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nicottt 1967 母亲与家人在孩童成长中所扮演的镜子角色
作者: 《游戏与现实》 / 2406次阅读 时间: 2023年10月15日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Winnicott, D. W. (1967). The mirror role of mother and family in child development. In: P. Lomas (Ed.), The Predicament of the Family: A Psycho-Analytical Symposium. London: Hogarth Press. Reprinted in Playing and Reality (pp. 111–118). London: Tavistock, 1971.
心理学空间$uK sEz)j@

在个人的情感发展上,母亲的脸是镜子的前身(precursor)。我想谈谈这个概念的正常状况,及其精神病理学。

q0I Y6~2O[0心理学空间 k7j&iV3X \/m

拉冈(Jacques Lacan)的论文《镜像阶段》(1949)当然影响了我。他谈到了每个人在自我发展阶段,使用镜子的意义。不过,拉冈并没有从母亲的脸来思考镜子,而这正是我在这里想做的。

J%[ U5?so0

"uH,fJE$v*Q q0我只谈视力正常的婴儿。要扩大这个想法来涵盖弱视及失明的婴儿,必须等陈述过主要论点后再来谈。简单的陈述是这样的:在婴儿情感发展的最初阶段,环境扮演了一个关键角色。在那个时候,小婴儿其实还没有跟环境分离。“非我”跟“我”的分离是慢慢才发生的。根据小婴儿和环境的个别差异,分离步调的快慢也有所不同。主要的改变,发生在小婴儿把母亲视为可以被客观感知的环境特征之一。假如没有人扮演母亲的角色,那么小婴儿的发展功课将会变得复杂无比。心理学空间y!L$jA O

qg\{)k$x0让我把环境的功能简化,并且扼要陈述它所包括的内容:

zE.s;v{+N&v0

P#J D.GB0t z6Y*}P'B01.扶持(Holding)
UR6a$PC z.j02.照顾(Handling)心理学空间 by/lc#~
3.提供客体(Object-presenting)

"p6_,Dj aZ g}0

)b"h1n8f)u!W U0小婴儿可能会对这些环境供应产生反应,并且获得极大的个人成熟度。我在这个阶段用“成熟”这个字眼,是想要包括“统合”这个字汇的各种含意,以及身心关系与客体认同关系。

_8G|3y(m%|q0

E Y7aEeQCt0小婴儿被人拥抱在怀里,得到妥善的照顾,把这些视为理所当然。而母亲就是用这种方式,提供自己作为一个客体,并且还能不违反小婴儿的全能经验。结果,小婴儿不但可以使用母亲这个客体,还觉得这个客体好像是个主观的客体,而且是小婴儿自己创造出来的。

/xP ?-a E L$\0b N#y E0

0c8Cq&A`.o r9Y0这一切都是在生命之初发生的事,婴幼儿后续的情感与心智发展的各种极为复杂的麻烦,也都是从这里产生的。心理学空间id$ZU {%h

心理学空间D^2oEKn Ww U |

现在,在某个关头,小婴儿懂得放眼环顾四周了。或许,靠在乳房上吃奶的小婴儿注视的不是乳房。他或她更可能注视的是母亲的脸孔(Gough,1962)。小宝宝在那儿究竟看到了甚么?想得到答案,就必须仰赖我们跟精神分析病人相处的经验,这些病人不但努力追忆生命之初的现象,还把那些牙牙学语之前不可说,以及非用诗否则难以言喻的事情说出来(当他们觉得有自信可以做到时),并且传达了其中的微妙之处。

B)h_7t6i"YNQ0心理学空间w#_2xPn z

当小婴儿望着母亲的脸庞时,他或她看到的到底是甚么?我认为,小婴儿看到的通常是自己。换句话说,母亲看着小婴儿,她看起来是甚么样子,全凭她看到了甚么而定。我们太容易把这一切视为理所当然了。我要求各位,不要把母亲容易胜任的事情视为理所当然。因为有些母亲反映的是她自己的情绪,或者更糟的是,反映她自己僵硬的防御机制;只要点到这里,各位应该就了解我的意思了。在这种情况下,小宝宝看到的究竟是甚么?

Ws$^E.DR/B {:K0心理学空间$Z:LM x2p h5n B

对于母亲无法响应小婴儿的那种特殊案例,我们当然没办法说甚么。但是,有许多小宝宝确实长期得不到母亲及时的响应。他们一直努力的看,可是始终看不到自己。这是会有后果的。首先,他们自己的创造力会开始萎缩,他们会设法换种方式,寻找别的方法,努力从环境得到某种回馈。他们可能会用别的方法做到这一点,好比,失明的孩子必须透过视力以外的其他感官来反映自己。一个表情僵硬的母亲或许也可以用别的方式来响应。大多数的母亲在孩子碰上困难或有攻击性时,尤其是当小宝宝生病时,都会响应。其次,小宝宝习惯了一个想法,那就是当他或她观看的时候,看到的是母亲的脸。那么,母亲的脸庞就不是一面镜子了。小婴儿本来可以藉由母亲这面镜子,开始跟这个世界做有意义的交流。在这个双向沟通的过程,小婴儿藉由眼中看到的世界来发现意义与丰富自我。可是当小婴儿看不到这些,只看到母亲的脸庞时,“知觉”就取代了“统觉”,也取代了这个交流的开始。

8s&`s1w7`3C3M`N-N!b0

IKMz@0这种事情自然也有中途阶段。有些小宝宝并没有完全放弃希望,他们努力研究这个客体,尽一切可能在这个客体上面寻找本来应该可以感受到的意义。有些小宝宝,受到母亲这方面力有未逮的影响,学会看母亲的各种脸色来预测她的心情,就像我们研究气象预报一样。小宝宝很快就学会预报:“现在可以暂时忘记母亲的情绪,顺其自然了。可是母亲的脸色随时都可能改变,到时她的情绪就会凌驾一切,我就必须撤回自己的需求,否则我可能会吃不完兜着走。”

"P/EU7HogR&b9|0心理学空间J r(~9BH

一旦跨过了这一点,朝病态的方向发展,后果就不堪设想;因为预报是靠不住的,而且会把小宝宝逼到他能力的极限,致使事端丛生。这当中充满了引发混乱的威胁,小宝宝将会准备撤回与外界接触的尝试,或者除了感知以外就不再观看,以此做为防御手段。受到这种待遇的小宝宝,长大时对于镜子和镜子能够提供甚么,将会感到困惑。假如母亲的脸庞没有反应,那么镜子就只是一面可以注视却不值得探索的东西。

n-jY F,GR0ke8u0心理学空间 uW4[5XK^M

话又说回来,在正常的情况下,一般小女孩照镜子端详自己的容貌时,她是在向自己保证,母亲的形象就在镜子里面,而且母亲也看得到她,正在跟她起共鸣。当小男孩和小女孩在“次发自恋”(secondary narcissism)的注视中,看见美并坠入情网时,这就证明他们已经对母亲持续的爱和照顾产生怀疑了。所以一个爱上美的男人,跟另一个爱上女孩的男人,是大不相同的。爱上女孩的这个男人,不但觉得她很美,而且还可以看出她究竟美在哪里。

^&vW1F4Q4y)FY0

Mt;N/i;P w0我不会强迫推销,逼各位接受我的想法,相反的,我要举几个例子,让读者自己去思考我所提出来的看法。心理学空间l(H&}!lY1}

!F,f#Uv R[-MV`/h0例证一

v#S6|l YJ w0

r|q `,^Ky0首先,我要提起我认识的一位妇人。她已婚,而且带大了三个优秀的儿子。她也是丈夫的贤内助,她的丈夫有一份富创造力而且重要的工作。私底下,这位太太经常濒临忧郁边缘。每天早上,她都在绝望的状态下醒来,这一点严重扰乱了她的婚姻生活,可是她却束手无策。每天早上起床时,她解决令人麻痹的忧郁的办法,就是在沐浴更衣时,“戴上她的面具”。现在她觉得自己复原了,可以打起精神来面对这个世界,负起她的家庭责任。这位十分聪慧而又有责任感的妇人,最后不幸发展出了慢性的忧郁状态,结果又变成慢性的身体残疾。

9\2U?/Ycq`u ^8} ^0

|:U\"J-n0这是个重复循环的模式,就像每个人的社会经验或临床经验一样。这个案例所显示的,其实只是一般事件的夸大版罢了。这夸大的内容,与如何得到镜子的注意和许可有关。这个女人必须变成自己的母亲。假如她生了女儿的话,她当然会得到很大的安慰。可是这个女儿却会受罪,因为她在扭转母亲的不确定感上扮演太重要的角色了,而这问题其实源自她外婆看待她妈妈的眼光。心理学空间,[bCjc1Yg

心理学空间7|u(dR7V2q

读者可能已经想起培根了,我指的不是讲出:“一张美丽的脸庞是个无声的赞美”和“那是美极好的一部分,是图画无法表达的”那位作家培根。而是我们当代那位愤世嫉俗、技术高超和极具挑战性的艺术家。“他一而再、再而三意味深长的刻画被扭曲的人脸。心理学空间 k3V SxX,x|


NZa.KV{k0Francis Bacon (1909-1992) 自画像习作

~:m2G)U#lv.HPv0心理学空间f0h p-t8PNu

从这一章的见解来看,当代的培根是在母亲的脸上看见自己,可是又对自己或母亲做点扭曲,让他自己跟我们都为之抓狂。我对这位画家的私生活一无所悉,我提起他,纯粹只是因为他的艺术作品,让我们今天探讨脸孔与自我关系时,无法不想起他。在我看来,培根笔下的这些脸庞,像是刻意远离真实的感知,而且藉由注视脸庞,培根似乎极力想要让人看见,这一点正是“有创造力的注视”的基础。心理学空间6IGV u[8U

心理学空间Cf5aKjc Q)d

我晓得,在假设一个仰赖“被看见”的(个人的)历史过程里,我把“统觉”和“知觉”连了起来:

/Y%w0U9Ma!{0

T'@I5A Od0当我注视的时候,我也被看见了,所以我存在。

{X^d+@_0

)c9_wF!II1`9K%l0现在,我有办法注视和观看了。

2bm&^#g-{1J0]"z"A0心理学空间*k6kR%U![

现在,我用有创造力的方式注视,我所统觉的我也感知。

vlp,a7Q)V]|0

)fL,Sqnk|I0事实上,我小心翼翼不去观看那里看不到的事物(除非我累了)。心理学空间\7kCu`!uN'B\

心理学空间t3A` lE6wB

例证二心理学空间Gnzj \#vS

%[;Y0~ VX!u0有位病人向我报告:“昨天晚上,我去咖啡馆玩,我对那儿形形色色的人们感到十分着迷。”她对这些人做了一番描述。好啦,这名病人有着出众的美丽外表,假如她懂得善用自己的美貌,在任何人群里她都会成为注目的焦点。我问她:“有没有人注视妳?”她晓得自己的确引人注目,可是她带了一位男性友人同去,她觉得人们注视的是他。心理学空间,L `C|c `],d4J

心理学空间F*^+R.|)a

我跟这名病人就一起从这里,从她被看见因而觉得自己存在的角度,对她的早期历史和童年,做了一番初步的调查。这名病人在这方面其实有过悲惨的经验。

}pI8vy){9f0H qW0

b)vMn;^$j5h T gj0然后,这个主题就暂时在其他类型的谈话内容中流失,可是这名病人的整个分析,或多或少都围绕着“被看见”这件事情打转,因为她其实一直都是如此;对她来说,在微妙的方式下被看见,有时是治疗中最主要的一件事。这名病人在品评绘画和视觉艺术方面的神经极为敏感,缺乏美会使她的人格瓦解,所以她承认,自己如果不美的话,感觉会很糟糕(崩溃或失去个性)。

"a;f z DAf0

.b7q Wmy,c#G0例证三

){|Y*I(^ W]0心理学空间K7rz r,w

我有桩研究案例,是一位历经长期分析治疗的妇人。这位病人直到晚年才治愈,而感到人生是真实的。愤世嫉俗的人可能会说:这有甚么用?可是她觉得这一切都十分值得,我自己也在她身上学到很多生命初期种种现象的意义。心理学空间 Xt7B6vCx

心理学空间Y)SN*Dp

这项分析,牵涉到严重退行回婴儿期的依赖状态。这桩案例的环境史在各方面都极度令人不安;我在这里反复处理的,是她母亲的忧郁对她所产生的影响。身为分析师,我理所当然必须全面取代这位母亲,才能让病人以人的身分重新出发。

l XA:Q2`&M0

(e,]y1Y pk0现在,就在我对她的治疗即将结束的前夕,她送了一幅她保母的画像给我。我之前已经有她母亲的画像,也深深认识了她母亲的防御有多么严肃呆板。这位母亲(如病人所言)显然挑选了一位忧郁的保母来代替她,以免完全跟孩子们失去联系。因为一位活泼的保母自然会把孩子从忧郁的母亲身边“偷走”。

z_E?+O$`3j s0

9i;TXxzpLf&hn0这名病人有个显著的欠缺,她欠缺许多女人共有的特色,那就是对脸部的兴趣。青春期时,她想必没有经过顾影自怜的阶段,现在她照镜子只是要提醒自己,她“看起来像个老巫婆”(病人自己的用语)。

J#^a@0i HZ1u0B0心理学空间'i5R@vko5o9S

同一星期,病人在一本书的封面上发现我的照片。她写信告诉我,她需要一张我的放大照,这样她才看得清楚这幅“古老风景”的线条和所有特色。我把照片寄给她(因为她住在外地,现在我偶尔才见得到她一面),同时我也根据我在这一章想说的话,给了她一个诠释。

P/[;[t$KQ0心理学空间,FKiSzG(z8y

这名病人认为,她只是想要一张曾经为她鞠躬尽瘁男人的照片(我确实付出了不少)。可是,她其实需要我告诉她,我布满皱纹的面孔,有些地方让她联想到母亲与保母木讷的脸部。心理学空间6k J`L-x:x){5K"]4y

心理学空间Yz/_1tWbhh

我确信,重要的是:我对脸部有这点认识,而且可以诠释,这名病人是在追寻一张可以反映她自己的面孔:同时还看得出来,由于脸上的皱纹,在照片里我的脸多少也复制了她母亲的严肃。心理学空间*|+JH)k?@-v/ud

心理学空间,|Bk%Kc~

其实,这名病人有着一张十分姣好的面容,她愿意的时候也是位格外富有同情心的人。在某个时间限度内,她也会关心别人的处境和难处。这种善体人意的性格常常让人误以为,她是位可以依靠的人!不过,事实上,我的病人一旦觉得自己被牵连了,尤其是发现自己一脚卷进别人的忧郁情绪时,她就会自动退缩,转而抱着一瓶热水瓶躲在被窝里,呵护她的灵魂。她就是如此脆弱易感!

4y"HV?B8r$U0

P6Cy%C i0例证四心理学空间:|nL%_8J5X3B

it$u;G:M0在我写完上面这些以后,有位病人把我现在要写的资料带到精神分析的时段来。这个女人非常关心自己成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养成阶段。在这个特殊的钟点里,她提起了“墙上的镜子啊镜子”等话题,并且说:“假如小孩照镜子时,甚么也看不到,那不是很可怕吗!”

eC[nb6_j0

y&a6b8RU%z/x2V0其他话题跟母亲在她小婴儿时提供的环境有关,这幅景象是:除了直接跟孩子做正面的主动接触外,母亲一直都在跟别人说话。这里的暗示是,小孩看着母亲,只见到她一直在跟别人说话。然后,病人又说起她对培根的画作极感兴趣,她还考虑要不要把介绍画家的书借给我。她特别提到书上的一个细节:培根说他喜欢在自己的作品上加一面玻璃,因为这样当人们观赏作品时,瞧见的就不只是一幅画而已;他们也可以看到自己。心理学空间.tRP3s8u,d3m D)i!_

og E)u&S`2?0接着,病人又提到《镜像阶段》,因为她也听说过拉冈的作品,可是她并没有办法像我这样,把镜子和母亲的脸孔联想在一起。在这节分析里,我的责任不是告诉病人这项关联,因为她本来就处在自己发现事情的阶段,在这种情况下,过早做出诠释只会消灭病人的创造力,对成熟的过程也会留下永久性的伤害。这个主题在这名病人的分析当中依然很重要,不过也会用其他的样貌出现。心理学空间Ep'@8z*u9t6r

ye,^7LS;SWh8o2m0婴幼儿起先是在母亲的脸上,后来又在镜子里,瞥见自我。我们也可以用这种方式来理解精神分析和心理治疗工作。心理治疗并不是要做出聪明而巧妙的诠释:大体上,这项工作是长期把病人所带来的东西还给病人。这是从脸孔衍生出来的复杂机制,反映出从面容上所能看到的讯息与意涵。我喜欢用这种方式来看待我的工作:一想到只要我做得好,病人就会找到他或她自己,而得以存在并感到真实,我就觉得很安慰。“感到真实”比“存在”更进一步;这是自己找到一个方式存在,这是自己跟客体产生认同关系,而且有个自我,可以退回到自我里面来休息。心理学空间7Du!hl4K NVm ? Z

xZ9`#}H K?%I:p(G Z0可是,我并不想留给你们一种印象,以为我觉得把病人所带来的一切反映回去给病人,是件容易的工作。这并不容易,而且在情感上也让人精疲力竭。可是我们当然也得到了回报。即使我们没能把病人治好,他们也很感激我们可以了解他们真实的样貌,这带给我们一种深刻的满足。心理学空间6B@2Ogn:G]q

心理学空间,L!P-S fp(d*~ Z0w

我提过,对小孩和家庭来说,从母亲的角色把小婴儿的自我还给小婴儿,依然是很重要的。随着小孩的发展,成熟的过程愈来愈复杂,认同以倍数增加时,小孩自然愈来愈不依赖从父母和其他亲人或兄弟姊妹的脸上得回自我。不过,如果家庭完整,和乐融融,经过一段时间的成长后,每个小孩都能够在个别家人或全体家族的态度中看见自己,并从中获益。我们可以把家里存在的真实镜子,以及小孩从父母和其他亲人身上看见自己的机会都纳进来。不过,我们应该要了解,真实的镜子只有从比喻的角度来说才有意义。心理学空间do+{"j(pn(O

心理学空间 {?L%E6Z1M ^Z;L+[Q

家庭对每位成员的人格成长和充实都有贡献,本章要说的就是这一点。心理学空间/n*g0M6\z+J }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有关生命第一年的基本概念(温尼科特 1896-1971)词汇表 温尼科特/溫尼考特
《温尼科特/溫尼考特》
温尼科特信托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