世界里,所以我们没有觉知到这个受伤的“内在孩童”,以致于我们都是无意识地在反应,并在这关系当中一再重复同样的模式,犯同样的错误,然后一再地受苦。即使我们在身体上是成人,我们有工作,我们有家人,我们有孩子,但是当障碍来到我们的关系当中,“内在孩童”就开始出来,他所有的恐惧就开始浮到表面上来。因此,治疗的目的是治愈这个内在受伤的小孩,再度发现我们的本质,如爱、自发性、生命力、天真无邪和信任。 心理学空间6XB$f"VZKA$Yo7N

pF6Q.fg _0当共同依赖发生在家里该怎么办?心理学空间ySm[ m!E]C
  改变不健康行为方式的第一步是理解它。有共同依赖症状的人,和他们的家庭成员首先要了解成瘾的过程和恶性循环是怎么回事,以及它是怎么影响他们的关系的。这非常重要。共同依赖症患者和他们的家人有必要作出很多的改变和成长,家里任何助长成瘾或虐待的关照行为都应该被认识到和停下来。有共同依赖症状的人必须认识到他们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并敞开心怀接受它们。这包括学会说”不”,爱别人但该强硬的时候也强硬,学会依靠自己等。人们会在自我发现中找到自由、爱、和安宁。心理学空间"]`w c]iR
  希望就在学习中。对共同依赖理解得越多,你对它的影响处理得也就越好。寻找更多的信息和援助会对更健康更满足的生活有所帮助。心理学空间/nyN:Ea)o

)D.}i[2G ? f5f0【附文】共生的母女,病态的孝道心理学空间8@#^Y0E@8NG}
  杨XX是太孝顺的女儿。把“孝”字拆开来:(土、/、子),可解为“砍孩子一刀,再将孩子埋在土中”。
iDk&GlIQ yL\&E0  带母亲求学并不是杨XX的唯一选择,甚至不是最佳选择,因为望瑞玲(注:杨XX之母)年仅50余岁,而且身体健康,每个月有937元退休金,足以养活望瑞玲自己。并且望瑞玲并不是无处可住,她的单位仍提供宿舍,若望瑞玲能去找一份家政之类的工作,养活自己绰绰有余。
;p"Qsm D n0  心理学术语“共生”可以很好地解释望瑞玲的行为。所谓共生,指两人无法离开彼此,他们之间或许有很多痛苦甚至仇恨,但两人就是无法离开,而要紧密地、病态地纠缠到一起。
u)uq5rh!~0  比较常见的共生现象多见于情侣和亲子这两种亲密关系。所不同的是,如果是情侣关系,它是相对平衡的,因两个成年人的力量是相匹敌的,但如果是亲子关系共生,那这常常是失衡的,这首先会是父母的需要,父母从心理上离不开孩子,假若孩子离开就像失去自我一样,会空虚,找不到存在感,所以会死死抓住孩子不放。对于孩子而言,他们常常意识上会认为这是自己应该做的,但他们的内心中会非常痛苦,他们内心中会很渴望走向独立,但他们意识上会认为这是错误的,甚至他们自己都不接受自己走向独立的动力。
,d'Gf1vCEyH~0  从杨XX的人生经历来看,离开母亲走向独立一直是一个重要的动力。1998年高考填志愿时,杨XX想去大连海事大学读海商法,但被母亲拒绝了,望瑞玲拒绝女儿的理由是,考武汉的大学可以省些路费。心理学空间`ZD:K+MI
  去遥远的大连,是她想离开母亲,拥有独立的空间。她曾两次考上外省一个小城市的公务员,但都没去。望瑞玲说,一是因为距离远,二是因为不是北京上海这种一线大城市。但或许,离开家去遥远地方,是杨XX的梦想,而不想让女儿去“距离远”的地方,并想让女儿去一线城市,只是望瑞玲自己的梦想。
'U6@ W&R v c0  一个论坛上,有网友想找女友,而有人建议一定不要找那种一直在同一个城市出生、读书和工作的女孩,尤其是工作后仍然和父母居住在一起的女孩。反过来,假若是女孩找男友,这个建议也成立。一个人从孩子变成大人的标志,就是离开父母并赢得了自己的独立空间,这个独立不只是经济上的,也是心理上的。心理学空间&mwcV+H R%N\:b2|
  这种对独立空间的渴求,其实是所有孩子的共同愿望。已不知道有多少人对我说,他们在读大学的时候,最强烈的愿望就是离家远远的。有人成功了,有人失败了,而之所以失败,原因无一例外都是父母的反对。
VQSRy?;lRL0  从心理学上看,父母反对孩子离开家,是因为父母将孩子视为“我”的一部分,即父母看到孩子,就觉得自己是存在的,否则就找不到存在感,“心里空空的”。孩子离家时,大多数父母多少都会有失落感,但假如他们有比较清晰的自我存在感,就不会过于害怕孩子独立,甚至还会鼓励孩子走向独立。但假如严重缺乏自我存在感,不知道自己是谁,那么当孩子离开时,自己就会恐惧,于是想尽办法阻挠孩子走向独立,不想孩子和自己有任何界限。心理学空间c vY$YN~2[/h6m5y3`4T#I
  杨XX想学海商法,象征了对宽广世界的渴求。法律的世界是清晰有据的,不像心理世界那么模糊,可以随意被侵占。
\]Sxm-\0  在我们的社会,孝道延续了几千年,要求孩子对父母无条件忠诚,因而当母亲向女儿要求存在空间时,女儿无处可逃而只有服从。因为孝道,母亲与女儿同睡在一张床这个最诡异的细节被人忽略,反而被描绘成女儿尽孝的伟大表现。心理学空间6v'?+Bt3v/vC
  去一个遥远的地方读书,这个愿望杨XX没有实现,但她将这个愿望加给了弟弟。她给弟弟写信说“你以后不要听妈的……”而当同样在武汉读书的弟弟杨平平本科毕业想留校时,杨XX为弟弟树立了不容分说的目标――读北京大学研究生,而弟弟也果真帮她完成了这一愿望。
,o6cU*\v)_L0  但是,这毕竟是弟弟的事情,而她的愿望没有完成的机会。2009年,杨XX考取了上海海事大学。似乎,上海海事大学和大连海事大学差别不大,但其实完全不同,因为,到上海这种一线大城市来,首先是望瑞玲的愿望。心理学空间2Yo,T*S&OsM
  杨XX去上海读书时,望瑞玲理所当然地认为“要跟着女儿去”,当杨XX的舅舅提醒姐姐是否考虑过女儿的终身大事时,望瑞玲回答说:“我们楼上三十好几没结婚的多了。”
kq)jc*W3yq0  去上海,和女儿睡在一张床上,这不仅是过去生活的延续,也多了另一重含义。上海是望瑞玲的梦想,她在接受一次采访时说,她年轻时来过上海,喜欢这样的大都市。
:k1B*d X!v]]w0  望瑞玲说,女儿自杀前感叹:“都说知识改变命运,我学了那么多知识,也没见有什么改变。”听上去,杨XX似乎在感叹贫困的挣扎,除此以外,杨XX所说的“命运”有没有别的含义?心理学空间8]O u{uux
  至少,妈妈一直跟着她的这个命运是改变不了了。望瑞玲先是和女儿挤在一张床上,还搬来了自己的生活用品,大约一个月后,杨XX同宿舍的同学主动搬走了。
u2AMdL+v0  杨XX的梦想有大海般宽广,但她真实的世界无比狭小,除了母亲不再有其他。她的辅导员说,印象中杨XX一项集体活动都没参加过,“每次她都沉默地跟在母亲的背后,听她母亲说话。”
3q'~!RNp?0  2001年,望瑞玲从工厂内退后,就搬到了女儿学校和女儿一起住。白天杨XX上学时,望瑞玲会在学校里摆摊卖一些东西,而放学时,杨XX会帮妈妈去看摊。她的本科同学回忆说,那时杨XX很少和人交往,经常说一句话就不再开口了。心理学空间g+CO Wi
  对此,同学的解释是,看上去杨XX非常自卑。也许并不是自卑,而是一种很复杂的情感,有绝望和艳羡,她明白自己无法像同学一样进入一个更宽广的世界,在学校里摆摊、在宿舍里同挤一张床的妈妈已将她的世界关闭。心理学空间7h%\U6c(m}M2y)oN
  杨XX的生命力非常顽强,大学毕业后,她曾4次考研失败,度过了长达8年毫无成就感的不堪岁月。看起来,上海海事大学海商法的研究生,这似乎是一个转折点,可以照亮她的人生。但是,她却在“曙光将现时谜一样退场了”。
.h0lbPjk0  (注:上海某大学自杀的研究生杨XX,1979年11月出生于湖北宜昌市,6岁丧父,一直和母亲相依为命。2002年7月毕业于武汉大学商学院经济学专业。毕业后一直没有找到稳定工作,毕业时拖3970元学费,直至2007年才还清,拿到学士学位证和毕业证。2009年9月考取上海某大学国际法专业硕士研究生,因校方不允许带母上学,并被“粗暴对待”,于2009年11月26日在宿舍卫生间用两条系在一起的毛巾将身体悬挂在卫生间水龙头上,结束了自己30岁的生命。)
#Xl QWb S(?t6cl0

"ExtGjVA Pzr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共同依赖
«人格与人格障碍的概念 人格障碍 Personality Disorder
《人格障碍 Personality Disorder》
DSM-5中人格障礙(Personality Disorders)之主要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