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书籍 » 精神分析的伴侣治疗-一种客体关系的观点

定价 ¥42.00

精神分析的伴侣治疗-一种客体关系的观点

客体关系理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当今最为重要的发展,被誉为现代精神分析的“圣经”。本书详细阐述了客体关系理论在伴侣治疗中的应用,融理论、案例于一体,非常适合此领域的治疗师们阅读。

《精神分析的伴侣治疗-一种客体关系的观点》

作者:(美)沙夫
译者:徐建琴 邹春梅 李孟潮
出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1-1
装帧:平装 16开 376页
ISBN:9787501978366
定价:42.00
原名:Object Relations Couple Therapy

作者简介

大卫·沙夫 国际心理治疗机构的联合主任,美国乔治敦大学和健康科学统一服务大学的精神病学临床教授。他是国际著名的精神分析取向的家庭与婚姻治疗师,国际精神分析协会会员。吉尔·沙夫(右)是国际心理治疗机构的联合主任,美国乔治敦大学的精神病学临床教授。他们夫妇二人共同创办了国际心理治疗机构。他们关于客体关系治疗的专著多达26部,其中《精神分析中的投射性认同》和《精神分析中的客体关系与自我》也即将在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万千心理”出版,敬请期待。

推荐

  精神分析中,有那种温暖的、漂亮的、给人希望的流派,也有那种睁大眼睛、专门盯着人性当中的黑暗、冷酷、愚昧看的流派。
  精神分析的伴侣治疗,就有点后者的味道。
  承认了人类无意识的黑暗、混乱、不道德、无意义,会让我们更加珍惜那幻觉一般稍纵即逝的爱情、温暖、道德、尊严和生命的理想。
  当你的生活足够美好,美好得你有点腻味、有点怀疑这种美好的真实感时,你大概就可以阅读这本《精神分析的伴侣治疗》。               ——李孟潮

查看目录

标签

大卫沙夫 夫妻治疗 精神分析 客体关系 李孟潮 万千心理 心理咨询与治疗系列 徐建琴 邹春梅

评论2

最新评论


繁体版《性與親密:從精神分析看伴侶治療》導讀
導讀
書序作者:鄧惠文(精神科醫師目前於會心診所及台安醫院從事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治療與伴侶治療)

本書(Object relations couple therapy)是精神分析伴侶治療(psychoanalytic couple therapy)領域中的地標著作。自 1991年出版後,已經成為相關專業不可缺漏的文獻。能夠具有如此的影響力,主要原因有三:

第一,兩位作者──大衛‧夏夫(David E. Scharff)與吉兒‧夏夫(Jill Savege Scharff)累積長年精神分析的臨床與教學經驗,取汲並整合前驅者的理論,將其應用於家庭與伴侶場域,也進一步提出他們獨創的理論架構。

運作客體關係伴侶治療時,採用的基礎至少包括費爾貝恩(Ronald Fairbairn)、溫尼考特(Donald Winnicott)等英國獨立學派的論述;克萊恩( Melanie Klein)學派的觀點;以及迪克斯(Dicks)根據這些(特別是費爾貝恩的理論)發展出的「伴侶間的客體觀點」。其他如比昂(Bion)、津納(Zinner)等人的貢獻,也是需要熟習的。本書對於這些基礎理論提供了清晰的整理,也包括兩位作者最常被引用的理論──投射性認同(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的八步驟心理過程(見第三章)。

第二,在夏夫夫婦的伴侶治療模式中,特別重視伴侶的身心與性關係,對於性障礙及相關問題,提供了一個實用的治療架構。

作者主張使用精神分析的技術解讀伴侶的性關係組成、處理性關係障礙底層的潛意識防衛,同時結合實務的性行為治療法則。這個獨創而廣受應用的療程,需要治療者出入於分析與指導的角度之間,一般並不容易兼顧,作者在本書中分享累積的經驗與反思,對於從事精神分析、伴侶╱家族治療或性障礙行為療法的治療師都極具啟發。

第三,相對其他伴侶治療或家族治療的理論學派,客體關係伴侶治療的主場在於移情(transference)與反移情(counter-transference)的詮釋,作者的治療即特別著重於此,書中對於如何在三人治療或四人治療(兩位治療師加上一對夫妻)中處理複雜而重疊的移情與反移情關係,提供了具體的案例與技術。

客體關係治療的基本概念

雖然上述各理論流派之間存在著歧異,客體關係治療(不論是個人治療或伴侶治療)的共同概念是:

(1)強調心性發展的早期,認為嬰兒與主要照顧者(母親)的關係是形成心理結構(psychic structure)的關鍵。

在此結構中,某些無法承受的母嬰關係(例如對嬰兒有限的發展能力而言,被感知為過度威脅或過度挫折的經驗)會被嬰兒從自我意識中分裂(split)而潛抑(repressed)。被分裂和潛抑的不只是客體,而是一組自我與客體的關係,它們包括三個部分:客體的一部分(例如:母親令人失望的部分被分裂,另成一個壞的母親客體)、自我的一部分(與壞母親客體相應的自我,例如不好的、不值得被滿足的自我)、以及在此關係中無法承受的情感(例如對於壞母親客體的憤怒或恐懼)。如此逐漸形成的內在架構,將持續影響個體的感知與對外的互動。

(2)治療關注內在的客體關係,外界的人際關係可被理解為內在客體關係的再現。不過,在個體形成基礎的心理架構之後,與外在客體的互動也會回饋到內在架構中,發生加強或重整,正因如此,治療才有機會改變個案的內在世界。

(3)治療的焦點在於個案與治療師之間正在進行的關係(the ongoing relationships)。一方面治療關係是最能提供洞見的現場體驗關係,另一方面,治療關係必須提供足夠好的抱持環境(holding),才能協助個案承受再次活化潛抑客體關係的恐懼,進而面對並修通。因此,個案與治療師之間的移情與反移情必須成為治療與詮釋的重點。

客體關係伴侶治療的架構與內涵

基本上,客體關係伴侶治療的架構必須比照一個精神分析的架構,包括定時、費用、請假、額外聯繫的限制與約定、不採取指導或教育、不主導探詢、謹慎詮釋與治療者的關係等等。實務上,要在伴侶治療中堅持精神分析的模式,是足具挑戰的。即使是非常優秀的個人精神分析師,進入需要同時面對兩個人的伴侶治療,這倆人不斷地衝突、激烈地攻擊彼此但又不容許分開時,治療師很容易在壓力下亟欲取回治療的操作感與存在感,轉而訴諸認知式、指導式的做法,失去了精神分析最重要的框架(frame),也因此失去重現內在客體關係、處理潛意識防衛並促成改變的機會。

對於這個入門的困難,治療者需要把握一個重要的觀點——迪克斯提出的「婚姻聯合人格」(marital joint personality),意指一對伴侶或夫妻在潛意識中互相選擇了對方,共同創造並維持著某種互動模式。治療師面對的不僅是兩個人,更有效的看法是把一對伴侶視為「兩人合力呈現的一個聯合人格」。表面上,一對夫妻可能因為意見分歧才不斷爭吵,但在潛意識中,他們可能都因為過去的客體關係而抗拒親密,或是需要攻擊對方,藉此重歷與內在客體的關係。

迪克斯曾提出三種假設以解釋這些狀況,在<假設1>(Dick’s hypothesis 1)中,伴侶的爭吵起因於其中一個(或兩個都是)不符合另一個人內心對於伴侶的預設與幻想,例如一個妻子婚前以為個性溫和的丈夫會像她深愛的父親一般,能夠打造出一個幸福的家庭,但婚後卻感覺「先生的溫和根本就是被動與消極」,終究不像她的父親,於是開始不斷地挑釁、言語攻擊丈夫。而在<假設1A>中,憤怒起因於原本選擇了一個看似與內心負面客體相反的對象,最後卻發現伴侶還是跟負面客體一樣,例如一個讓人受挫的母親或父親客體。第三種是<假設2>,在伴侶身上發現曾經被割捨潛抑的某種自我特質,受其吸引而交往,但又因為內在對此部分有未解決的矛盾,而不斷地攻擊懷有此特質的伴侶。這些源自內在經驗的失望,激起強烈的情緒,引發固著的衝突,需要對此進行詮釋,協助伴侶認識他們潛意識中共謀(collude) 的防衛。

親密關係能引起無限的期待,也能擾動最深沉的混亂。為了達到與伴侶的親密融合,附帶條件可能是某種程度的自我消失、理想化的破滅、接納不完美、放棄與內在客體的矛盾連結,對此終極的恐懼是失落(loss),是個體長期抵抗並試圖避免的。客體關係伴侶治療著重於此,透過細微的觀察與互動,也探索聯想、幻想、夢境,以期瞭解使個體停滯的分裂客體關係,並加以修復。為此治療者和被治療者都需要長期的投入和心理上的耐力。讀者可以在本書中獲得許多建議,嚐試因應治療設置、進程、詮釋技術、終結等各個階段的挑戰。

精神分析不僅是一種治療的工具,也是一門哲學和藝術。分析師的風格與能力雖然大幅取決於學養,但也一定與他們的人格特質有關,這也是大衛與吉兒兩位老師備受推崇與信賴的原因。在個人經驗中,自從開始與夏夫夫婦兩位老師學習迄今,偶爾談及台灣的治療環境與學習資源,他們總是非常關心並且建議如何開發更多資源。寫作這篇簡介同時,兩位老師也在旁表達對台灣讀者和治療師的祝福與鼓勵,期待有更多人投入這個工作。

鄧惠文:
精神科醫師
目前於會心診所及台安醫院從事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治療與伴侶治療

經歷:
英國塔維史托克中心(Tavistock Center)及塔維史托克伴侶關係中心TCCR(Tavistock Center for Couple Relationships)進修
IPI(International Psychotherapy Institute,本書作者所主持的教學機構)精神分析取向伴侶治療師培訓合格證書

前言
前言

繼我們之前的著作《精神分析的家庭治療》)(Object Relations Family Therapy),本書是大衛.夏夫(David Scharff)早期理論著作《性關係》(Sexual Relationship, 1982)的臨床實踐卷。就像那兩本書一樣,本書表達的觀點起源於英國客體關係理論,整合了小團體理論、嬰幼兒發展以及性方面的研究。在這裡我們發展出這樣的理念:進行伴侶治療時將配偶當作是兩人小組,他們因為彼此承諾,形成一個緊密結合的系統,而且這種承諾因相互的性愉悅連結而強化。作為身體和情感上的親密關係,婚姻是早期母嬰關係中心身相伴模式的後繼者。夫妻個性中壓抑的一面決定了配偶之間潛在的匹配,也決定了他們後來在意識層面尋求表達婚姻關係中的安全性。這些方面產生了婚姻性格,呈現在日常的互動、性活動以及對孩子的管理中,當然,也會呈現在與伴侶與治療師的關係中。

我們進行伴侶治療的工作方式,對這些方面都給予同樣的關注。客體關係伴侶治療是以非指導性傾聽的價值觀為基礎,以創造出理解的心理空間,並處理夢和幻想素材,以及追尋達到無意識衝突的情感。互動模式的重覆性被認識,並與抗拒的需要連結起來,這種抗拒來自於無法忍受的焦慮,這會在後來被命名並處理。我們不承諾快速的療癒,雖然這種情況有時也會發生;我們也不做矛盾的介入。我們的方法是對衝突進行詮釋,目的是將無意識帶入意識,以讓夫妻之間耗盡的關係恢復生氣。

有兩個與眾不同的特徵,使我們的取向與其他心理動力的伴侶治療區別開來。第一,我們強調性生活。性障礙很明顯在婚姻的初始及維持階段就在發揮作用,但是有關由無意識衝突引起的性失調和性中斷(sexual disjunction)的治療工作,卻沒有被充分整合到婚姻治療中,而是以行為治療的方式將其分開處理。本書中,我們認識到性治療的重要性,並將我們在此領域中獲得的知識運用在伴侶上。此外,大衛.夏夫從他作為認證之性治療師的經驗中,貢獻了很多材料,這些治療工作揭示了很多夫妻的客體關係。理解性關係始終是伴侶治療中的一部分工作,不管是否需要特別進行性治療。我們對婚姻和性活動的論述來自於與異性戀夫妻的經驗,因為雖然我們在精神分析和伴侶治療中進行過個別同性戀者的治療,但是還未有男同性戀和女同性戀伴侶諮詢過我們,想必是因為作為已婚的婚姻治療師,我們被視為是「認同於異性戀的」。我們描述的很多問題都適用於同性戀婚姻,但是我們並未闡述同性的客體選擇所引起的根本差異。

我們取向上的第二個特點是焦距於移情和反移情。我們加入夫妻間最深層的無意識溝通中,當允許夫妻的無意識與我們自己的無意識產生共振時,便可達到詮釋的這一步,這是來自於內在的共同經歷。因為這些都來自於治療師的內在世界,實屬無意識的,因此很難描述。這會使我們難堪,或者讓案主感到不高興,尤其是當他們很不巧地對這些材料感到驚訝時。描述反移情的另一個困難,在於從實踐層面上來說,我們不可能完美清晰、即時性地、有穿透力地說明反移情。事實上,這種在持續不斷的接觸中掙扎,對治療師來說是一種主要的干擾。但是我們還是將自己設定在回顧反移情的這項工作上,因為知道這是唯一教導我們如何進行治療的途徑。我們希望負面的後果,會被共享個人體驗和治療洞見時所得到的收穫抵銷。這使我們的治療實踐充滿生機,成為我們工作中最突出的部分。

讀者們常常假定因為我們一起著書,所以我們也是一個共同治療的團隊。的確,我們有時為了教學目的一起進行診斷諮詢,但是一般來說,我們更想在不同地方分開工作。當然避免共同治療模式,也有財務上和行政上的原因,但是主要原因是保持我們的臨床獨立性。雖然已婚的治療師在伴侶治療中處於一個特殊的位置,他們在自身的關係中體驗到求助者內在伴侶的投射性認同,但他們需要花時間和努力釐清求助者的幻想和之前就存在的無意識婚姻衝突,而此時,處理他們的反移情會有損對患者的治療工作——也會有損於治療師的婚姻和諧。從理論上來說,這對患者和治療師是最有益處的,但是在實踐中,我們選擇放棄與專業工作有關的婚姻內省之益處,而投入到日常工作和婚姻的快樂中。

我們要感謝喬.帕克(Jo Parker)和莉莎.利比亞特(Lisa Ribiat),他們幫助我們處理文字、辨認潦草的字跡、費力地輸入正確的拼寫,然後定稿。杰森.艾隆森(Jason Aronson)一如既往熱心而耐心地幫助我們,穆莉葉.喬根森(Muriel Jorgensen)和珍.安德拉西(Jane Andrassi)協助我們編輯,南希.舒勒姆(Nancy Scholem)進行專業的行銷。大衛.夏夫要感謝行政人員,特別是安娜.伊恩斯(Anna Innes),以及華盛頓精神醫學會(Washington School of Psychiatry)理事會所給予的支持。我們深深地感謝華盛頓精神醫學會—精神分析之客體關係伴侶與家族治療訓練方案給予了我們很多發展性建議,並與我們分享他們的工作——一起策劃這個方案。我們也感謝從邁阿密到洛杉磯各處的團體,他們邀請我們去教授我們的治療方法,使我們注意到有必為伴侶寫一本客體關係取向的書。

我們對珀爾.格林(Pearl Green)有無盡的感謝,她使我們的家庭合為一體,也感謝我們的孩子們在我們寫書過程中的包容。

對那些允許我們錄音以便研究其互動的伴侶們,我們對他們的信任和合作表示謝忱,為了進一步學習和教學,還有一些伴侶允許我們錄影。本書的案例、個人訊息已被改編,每對伴侶的資料已被修改或與其他伴侶的資料融合在一起,以保證匿名。我們這樣的做法並未破壞紀錄的完整性。症狀、病理和無意識客體關係均整合在一起,唯一沒有掩飾的方面是治療師的反移情。我們希望閱讀這本書的患者能夠容忍我們本著科學探究的精神做披露。最後,謝謝患者們對我們工作的信任,以及為我們的學習、教學和寫作所做出的貢獻。

精神分析 » 客体关系

亚马逊购买
精神分析的伴侣治疗-一种客体关系的观点

作者:大卫·沙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