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不同情绪状态对其智力操作的影响(二)
作者: 心理空间 / 10710次阅读 时间: 2014年1月03日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1NMai0  幼儿不同情绪状态对其智力操作的影响(二)

E6sl6{U0

f7K8C4j!Hz*E+K0(二)不同情绪状态的不同强度分别与操作效果之间的相关心理学空间bRe+g7kVH@

$G(p~G\a4s7tc01.实验Ⅰ:愉快、痛苦与操作效果的相关

Jf#NwO0 心理学空间8sQU l l]

引发的情绪状态在不同被试之间显示有不同程度的差别。本实验是以情绪表现的延续时间为测量指标。心理学空间M8es2@ pC t

&X%M!p,FGC(LC0(1)愉快状态的强度与操作效果的相关。实验结果显示,愉快程度的不同与操作效果之间不是单纯的直线关系。为此,采用了曲线回归的相关比计算方法,试图发现其相关的性质。本实验中相关比η表示操作效果对情绪强度的回归,即操作效果依情绪强度的变化而变化。η的性质是与积差相关r相比较而言的。当两组数据之间的相关比η与r接近或相等时,意味着表达一种直线相关,而当η与r的差别越大时,则意味着表达一种曲线相关。本部分实验以引发微笑和出声笑的延续时间代表愉快程度,其与操作效果之间的相比ηS+L=0.75,r=-0.45,差别显著,说明愉快程度和操作效果之间的关系为曲线关系(见图1、表3第一行)。从图1可见最优的操作效果是在引发微笑和出声笑的时间为40~100秒,也就是在总引发时间180秒的22%~55%的范围之内。心理学空间gjVA3n%z s(y

\u#[1R9L m0表3 情绪强度与操作效果之间的相关比心理学空间ZHEz#Q^.v

[+gX&?1c5M8R0

@7h)D;h1O&CM~,o C6k0

"z/Ay:\XY-K+k eGu$I0

@1A u ]'mw0 心理学空间6g S%~ g3V/t

图1 愉快强度与操作效果之间的相关比曲线心理学空间3h Bf;M,XXX

k,b6AK.Mm j#HMM{0

:r[C,b |1L D%X0 心理学空间boE1m6N a&A

图2痛苦强度与操作效果之间的相关比曲线心理学空间%D"C+c)InD)P@E

心理学空间M%t\`DFb.E

(2)痛苦状态的强度与操作效果的相关。本部分实验以引发出声哭和哽咽欲哭的延续时间代表痛苦程度,其与操作效果的相关比ηC+P=0.46,r=0.44,二数据十分接近,说明痛苦程度与操作效果之间为直线回归的关系(见图2、表3第二行)。它表明痛苦程度越大,操作效果越差,痛苦越小,操作效果随之相对地好一些。

_n)f8aDc#w+g)f0 心理学空间4b4W0m9f].UU

2.实验Ⅱ:兴趣、惧怕与操作效果相关

*k,h!H0LFn/` Ri-e2k0 心理学空间8zFI&b!J0x j

引发的兴趣与惧怕状态也显示有程度的差别。把兴趣组被试按引发兴趣情绪强度的变化排列,并与操作效果之间绘制出关系曲线图(见图3),显示兴趣组被试的操作效果在30~70秒浮动,说明其与组合操作效果之间基本呈无相关状态;而把惧怕组以及混合组中引发的惧怕成分也按强度排列,其与操作效果之间的关系(见图4)显示,操作效果的变化从50秒上升到260秒以上,曲线上升趋势明显,说明操作效果随惧怕程度的增加而下降。

6z5i AC|![0 心理学空间)i2io)\ Wz

心理学空间Hl%E1EA;Q(r

`)]6{(nya e*j0图3 兴趣强度与操作效果之间的关系曲线心理学空间 jT6X;^%R,tIl

0l0V:H9]}n0心理学空间 ^X`q3c

心理学空间 BX3oj,Pk\*Z

图4 惧怕强度与操作效果之间的关系曲线心理学空间,mZ `$Nhn|4X

_ I8? \J^8P(U0为验证这一点,进一步采用相关比的方法对混合组与惧怕组被试的惧怕程度与操作效果进行处理,结果为:η=0.93,r=0.82(见图4、表3第三行),η与r十分接近。与实验Ⅰ痛苦组相似,惧怕程度与操作效果之间基本上也是直线相关,即随惧怕程度增加,操作效果下降;惧怕程度小,操作效果随之相对好一些。

E7m QPOGdi0

,w9F&Y!F-a0四、分析与讨论

T!Fj:nLBCZ0 心理学空间2aK7C ` yvX\

1.两个实验的总体结果均证明,儿童的不同情绪状态对其智力操作具有不同的影响。愉快与兴趣情绪对智力活动有明显的优越性。痛苦或惧怕情绪导致较差的操作效果。这个结果鲜明地表现出情绪对智力活动具有的组织作用。

ty1UR!IGVmI0

0i0s7fcE)O'V o0(1)在愉快状态下,儿童倾向于得到玩具,推动他探索得到玩具的旋转手段。表现出:①玩具呈现在木板上之后,立即进行旋转操作而极少停顿不动的表现;②积极主动地进行迂回操作,而且常常在一次获得玩具后,主动地要把玩具再放回木板上以便重复这个迂回取得的动作。操作的尝试所得到的快乐的反馈,强化他们继续操作,以至使操作效果(旋转技能)较快地得到改善并较快地完成任务。痛苦被试则与此相反,表现为引发的不愉快情绪或大哭后处于抑制状态的儿童失去对玩具的兴趣和操作的积极性,他们表现为较多的注视不动。这就是为什么两组被试注视不动现象出现显著差异的原因。③当儿童转动木板一两次而得不到玩具时,不愉快情绪转化为急躁或厌烦。急躁是一种高唤醒状态,且带有否定的性质;厌烦则使儿童放弃操作。急躁和厌烦使有的儿童认识加工受到干扰,也不能迅速改善操作策略和完成任务。有的儿童想得到玩具的愿望越强烈,急躁情绪对认知操作干扰就越大。这时儿童表现为或者更多地企图直接抓取得到玩具而不愿从旋转操作中想办法,或者是动作不集中,拖延更长的时间。情绪的组织作用在这里表现为瓦解、破坏认知活动。心理学空间)Bxxx*\1_

dI9[ U}p(Q)k Ad-s0(2)兴趣是有区别地集中注意时的情绪状态,布鲁纳称之为“激活的意向”。它使儿童有选择地持续倾向于一定的刺激物。兴趣情绪是智力探究活动直接的推动力量。实验中,机器人作为新异刺激引起部分儿童的兴趣,在操作指示语一停,他们就立即进行操作,而且动作迅速、准确,领悟力也强。而正确的操作得到肯定以后,又加强了他们的兴趣。反之,惧怕组儿童同实验Ⅰ的痛苦组儿童则呈现为一种消极的状况,惧怕引起儿童受威胁和可能受伤害的体验;机器人对另一部分被试引起全身紧张、手臂颤抖,甚至退缩、回避,倾向于母亲的动作并伴有“怕”、 “不要”或大哭等语言反应或激情。他们这时一般都拒绝操作。在经过抚慰、紧张有所平复后进行操作时,仍然显示知觉狭窄,动作呆板,变式少,停顿多错误多,时间长,这就是为什么实验Ⅱ从整体结果(全部操作时间)和操作各分步骤之间,兴趣、混合、惧怕三组比较或兴趣、惧怕两组比较都得到非常显著的差异的原因。应当指出的是,在分步骤的分析中,兴趣组与混合组,或混合组与惧怕组之间的差异性有时达不到显著水平。我们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合理的也是非常有趣的现象。很明显,混合组的儿童对机器人表现为既感兴趣、尝试探索,又害怕的不断变换之中。因此在统计上表现为,出现混合反应的被试的操作可以接近兴趣组,也可以接近惧怕组,它的结果在这两个极端之间流动,对这一现象,伊扎德曾指出,惧怕与兴趣的结合,可能与冒险(认知探索)反应或逃避反应联系起来。我们在实验中观察到这一现象。

'q.T Kb(x)|&uL0 心理学空间?3a]_Q3@4TNV j1x

2.两个实验在情绪强度上与操作效果之间的相关,在不同情绪状态下是不同的。这对于进一步探讨耶基斯―多德森定律来说起到深化的作用,耶基斯―多德森定律是从情绪的一般唤醒水平来看与其操作效果的关系的,在这两个实验中,从具体情绪看,其与操作效果的关系呈现了几种不同的形式。心理学空间%u7j^Q)?

心理学空间4M4td/Gzn]$fF

(1)在愉快情绪状态中得到了类似耶基斯―多德森的U字形曲线,说明不同程度的愉快情绪对操作有不同的影响,较低的愉快状态不足以引起足够的积极性去进行操作,过于兴奋的愉快又干扰智力操作必需的优越条件,即愉快的两极都不利于在认知加工中利用有效线索,加深认知活动。其结果得不到足够的反馈强化信息,表现相对较差的操作效果。而操作最优点在中强度愉快状态。在本实验引发的愉快的条件下,操作的最优点是在引发时间的22%~55%,它表现为中强度愉快水平。

%r ag%va {0 心理学空间U9RSi F0I8o(_|

(2)在痛苦情况下,痛苦强度与操作效果之间为直线关系,即越无痛苦或痛苦程度越低,操作效果越好。有的虽处在引发痛苦的条件下,但完全未产生痛苦情绪的被试,他们能够“专心致志”地操作,效果与愉快组的一般效果同样好。这一点,从引发条件分析,是由于他们不害怕“母亲离去”和“陌生人接近”,在“母亲离去”和“陌生人接近”时仍能安然自若地从事他们所感兴趣的活动,而支配他们活动的情绪就是兴趣。

rp U,C`0 心理学空间 Y-gj q^}l3x%Vi

(3)在惧怕和兴趣条件下,出现了和痛苦一样的与操作效果之间的相关,我们实际上得到的是半个U字形的曲线,即兴趣状态对操作效果正处在最优点,而随着惧怕的出现操作效果下降,U字形半边斜线上升。混合组被试的操作效果处于兴趣组和惧怕组之间。实际上我们在实验Ⅰ中所得到的最优操作的中等程度愉快状态,也正是兴趣在起着核心的作用。心理学空间1N:h3~8XONu

心理学空间^Y$HrV[8E

3.本实验显示儿童早期就表现了如下事实:不同情绪状态对认知的作用是不相同的,对认知起核心组织作用的情绪是兴趣,中等愉快状态为兴趣提供产生的背景,兴趣又维持儿童的愉快状态。过于激烈的兴奋对智力、操作可能起干扰作用。否定情绪和痛苦惧怕对智力活动起破坏、瓦解作用。心理学空间)i}/{l+G

{ w!?9} ?]dpi0对于这些现象,从教育、教养的立场来看,成人首先应当从儿童初生开始提高对儿童情绪发展的关注。身体健康的婴儿,处于饱足、温暖、舒适状态中,具有愉快的情绪背景,这时对发展他们的认知探索活动,无论是感官的或动作器官的都是最有利的。愉快和兴趣相互补充为儿童探究认知提供最优的心理条件。其次,成人和儿童的相互交往是保证婴儿愉快情绪的重要条件。缺乏这个条件,婴儿情绪发展就会推迟,婴儿处于淡漠情绪状态就会影响他们探索认知活动的发展。最后,强烈的激情状态,痛苦和惧怕都干扰儿童的智力探究活动。特别应当培养儿童对新异事物的适应能力,减少和避免惧怕情绪经常出现。

wp)NP'yT%~{0 心理学空间p#dG Pdv~~S#l

五、小结

7N/fZKc ?:E0

&v1DISe]01.兴趣在婴幼儿探究认知活动中起动机作用。兴趣和愉快状态相互补充,使儿童处于智力活动的最佳情绪背景上。

NU9Lb~5J ZV(L0 心理学空间/{![(dI*V7q ?;`

2.在外界新异刺激作用下,幼儿的情绪可以在兴趣和惧怕之间浮动。这种不稳定状态游离到兴趣一端时,激发探究活动;游离到惧怕一端则引起逃避反应。

L R7zN4v7a0 心理学空间#{b)gm!lF:A`b

3.愉快强度与操作效果之间的相关为U字形关系,即适中的愉快情绪使智力操作达到最优,这时起核心作用的就是兴趣。

5u3Oin+L/cgk0

SH*h"`dtXK04.惧怕和痛苦一样,其与操作效果之间为直线关系,即惧怕越强烈,操作效果越差。实际上强烈的惧怕已经转化为痛苦了。惧怕和痛苦一样,干扰、破坏和瓦解智力操作。

.d n1p9j2\_ZY R!R0 心理学空间7XX:c+~A c

参考文献

&L | _(D{ J IS ?;mv0

_6H5E5pDd/d%F0孟昭兰,J. J. Campos(1984).幼儿不同情绪状态对其智力操作的影响.心理学报,3,231~239.心理学空间:a}H%e|9@ o"T|

心理学空间;O M&d8r`Wq

Bower, G. H. (1981). Mood and memory. American Psychologist, 36, 129-148.心理学空间V7`/bt eA.h R-S*YX

心理学空间u9M6|7ZD7k\$x/Gx

Campos, J. & Stenberg, C. (1981). Perception, appraisal, and emotion: The onset of social referencing. In M. Lamb & L. Sherrod (Eds.), Infant social cognition.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心理学空间4u5Zz%vN WAE@

,x {F+y7jTR0Cicchetti, D. & Pogge-Hesse, P. (1981). The relation between emotion and cognition in infant development. In M. Lamb & L. Sherrod (Eds.), Infant social cognition.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Z~V.tD0

Z-^r\n0Izard, C. (1977). Human emotions. NY: Plenum Press.

1TiY M9h \0 心理学空间[(X+p y/j$IX"V

Izard, C. (1979). The maximally discriminative facial movement coding system. University of Delaware.心理学空间J xX iH4j|

心理学空间9C z,ns){

Koslowski, B. & Bruner, J. (1972). Learning to use a lever. Child Development, 43(3), 790-799.

6E OtbUuL2U0 心理学空间1oLF$xu}is

Lindsay, P. & Norman, D. (1972). Huma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 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 New York: Academic Press.心理学空间P1|a5dlO

心理学空间\BYI)]1a

Mussen, P. (1983).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Vol. 2). New York: Wiley.心理学空间NH_.s mM;^$p

心理学空间B$D6i(Sw5{5cZ6PE

Sroufe, L. A. & Waters, E. (1976). The ontogenesis of smiling and laughter: A perspective on the organization of development in infancy. Psychological Review, 83, 173-189.心理学空间^^;]2?!q&D"B6f6q

y7R}\!qJ4uJ0Zajonc, R. (1980). Feeling and thinking: Preferences need no inferences. American Psychologist, 35(2), 151-175.心理学空间B.s P.~?L!o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成人面部表情及其判断的初步探讨 孟昭兰
《孟昭兰》
确定婴儿面部表情模式的初步尝试»

 孟昭兰


  孟昭兰先生是我国情绪心理学研究的开创者。情绪研究的重要性可以从两个方面见证。其一,理智与情感是公认的(无论是学术性的还是通俗性的)人类两大心理领域。有时甚至有“情大于理”的情况。有理智而无情感,那是冷血的。正是理智与情感的相互联系,构成了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内涵,在一定意义上说,这才使人之所以为人。孟先生在情绪心理领域的研究重点之一正是情绪与理智的相互关系。其二,我曾接待来自斯坦福大学的一位著名的从事认知心理学的教授。我告诉他,我研究的领域包括情绪。他很感慨地说,这是最后剩下的心理学家还没有很好地研究,也是很难研究但十分重要的领域。听到这话,我心里更感觉到孟先生在国内开创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