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板印象:我们为什么那样看别人,这样看自己?

> 刻板印象:我们为什么那样看别人,这样看自己?

申继亮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3

推荐序

刻板印象就在我们身边

刻板印象会威胁到每个人,优秀的人也难于幸免。学习好的学生被视为高分低能,女强人被解读为没有女人味的成功者。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一个身份或几个身份:性别、民族、国籍、宗教、价值观……任何能区别出不同的人的因素,都可以构成一个身份,身份会规定你的言行。任何一个身份,都会形成一些刻板印象。身份权变事件——“刻板印象威胁”对个人行为起到了限制作用,甚至会构成“精神诋毁”。任何一个人,都无法避免刻板印象的威胁——这就是《刻板印象》一书最重要的前提之一。

克劳德 M.斯蒂尔教授是一名黑人,他在童年就与刻板印象威胁相遇了。以其亲身感受开始关注并研究此现象,之后撰写了这本书。书中用口哨吹奏维瓦尔第乐曲的青年黑人故事,引出了“刻板印象威胁”。而女生在高等数学课堂中的表现,是关于“刻板印象威胁”研究真正开始的地方。研究证明,“女性的数学能力差”这一刻板印象给课堂中的女生带来了额外的压力,身份标签压制了她们的思维,占用了她们的认知资源,让她们在学习和考试中无法完全发挥自己的实力。而更甚之的是,“女性的学术能力有限”这一刻板印象在2005年1月麻省理工大学举办的一次主题会议中,引发了一场强烈的争论,这次风波最终导致哈佛时任校长引咎辞职。

女性经常被刻板印象所击中。美国最高法院的第一名女性大法官桑德拉•戴•奥康纳,每次判决之后,都会有媒体围绕着她的身份和判决做文章,监视和审查无所不在。然而,在第二名女性大法官金斯伯格到来之后,这种主观上的沉重压力霎时消失了——虽然身为九名中的两名依然是少数群体。有趣的是在奥康纳大法官退休之后,她当初体会到的沉重压力又被金斯伯格重新感受到了。对于女性的刻板印象的证据告诉了我们,这种威胁不但影响广泛、作用隐蔽,而且连社会精英们也不能幸免。

刻板印象带来的“污名效应”并不是对所有人都起同样的作用。斯蒂尔教授在前期选用的被试样本都是美国顶级高校的优秀学生,他发现这个问题之后,另外一组研究者设法找到了普通的黑人学生来进行实验。结果是颇能引人深思的——“后进生”对这种压力免疫,斯蒂尔教授将其称为“成功者的诅咒”。在社会层面,其讽刺意义在于,贫困落后的少数群体越有才华、越努力去改变自身的困境,他们对抗偏见而“过度努力”,进而又面临更大的压力;而同样处于困境的多数群体成员,则没有这种额外的压力。

另外,刻板印象威胁远不止是成年人的事情。爱荷华州的艾略特老师在小学三年级的教学中证明,通过眼睛颜色人为制造的“污名效应”的压力会大大影响到孩子们的学业表现。甚至五六岁大的小孩都已经有了感受到这种压力的心理基础了。我们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遭遇到这种额外的压力,并因此遭遇失败。

那么,对这种强大而又隐蔽的威胁,我们应该如何做?《纽约时报》的黑人专栏作家安那托勒•布洛雅抛妻弃子、改换身份伪装成白人,出生于纽约的“希望工程女孩”伊拉•格拉丝选择定居法国,她们通过改变自己的身份、改变自己所处的环境来改变自己面对的压力。这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然而,并不那么完美,可能并不适用于大多数人。斯蒂尔教授在《刻板印象》中也提到了对应对刻板印象威胁的方法的探索,他和其他研究者们在实验室中得到了答案——虽然目前仅仅被验证在教学中有效。在我们对学生乃至自己孩子的教育中,这些方法无疑是极具借鉴性的。

斯蒂尔教授在《刻板印象》中的思考和研究,在当今社会建设中是具有重要价值的。让大众了解刻板印象这一社会心理现象,对于消弱歧视、增进友谊、建立一个真正平等和谐的社会,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许 燕 教授

于北京师范大学丽泽楼

2014年3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