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ndler, J. (2003). On Attachment to Internal Objects. Psychoanal. Inq., 23:12-26.
(2003). Psychoanalytic Inquiry, 23:12-26
On Attachment to Internal Objects
Joseph Sandler, M.D.
对内在客体的依恋
原著:Joseph Sandler, M.D. 翻译:赵丞智
本文从内在客体关系理论的角度思考了依恋理论的一些临床意义和起源于这种关系的无意识幻想。文章聚焦于Bowlby和他的追随者们,特别是Mary Main所做出的贡献。Mary Main的贡献主要是发展出了基于语言的方法学(language-based methodology)来研究成人和儿童的表征性过程(representational processes),她的工作填补了人类行为的系统研究与临床精神分析之间的裂隙。内在客体世界中固有角色响应性理论(The theory of inherent role responsiveness)—自体和互动中他体的精神表象(表征),以及它们在互补性角色关系中通过无意识和意识信息的互相交换而得以外在化—被认为是Bowlby的依恋内部工作模型理论的精神分析面向的补充。角色响应性(Role responsiveness)既发生在内在精神世界,也发生在外在现实世界,所以个体既可以表现出对幻想客体的依恋,也可以表现出对外部客体的依恋。临床的案例表明了治疗师是如何在移情关系中通过对病人的行为表现保持自由漂浮性的响应性(maintaining a free-floating responsiveness)来重整(reconstruct)病人的依恋内部工作模型以及它们的起源的。因此,本文也例证了幻想的起源是如何来自于那些与个体感受安全或缺乏安全感的经验有关的愿望和恐惧状态,这一切都发生在个体与依恋客体的早期关系中。因此,本文也尝试了把幻想的精神分析理论和依恋理论进行了整合。
Mary main一直在做的研究和她的理论思想填充了行为的系统研究与精神分析的理论和临床实践之间的空隙。本文的目的是想通过内部客体关系理论和源于客体关系的无意识幻想来思考依恋理论的一些临床意义。
婴儿对母亲的依恋本质上在于母亲需要孩子的力比多的投入,而母亲投向孩子的力比多或者是直接以性的形式,或者是以去性的形式表现的。攻击驱力也被认为对产生牢固的依恋有显著的影响,攻击驱力导致了孩子的负罪感和对两价性爱的父母作出补偿的需要(need to make reparation to an ambivalently loved parent)。
我自己对依恋理论产生特殊兴趣最开始是受John Bowlby的一篇文章的影响,这篇文章就是1958年他在英国精神分析协会的年会上报告的“孩童连接母亲的性质”(The nature of the child's tie to his mother)。这篇文章并没有被绝大多数协会成员所接受,主要原因是他们当时都热衷于这样的观点,认为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