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赫特的自身心理学
作者: 心理空间 / 29847次阅读 时间: 2014年12月06日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9z Nv\x5MDWP$\-M"A0自身发展理论的支持性研究

G#p Rey3Q:s;C,k OCA0心理学空间;bG,ijw:p-~"N

大量纵向研究表明:婴儿与其看护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婴儿的认知和情感发展有决定性影响。由不共情、不负责任的父母抚养的婴儿在以后的生活中确实会有出现心理障碍的可能(Lichtenberg, 1991, p. 19)。这些发现与科赫特的观点非常一致。然而,科赫特过分强调母亲在孩子产生心理疾患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虽然科赫特承认婴儿在需要、动机和忍受焦虑方面存在差别,然而他低估了婴儿对其周围环境的影响(D. K. Silverman, 1986, p. 54)。事实上,很多实验证明:在与看护人的控制性交往 (controlling interactions)方面婴儿表现得很活跃。比如说,婴儿运用注视、微笑、哭闹以及转头来引起母亲的反应。婴儿间有个体差异,有的婴儿喜欢被搂抱,而有的婴儿面对拥抱则会有消极表现,他们会又踢又打(Lichtenberg, 1991, pp. 19~20)。自身心理学的研究者不断弥补科赫特理论的这一局限。

&}t,B"FD TF4U q0心理学空间\g7k|E"T5z

在证实科赫特有关自身一对象的思想方面遇到了更大困维。科赫特认为,婴儿运用自身一对象来调节压力,但最终这些自身一对象必须转换并逐渐整合到人格中,这样个体才能按心理健康的方式行事。研究者不清楚这种调节过程是在什么时候以及以什么方式出现的(Li-chtenberg, 1991, p. 31)。显然,随着儿童与亲戚、朋友、兄弟姐妹、老师以及其他人建立联系,整个儿童期的自身-对象范围是不断扩大的。在成年期自身-对象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可能包括情人、配偶以及宗教、军事和学术方面的领导。科赫特认为人在一生中都需要自身一对象。然而从研究的角度讲,随着个体努力达到自身一实现,我们不知道他们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时候以及为什么运用、改造一定的自身一对象。需要有更多的研究来确定科赫特的复杂理论是否有效,以及评定人们在一生中自身一对象的纵向变化。只可惜,在对婴儿的研究之外只有很少的纵向研究,而且这些研究结论也是基于成年人对他们童年经历的回顾性报告而得出的。这样的报告必须予以谨慎对待,因为它们很易受记忆偏好的影响,也因为不可能通过这样的报告在各变量间建立因果联系。此外,很多假设表述不清以及很多结构太抽象难以进行測量,这使得寻求理论的实证效度遇到困难。尽管存在这样一些问题,研究者已着手检验这一理论,他们设计了针对关键结构像自恋、共情、自尊和心理健康的可靠、有效的方法。研究者已经运用这些方法开展了检验科赫特理论方面的重要研究。心理学空间)o)x-C9pV%fA

心理学空间.Q,N/y4@.wK_-RQ2`

例如,一项由扎莫斯特尼(Zamostny)、斯利特(Slyter)、里奧斯(Rios)(1993)所做的研究发现,报告童年时遭受自恋伤害的男女学生在大学阶段也会在学业和社交上表现出心理障碍。童年时的创伤经历包括失去父母、患重病、家庭中有身体和/或性虐待、遇到大的经济问题以及父母有严重心理障碍。

n%r5{){$u#o0},Z0心理学空间5BH QX)?Ss

温克(Wink)(1991,1992)也考察了大学生的早年生活,他特别研究了女自恋大学生对其童年早期与父母关系的报告。他发现,不健康自恋者——即那些喜欢自吹自播、有表现癖和控制冲动能力薄弱的人——报告她们因为与父母,允其是母亲的关系而苦恼。虽然父母双方都被认为是冷漠的、不关心的(不共情的),但只有母亲被认为是不可信、不招人喜欢的。这些女学生也报告说童年的活动缺乏乐趣。与之相反,健康自恋者——即那些自身具有独立感,成就抱负较高又切合实际的人——报告说没有因为与父母的关系而感到苦恼。他们也报告说在童年参加了很多积极的活动,包括写作、画画以及徒步旅行等。心理学空间YL%_(a#^X#f

心理学空间)l7T3z-z7B2b0x

温克还对这些女大学生进行了两次追踪考查,一次是在她们毕业之后大约20年,那时候她们四十来岁,另一次是在她们五十多岁时。数据表明:与在大学时相比,那些不健康自恋者在不共情、不负责任、过于敏感和喜怒无常方面表现得更突出。最为重要的是,她们的幸福感在降低,对生活的厌烦感却逐渐增加,对自己的健康和未来也变得越来越悲观。不健康自恋者对婚姻和职业也不满意,她们不能有效地将自己的生活整合为一个整体。在一项相关研究中,温克发现同样是这些女性也使用毒品,弁在与朋友相处时有不少冲突。相反,健康自恋者只在二十几岁时才表现出不适,那时候她们开始试图调整对家庭和职业的要求。等她们到了四十几岁后,这些问题就得到解决了。健康自恋者在四十几岁和五十几岁时在自信、社会平衡、对自己和对他人的理解方面都有显著增长,她们有效发挥功能的水平提高了,并能投身于具有高社会地位的职业。这些女性也报告她们不依赖毒品,她们有良好的婚姻和职业,对自已作为母亲这一角色也感到满意(Wink, 1991, pp. 769 ~785; Wink 1992 pp. 7~30; Wink, 1996, pp. 64~67)。心理学空间a ws5a9[-h2hm5B

心理学空间7zO0BNf.t7Qp

也有一些调査研究重点分析了科赫特有关自恋与夸大思想的关系的观点。这些研究对科赫特的理论提供了支持。加布里尔(Gabriel)、克里泰利(Critelli)和埃(Ee)(1994)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高度自恋学生的思想中有大量的夸大成份。他们发现,自恋程度较高的男女大学生比自恋程度低的学生更容易高估自己身体的吸引力;也就是说,高度自恋的学生对自己吸引力的评价往往远高于无偏见评论者所给出的评价。低自恋学生对自己的评价与评论者的评价没有出人。同样,与评估智力的測验的实际得分相比较,高自恋学生比低自恋学生更易高估他们的智商(Gabriel, Critelli, & Ee, 1994, pp.151~153)。心理学空间u`1m3z+lYr Yl

B3lE4M%_xG2Q0这些自我吹捧根源于他们的不胜任感和不安全感,这与他们在恋爱关系中不好的经历有关。自恋者不新地从情侶那里寻求赞赏,他们很容易因对方的批评而受到伤害,他们很少能理解情侶的需要,却时常心甘情愿从情侶那里受益。在他们的关系刚刚开始的时候,自恋者理想化了他们的情侶,很快他们发现自己的情侶是有缺陷的,因而对其产生厌烦感,并寻找能赞赏他们的新的情侶,赞赏正是他们所极度渴望的。无疑,自恋者在恋爱关系上的特点是:缺少投入和满意,而且他们始终在寻找新的情侶(W. K. Campbell & Foster, 2002, pp. 484— 495)。

3Y ep2oQ O0

s?t t'mc0还有研究重点探讨了自恋和自尊的关系。科赫特主张,夸大的自身活动表明个体企图避免体验无用感和低自尊感。根据他的观点,这样的个体时常通过不现实的夸大、好表现来寻求对自已价值的肯定。拉斯金(Raskin)、诺瓦切克(Novacek)和霍根(Hogan)(1991)进行了一项研究,该研究在大学生中选取四种不同样本,最后的研究结果证实了科赫特的理论。他们发现,所有因个样本中的不健康男女自恋者通过夸大—好表现行为来提高他们的自尊感。心理学空间iH'm%\s F

2gt&U?;VR-c0科赫特也认为,如果有人让自恋者去完成超出他们能力范围的、带有竞争性的任务,并且威胁到他们的自尊时,自恋者会表现得情绪缴动、气愤和充满敌意,进而会贬损这些人。几项调查研究的结果证实了科赫特的理论观点(Corbitt,1994;Emmons’1984;Morf & Rhodewalt, 1993; Smalley & Stake, 1996)„ 例如,莫尔夫(Morf)和霍代沃特(Rhodewalt)(1993)所做的一项研究发现,当自恋者的自我受到威胁时,他们的反应很激烈,并会贬损他们的对手。他们做了一项研究:让参与者完成一项带有竞争性的任务,并声称这项任务能測出他们的社会敏感程度,随后实验者给出反馈——分析他们的得分情况。在高威胁情景中,告诉参与者其对手的得分比他们的高得多,因而对手的社会敏感程度更高一些;在低威胁情景中,告诉参与者其对手的得分与他们的相比不相上下。之后让参与者评价对手的人格特点。研究发现,高自恋参与者比低自恋参与者对对手的评价要消极得多,但这仅限于在高威胁情景中。在低戚胁情景中,高自恋参与者与低自恋者对对手人格的评价没有显著差异(Morf & Rhodewalt, 1993, pp. 668~676)。

pl&`d2I-\U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柯赫的精神能量的觀點/柯胡特的經濟學觀點 科胡特 | Heinz Kohut
《科胡特 | Heinz Kohut》
Z先生的两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