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行深远
作者: 申荷永 / 7328次阅读 时间: 2010年6月19日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F0ok9t Y#j0德行深远心理学空间,X'V b?4|5Z!x

\ H)vU)eCts0约翰?毕比之《品德深度心理学》中文版序言心理学空间.V:x.T+p1[%D

心理学空间g2si&Kn-_ F1x

申荷永

s k'ub'h4u*^|T8eg0 心理学空间7Ta)ic!`#g3pQ-t(a

心理学空间 j5v5K n E8u]

2YJ)u3zq M2g010多年前我读了约翰?毕比之《品德深度心理学》(Integrity in Depth),便留下深刻的印象。作者送我此书,我也答应他要将其翻译成中文。承蒙鲁宓先生和心灵工坊,此书的出版也帮我完成了多年的心愿。

k|9Q9J zm?g0

n?W?~q0我曾与王浩威医师讨论书名,也就是对作者所用《Integrity in Depth》的中文翻译。由于原著的封面上使用了汉字“德”的甲骨文字形,加上“Integrity”本身在完整和整合的语义中具有“品德”和“德性”的内涵,于是首先想到的是《德:深度整合》。后来鲁宓曾选用《全然整合》,颇具新思,几经斟酌确定为现在的《品德深度心理学》,以求更能传达作者的原意。心理学空间NG7A dry2?,v

] s xQ4wnN)v0实际上,选用Integrity,以及用Integrity来传达心理分析的要义,也使得约翰?毕比颇费心思。用他自己的话说:“Integrity这个美妙的字眼,凡被认为具有此质量的人都如蒙恩宠。我花多年时间思索这个令人遐思,又深感焦虑,捉摸不定的字眼。”

(An0sQ ql)e,C#g0 心理学空间Qh"I"A*M.NG y4f8s"C

Integrity所包含的拉丁形容词integer,更多的是对“正直品格”的赞美,其中所包含的正是“德”之内涵,表达了“无缺,整体、完成、完美和诚实,并引申出英文形容词entire(整体)。”但约翰?毕比同时认为,Integrity的意象中,包含了“未被碰触的完整状态。”这也使得“品德深度心理学”脱颖而出。

F Gb,BF _G0L ?0 心理学空间Ip;lE;f Kn-Uv

心理学空间 y$L6?8T^}L

zwuM;FiCUg+|&V0我还记得10多年在旧金山,在约翰?毕比家中,一起讨论他的《品德深度心理学》——Integrity in Depth。他问我用中文应该如何来表达,我当时的回答是:“我可将其表达为《德行深远》。在中国文化中,德是人格和心性完整的体现,德常被称之为德行,道德也为品行。夫德行者,在心为德,施之为行。于是,根植于内,发扬致远,圆融完整,可谓《德行深远》。”

T ANG1iJVAa0 心理学空间(c#y&OQw4a%g'l'f`^

约翰?毕比饶有兴致地听着,频频点头赞许。

N N^'iGP6q_;Y-MT0 心理学空间#l7[i9o7z8wF

我接着说:“尽管在西方,包括在我们心理分析的圈子中,中国道的概念尤其重要,备受关注。但有意无意却忽视了其中的德性及其意义。但老子的书叫《道德经》,这道与德如影随形须臾不离;而在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老子》中,其“德经”在前“道经”在后,对于德以及德经的内涵更是引人注目,更加显示了其中对于心理分析的意义。庄子有《德充符》,所表达的也正是德充于内而符应于外的道理。”

TL kL;x TKR;x,i0 心理学空间8p5]~v,a \IE3cG w7VT

对此约翰?毕比似乎是遇到知音,以后常约我到家交流心得。

| ^zv6I3x_4@h0 心理学空间"bh~Jy_(M[T3N

于是我想,读者们在感受《品德深度心理学》之“深度整合”或“全然整合”所具新意的同时,也需要随作者去探索传统中“品德”、“德性”和“德行”的心理学寓意。

ANK'lF|T `0A0

/R4cP/h-NJq%k0为原书作序的戴维?罗森(David Rosen),首先关注的也是“品德”的内涵,涉及诸如:责任、正直、诚实、道德、圆满、完美、良心、神圣等。接着,戴维?罗森说:“毕比把品德与[自性](这里原文用的是大写的Self,在台湾常被用作‘自体’,我将其理解和翻译为‘自性’。)有意义地连结在一起,自性代表了荣格心理学系统中的「中心」与整体。品德与自性都是心灵概念,能统合与协助人超越及升华。”这是对“品德深度心理学”思想的重要理解与把握,我基本上赞同。可以说,《品德深度心理学》也是关于“自性化”的专著。

,qP5Sg`#g;O2g0

w,SK's-|}i0但我想补充的是,“品德”或“深度整合”或“德行深远”,也是约翰?毕比对传统荣格学派“自性”以及“自性化”(individuation)概念的反思和发展,“深度品德”或“德行深远”,已经是为“自性化过程”注入了新的理解和新的内容。

5Zo"NA;l J8j6z(Y0

4PnP,t1A[0比如,约翰?毕比在书中阐释“品德”之内涵时,专门列出了“自性与道”的标题。他认为:“荣格的「自性」模式来自中国哲学观念的「道」。” 约翰?毕比接着说:“我们若回顾《道德经》,道的观念初步形成时,我们会很惊讶荣格为了强调「道」而放弃了另一个哲学名词「德」。这个词传统上被翻译成「美德」(Virtue)。”对此,约翰?毕比很欣赏汉学家维多?迈尔(Victor Mair),在他新译的《道德经》中,便把「德」译成了英文的「品德」(integrity)。心理学空间 J+EGI,a+}t&O2a

V}P9X#lu]0心理学空间n1fM"[8l

心理学空间K"EEst

若是说分析心理学传统中的“自性化”所注重的主要是“道的实现”,那么,通过“品德”和“深度整合”,已经是在为荣格的心理分析注入德性的力量。这也得之于约翰?毕比深厚的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功底。《易经》的智慧,儒家的德性,道家的超越,也都是约翰?毕比之《品德深度心理学》的借鉴与特色。

w exp \s0

U8DE#c}-D0约翰?毕比曾告诉我说:“当我自己尝试着去领悟荣格心理学中的自性化的时候,我常常转向中国哲学。”我们两人曾在旧金山一起举办“易经与心理分析”的工作坊。“约翰?毕比喜欢《易经》,几近如痴如醉,六十卦倒背如流,384爻默记于心,堪称《易经》高手。”这是我在我的《洗心岛之梦》中对他的赞美。心理学空间6qic e:\

心理学空间&Q!O4]*T'im~

于是,我们可以在《品德深度心理学》中,看到约翰?毕比对《易经》和中国哲学的运用与发挥。比如,他在第二章“阴影与品德”中所阐释的“东方哲学的领悟”,《易经》的“否”卦及其心理分析的意义,以及由此所发挥的“儒家思想的挹注”。他在书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本来,理查德?维尔海姆(Richard Wilhelm)将《易经》之“否”卦中涉及“阴影”的内容,翻译出一种态度:“他们忍受羞耻”。但是,约翰?毕比说:“一位深谙中国哲学的中国人告诉我,他的老师将此句译为「他们拥抱羞耻」。”我们可以把“拥抱羞耻”看作是“忍受羞耻”中的升华或超越,其中所包含的也正是“阴影与品德”之心理分析的关键。心理学空间/]7@*p0^A"n2z*`6m

(f/Y(`6k7U9CDM0于是,约翰?毕比不仅为我们呈现了“品德深度心理学”的视野,厘清了其中的内涵,同时,也为我们描绘了履行“品德深度心理学”的途径。作者是资深的荣格心理分析师,同时具有哲学博士和医学博士学位,于是能够将看似抽象的“品德”与“整合”,放在实际的心理治疗过程中去考察。于是,荣格分析心理学的“思维、直觉、感受和感官知觉”之心理类型,经典的梦的工作,也都具有实践品德深度心理学的意义。心理学空间j6_&r(nEB$m

心理学空间0J6K y#}9k N%g#QW$~

该书的第三章是“品德与性别”,其中的主要内容,同样包含着“品德深度心理学”的方法和途径。约翰?毕比以荣格的理论和荣格本人为线索,深入浅出,借用历史和文学中的经典人物和情节,透过对荣格本人的剖析,同时也是对荣格之自性化过程的揭示,呈现出性别,女性气质,母性力量,以及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等原型意象在品德深度心理学中所起的作用。编辑和出版者所加的章前引文:“仅仅到了最近,深度心理学才愿意跟随荣格的脚步,承认存在于母神这个看似无序中的潜在秩序。我们对于母神这个品德深度心理学的意识,一直在等待着一个科学观点,现在这个科学观点,就存在于最新的西方科学狂热的混沌理论之中,也存在于卷土重来的道家哲学思想里。”已是凸现了该章的主题内涵。心理学空间@#~IFM IP$Z

心理学空间(yXKu dW u

最后一章的标题是:“探寻品德”。至此,作者在呈现了“品德”的内涵,揭示了实现“品德”的途径,最后又引出新的问题:若是拥有“深度品德”将会如何?或“品德深度心理学”对于我们每个人又意味着什么?

7uRku {)n MF6|2S0

FT]#^ S F0在约翰?毕比看来,荣格心理分析在本世纪心理治疗领域处于领导地位,在建立品德深度心理学时,深知应如何将情感和意象结合起来。当情感和意象结合之后,原型出现,将会有一股核心能量化作自性的心灵整合力量。心理学空间1[+y!l }qM\8c

O,M"uJ(`:| Buc*r0约翰?毕比说:“心理治疗一直是我们文化用来了解深度品德的实验室,其中的研究成果开始被文学、宗教和伦理哲学所采用。然而在我们把品德这个孤儿归还其合法父母之前,深度心理学必须将照料品德时所学到的一切传递出来。我已经将主要的发现以中国哲学的语言来表达:「德」像「道」一样重要。”心理学空间6Q:dzEUd7^9Z

X,q*}.F9^0于是,阅读此书,能够获得对“深度品德”及其意义的理解,同时,也可感受和领略品德深度心理学的践行;同时,仍然可以思考获得品德深度心理学的意义。不过,最后一章之“探寻品德”远非是结论,而是留给我们每个人的探索机会。

u%\THcW XiX2a8Y0

SU+vDM0

0B8oJF9a"A#Q8K.ugD0

-m#n&We {`:BG/Q0感谢约翰?毕比充满哲理的睿思,富有诗意的表达,深入浅出的心理分析。我很欣佩译者的努力,旻君和雅媚的精心编辑,以及心灵工坊同仁的奉献。心理学空间)v6Z&AR#sQ,S f

心理学空间"z6E q*Y-Ue

约翰?毕比在书的最后告诉我们:“要成功地培养深度品性,必须要培养「德」”心理学空间1k9FTM6i)s1]A)o5x p

{ {V8G0DH*{*hg0于是,就用此“德行深远”,作为约翰?毕比之《品德深度心理学》的读后感。

ld l r]4? x x0 心理学空间(f*P"d|mWJ"U

Y\c&j"e4r9X2A;x9{G0

I7iRl(^ bEb0申荷永

;Oe!Q0H@+k0 心理学空间E4i2_ xCo

复旦大学、华南师大教授

*f)|6lp\)db4i0 心理学空间-?;sCfp

荣格心理分析师(IAAP)/沙盘游戏治疗师(ISST)

m%tR)K ~!h0 心理学空间p;G yK{1y,A+I

华人心理分析联合会会长心理学空间0I4J)qfW'D;q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洗心岛之梦》第五章:……茅夷体验 申荷永
《申荷永》
“我们仍然坚守在四川震区”——申荷永2008年7月27日的日记»

 申荷永

复旦大学、华南师大教授
荣格心理分析师(IAAP)/沙盘游戏治疗师(ISST)
华人心理分析联合会会长

山木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265211792_0_1.html
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论坛
http://www.psyheartbbs.org/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Sandplay Therapy
http://www.isst-society.com/
Sandplay Therapists of America
http://www.sandplay.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