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的「自控」,不过是在给偷懒找理由
作者: 窦泽南 / 4222次阅读 时间: 2016年7月08日
来源: 知乎 标签: 自控力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R5[_*T7t!e!h0窦泽南,基因|大脑|心理|行为心理学空间1S6\Y\Wb~9u&x!K

心理学空间$O[ f%R;f5zHk DP

本回答可以加上一个标题:你以为的“自控”,不过是在给偷懒找理由。心理学空间Qw QTm3O G ^

5_dE_1^0如果把题目换成,长时间的工作,会影响人们的工作效率么答案是会的。因为人会累。心理学空间JV+@"] ~`

心理学空间J9iB^9g \2}#_

但是目前这个问题比较难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你怎么理解“自控”,怎么理解“有限的资源”。

(O{9[*Xf|t^8M0心理学空间 K H;x/`#Yv4^ J

按照社会心理学目前这 20 年的研究与概念界定,保持自控会消耗人的认知资源,进而影响到工作效率,这样说是没有问题的。参见 @John Kong 的回答。

2\5eZ7O*h0

"J%m8um s0但是这个答案未来有没有可能发生变化?有。心理学空间C1@ Y8^_

ZU6q&~B ~M,?;Z8X0关于“自控”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前面的答主 @禾子言 已经介绍了一些。Baumeister(下文称老鲍)的自我控制相关理论体系在 @John Kong 的回答中也讲的很详细。心理学空间 V(daQ{2V.n"p

Ebr9U2R#Qa0我主要结合该领域最新的研究进展以及其他几个重要理论,来补充回答这个问题。心理学空间7J"TMR_6w&Z i8P ^

GBiI7b*U4M0了解社会心理学的人都知道,在当今的社会心理学界,老鲍绝对是大牛级别的人物。但他最近不是很好过,因为他耕耘了 20 多年的研究领域目前正在受到学界强烈的质疑,时间也就是这半年的事。所以第一个回答中, @SEEYA 说这是一个钓鱼贴。

0Z6T9U XGl0心理学空间R.FW E*o$y(b$p

1、一个理论的倒下——如何去理解心理学上的“资源”?心理学空间B C[7k4f L J }

3^Xn?Q0心理学空间c$ua;F;Yb@,a&i

老鲍大概在 1995 年左右开始关注自我控制失败这个主题【1】,在 97-98 年时正式发表了自我损耗的效应最重要的文献【2】,提出了著名的“自我控制的力量模型”,也就是“有限资源模型”。这个模型的主要假设是:

o4C yW'x!s0
  1. 自控是一种有限的资源
  2. 先前的自我控制会对这种资源产生消耗
  3. 资源消耗之后,会导致后续任务中自控的表现变差
  4. 通过休息,自控可以恢复
  5. 自控力像是肌肉一样,可以通过锻炼提高

'A|o|0qX#l0这个模型非常有影响力,到 2007 年这 10 年间,所有自我控制相关的研究,基本都会在有限资源模型的框架下进行。

+y}xw+]&`p7k0心理学空间 Ja:[-o/g N:~m:{

到了 2007 年,Baumeister 和合作者有了新发现,他们提出,我们找到限制自我控制的“资源”,这个资源就是血糖【3】。自我控制会消耗血糖,血糖低了会自我控制失败。这个理论看起来太完美了,我自控力差是因为我饿了,多有爆点啊!血糖模型几乎在一段时间内霸占了所有媒体的头条,很多非心理学的人也深受这一理论的影响。

dy!_:h"j!Wn0心理学空间8QigfP\6`2o

但是表面上的完美,背后往往隐藏着暴风骤雨。这一模型几乎颠覆了所有心理学人的固有观念。怎么去理解“资源”?心理学空间.JG9\"q~4V gcfl

心理学空间u"N*y-N E ]D

心理学上有很多“资源”——注意资源,认知资源,自我控制资源……但之前从来没有人专门强调过,这个资源是什么。心理学空间 lH%|Z?0|/sy+c

心理学空间S-{9d5zZ

心理学家 David Navon 在进行注意力研究时,曾对“资源”(resource)一词的使用进行过注释【4】。Navon 指出,心理学中使用“资源”一词,是一个理论上的概念,帮助我们理解有限性这一现象,但是这个词本身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就像放在汤里的一块石头(Soup Stone),并不会使汤更加美味。心理学空间-Q'Zdoj8a

8[4t v C@ OoO0有批判者认为【5】,随着血糖模型的提出,研究者将大量的精力用在寻找血糖与自我控制资源之间的虚无缥缈的联系上,就像是在想方设法的要搞清楚,一颗石头为什么如此美味,这使得对于既定理论的研究多走了弯路,误导人们对自我控制现象产生错误的见解。也引发了大量的噱头多于实际意义的研究。例如:心理学空间 N]Q\p ` j:{

  • 饿了的法官更严苛。【6】
  • 你买买买是因为你饿了。【7】
  • 你饿的时候更喜欢拿针扎娃娃,咒自己老婆。【8】心理学空间p%rP4t%V;g6S-M b&Y
    心理学空间$Nb}8A9HH$ov \b
    2、一旦开始质疑就没有终点
    ?%S-wf/Q T4z0
    心理学空间:`,j-B AI EfL
    最初的质疑主要是针对“血糖”的,但是很快的连最初的有限资源模型也受到了牵连。有研究者认为目前在这一领域,只有符合有限资源模型的研究才会有机会发表,而和这一模型不符的结果往往没有发表的机会【9,10,11】。这三篇文章的一作都是Evan Carter,他在整个事件中扮演了敢把皇帝拉下马的重要角色,2007 年的时候他还只是迈阿密大学的一个研究生。因为争议的影响越来越大,引起了美国心理科学学会(APS)的重视,并将这一研究列入了第三批心理学重复研究项目的计划。心理学空间f9g)I$\1P`
    对社会心理学熟悉的人可能都清楚,最近几年可重复性的问题闹得很大,Science 和 Nature 上的讨论一轮盖过一轮。23 个合作实验室大概是去年底提交了对于有限资源理论重复研究的结果,今年初媒体已经爆料出来,结果很不好。只有 2 个实验室取得了理论预期的实验结果【12】。当然,你也可以像老鲍一样去质疑这些实验者的资质和能力【13】,通常原创实验要比重复实验考虑的因素多得多。但是,怀疑一旦开始,就不会有终点,Bargh 就是前车之鉴。老鲍这次很难翻身了。
    q3J]d*@i3y1U(r0心理学空间$eGXJWrTR
    3、理论上的争论心理学空间 \K#{1v(e;qi@6e0u
    心理学空间q3IeS'Vr3IXq_
    其实不止是研究结果,在理论上的质疑也没有停止过。这里重点介绍两个重要的理论,这两个理论的质疑,分别击中了两个概念:1、什么是“自控”;2、是否“有限”。心理学空间+Cfw2c5r^x(F

    K,R4B S+A5|o0a>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p#r#bAr e ZV0
    心理学空间2bK?;F(Y
    Ryan 和 Deci 两位老先生在上个世纪 80 年代提出的动机理论,现在应该是动机研究领域最重要的宏观理论了。我没有仔细考究过这个理论的思想源头,但是从他的内容来看,非常的人本。简单来说,自由意志为王,你愿意做的,满足你基本需要的事情,能够激发内部动机,你就更容易做好。那如果一件事我内心不想做,有没有可能做好呢?有。把它变成你想做的。
    4K/w b]P)q"^F'@I0从这个理论就能看出来,它对于老鲍的批判主要集中在“自控”上。作为搞实证研究的,老鲍对于自控的定义还是比较狭隘的,无非就是去做你不想做但是长远来看又对你有益的事。
    tTe^T~ |bh(bD0Ryan 在 1997 年提出了能量活力模型【14】,几乎和老鲍的研究是同时的。在这个模型里,把 “资源”称作“活力”(Vitality),做一件事情可以增加的活力,也可以减少活力,取决于你是不是真心的愿意去做。
    ~(O,yVIAr0到了 2006 年,Ryan 和 Deci 两位老先生双剑合璧,把老鲍来批判一番【15】。主要理由就是,你怎么能认为自控指的就是你不想做的事呢?这个定义太狭隘了。自我控制好歹有个“自我”在里面,要是自控就必须做你不想做的事,那不就成了“受控”了?自控行为也要分成自主 / 自发的自控,和被动的自控,自发的自控不但不会减少你的资源,还会增加活力,越干越有劲。
    )jF.]2gm:k{0从这个角度再来回答问题“保持「自控」会消耗人们有限的认知资源,从而影响人们的工作效率吗?”未必,取决于你是被动的自控,还是主动的自控。
    $J5a*kG8h|z!F0心理学空间/YN#\w8pera&E
    b>内隐自我控制理论(Implicit Theories of Self-Control)
    qVr*T|9nvy C0心理学空间,Smj_2]
    要说心理学这些思想都是有源头的。内隐自控理论的源头也是一位教科书级别的心理学家,Carol Dweck。Dweck 的理论体系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增长观。她提出了成就目标理论,一个人做事情的目标可能有两个:1、我要把这件事做好;2、我要从这件事中收获经验。当你持第一种目标的时候,你会回避挑战止步不前。当你持第二种目标的时候,你会不断的进步,成长。后来她的理论进一步发展,就变成了“能力内隐观”,如果你认为自己的能力是可以成长的,那么没有什么可以阻止你成长。如果你认为自己的能力是止步不前的,那对不起了……心理学空间pjY1]_,PNkC
    了解 Dweck 的理论后,你很容易理解她的质疑:哪里存在有限的资源,只不过是你自我设限,止步不前罢了。Job 和 Dweck 从 2010 年开始,有一长串的研究,质疑有限资源理论,例如:
  • 当你相信你的自控力有限时,你在后续任务的表现会下降。【16】
  • 当你相信自控力有限时,你更喜欢偷懒。【17】
  • 没关系,我们可以改变你的认知,让你不再相信自控力是有限的,彻底告别拖延。【18】
心理学空间 k]G*RreJE

从这个角度再来回答问题“保持「自控」会消耗人们有限的认知资源,从而影响人们的工作效率吗?”答案是“你以为自控是不是有限的呢?”。
+d+[n B5|1j[r0
心理学空间!H7]`&QO n(~#M/z

:MdLM/h+a z"c5LMEv m04、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心理学空间2r/eB1` I.g~+P#c8D8x

|O%e};n0作为一个苦逼的心理学研究者,长久以来,我们一直生存在科学鄙视链的最底端。兄弟学科经济学和神经科学都在鄙视我们不够科学。但是不得不承认,在心理学为了一个概念争来争去的时候,我们的兄弟学科已经在研究上捷足先登。心理学空间"[ ]t5L8d&WZ^"lk

M7mHs0e@0神经科学的解决方案简单粗暴,什么自控啊,资源啊,瞎扯啥啊,不要乱造概念,你先把它分解成最基本的认知过程:评估 - 决策 - 执行。【19】心理学空间8o ^;tqG5V e

}4\%h`zM8E1T0我们的大脑里并没有一个勤奋的小人,和一个懒惰的小人,只有一坨肉,两斤多一点。这坨肉不会为了你是工作还是打游戏而自相残杀,它能做的只是处理信息。心理学空间:px^ FC]A{%x [

5PSW l \9vY%g0a. 评估。当一个长远的,收益更大的行动,和一个短期的,收益很小,或者没什么收益的行动,交给它来做一个四维尺度上的抉择,它会怎么办?很简单的一个方式,就是把四维空间简化,把时间转换成收益,也就是经济学上说的“时间折现率”。每个人的折现率是不一样的。大脑中有一个奖赏回路,能够对预期的收益做出反应,所有的信息最后都会转换成奖赏回路的激活。
y JWVZ){Uq0
b. 决策。好了,现在都转换成同一个时间点的收益了,两个收益可以比较了。但是除了比较收益之外,你还要比较你的成本——你付出的劳动 / 努力【20】。大脑的背侧前扣带回(dACC)负责处理决策任务,它会选出投入回报比最优的方案。交给执行控制系统去执行。

8w j:u$q&~ F0心理学空间 d`uiS l\s c

c. 执行。背外侧前额叶,辅助运动区,运动皮层等等一系列的脑区都与执行控制相关。他们负责向你的身体发出行动指令,指挥并且监督你的身体完成决策好的行动。

h*ck,d!]f0

)KX)zK%_D-Wr4|'nD0所以,不是因为你控制不住自己,才在工作中偷懒。这就是你做出的选择。心理学空间 Z!Zz aCK/sP_
自控不自控,是你当下的决策,无所谓保持不保持。工作了很长时间,你的大脑和身体疲惫了,工作效率下降,继续工作已经无法带来最合算的收益。你选择停下来休息。这里面又有自控什么事呢?心理学空间,n$X5R)N3[r

+~9LRE rN(_T0当你回想自己曾经努力“自控”过的时候,不过是在给未来的偷懒找理由罢了。心理学空间]er z^9cyk$I

j'MD+o+V,QdF:U0参考资料:

4mY#V'W D/Z.w0

5b[0Z@;] f3{0【1】Baumeister, R. F., & Heatherton, T. F. (1996). Self-regulation failure: An overview.Psychological inquiry,7(1), 1-15.心理学空间 J5O"@/sL1Ock;yRr

心理学空间2Aj^O%A6b

【2】Baumeister, R. F., Bratslavsky, E., Muraven, M., & Tice, D. M. (1998). Ego depletion: is the active self a limited resource?.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74(5), 1252.

t(w4BD4zD)pq+`0

!Z u jr.n e0【3】Gailliot, M. T., Baumeister, R. F., DeWall, C. N., Maner, J. K., Plant, E. A., Tice, D. M., ... & Schmeichel, B. J. (2007). Self-control relies on glucose as a limited energy source: willpower is more than a metaphor.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92(2), 325.心理学空间"Cx}#B:V9a,n;@

心理学空间'T-Qp7F ]I:F

【4】Navon, D. (1984). Resources—A theoretical soup stone?.Psychological review, 91(2), 216.心理学空间6rQk K`m5^v

Gz0z1{hN/Qf0【5】Inzlicht, M., Schmeichel, B. J., & Macrae, C. N. (2014). Why self-control seems (but may not be) limited.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18(3), 127-133

W+u5W?mq%S$C@CcG0

)T3?e4p)h5Ff0【6】Danziger, S., Levav, J., & Avnaim-Pesso, L. (2011). Extraneous factors in judicial decision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8(17), 6889-6892.心理学空间muN.a(y.h-Y-M+x+F#Q

心理学空间9R&NcYR

【7】Xu, A. J., Schwarz, N., & Wyer, R. S. (2015). Hunger promotes acquisition of nonfood object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2(9), 2688-2692.

ZnOM#l;Uf0LPg0心理学空间PSs9am5I A*yR5u

【8】Bushman, B. J., DeWall, C. N., Pond, R. S., & Hanus, M. D. (2014). Low glucose relates to greater aggression in married couple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1(17), 6254-6257.

,i?bAxq:Wh0

BF }*h0PP.W,j%f,f7M0【9】Carter, E. C., & McCullough, M. E. (2013). Is ego depletion too incredible? Evidence for the overestimation of the depletion effect.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36(06), 683-684.心理学空间)H0N%G4J iC

Rak^8u}D0【10】Carter, E. C., & McCullough, M. E. (2014). Publication bias and the limited strength model of self-control: has the evidence for ego depletion been overestimated.Frontiers in psychology, 5(823), 1-11.心理学空间+z4Y#m0^G6E%cp

心理学空间 ] a&A)V!s;_

【11】Carter, E. C., Kofler, L. M., Forster, D. E., & McCullough, M. E. (2015). A series of meta-analytic tests of the depletion effect: Self-control does not seem to rely on a limited resource.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44(4), 796.心理学空间(@5v@'B-?@

x\tj*X hx)JZ0【12】Hagger, M. S., Chatzisarantis, N. L., Alberts, H., Anggono, C. O., Birt, A., Brand, R., ... & Campbell, W. K. (in press). A multi-lab pre-registered replication of the ego-depletion effect.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心理学空间4M7d&{bBA&a

心理学空间.ep8w9P? G

【13】Baumeister, R. F. (2016). Charting the future of social psychology on stormy seas: Winners, losers, and recommendations.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0{^/Dmi!Ep6H3j0

1h*C o)TY8t0【14】Ryan, R. M., & Frederick, C. (1997). On energy, personality, and health: Subjective vitality as a dynamic reflection of well‐being.Journal of personality, 65(3), 529-565.心理学空间,n8vrFI NI

心理学空间2\!k {,_3H-c-K

【15】Ryan, R. M., & Deci, E. L. (2008). From ego depletion to vitality: Theory and findings concerning the facilitation of energy available to the self.Social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 Compass, 2(2), 702-717.

$l"B jP.P#l;Y*t4x0心理学空间@4uG0rQ/~"}

【16】Job, V., Walton, G. M., Bernecker, K., & Dweck, C. S. (2013). Beliefs about willpower determine the impact of glucose on self-control.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0(37), 14837-14842.

5IW0MGq7Q4^Z1S0心理学空间hL5UftB(M#|

【17】Job, V., Bernecker, K., Miketta, S., & Friese, M. (2015). Implicit theories about willpower predict the activation of a rest goal following self-control exertion.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9(4), 694.

d VM(wF1C0心理学空间6bD7xE }8m j^%S

【18】Job, V., Walton, G. M., Bernecker, K., & Dweck, C. S. (2015). Implicit theories about willpower predict self-regulation and grades in everyday life.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8(4), 637.

;`,@E:UC9k)q0

*hG!hwQXEWF0【19】Botvinick, M., & Braver, T. (2015). Motivation and cognitive control: from behavior to neural mechanism.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66(1), 83.心理学空间 ?L,rb'bc/n f

#Y5|.I@yW8[0【20】Kool, W., & Botvinick, M. (2014). A labor/leisure tradeoff in cognitive control.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43(1), 131.

:MdYf~L0

g8@7_i F [+|4kP.k0版权声明: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心理学空间qt3x%t$zn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00

TAG: 自控力
«社会干预如何促进语音学习 科普新闻
《科普新闻》
心理所从文化神经科学的角度考察文化背景对自我促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