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结与分裂——《南京!南京!》观影手记
作者: 胡亚 / 6012次阅读 时间: 2010年7月24日
标签: 分裂 纠结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本站声明:此文为南京大学bbs(小百合)“MOVIE”版一篇佳作。关于《南京 南京》电影的又一篇原创性影评
心理学空间Wn x5tf}

h"z%Am'w'x0
序:

n@LhW NV dv0
这是一部非常沉重的电影。
心理学空间"e'~O6R'{0h$I E(`g
很小的时候,就从课外书上知道了南京大屠杀,小时候只是一味地咬牙切齿,还不曾有更心理学空间#Ib|l9E]-{
多的感受。之前看过两部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一部《屠城血证》,一部《南京大屠杀》
%x yyVYS0,前者对屠戮和奸淫着的笔墨更多,后者在故事流畅性和具体场面掌控上更好(小学看的
s9vmB(`0片子,草鞋岭一段印象很深,陆川在机枪屠杀段落时机位上似有借鉴),但给我的感觉并心理学空间2S+Vj4M!AT
不比书上更具体,尤其是两个都试图以一对中日夫妇的悲剧作主线,太矫情,其实思路并心理学空间5[}`1uJTv
不必八十年代中日蜜月期时拍的《一盘没下完的棋》高明多少。但当看完《南京!南京!心理学空间L!Zt4Qy;[G
》,我从电影院出来的时候,看见马路两边密密麻麻的人和车辆,忽然有种陌生感。这就
~GmP~"d2j0是我刚才在电影里看到的那个满目疮痍的城市?我不知道其他人看这电影时会不会这样,
?FId3S^[0这部电影让我产生一种强烈的恐惧感,先不管这电影其他方面怎样,至少成功地将氛围调
GSyTk#R [TE0适到位了。或许客观来说,影片本身在血腥和残酷上在我看过的电影中,离极点还远,但
wg8e3iP\0`:Xx;W3Z0也许是我不停自我暗示“这是我脚下的城市、这是我脚下的城市”的作用吧,看完之后真
o9vli3M ]0的感到害怕。倒不是怕某个具体的人或事的伤害,而是不知道自己如果进入这样的绝境,
+[w@5M8jA cmY0我能做什么。

t4?iG(Z)w"z.}0
看完了,有很多想表达的,但纠结着,一直说不出来。这两天,情绪其实一直很低落。感心理学空间R_8|'c_%Z
谢版上还有人自告奋勇供我调戏,如果不是在这些节目上的宣泄,恐怕我更难摆脱这种情
[j/u4[c*Ki7Q }/Z.Q3W0绪。我对自己影评的要求是:拒绝感性描述。但在脑中回放这部电影时,很难跳出来冷眼心理学空间 \"lG-|9C m
旁观。而且不仅仅是感情,历史、时政以及关于这部海量的信息与八卦,都在我眼里滚来
[[9d7I l3Fr5t,zt0滚去。好罢,把这些抒情的废话宣泄掉,我开始说话了。

@a~Gwf Rq@ K0心理学空间t8my6CB
一、开头先批结尾的败笔
心理学空间0E8J*^8N#r Hq
这部电影的剧本是有问题的,尤其是结尾。
心理学空间$l@8`%V NJJa
如果纯粹按照影片的情节来理解,结尾是合理的:角川的角色设置一直是良知未泯,所以心理学空间rA(v,~/k^E2{
他放人合理;在受了很多刺激后,对慰安妇百合子的个人感情某种意义上是唯一寄托,但
;kSl9HQY7i0百合子也死了,这成了压垮骆驼的唯一稻草;两个中国人死里逃生,重获希望,笑一笑也心理学空间/L6L.Wf(k
没什么不对;整个片子最后还是应该给人一点希望的。
心理学空间s]*R:vukv
下面一条条细说,其实不仅涉及结尾,也会涉及很多影片整体上的问题。

5Rs&p?|$J0
是的,如果按照角川这个角色设置的逻辑往下走,他的结局非常合理。以角川视角为事实心理学空间z$H(]sm
的叙事主线,遭到很多人诟病,但我觉得没什么问题,反而算是填补一个空缺,问题在于
C*B"N]A/W0,除了伍迪·艾伦的《战争与和平》,我从没见过这么纯情到幼稚的角色。陆川的意思其心理学空间rW2i Ru.D t
实不是让人糊涂,而是过于明白了,想来人性人性,但问题在于,这样做幼稚到可笑。其心理学空间 K9s)S"HM A_ k
实,即使角川这个角色性格及各方面不修改,参照《桂河大桥》中亚力克坚尼斯扮演的英心理学空间tcy Sny&]
国军官最后含义暧昧的扑倒,他可以有更多的选择,而且在角色的塑造上也可以有更大的
i[-B9~)Z5w#Q5Zqu0空间。如果有人要以历史真实vs艺术真实来较真一下,那这段的说服力就更差了,日军在
3Q.} a%fX Q0战争中不乏自杀者,但因厌战情绪而自杀的,在自杀者中大约只有1/4000(感谢puma兄提心理学空间 MV4Q8c)K*B+y5qv
供的资料)。更何况,这还是处在日军战事顺利的战争初期。
心理学空间5wm\.w/AuH.\ET
两个中国人逃生后的反应是上述幼稚的延续,陆川的意图表现得更加明显。但这个比角川心理学空间p%N DY3gT,i)]%Z
的自杀更加离谱,角川之死的设置至少还符合影片逻辑,而两个中国人的笑和嬉戏连基本心理学空间,E8}J@;Hg v^
的常识都不符合:试问如果有人刚刚从连绵数月的死亡威胁中脱身,而且前途未卜,他能
V,B+^_eY0彻底放松吗?南京大屠杀的很多幸存者直到今天仍然有强烈的心理阴影,何况当时刚刚脱心理学空间a9_!a(x4z
身,怎么可能会有如此轻松愉悦的状态?这段被诟病是纯粹活该。

n5]N9M9B7fP+e0
结尾单从技术论,拍得尚可,远景中角川同乡孤零零地竖在那,构图很好,也算是影片中
ruu8@4v | g9}0难得的静谧。但是,在压抑了两个多小时候,即便你想“希望”一下,忽然来一段风格上
7@@OOHt C0反差如此之大的收场,即便是再热爱和谐本性善良的观众,也难以转过弯来啊。

C.[UDwx0
之所以点这个结尾,就是想说陆川在谋划剧本时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如何在绝望中展现希
AW6dt*cz P"k0望。完全的绝望是不可取的,倒不是因为那些关于艺术的目的应该怎样怎样的文艺理论
0wWJD%D0是这部电影涉及的历史如果以这种方式表现,很难被接受,不仅如此,在艺术创建上,除
k3@6E d#B0了一味哭诉,也难有什么发展。而且,这毕竟是商业制作,要面对市场的,和这段敏感历心理学空间v`"if7|tB
史如此纠结的时候,选择完全绝望,几乎是绝路。

Ym;x9\"ndjA0
其实,这本身就是个难题。观影时,我常有这种感觉:这段不能这么写,这么拍是不对的心理学空间{*c iR&F
,但真要想想看应该怎么拍,我发现我也很难给出什么答案。面对这个难题时,陆川给出
&[}Vg;N%n0的答案,以结尾为代表,就不太好。其他各处呢?很多地方,都有类似问题:比如那段“
8s'w(s:~9]7^0中国不会亡”,比如唐先生有些做作地说“我太太怀孕了”。陆川太想表达那种希望了,心理学空间mN:~ b*^j"OZ
结果陷入了俗套中。其实角川之死还是可以找到原型的——《罪与罚》中的斯维德利盖洛心理学空间K:Ao+O ^]
夫,但就是这么久远的角色也远比角川要丰满复杂得多。这就像一个困局一样,陆川太想心理学空间~5h6@ Q5mh
表达希望,甚至牺牲了角色和一些合理性,但最后却谁都没法讨好。其实,在零星的角落
:WNs QQ.k e;p$a;? v0表现一下就够了,小豆子对刘烨笑了两次,既有着战友间的默契,又带着些无奈和坦然(
)WFZ*EUjL1[0特别是第二次),这个细节虽然笑,但是够分量的,遗憾的是陆川让他笑了四次……
心理学空间 Q/E5x!nUk*h

"~$D*c/TC n3}5tC0
二、是冲突还是纪录?分裂的南京。

/sQ2Ri*eR;m0s0
前面有文提到过,《南京!南京!》的剧本是失败的,因为其过于散乱的情节,几乎都无心理学空间$e fs6T&|4}Y
法形成构架,最终成了一堆历史的“景片”。

:s$}q5A J(Tyk,K0
这话对了一半。根据陆川的访谈,看《南京!南京!》的创作过程,陆川自己提到过,他心理学空间T0C s.P6?+x#o
原来写好一个剧本,后来拍的时候,根据拍摄情绪不断修改,删了、加了很多戏,到最后
!j-T9g+V7Krd ^0已经面目全非。以这种方式做电影,除非你是掌控力极强的导演或制片人(赛尔兹尼克这心理学空间'_sz0Rt
种),或者本身就期待影片以散文化或者碎片化方式出现(王家卫的电影,以及斯通的《心理学空间 \ H B@yGx
天生杀人狂》),否则陷入杂乱的状态是很难避免的。作为导演的陆川,掌控力显然还不
1j(v_8`J!cPhKC N0够。剧本跟着情绪走,情绪跟着拍摄走,到最后,剧本的整一性就会丧失。但根据陆川提心理学空间2AV6WD\ [(uAy#l'_ O
到的原来那个商业味更重的剧本来看,在影片中仍然能看见一些影子,但戏剧冲突往往只心理学空间$yR0e\B#v{N`
是出现在单个场景里,而且还时常戏剧性相对不足或者失当,等到整个来看时,就显得乱
E't R$YMXW+s0了。所以看这部电影时,常常会觉得穿越,时而明显感觉到戏味,时而又觉得戏味不足像心理学空间-a`%Qd6I&Ot#m
战场纪录片——没有谁能够有这么好的适应性能够随时在两种风格中转换自如的,作为导
NGFy$h B,}0演的陆川自己也不能,所以在需要纪录性的时候,他却总不合时宜地大特写(前1/3)。
心理学空间 d#A.o+DgC#G"y;}Gn)O/J

!IcOB7Lx&T0这种分裂还表现在他对角色塑造的问题上。陆川自己谈过这部电影和《拉贝日记》的区别心理学空间Nh]H.`(\9G
,后者按照其标榜和宣传片来看,基本是传统情节剧,陆川刻意要让《南京!南京!》和心理学空间3[}{ f(Wj
《拉贝日记》划清界限,按照他的说法,应该是更倾向于全景式纪录的。如果是《拉贝日
{,io*`(x2H|0记》给拉贝很多仰角和大特写,我不会奇怪,因为本身就是要塑造英雄,塑造一个star,
V-ptsh4KY0给他聚焦是应该的。但《南京!南京!》既然是要追求一种更朴实和平视的角度,那么即心理学空间j.m XS1Y%y,K
便为票房考虑使用一些明星演员,最好也让他们在镜头前“消失”(参考《黑鹰降落》)心理学空间m? S1t.^?
。但很遗憾,即使是拍得还不错的战斗段落,陆川也没少给刘烨大特写——他的脸被抹了心理学空间`@-E+lp3V
再多的灰,观众也不会认同者是名普通的国军军人,而会因为明星的突出而瞬间出戏。而
af K*h6g8i4a?0后给刘烨设计的那段带头赴死,就更有问题了——如果你要让刘烨成为英雄,那么这个桥
Ug-S9f |${0段设计得不够英雄;如果你要让刘烨是牺牲者之一,又干嘛非让他突出一下?至于唐先生
s.DZ6kqh0的角色设置,可以看成一条保持尚可的戏剧冲突线,但他最后的死仍然让人感到莫名。或心理学空间9h;nU6q*H[l~
许为了追求一种对前面所犯罪过的救赎感和政治正确,唐先生必须去死,但至少得有个明心理学空间 z@V!d;l
确的理由,难道陆川是想用唐先生的死来证明日军暴行的完全无理性?与其说这段看起来
|w |_} kP_0是日军的无理性,不如说是陆川编剧时的无厘头。

*hN'[5ZN%Fi&l }L$zf0
说到这里,又想起陆川在访谈中曾提到的日军屠杀实际上并非个人暴行的叠加,而是有组心理学空间}*s}9\|-W
织有预谋的,实际上是军队指令的。顺便回应一句前两天讨论看待南京大屠杀和屠犹问题心理学空间kK8O nZ
,那天一时忽视掉了,证明这种组织化的屠杀并不只是动机理性与否问题,如果是个人暴
4gMM-\_(n A0行,那只是军人自身的事情,说不好听,就像党卫军对美军俘虏的屠杀放大一些,如果是心理学空间+u q7Z(vN
来自上层的组织,这就上升到了国家犯罪,性质完全不一样,不仅是屠犹,还有纳粹同样心理学空间)c&^u7CKP E&f!jrD
臭名昭著的枪毙政委、饿死乌克兰等政策。那段陆川在访谈中说得很好,但在电影中,很心理学空间,UTO|L M6|
遗憾,他试图表现,但也在这冲突和纪录的游移中草草了事。能看到的,只有似有组织的
:h HZ*Yy0机枪扫射和占领军头目关于征集慰安妇的提及。不错,从拍摄上而言,屠杀场景,陆川在
H{)M$tF9W-M0四、五个场景间平剪,然后再来一个大摇臂,把屠杀残忍程度的震撼提升了一个档次。但心理学空间r.j(lK3G(jLVk
是从对问题的追溯来看,陆川对屠杀的表现,仍然停留在我前面提到过的两部影片水平上心理学空间&u5D2M5n Jg
,都过去这么多年了,这点仍然是一点进步都没有。这不能不让人感到遗憾。

\wTL^o#\0
5EDO:pn,PY,`e sx'X0
三、堵门、祭典——两处神来之笔
心理学空间{q6nUh1A
1、开场的堵挹江门很好。比之日军很难给观众心理代入感的攻城,挹江门场景很能镇得住心理学空间6n8~9D'j~9z
人,作为定场戏非常好。从静到动,转换得非常快,冲击力极强,同时也给毫无心理预期
] b6g0F&a B'U0的观众一个突袭——所有拍南京大屠杀的电影,没有一部有这种气魄。

o)e+Dsv.J:~%a},D0
更重要的是这个段落是过去谈及时常常语焉不详的,第一次被如此直接地表现出来,非常
/YN,C]3AG [0好,只是有一点——真实发生的,比电影上呈现的这段,要残酷很多。

|"t dS A}C?0
心理学空间p%d*tB MI ulQ| S
2、整部影片,祭典部分可能是争议最大的。

6n1so3aV-_bb7e/p0
不仅因为它可以看做是对日军气焰的一种宣传,而且还在结构上突兀了一下,很多人看不心理学空间-c$t8d$ecu
明白。

^-XF"w!v f"Ue6\x dUP0
但我觉得,这是影片拍得最好的一个场景,因为这是他最放得开手脚的一个场景,没有考心理学空间 K uQxOK
虑太多的票房与现实顾虑,也没有像之前绝望之余仍然想处处留点面包屑做希望(实际扔
`$l-s8m6L~`4W2B,we9J0下去的是馒头),他拍得很纯粹,很干净,镜头剪切得非常流畅,做足了功夫。
心理学空间~G"Y;X5bAI,}x9?&g
他为什么要插进这一段呢?
心理学空间;E.Y[1qYh"S5i
我的理解是。首先,他要刺激观众。陆川拍摄此片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告诉人们——我心理学空间l9y8k e9Iv%vB3Jl
们当年那个对手有多么强大,尽管最后我们赢了,但仍不可掉以轻心。如果说本国首都被
s#r#vq@aM"^0人烧杀抢掠仍然不够耻辱的话,陆川选择了这种招魂般的庆典。这已经不是肉体上的冲突心理学空间YJL Ny`!s0m8C
了,而是在精神上的压迫。日本人为什么能在中国的土地上肆虐?这是陆川想回答的问题
{R*`EU0。而这段就是他想给出的答案: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没什么比这种看起来回归蛮荒状态心理学空间J*?PDB&I%m?:?
的祭奠更能表现这种可怕的意志。
心理学空间,kBc ~5M?{P+Of6j
但是,在这意志可怕之余,它也会反噬。这个是我想到的,是我根据影像推演的,那就是心理学空间DBN'h2rY7x%e
祭典段落将近结束处角川带有绝望和茫然的吼声。这种意志力其实是非人的,它在摧毁对
)v(fP#d^3\K0手的同时,也会让己方的个体消失,出现的只有这一个怪物。丧失个性的民族,必将在盲心理学空间:Kt$`)m*Zn
目中走向毁灭。

Q OY9KX0
然而,陆川选择这种方式,是很冒险的,特别是我感觉他参考了《意志的胜利》的拍摄法心理学空间7L0L!E9x^
,对那些写着部队番号的招魂幡和强壮鼓手的大仰角,极其规整的构图,配上紧张的鼓点
%r`D8viLw+]0,使这段影像压得人喘不过气来。我倒不担心他因为这个被骂汉奸——那些言论虽然无知心理学空间~F+u9|7yFL(b+IU!Q
,但也没什么害处——我担心的是这段影像与《意志的胜利》相仿的蛊惑力,意志薄弱者
(J zQqP0可能会吃不消,就像传说中当年北影教授不愿意在课堂上完整播放《意志的胜利》一样。心理学空间5FK T$X*I&M
不过世上只有一个三岛由纪夫,而且还死了,但愿我的担心是多余的。
心理学空间7~nH bkh#W

Pv-c N eQ6A;h0
四、《南京!南京!》与历史

S5E \1R$f0
这个问题是逃不开的。
心理学空间*FJ.S,tU aGFOpQ3OT
前面在谈角川的角色问题时,我已经谈过了,那基本就是我的观点:看得出来,影片确实
C+jP5c!B:d*y?0是建立在相对严格的考证基础上的,没有太明显和太过分的史实错误,但陆川的问题不在心理学空间 Jo[N5UC.|k
于不忠实历史,而是在艺术真实可允许范围内的故作幼稚。当整部影片都是在以接近史实心理学空间O2aX8xP H`l
或者号称接近史实的名义下进行时,如果非要捣鼓出类似于角川这种日军战争前期出现几心理学空间]$LJ$x;{Jl$z5^
率微乎其微的角色,对戏剧化情节帮助不大(因为太俗套了),而且还会伤害影片的因“
6j)fG Ho6`/n0史”之名。
心理学空间F&sf`Y:`
关于拉贝的问题,别看陆川在访谈中言辞似乎挑衅味道很足,从影片来看,其实并没有对
sLf4~.t4q^7G0拉贝进行怎样的丑化,影片中的拉贝,已经做到了他在那种环境下可以做到的一切,只是
7`_t q1v N `c-f0影片没有将他作为叙事中心罢了。
心理学空间1e+C TV [Ci vx5M
关于市中心的孙中山像,确实1942年新街口才竖立起孙中山像,如果严格按照史实,这里心理学空间.P,p,@R.`ot
就穿越了。但这就是艺术创造的自由了,我看过一张照片,是几个日军士兵羞辱一尊孙中心理学空间j r P%zp!nR
山铜像(可能是中山陵的,具体记不清楚了),这说明类似事情是存在的,稍微转移下时
)N$U\@rM_0地,并且给国都的沦亡带上些象征性意味,没什么不好。素以考证为长的李敖,写作《北
d&d.Y&YH@ u0_X0京法源寺》时,不也为了艺术的考虑,把住法华寺的袁世凯穿越到了法源寺?同样理由,
]{]jPKC6T0可以解释城中那场不曾有过的祭典。这些都不算大问题。

6U bp1d:QO"{0
我觉得大问题不是史实上的,是对历史的把握。我们为什么要回顾这段历史?是要去了解
4G?6j`8S:jB0其成因,关注其过程,并从中挖掘出更深层次的内涵——比如动机。《南京!南京!》既
1l"z QR/eF(\0然已经基本放弃了整一的情节,那么在这个问题上应该做得更清楚。我们为什么会被屠杀心理学空间w2m)iD"{-]1ZY
?仅仅因为敌人的强大?强大了,打败我们了,我们就理应被屠杀?因为敌人兽性,所以
SC%Rq#L(~:T/P0我们被屠杀?那么既然创造了角川这么个有良知的角色,以及将日军日常生活表现得这么
)dD4|1?+a5uJ/h0“正常”,那么这些“正常”人类,为什么会做出非人类的事情?如果说电影表现哲学议心理学空间%LuS$H'B
题有难度,那么为什么当教堂中发现了甚至多过日军巡逻队的中国士兵时,所有人都选择
X{~ K(` wk1B0了举枪?为什么我们有那么多人却大部分乖乖被杀?陆川在访谈中说得很激动,说要拍抵心理学空间]1p/C$`"riar
抗之城,但从影片来看,零星的抵抗归抵抗,屠城归屠城,二者是割裂的。其实挹江门一心理学空间.g:e k2op;d.V r
场如果后面接好了,完全可以解释上面这些,但散乱化的表现,让这些问题很难留下满意
$y7D/ZrVJ0的答案。偷懒的人可能只是想着“日军是屠夫、国军太懦弱、百姓太麻木”就收场了。勤
Da`LZ0快的可能还会留个解释文,但如果要靠解释才能说清楚事情,还要电影干吗?

%JW8V5k |0心理学空间t*w!t&x_ S+Nt_6M
五、关于陆川
心理学空间7}`4@}8X}$U7f
女朋友看完《南京!南京!》,留下一句话:陆川是值得尊敬的。
心理学空间 B z8\[#x#U3e0M
怎么说呢,我很不喜欢陆川的为人,对他的导演水准也持保留意见,但我赞同她的话:陆心理学空间w7r;| i^L)O
川是值得尊敬的。

E3U ]d{)L1Bu0
当初看到过报道,说冯小刚是中国电影圈里最会哭穷的导演,他的投资都是哭诉拉来的。心理学空间_/Or L$k-Yl\X
如果只是开玩笑的话,我觉得陆川上这个榜也挺合适的。他很能说,也很会说,而且很爱心理学空间}!}@}2Un {!S
来事。每次接受采访,他都不忘记哭诉下血泪史,包括当初写《黑洞》剧本被剥削之类的
Q0\8? f9]_ C7x0。听得多了,也就习惯了。此番《南京!南京!》的运作,他虽然没有傻到像高群书那样心理学空间9i I^'A@
玩道德绑架,但仍然四处放噱头,比如挑衅《拉贝日记》,而事实上,这电影除了题材,
.Q~3c Y\)[?6fj0几乎也没跟拉贝冲什么。后来他又豪言票房过一亿四,他就跟韩三平裸奔。这放在他自己
"r0tm(}0t cHlsz[0也倾情对待的电影上,多少是让人有些反感的。我虽然可以理解他的行为——这不是小成心理学空间{*dB:he H(j _$x
本,8000万的投资,是要用票房说话的——但对他的行为,多少有些不屑,觉得这个人太
U#J1[eo ULj0无所不用其极。
心理学空间0W9v}?T2J
但陆川值得尊敬的地方在于,他不是只在炒作上如此,在对待电影上,他也是如此。拍《
:s0V6Jl1\$i-GK"_0可可西里》时 的玩命,一直延续到现在的《南京!南京!》。他也没有因为票房的顾虑而心理学空间0K ioy n NhZ9A
彻底放弃在影片中的一些尝试,在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中国影坛,他的每一步虽然迈得锣鼓心理学空间X.mB S1{
喧天,但也确实有这个资格。

YvS&l/f!N0
他的问题在于,一个好导演,或者说一个合格的导演,不应该是每次都靠题材和拍摄内容
]eO3R7N0才能赢得喝彩的。《可可西里》如是,《南京!南京!》亦如是。拼命固然可贵,但水平
tU(jqiRNj0不上去,总有一天会被遗忘的。

IR1Z6oV ~@ YOx0心理学空间$O7Sx:bKG B
六、尾声

Y.?]rJ0
其实对于这部电影,我还算是评论得比较客气吧。纠结得狠了,心里非常乱,一股脑就涌心理学空间R a#R6a"lGpI2I;J
出来了。其实,心里纠结的,还是那段历史,无论这电影有多少缺点,不能不承认,影像心理学空间&a^,X,D'|%F'?hD*wj,yY
带来的直接冲击,比印在纸上的统计数据要强烈得多。从这个角度讲,《南京!南京!》
s2lRkuU \6Q0已经成功了。
心理学空间q)I1ZAQ e.{H&`e

C:v!l AE WD x}0
ps:我的建议,不捆绑。之前有人提出着素服去看《南京!南京!》,我觉得有些刻意,看心理学空间 @&UkB6k{#p
个人喜好吧。但能不能在观影时暂时把手机关了呢?两个多小时耽误不了什么事情的。如
Al2p&Mif}0果这个也难办的话,至少开静音吧,今晚后排一个欧巴桑手机不停的《上海滩》让我非常心理学空间/LT]Ep;Ga
抓狂。此外,德基观影时,好像有凭《南京!南京!》的票买爆米花优惠的活动,想起《心理学空间-F vuY E n,f |!e
辛德勒名单》在美公映时吃爆米花被认为不太合适的情况,我心里觉得有些不舒服,其实
K&[V,p9~3`+J0也没什么,顺便说说罢了。

k:N6Kg.t/?)C|0

A{OFLk;a7vn(H0ps2:关于《南京!南京!》,该说的我基本都说了,这是本id关于此话题最后一帖。
Lz2S/hel0--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分裂 纠结
«电视瘾并非隐喻 心理电影评论
《心理电影评论》
纵情声色:死亡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