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笔记
作者: 转载 / 78575次阅读 时间: 2011年4月12日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第五章 感觉和知觉

心理学空间 R'k2hb?@
  法国大文豪雨果曾经说过:世界上最浩瀚的是大海,比大海还要浩瀚的是蓝天,比蓝天还要浩瀚的是人的胸怀。在人的无比宽阔的胸怀里奔腾不息的心理活动或汹涌澎湃、或涓涓而流,其神奇纷繁,令人惊叹,使人迷惑。然而,无论它们多么复杂,最基本的无非是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而这种认识活动大至宇宙天体、人类社会,小至某一具体事物,都有一个过程。如作进一步分析,它们又都起始于感觉和知觉。本章即对感觉和知觉进行具体的阐述。心理学空间+X1^7jt}U~

!h#paK+e;j/r+Q*n0
第一节感觉概述

L)g tnC#`/EOg4o0一、什么是感觉心理学空间jT%\}Fy
心理学空间J*Cp.W0R6BoFb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一道光线,听到一声音响,闻到一种气味,尝到一种滋味,感到冷暖等,这类心理活动就是所谓的感觉。用心理学的话来说,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通过感觉,我们不仅能够知道外界事物的各种属性,如物体的颜色、气味、光滑或粗糙等,而且也能知道机体内部所发生的变化,如内脏器官的某些状况,身体的运动和位置,等等。心理学空间:_~bUk`+Z\ u QU,j

"pJ%XQ3g(v0  列宁说:“感觉是运动着的物质的映象。不通过感觉,我们就不能知道实物的任何形式,也不能知道运动的任何形式;感觉是运动着的物质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而引起的。”①是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直接的反映。若无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便不会产生任何感觉。客观事物是感觉的源泉。由于感觉是对当前事物的反映,因此,记忆中再现的事物属性的映象,幻觉中各种类似感觉的体验等都不是感觉。另一方面,感觉也离不开接受刺激的感觉器官以及最终形成感觉的神经系统和脑的活动,它受感觉系统生理状态的影响和制约。
,kFM@ ?%@0
^'Q/y)Xn@7c`0  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低级的心理现象。通过感觉,我们只能知道事物的个别属性,还不知道事物的意义,然而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感觉是人认识客观世界的开端,是知识的源泉。而且对于每一个正常的人来讲,没有感觉的生活是不可忍受的,这个问题已为图5—1所示的“感觉剥夺”实验②听证实。心理学空间'S%e6\1M4f
心理学空间'~o/ou\/W)t
  第一个感觉剥夺实验是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的心理学家赫布(D·O·Hebb)、贝克斯顿(W·H·Bexton)等于1954年进行的。此后,又有很多人运用各种方法进行了这种实验研究。一个典型的感觉剥夺实验是,让被试躺在一张舒适的小床上,眼睛蒙上眼罩,耳朵被堵住,手也被套上,这样就将他的感觉基本剥夺了。要求被试在这样的条件下(除了进食与排泄)生活的时间尽可能长些。结果,很少有人愿意在这种环境中生活上一周。很多感觉剥夺的实验结果都表明,被试在实验期间注意力不能集中,不能进行连续而清晰的思考,有的人产生幻觉,有的人变得神经质,有的人甚至恐怖起来,他们都感到时间过得特别长而难以忍受。有人对刚被释放出实验室的被试进行了心理测验,发现他们进行精细活动的能力、识别图形的知觉能力、连续集中注意的能力以及思维的能力均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而且很多天之后还不能进行学习。感觉剥夺实验的结果表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漫不经心地接受的刺激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感觉是多么重要。没有刺激,没有感觉,人不仅不会产生新的认识,而且正常的心理生活也不能维持。心理学空间7o CYFqu.i/v
二、感觉的种类
$udUy*c:G;Y0
uhx8yy9k$SB2r"R:A0b0  早在二千多年以前,古希腊先哲亚里士多德已将感觉分类为五种,即触觉、味觉、嗅觉、听觉和视觉。现代科学探明,感觉除上述五种以外,还有平衡感觉、运动感觉、内脏感觉等等。(见表5—1)心理学空间r+o%w/p n+\Y K-J

_4l3d"s@ S H ZN9|0  如此表所示,每一种感觉都有其相应的感受器和适宜刺激。在心理学中,将作用于有机体并引起其反应的任何事物都称为“刺激物”,刺激物施于有机体的影响称为“刺激”。由有机体外部给予的刺激叫外部刺激,如光、声、热等,由有机体内部的变化所引起的刺激叫内部刺激,如肠胃的痉挛可以引起疼痛。外部的刺激能够客观地测定,内部的刺激往往不能从外部直接加以观察。在一般情况下,刺激主要指外部刺激。感觉就是在感觉器官受到刺激作用时产生的,但是也不是任何刺激作用于任何感觉器官都能引起感觉,如气味作用于耳朵,就不会引起听觉,只有音波作用
G ywf g#mi^0
E)v'C'vSs |0表5—1 感觉的种类心理学空间 K&g#f M?(Y+\
心理学空间L/Hr)a4^"k

(T|.p^P"dC3oX0  于耳朵才能引起听觉。大多数的感受器都只对一种刺激特别敏感而产生兴奋,它们同刺激的关系基本上是固定的,例如,眼睛与光波,耳朵与音波,鼻子与气味,等等。这种能够使某种感受器特别敏感并产生兴奋的刺激,就叫做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而其它的刺激则叫做不适宜刺激。
P&| J:{ AT J5t6d0心理学空间U;m$S\3PO:h1hSs,d
  在感觉器官中,直接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的装置叫做感受器,它是感觉器官中的感觉细胞或它的末梢器,例如,眼睛中实际接受光刺激并产生兴奋的是视网膜上的视细胞,耳朵内实际接受音波刺激并产生兴奋的是内耳科蒂氏器上的毛细胞,皮肤上实际接受触压刺激并产生兴奋的是感觉神经元的神经末梢。感受器是感觉器官中最核心的装置,它将各种刺激能量转换成为神经系统中共同的生物电能——神经冲动,是能量的转换器,环境信息只有经过感受器进行这种能量的转换,才能通过神经传导到达大脑形成感觉。心理学空间;[wj\!FwT3}5O-N`E

K^AhX0三、影响感觉的主要因素心理学空间W,`[N!g7d K
心理学空间K J.f)}0G~,~ G0N
(一)刺激强度的影响
R'Z9KP;jB/y0心理学空间3~$]@8D7wpf
  如上所述,每一种感觉都是在适宜刺激作用于特定的感受器时产生的,但是,如果刺激强度太弱或过强都不会产生感觉。这就是说,使感觉得以产生的刺激强度有一定的范围。那种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就是这个范围的下限,叫作感觉的“绝对阈限”或“下阈”。例如刚刚能够引起听觉的声音(1000赫)强度是0分贝,则0分贝就是此种情况下听觉的绝对阈限。而那种即使继续增强也不能使感觉进一步变化(甚至产生痛觉)的刺激强度则是这个范围的上限,叫作感觉的“最大刺激阈限”或“上阈”。例如120分贝以上的声音(1000赫)不仅不再引起新的更强的听觉经验,而且会引起压、痛的感觉,因此120分贝就是此种情况下听觉的上阈。心理学空间ML }g {E@Y/j^"E
心理学空间9H*O0zY6@wb&h7S7b
  在可感觉的刺激范围内,感觉随刺激强度的增减而发生变化,但是如果刺激强度变化过小则不能被感觉到。此现象由德国生理学家韦伯(E·H·Weber)于1934年首先提出。他认为能被机体感觉到的刺激强度变化与原刺激强度之比是一个常数。例如,在举重实验中,如果原重量是100克的话,那么只有增加3克才能感觉到重量增加,如果原重量改为200克,则只有增加6克才能感觉到重量增加。同样,在原重量是300克时要增加9克才能感到重量增加。韦伯将上述关系用数学公式表示即为:=K,其中I为原刺激强度、ΔI为可辨别差值,K为常数。这个公式后人称之为韦伯定律。常数K即为感觉的“差别阈限”或“辨别阈”。它不是绝对值,而是一个比率,任何刺激强度的增减只有超过差别阈限才能被感觉到。各种感觉的差别阈限都不相同(见表5—2),而且韦伯定律也只适用于一定强度范围的刺激,刺激强度过大或过小,差别阈限都会发生显著的变化。心理学空间cHc}W9c

\(n)Q0F*@:E\!N-UH(\0V0表5—2各种感觉的差别阈限
i#H)F7Y!t@e(z0心理学空间7?U B/y(w3NtB Z
感觉 差别阈限
#x\6lh,Rr j0心理学空间^ j'z;x-n Zy7r
音高(2000赫) ……………………………………………………0.003视明度(100光子) …………………………………………………0.016举重(300克) ………………………………………………………0.019响度(1000赫,100分贝) …………………………………………0.088橡胶气味(200嗅单位) ……………………………………………0.104压觉(5克/毫米2)… ………………………………………………0.136味觉(盐3克分子/公升)……………………………………………0.200心理学空间"_zgB1Zu
心理学空间"`2p+EA]k
(二)刺激时间的影响
w3T6A#R/\']0
(_$^9SL.|R0  从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开始到最终形成感觉,有一短暂的潜伏期。在此期间,感觉逐渐增强,最后达到一个稳定的水平。这一渐增期,味觉和皮肤觉都比视觉长,可达数秒至10秒。
Zn\(@*IN8S0心理学空间Gq:U"UR%C
  刺激停止作用以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而是逐渐减弱,这种感觉残留的现象叫作感觉的后效。在各种感觉中,皮肤觉的痛觉后效特别明显,视觉的后效也很显著,称之为视觉后象。
rE;M0q[ s0
cf| m @ E7PT1L0  视觉后象有两种:正后象和负后象。正后象保持刺激所具有的同一品质。例如,注意发光的灯泡几秒钟,再闭上眼睛,就会感到眼前有一个同灯泡差不多的形象出现在黑暗的背景上,这种现象叫正后象。随着正后象的出现,再将视线转向白色的背景,就会发现在明亮的背景上出现黑色的斑点,这就是负后象。如果用的是彩色刺激,例如,注视一个红色的对象,一定时间以后,再将视线转到白色的背景上,就会看到一个蓝绿色的后象。颜色的负后象是原来注视颜色的补色。视觉后象残留的时间大约为0.1秒,与刺激的强度和作用的时间有关。一般来讲,刺激的强度越大,时间越长,后象的持续时间也越长。心理学空间p2i6@\,B!G
心理学空间U \Qg w2_q]6o+g5[
  在刺激的连续作用下(刺激强度不变),感觉会随刺激时间的延续而逐渐发生变化(多数为感受性降低,甚至于消失),这种现象叫作感觉的适应。在各种感觉中,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的适应特别明显。古人云:“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正是说的嗅觉的适应现象。在嗅觉中,对樟脑味适应只要5~7分钟。味觉适应也只有几分钟,其顺序是(由快至慢)咸、甜、苦、酸。触压觉等皮肤感觉的适应很快,但痛觉很少有适应现象(刺痛除外)。心理学空间J1oP y5tum
心理学空间FktF;Pm Sx
  视觉的适应现象很明显。它分为感受性提高的暗适应和感受性降低的明适应两种。暗适应是从亮处进入暗处,开始什么也看不见,经过相当时间视觉恢复的现象。明适应是从暗处进入明处,在最初一瞬间感到晃眼,经过几秒钟至1分钟视觉恢复正常的现象。视觉的适应意义重大,从夜晚到白天光照度可相差108~109倍之多,如果没有适应机制,人就不能靠视觉对变动着的环境进行精细的分析,从而极大地影响对周围事物的反应。心理学空间Q9x#ZNbtT!s'r
心理学空间 a?4^.G-?J)~ h0u a}
(三)感觉相互作用的影响心理学空间"Ne;j~3{8^@ HV6{

/RKM`1xh0  “尖锐的声音”、“冰冷的颜色”,这些日常用语表明,我们的感觉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感觉的相互作用可分为同一感觉之内的相互作用和不同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
C mH7yA@2tu0心理学空间0ZYE%O)X;b b `
  同一感觉之内感觉的相互作用可由刺激作用的时间顺序不同而引起,也可由感受器官的各部分受到不同刺激而引起。前者如上述的感觉适应现象,后者如感觉的对比、融合等等。心理学空间5M7hXmr/QB)|
心理学空间n$kRK8|FgE0U
  对比是同一感觉器官在不同刺激物作用下,感觉在强度和性质上发生变化的现象。视觉上的对比是很明显的,例如,白色的对象在黑色的背景上就会显得特别明亮,而在灰色的背景上看起来就要暗一些,这是无彩色对比。此外,还有彩色对比,例如,灰色的对象在红色的背景下,看起来就带有青绿色。彩色对比在彩色背景的影响下,向背景色的补色方面变化。刺激的性质相反而在空间或时间上接近时,就会产生非常突出的对比效应,在前者条件下产生同时对比,在后者条件下产生继时对比。由于对比的结果,感觉向邻近的或者跟以前的感觉相反的方向变化。嗅觉、味觉、听觉等都存在对比现象。
;xz^7BiH g%X0
(Gt;Fqq3N0  融合是两个以上的刺激同时作用而产生一个新的感觉的现象,例如图5—2所示的味觉的融合。图解表明,温、苦和甜彼此相互作用能产生一种融合的感觉,冷、酸和咸亦然。
{l#H ]8bQm0心理学空间N:t@/JU/o4E!q
  不同感觉之间感觉的相互作用主要在不同感受器官同时受到刺激时发生。例如,针刺某些穴位可以减轻某些病痛(感觉的掩蔽现象),闭眼可以更清楚地倾听,感冒鼻塞会影响味觉,等等。心理学空间t};f[Jw(?0m
心理学空间V*R{^:SP5T0k,u3}lQ
  在一种感受器官受到刺激而产生一种特定感觉的同时又产生另一种不同的感觉,此种现象称之为联觉。例如,尖锐的声音会使人浑身竖起鸡皮疙瘩并产生冷觉。最普通的联觉现象叫色听现象,即特定的音调可以引起特定的色彩感觉。具有色听能力的人叫作色听者,一般是低音产生深色,高音产生浅色。现代的激光音乐与色听现象有关。心理学空间'['T{H(k*cvgw

isnR7w AI0心理学空间 c*c D2N#g^6[$T
第二节几种主要的感觉

Cim*nvY?G0一、视觉心理学空间P(_K4a3}RQ:e
心理学空间J(YGo RBq
(一)视觉过程心理学空间AIe8`]_CX
心理学空间5c5f3{N.zf!\
  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为760毫微米到380毫微来之间的光波,也叫可见光,它只占整个电磁波范围的一小部分(图5—3)。超出可见光谱两端的电磁波,即短波方面的紫外线和长波方面的红外线,是人眼通常所感受不到的,但在特殊情况下,例如,眼睛在高能量光线的照射下,其感受的范围可扩展到313毫微米和950毫微米。
9Trf:s#p`#M2C(OEm0
Ijj7GR'x$_k9|8p0  视觉的绝对阈限很低,1个光子可以使1个视杆细胞兴奋,5个光子就可以引起视觉。②
GX&HZ|x0心理学空间&p#|{#Ct(S,^!gY
  视觉器官是眼球(图5—4)。按其功能可分为折光系统和感光系统两部分。折光系统包括角膜、水晶体、玻璃体等,它的功能是将外界物体所反射的散光聚集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清晰的视象。心理学空间U m v x_!Xy
心理学空间4mGM"p0K {6q
  眼球的感光系统是视网膜,为眼球感受光线的最重要的装置。视网膜上的视细胞是直接感受光刺激并将其转换成神经冲动的光感受器。心理学空间 D+b:c[MA"I+n}

_s9f!|$^0  视觉形成的过程如图5—5所示:外界物体所反射的光线(a),通过眼球的折光系统投射到视网膜上(b),视细胞将光能转换成电能——神经冲动并由视神经传递至大脑(c),最后于大脑皮层视觉中枢形成这一物体的视象——感觉(d)。
g@(\\"y K;@0
iM.`(H6^)bO0(二)颜色视觉
5JK]+S*]0
X'O}^5K1c0  颜色视觉是由不同波长的光线引起的。正常人在光亮条件下能看到可见光谱的各种颜色,表5—3是各种颜色的波长和光谱的范围。心理学空间*ZN2Ak|h)d*B
心理学空间 y;z5Ao9h?Q
  白光(如阳光)不是单色光,它是各种色光的混合光线。白光通过三棱镜的折射可以产生全部颜色刺激。
'twTH'c-nH3O'w0心理学空间YDn%ASb"jS
  物体的颜色除了发光体外,只有在它们反射光线照射时才呈现出来,而且物体的颜色还要受到光源条件的影响。因此,物体的颜色主要是由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物体所反射的光线决定的。
qdy2D#vv0心理学空间%LsU3{k%?8O&c
  所有的颜色可以分为彩色和非彩色两大类。非彩色包括黑色、白色以及界于二者之间的深浅不同的灰色。彩色包括除了黑、白、灰心理学空间V s[0U C2B/^vD8I
心理学空间`dB.g5nz
表5—3 光谱颜色波长及范围①心理学空间R2~3U5WSa5A
心理学空间YG$r Xsi.n-k/VU
    颜色 波长(nm② 范围(nm)心理学空间 }w iW5D?KG
心理学空间*C,jM T6RR
    红橙黄绿蓝紫 700620580510470420 640—750600—640550—600480—550450—    480400—450心理学空间z5E9D i!A'y

3k@x)xsy9k0  灰以外的所有颜色。颜色有三种属性,即明度、色调和饱和度。这三者在颜色视觉中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总效应。明度是彩色和非彩色的共同属性,它是由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决定的。反射系数大,明度就大;反射系数小,明度就小。例如,白纸的反射系数可达0.8,因此就使人感到很明亮,黑绒的反射系数只有0.033,因此就使人觉得很暗。色调是彩色的最重要属性,它决定了颜色的主要性质和特点,是由物体表面所反射的光线中占优势的那一种光线决定的。饱和度是彩色的另一属性,它是色调的表现程度,是由物体表面所反射的占优势的那一种光线与整个反射光线的比例所决定的。优势光线所占的比例越大,饱和度越大,反之就小。
:dr\I/whj3D0心理学空间J Kwy0NL
  在日常生活中引起颜色视觉的光线绝大多数都是不同波长光波混合在一起的混合光,各种混合光的颜色都是由红、绿、蓝这三种原色按各种比例混合而成的,例如:心理学空间"N|:s od)EK"N

f.Y8d]M+|0  红色+绿色=黄色心理学空间6u]6}zDI

^ Bd|8r-`c^(Jp;?0  红色+蓝色=紫色心理学空间Gm-L6` O,i2h
心理学空间r!d!J~`d^5\|
  蓝色+绿色=青色心理学空间@3n G5c\M.cO
心理学空间'N:S8L F4yt"eD[*?5s
  红色+绿色+蓝色=白色。
"O5bmn/g$nV0
5x&^Se1^%t5^e&lVM0  因此,色光混合用的是加色法。它同颜料的混合不同。颜料混合用的是减色法,而且三原色也不同,是青、品红、黄,(又称减红色、减绿色、减蓝色)。颜料的混合可由下式表示:心理学空间?Gc v0S6u/m/bC8P
心理学空间'`Z1V&{ N5u
  青色=白色-红色心理学空间3O3E}8^Q4t u/f"g

,vG:egY6nlPc)w0  品红色=白色-绿色
p5NK)R+\k']9U)]0
3A$\n4Q \;M0  黄色=白色-蓝色。
5iQ:_cs Nx b0
A.c&Ns%WD'p*P q.r0  颜料混合的减色法和色光混合的加色法虽然是两种不同的混色法,但其规律是基本相同的,因为颜料的颜色是由颜料吸收了一定波长的光线后所反射的光线混合而成的。例如,黄色的颜料就是它吸收了阳光中的蓝光,由反射出来的其它色光混合而成的。心理学空间f@ rP!u&d,p
心理学空间4rV/\7WE#bz&M
  颜色混合的规律有三:心理学空间d$g:S { W?x7[
心理学空间k9[+G:y#y0kZh-T
  ①互补律 每一种颜色都有另一种同它相混合而产生白色或灰色的颜色,这两种颜色称为互补色。例如,色光混合的三原色红、绿、蓝就分别是颜料混合的三原色青、品红、黄的补色。
k y8P li-M)s%M0心理学空间8m1Dx-M)i umXG
  ②间色律 混合两种非补色,能产生一种新的介于二者之间的中间色。例如,红色和黄色混合以后可以得到界于它们之间的橙色。心理学空间 Wq'^[ l+v;B e%R

DF6uS{D9iVB!aT0  ③代替律 混合色的颜色不随被混合色的光谱成分而转移,不同颜色混合后产生的相同的颜色可以彼此互相代替。例如,黄光和蓝光混合产生灰色,用红光和绿光混合而成的黄光与蓝光混合后也可产生灰色。因此,只要在感觉上颜色是相似的,便可以互相代替而得到同样的视觉效果。不过,上述的规律只适用于色光的混合。
&G'|!},W\7Rv Q0
)`IG h~0  二、听觉心理学空间SS]"]1{9c

v.k/q2A7D9f R|0  (一)听觉过程心理学空间3]|PH,Os

7I.[th/x#z)O+P/_0  听觉的适宜刺激是频率为16~20000次/秒(赫)的音波,也叫可听音。音波是一种机械波,它是声源的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因此传播的速度与介质的特性有关。在0℃空气中,音波的速度为331米/秒。在此基础上,温度每增高1℃,音速就增加0·6米/秒;在水中,音波的速度要比在空气中快5倍。心理学空间$xD0V4k y+Nx(S/Oy.u2g
心理学空间DZ&m2@ AZ
  如图5—6所示,听觉的感受性在1000—4000赫兹的音波范围内最高,在这种情况下,听觉的绝对阈限一般定为音强0分贝。500赫兹以下和5000赫兹以上的音波则需要大得多的强度才能被感觉。16赫兹以下和20000赫兹以上的音波,在一般情况下是听不见的。不同年龄的人听觉有所不同,例如,小孩子能听到30000~40000赫兹的高音,50岁以上的人则只能听到13000赫兹的声音。当音强超过120分贝时,音波便不再引起听觉的进一步变化,产生的是压、痛感觉。因此,120分贝的音强是听觉的上阈。听觉的差别感受性较高,能觉察几赫兹的音波差异,但对不同频率的音波,其差别阈限有所不同。例如,1000赫兹的音波,差别阈限是3赫兹,更高频的音波,差别阈限则增高,400赫兹左右的音波,差别阈限最低。心理学空间w$}un^U'FX
心理学空间 gt~9M%[W
  听觉器官耳朵(见图5—7)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组成。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内耳的耳蜗,听觉的感受器毛细胞就在耳蜗科蒂氏器上。音波经由外耳、中耳而传到内耳科蒂氏器上的毛细胞便将音波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并由听神经传至大脑,最后于大脑皮层听觉中枢产生听觉。(二)音高、响度和音色听觉的主观体验:音高、响度和音色分别对应于物理上声音的三个基本量度:频率、强度和振动形式。
.e8jt&xs)d-y7mp%Y{0
8q:[Vn.n1R0  音高是由声音的频率所决定的。音波的频率越大,听到的声音的音调就越高;频率越小,音调就越低。例如,在人的声音中,男子声带厚而长,振动缓慢,说话时的振动频率约95~142赫兹,声音较为低沉;女子声带薄而短,振动较快,说话时的频率可达272~653次,因此比男子的声音高得多。心理学空间w1e8V~7W*K

2l3d9N2kSu0s3P|0  响度与音波的物理强度相对应,音波越强,振幅越大,声音就越响;音波越弱,振幅越小,声音就越轻。但在感觉上声音的响度与音波的强度之间的对应关系不是直接关系,而是对数关系。一般响度用音压级(SPL)来表示,它的单位叫分贝(db)。心理学空间 }Zv7h Ju
心理学空间,Y#gc"]A&`
  音色是指基本频率与强度相同,但附加振动成分不同的声音彼此区分开来的特殊品质。音色是由构成复合音的各个部分音波的相互关系所决定的。在复合音中,频率最低、振幅最大的音波叫基音,其余的叫陪音。各种即使基本频率相同的声音,音色不同,各具特色,就是由于它们的陪音的数目、频率、振幅各不相同所形成。心理学空间G Gi k'QP^"A
心理学空间M}w1v:X)o;a
(三)乐音和噪声
0T*jl0S|k&{0
5cZM S}:fuN$O ^0  根据音波物理性质的不同,可以将音波分为纯音和复合音两类。如图5—8所示,纯音是单一的正弦曲线形式的运动,只有单个频率,因此也是最简单的音波。纯音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少见(如音叉的声音),但却是实验室常用的声音。
#o{qX]#Yc0心理学空间 zm+znR:^+p a?^
  日常生活中的声音几乎都是复合音,它们都是由多个频率的不同音波所组成的。复合音又可按它们是否具有周期性分为两类。呈周期性振动的复合音叫乐音(图5—8),如乐器的声音和语言中的元音等。呈非周期性振动的复合音叫杂音,如噪音和语言中的辅音等。
uwlGc,M0
MBVfi7j'_4}0  噪音还可以从社会的和心理的意义来定义,即是一种不需要的声音。例如,音乐如果妨碍工作、学习或休息,也可以成为一种噪音。
f;eK+~1S,~J0心理学空间 m&drB8_ vNp;D Q
  七十年代初,国际标准化组织已把噪音污染列为首位的公害。
XF.A2q#p5J6o0心理学空间T9EX,el\6@+BC `
  目前在我国,噪音也成了城市的第二大公害。心理学空间6kt?0a:z{r2l

2_D5q+O_y]&T.V0  如果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声音按强度大小的顺序排列的话,大致可以排列成图5—9这样的一个序列。研究表明,如果长期在95分贝的噪音环境里工作和生活,大约有29%的人会丧失听力,即使噪音只有85分贝,也还有10%的人会发生耳聋。120~130分贝的噪音能使人感到耳内疼痛,更强的噪音就会使听觉器官受到损伤。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高声强实验室的实验表明,165分贝的噪音可以使大白鼠在5分钟后死亡。噪音还会引起人的疲劳,产生消极的情绪。一般来讲,80分贝以上的噪音就会影响人的情绪,100分贝以上还会产生生理性的不良影响。心理学空间2`1@ Rx#f[b}
心理学空间7v6J.T8I3?2|[
三、其他感觉心理学空间!MFT v&ZEC f

XD9]!{6b7^8uM W1Ac0(一)皮肤感觉心理学空间"p$UM7U7gM2g n*?

T%ah~G4EYl IV#M _0  皮肤感觉包括触压觉、温度觉和痛觉等。它们的感受器散布于全身体表,为感觉神经元周围突分布在皮肤中的神经末梢器,也叫做感觉点。在体表的同一部位,痛点最多,压点其次,然后是冷点,温点最少;从全身来看,鼻尖的压点、冷点和温点最多,胸部的痛点最多。
f;\0e9x8Kr0心理学空间}2l7vR3D"Jt'x.d
  当物体与皮肤接触时,由于给予压点的刺激形状、强度和方法的不同,会引起痒感、接触感和压迫感等程度不同的触压觉。但引起触压觉的并不是压力本身的刺激,而是使神经末梢变形的压力差。如果把手指插入水银中,就会发现压觉并不是来自手指所浸入的部位,而是来自手指在空气和水银的交界处。触压觉的敏感度在全身各部位是不同的,舌尖、唇部和手指等处较高,背部、腿部和手背等处较低。心理学空间(I b#s,ih P?*F

7pSVOY6W0  温度觉包括冷觉、温觉和热觉,它们是冷点和温点在-10℃~60℃的温度刺激作用下产生的,超过这个范围的温度刺激不再产生温度觉而引起痛觉。由于皮肤表面的温度是30℃左右,因此30℃左右的温度刺激不产生什么感觉,叫做生理零点,超过此点的温度使人感到温暖,低于此点的温度使人感到冷。热觉是42℃以上的温度刺激引起的,但用此温度刺激冷点并不产生热的感觉而产生强冷的感觉,这叫做矛盾冷觉。因此,一般所谓的热觉是冷点的冷觉和温点的温觉二者融合的体验。心理学空间{|EZg
心理学空间h)A8NK ` G
  痛觉的感受器除了皮肤上的痛点外,还分布在身体的几乎所有的组织中。电刺激、机械刺激、化学刺激、极冷或极热都能引起痛觉,它是对这几种刺激极端程度的感觉,因此,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的机能。心理学空间"W{+C'u%c;Pi x(R
心理学空间 ~GQV1~$_2N4n
  触压觉、温度觉和痛觉虽然各不相同,但它们常常混在一起,神经冲动的发放常常是触、冷、温等觉的组合所引起的,因此在感觉上将它们严格地区分开来是相当困难的。
Q1^9ft?!q~1s0
z%T%x iThs0(二)嗅觉和味觉
w Hks4m7MX^0心理学空间){2dv2G'j1bO
  嗅觉和味觉都是对化学物质的感觉,虽然嗅觉是由化学气体的刺激引起的,味觉是由含有化学物质的液体刺激所引起的,但两者互相影响,互相配合,关系非常密切。当嗅觉功能发生障碍时,味觉功能也会随之而减退,这是感冒和鼻炎时常见的一种现象。心理学空间-[*R X.[0]3i.c_ ed

M9vm+Bw;\0  人的嗅觉相当敏锐,能闻出成千上万种不同的气味。嗅觉的适应现象很显著,长时间闻一种气味会使嗅觉对此气味的感受性显著下降。同时闻两种气味会产生一种新的气味,而且这种新气味比原来无论哪一种气味都要强烈。
dQa ^[#Ua_0b+}i0
a1Z.@rBi0  基本味觉有甜、酸、苦、咸四种,舌尖感觉甜,舌的两侧感觉酸;舌根感觉苦,舌尖和舌的周围感觉咸。由于口腔里除了味蕾外还有大量的触觉和温度觉感受器,特别是有嗅觉的参与,因此味觉往往是多种多样的复合的感觉。味觉中的对比现象很显著,例如,在吃了甜的东西以后再吃酸的东西就会感到特别酸。
!O:bA5B!Tg2oI0心理学空间;@?)] z*k,}2~? @S
(三)运动觉和平衡觉心理学空间 S'Gt\?uk
心理学空间B&loyeB9L b
  运动觉的感受器在肌肉、肌腱以及内耳的前庭器官中。人在运动时,由于肌肉的主动收缩或被动拉长,以及关节转动等,使其中的感受器兴奋,并向大脑发放神经冲动,引起身体运动和位置的感觉。心理学空间Hbb II'Rw"G9C
心理学空间8K4OMO3b0} L {E%^
  平衡觉的感受器在内耳的前庭器官中。前庭器官前庭的椭圆囊和球囊内有感受器毛细胞,它的纤毛穿插在其上的耳石膜内。在头部处于正常位置时,耳石膜与毛细胞之间维持一定的压力关系。当头部的位置改变时,耳石膜与毛细胞的相对位置也随之而变化,从而使耳石向不同的方向以不同的程度牵拉毛细胞,使毛细胞兴奋并向中枢发放神经冲动,产生身体的位置感觉和平衡感觉。前庭器官的半规官中充满了淋巴液,当人进行加速或减速运动时,壶腹内的感受器毛细胞就在淋巴液的惯性作用下发生兴奋并向中枢发放神经冲动,产生身体的运动感觉和平衡感觉。心理学空间f:Z'C!o ID.^&R

e,{l*R0t%M0(四)机体觉心理学空间,G FVr#MQ4b*g"j0o#E

%?{w?1B0  机体感觉包括内脏感觉以及饥、渴等全身性的感觉。内脏感觉的感受器是分布在内脏壁上的神经末梢。内脏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不会产生什么感觉,但在遇到过强的刺激或伤害性刺激的情况下,会产生牵拉或疼痛的感觉。饥、渴等全身性感觉的感受器及其位置还不太清楚,由于对它们的机制研究得很不够,因此目前对它们的了解还很不充分。心理学空间;fI@7lr!FU6Z
心理学空间w]/j5IJ&v+`"A X
心理学空间W0UR#U5Ii0Ej c

)D(r9KA6CB r:]z0
第三节 知觉概述
心理学空间]~iv^ D5k-W%u+T
一、什么是知觉
8S,f H+EsoZ H[0E9GP0心理学空间{0g g8\a?M`9YI$eR5`
  知觉同感觉一样,也是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直接的反映,但不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而是对事物各种属性、各个部分的整体的反映。通过感觉,我们只知道事物的属性,通过知觉,我们才对事物有一个完整的映象,从而知道它的意义,知道它是什么。然而,事物又总是由它的许多属性所组成的,不知道一个事物的属性,就不可能知道这个事物是什么,只有对事物的属性感觉得越丰富,才能对事物知觉得越完整、越正确。因此,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在日常生活中,尽管很少有孤立的感觉,我们总是以知觉的形式直接反映事物的。但是,这种知觉是包括感觉并和感觉有机地融为一体的知觉。心理学空间 N d*aF&e#Ym$^

StArid0  知觉和感觉不同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知觉不仅受感觉系统生理因素的影响,而且极大地依赖于一个人过去的知识和经验,受人的各种心理特点,如兴趣、需要、动机、情绪等制约。心理学空间3D:v.bG+c

\+Fb6g]1p0  知觉之所以不同于并高于感觉,还在于知觉一般需要各种感觉系统的联合活动。现代神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知觉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机能系统,这个系统依赖于许多皮层区域的完整复合体的协同活动。例如,视知觉过程开始于视网膜上所产生的兴奋传到初级的(投射的)视觉皮质(视觉中枢)的时候,产生于视觉皮层附近的以及视觉皮层与听觉皮层、躯体感觉皮层交界处的联合区。大脑的额叶也参与了知觉活动的组织活动,这些部位的损伤会造成各种知觉障碍①。
x \wqUxY0心理学空间D:V+n,b y(q
二、观察
k%vEl Ag,qm0心理学空间O DFN sNEp
  苏联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曾将“观察,观察,再观察”作为他的座右铭。观察实为现代科学的一个最基本的方法,但是我们这里所谈的观察却与此有所不同。上述的所谓观察是广义的观察,是包括知觉、思维、意志等多种心理机能在内的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我们这里所说的观察是基本上只涉及到知觉的狭义的观察,但它既不是那种毫无目的、没有控制的无意知觉,也不是毫无计划、时间短暂的一般的有意知觉,而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在观察之前,观察者必须首先提出一定的目的或任务,拟定一定的计划,然后再按计划进行系统而持久的观察。再者,观察时还必须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如边看边想:“这是什么”、“它是由什么构成的”等等,因此,观察离不开思维,有人称它为“思维的知觉”。孔子的“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②就具有此种含意(瘦是隐藏的意思)。心理学空间o5{3tSyzD V

"TB%A5sTMm0  现代心理学将观察视为人们发现并获取知识的重要一环。(始端),是智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培养和提高观察能力对于我们的学习和工作都是极为重要的。
d)I~5A"E a0
p};kD_[a R!r0  怎样顺利地进行观察呢?
g#J Ow2zr+M#u!Q"i%i0
~~ R-R)M0  首先,要预先作好观察的准备,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制定进行观察的计划,掌握观察所必须的具体方法。其次,在观察时必须按计划、有步骤、有系统地进行,并要设法让更多的感觉器官参与观察活动。最后,还必须在观察时及时地做好记录。
8~ X:LT]0心理学空间| IF PWE3e&{#q u6EF
  由于一个人对于某一事物的知识和经验直接影响到他对这一事物观察的成败或深刻程度,所以观察之前掌握一定的有关知识也是十分重要的。
T{&F5m/ON']0心理学空间0M.X_2U6t)w8R
  良好的观察能力是在实践中经过长期的、一定的训练而获得的,所以培养和提高观察力应该从儿童抓起,教师和家长必须在教学和生活中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和发展他们的观察能力。
1R \#p.Mn9C0
7[#V:K1g)v8k&Bb0三、知觉的基本特征心理学空间 OX"f"i~ ^(D

5n0d~P3T&{9i0(一)知觉的整体性
#Y_rH%Iay(|0心理学空间7u1Y(l/_ M8D
  如前所述,知觉是对当前事物的各种属性和各个部分的整体反映。当我们感知一个熟悉的对象时,只要感觉了它的个别属性或主要特征,就可以根据以前的经验而知道它的其它属性和特征,从而整个地知觉它。如果感知的对象是没有经验过的或不熟悉的话,知觉就更多地以感知对象的特点为转移,将它组织成具有一定结构的整体。这种现象叫做知觉的组织化,知觉的组织原则如图5—10所示,有接近、相似、闭合、好的连续、好的形态等原则。(a)中的9根直线由于两根在距离上接近,因此每两根被知觉为一个整体。(b)中的几根直线和曲线虽然各根之间的距离相等,但相似的直线和曲线各被知觉为一个整体。除了形状外,对象的大小、颜色等相似都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c)中的直线排列同(a)一样,两根在距离上接近,但并不被知觉为4组2根并列的直线,而被知觉为1根直线和4个长方形,这是因为闭合的因素使人忽视长方形轮廓所缺少的部分而仍然将它知觉为一个整体。(d)中的曲线和点线虽然都有断离之处,但由于它们是好的连续, 因此就被知觉为一根完整的曲线。(e)中的a按好的形态的因素被 知觉为1个十字和1个正方形,而不会被知觉为b、c、d几部分。心理学空间)U K&W+tF0ye
心理学空间(v+q!w8Ju/x5_6B
(二)知觉的选择性
SB+G `N#X e0
]DC!a8F3V(RA3Zz0  在日常生活中,作用于我们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是多种多样 的。但是在一定时间内,人并不感受所有的刺激,而仅仅感受能 够引起注意的少数刺激。此时,被知觉的对象好象从其它事物中 突出出来,出现在“前面”,而其它事物就退到“后面”去。前者是 知觉的对象,后者成为知觉的背景。在一定的条件下对象和背景 可以相互转换,如图5—11所示,它既可以被知觉为黑色背景上 的白花瓶,又可以被知觉为白色背景上的两个黑色侧面人象。在一般情况下,面积小的比面积大的,被围的比包围的,垂直或水 平的比倾斜的,暖色的比寒色的,以及同周围明度差别大的东西都容易被知觉为对象。例如,教师在黑板上写字时,字就是学生知觉的对象,黑板则是字的背景。这些从背景中分出对象的规律对于实践有重大的意义,例如,将灯塔、栏杆、路标等漆上黑白相间的条纹便可以使人们在各种环境下都容易看清楚。与此相反,军事上的伪装则是设法使人不易从背景上分出对象的运用。据德国心理学家梅茨格(W·Metzger)的研究,伪装有以下几种:(1)由性质相同所造成的伪装;如使对象与背景的颜色、形状等性质相类似而不易区分。(2)由结构的相同所造成的伪装,如使对象的结构也与背景相似进行伪装。(3)由共同运动所造成的伪装,如使对象跟随背景一起运动,从而难以与背景相分离。(4)由改变光和阴影所造成的伪装,如尽可能地减少引起立体感的光和阴影的作用进行伪装。(5)由分散所造成的伪装,如将对象的外貌分为几个部分融合到周围的背景之中,通过破坏对象的整体性来达到伪装。(6)由连续所造成的伪装,如使对象表面的花纹与背景的花纹成为一个连续体从而不易区分。①心理学空间8o'ky6[ F@\

1f x P,?2}*hi$C^D5X A0  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从客观方面来看,有刺激的变化、对比、位置、运动、大小程度、强度、反复等;从主观方面来看,有经验、情绪、动机、兴趣、需要等。
px~ h/A0
Jmi9mB:r2T0(三)知觉的理解性
H1i#R;FcUZ6O0
b:t eWw0  知觉受个人知识和经验的影响,对事物的理解是知觉的必要条件。在一般情况下,对任何事物的知觉都是根据已有知识和过去的经验来理解和领会的。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通常要在内心说出它的名称,即将感知对象归入一定的范畴之内,用词来概括它,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因此,言语的指导作用(即命名)能唤起过去的经验,理解感知对象的意义。例如,对于图5—12上的一些黑色的斑点,初看时难以知觉出它是什么东西,但只要提示说这是小孩和狗的图形,言语的指导就会立刻使人理解黑色斑点的意义而将它们知觉为小孩和狗在奔跑。心理学空间#Z7M&o-M[ta&I
心理学空间q3q*@![ o*z
(四)知觉的恒常性心理学空间a\W,P`H'I:H'@
心理学空间Y9~5A.WKe2Ab
  在知觉中,由于知识和经验的参与,使知觉往往并不随知觉条件的变化而改变,而表现为相对的稳定性,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在视知觉中,知觉的恒常性表现得非常明显。例如,象图5—13那样,看同样的一个人,由于距离的远近不同,投射在视网膜上的视像大小可以相差很大,但我们总是认为他的大小没有什么改变,仍按他的实际大小来知觉,这就是大小的恒常性。心理学空间;I1]bMf7B2d
心理学空间#_5p%@LE
  在视知觉的恒常性中还有形状的恒常性,亮度的恒常性,颜色的恒常性,等等。由于知觉对象的大小、形状、亮度、颜色等特性的主观映象与对象本身的关系并不完全服从物理学的规律,而是在经验的影响下保持一定的不变性,因此,知觉往往不受观察条件,如角度、距离等等的影响。这种稳定性对于人在不同的情况下始终按事物的真实面貌来反映事物,从而有效地适应环境是不可缺少的。心理学空间h#~ ~Zt1g"k9q `;H
心理学空间 ie R${ B
第四节 几种主要的知觉

'h yKp'] C e0  世界上的一切物体都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中运动着,物体存在的空间特性和时间特性这两种基本形式以及物体的运动特性被人们所感知,就形成了对客观事物的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QrR1V&mB0心理学空间IR"?jPP8G(Z
一、空间知觉心理学空间"J^q(\c-a @
心理学空间sy0H JLU
  我们的双眼如同两架照相机,网膜上所投射的外界物体实际上是倒置的视像,但是我们并不感到外部的世界是一个颠倒的世界,这是为什么呢?
5?|#`'s5Wcz0心理学空间\;DjtY0t
  十九世纪末,施特拉顿(Stratton)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他设计了一种能将视像倒转180°的眼镜。戴上后,外界的一切事物都颠倒了。开始,他非常不适应这种情景,视觉和触觉、动觉之间发生了矛盾,用手触摸物体、在空间行动都发生了困难。如想拿上面的东西,手却伸向下方;想拿左面的东西,手却伸向右方;写字时也不能依靠视觉而只能靠触觉和记忆来写。这种异常的体验,还使人感到头痛和恶心。但是过8天以后,视觉逐渐与触摸觉、动觉协调起来,他不再感到外部是一个颠倒的世界了,能够比较完善地适应新的空间关系,周围的景象看起来正常了,也能行动自如。但是摘掉眼镜后,又重新经历了适应空间环境的过程。实验表明,对客观世界的空间知觉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是将许多感觉器官所得到的信息,如视觉信息、触觉信息、动觉信息综合分析以后产生的。在空间知觉中,视觉起主要作用。心理学空间|_)j P2mw Ed
心理学空间*l)z J l^5v T
  空间知觉包括对物体的形状、大小、方位、立体和远近等特性的知觉。
5vF&B$Qek0
;Ji'lq z0(一)形状知觉
$t|)_,@gp-s0
T.ts,W xdf Z0  形状知觉是靠视觉、触摸觉和动觉来实现的。在知觉物体的形状时,首先必须辨别对象的轮廓(即边界)。视觉形状就是被轮廓从视野上的其它部分隔开来的一块面积。如果视野中两个部分的亮度不同,则一个不同亮度的轮廓就会把视野分成两个具有不同形状的区域;反之,如果亮度相同或差不多,即使颜色不同,轮廓也会变得模糊,这样形状也就不容易确定了。因此,形状知觉首先要求在视野亮度不同的区域有一个清楚的轮廓。心理学空间Eqn)WQu0z
心理学空间*F2hM z%f-v Y
  在眼睛注视对象时,对象在网膜上投射的形状、眼睛观察物体时沿着对象的轮廓进行运动的动觉都给大脑提供了对象形状的信息,加上以前触摸觉经验的验证,就形成了形状知觉。
YS)M-CeA0心理学空间#SuW'jx)x Y#r
(二)大小知觉心理学空间5L1|)o]h+?#`
心理学空间1H3dx:hH$o~h)[
  大小知觉也是靠视觉、触觉和动觉来实现的。在视觉中,大的物体在网膜上的视像大,小的物体在网膜上的视像小,根据网膜上视像的大小可以知觉对象的大小。然而,由于网膜视像的大小与对象的距离成反比,因此远距离的大物体与近距离的小物体在网膜上的视像可能是相等的(如图5—14A),或者远处的大物体在网膜上的视像可能反而小于近处小物体的视像(如图5—14B),远处大物体的视像F—F小于近处小物体的视像N—N。但是,在实际的知觉中,人仍然能比较正确地反映不同距离的对象的实际大小。这就是说,知觉大小往往不管网膜视像的大小而偏于大小恒常性。不过,在距离远时,大小知觉的恒常性就会降低,而网膜视像的大小作用就会逐渐增大。
5P az5S Rw3wa1T0
a\6lqh9qA%a0  在一般情况下,对象是在比较熟悉的环境中被知觉的。因此,各种熟悉的物体也提供了对象距离和实际大小的各种线索。这些线索同视觉、触摸觉、动觉所提供的信息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大小知觉。
w7S'U U R)j0心理学空间*xq.@%|(SW
(三)方位知觉
+W6~Qsc0
9Qk:dos b0  方位知觉是对物体在空间所处的位置的方向的知觉,是靠视觉、触摸觉、动觉、平衡觉以及听觉获得的。心理学空间4m{a/j&s&x;i2O

Ix j'~ tH0  人们对于外界事物的方位知觉是以自己为标准,或者说是以自己为中心来定位的。前、后、左、右的方向就是以外界物体与观察者的关系而言的。上、下两个方向既以自身为标准,且以天地的位置为参考。
qU(O h'v0
Y5B5i4zi/_}t0  在一般情况下,人主要靠视觉来定向,即根据对象在网膜上投像的位置而感知它在上、下、左、右的方向。触摸觉、动觉、平衡觉则常常起补充视觉定向的作用。人在定向时,以环境中的某些熟悉的物体为参考,否则也是无法定向的。
F GG.Xc#M0心理学空间c i m V v/A
  在很多情况下,人还靠听觉辨别声源的方向来判断发声体的位置。由于人的耳朵位于相对的两侧,所以一侧声源的声音到达两耳所经的距离就不同。这种两耳的距离差,就造成了音波对两耳的刺激强度的差别、时间的差别以及位相的差别,这些差别就成了知觉声源方向的主要依据。心理学空间J#uCA8CKr2Yz

.r SC QI A(],|k J0  在日常生活中,视觉观察对象的所在,听觉感知对象声音的方位,触摸觉、动觉和平衡觉则探索自己身体与客体的空间关系,人将各种感知信息综合起来便形成了方位知觉。
{;J1];RW0
?!d#K D,hC0(四)深度知觉
??n+IL3E1m0心理学空间z!r ]'JV+y4Tl0O
  深度知觉也就是距离知觉和立体知觉。外部世界在网膜上的投影是二维平面的视像,但却能被知觉为三维的立体的东西,并看出对像的远近距离。人所赖于形成深度知觉的各种条件,叫做深度线索。心理学空间{]8wk c8S

.cg3r&?v01.生理线索心理学空间8g1?'GE9o6P+?2c
心理学空间8g [u(tW[5B5c
  (1)眼睛的调节 眼睛在观察对象时,为了在网膜上获得清晰的视像,水晶体就在眼球肌肉的作用下调节变化,从而在看远物时比较扁平,在看近物时比较凸起。眼球肌肉的这种紧张度的变化,是估计对象距离的依据之一(图5—15)。但是眼睛的调节只在10米的距离范围内起作用,并且还是不甚精确的,对于远距离的物体,调节作用就失效了。
Kl oy)h.h6e0D3N5Vl0
3yI3Z2O Zz(X0  (2)双眼视轴的辐合 眼睛在看东西时,两眼的中央凹都会对准所看的东西,以保证对象能投射到网膜感受性最高的区域,获得最清晰的视像。这样,眼睛在对准对象的时候,双眼的视轴就完成了一定的辐合运动,即看近物时视轴趋于集中,看远物时视轴趋于分散。这样,控制双眼视轴辐合的眼肌运动就向大脑提供了关于对象距离的信号。但视轴辐合只在几十米的距离范围内起作用,对于太阳的物体,双眼视轴接近平行,对估计距离就不起作用了(图5—16)。心理学空间m8\[|;t;l%AX C;@

5E5|vP hT ~6Q,f02.双眼线索
m*c C5u1Gr4J]Sj9o0心理学空间'n-^1`4M"d
  由于人的两眼相距6~7厘米,因此两眼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东西的,这样,左眼看到的视野左边多一点,右眼看到的视野右边多一点,从而使两眼的视觉有些不同,这种差异叫做双眼视差。这两个稍有不同的视觉信息,最后在大脑皮层的整合作用下合而为一,就造成了对象的立体知觉或距离知觉。双眼视差是深度知觉的主要条件。心理学空间fSaW4_-hx.O5N

5]T8K?-If1e03.单眼线索心理学空间nW0NE*_%mw

i VS:_2p+S0  许多深度线索,只需要一只眼睛就能感受,它们也叫做经验线索。
pQ^$O&OW z@f2q0
v M4V#~q0  (1)对象的大小 按照视角规律,同样大小的物体在近处要比远处的网膜视像来得大(如图5—14B)。因此,只要知道几个物体的大小差不多,就可以根据它们在网膜上的视像判断出它们的远近距离。视像大,距离就近;反之就远(见图5—17,之1)。
!?FI1l'Jn"p'X)m0
e{"?+W0jZ0  (2)对象的重叠 物体的互相重叠或遮挡,是判断物体的前后关系的重要依据。如果一个物体部分地遮挡了另一个物体,那么我们就会感到前面的物体要近些(见图5—17,之3)。依靠物体的重叠来判断物体的前后关系完全取决于物理条件,因此产生错误的可能性较小,但靠它来判断物体之间的距离则是困难的。
Tw/R~d;z X)m{F0
,O)k'Xha1h3F(a0  (3)明暗和阴影 在一般情况下,光亮的物体显得近些,灰暗或阴影中的物体显得远些。在生活习惯中,光源一般是从上往下照射的,所以表面较亮的部分容易被看成凸出来,表面较暗的部分容易被看成凹进去。
B3^,H tL'N0心理学空间*Q(Q{ {7D(w%QZP
  (4)空气透视 由于空气中灰尘的影响,远处的对象就不如近处的对象来得清晰,因此对象清楚就被知觉得较近,对象模糊就被知觉得较远。这种清晰度是深度知觉的一个重要条件。心理学空间 HzJL S0X3o8?+J

c2N5m'v!EljZ'z0  (5)线条透视 线条透视是空间对象在平面上的几何投影。由于近处的对象占的视角大,看起来较大,远处的对象占的视角小,看起来较小。因此,向远方伸展的两根平行线看起来就趋于接近,最后几乎合为一点。这种线条透视的效果能帮助我们知觉对象的距离(图5—17,之2)。
g^'TZ3J'^;VI0心理学空间)l}-O{@;SD
  (6)结构级差 知觉对象表面的结构因距离的远近不同,会产生近处稀疏和远处密集的密度级差,这种视觉效果也是距离知觉的重要依据(见图5—17,之4)。
'oU7n Hz^ p4`0
t5YQZ(}0  (7)运动视差 如果远近两个物体以相等的速度朝同一方向运动,看上去就会感到近处的物体比远处的物体横越过视野的速度要快,这种角速度的差,也是深度知觉的一个线索。
ej.e)w4sM0心理学空间4]o1F]]?3pih1H
  由于在实际生活中,空间知觉是各种感觉器官协同活动的结果,因此深度知觉除了依靠上述各种线索互相配合外,还依赖于经验中的触摸觉、动觉等等的验证。
#Y)a'g` d II0心理学空间9`GeZ KN"i
二、时间知觉
+j"Ig1^b jF0
P/qPT3m.I6w&k1Z3g.a0  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这种反映通常是通过某种媒介进行的,例如,依靠时钟和日历来判断时间,而在没有计时工具的情况下,则根据自然界的周期现象,如昼夜的循环交替、月亮的亏盈、季节的变化等等来估计时间。但是,即使在没有上述条件或上述条件很少的情况下,人也能大致地估计时间,这是因为人体内部的各种生理过程都有一定的节律性活动,如心跳、呼吸、消化、排泄等。甚至可以说,人体内的一切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都是有节律的,这些节律性的变化就是所谓的“生物钟”的机制。人除了依靠客观外界的各种节律性变化,还依靠体内的生物钟来估计时间。人体内部的生物钟以及自然界的各种节律性的变化都是由宇宙节律所决定的,可以说宇宙间万物的运动都是有节律的,这些节律性的变化时刻都在不知不觉地影响着人们,成为知觉时间,估计时间的各种依据。心理学空间Q2M*UeV[2j

I9t`?%_ j0  人对时间的估计,即对时间长短的判断可以分为两种,一是直接靠知觉对“现在”时间间隔的判断,一是靠回忆对过去持续时间的估计。所谓“现在”,指的是主观意识到、感知到的一种心理上的时间,由于物理上继起的几个事件(如报时的几个继起的钟声),可以在心理上被感知为是同时发生的,所以它们在心理上便被当作是现在发生的一个事物,这种心理体验上的时间就是心理上的“现在”。心理上的“现在”的长度(范围)一般为1/6秒到2~3秒,短于1/6秒的时间感知不到它的长度,被称为“瞬间”,长于2~3秒的时间仅靠直接知觉就比较困难了,一般要靠回忆来估计它的长短。
[1C ?I1ig0心理学空间3djV/NQj8cO
  研究表明,对于心理上的“现在”时间长度的估计,l秒钟左右最为精确(有认为0.7秒为无差别点,但个体差异较大),短于1秒钟时容易产生高估的现象,长于1秒钟时容易产生低估的现象。还有的研究表明,对心理上的“现在”的估计还受刺激的物理特性以及主体的态度、注意等影响,例如,对估计的时间越注意,就会使人感到时间越长。心理学空间!Gm$mrP-T:R;}4i

6h*?vZ2cY/p0  对于超过心理上的“现在”范围的时间的长短,除了参照钟表、环境以及体内生物钟所提供的时间信息之外,主要靠回忆来估计,因此受记忆中所保持的信息数量的影响。例如,时间过去的越久,就会感到越短。一个人对于时间的知识,如完成一件工作需要多少时间,经过多少空间,完成多少工作等,都对时间的估计起重要作用。此外,情绪和态度对于时间的估计也有很大的影响,例如,对于伴随着努力和紧张或感兴趣的工作所经过的时间,当时感到很短(过得很快),但是以后回想起来却感到很长;而对于空虚无聊的时间或做单调、讨厌的事情所经过的时间,则与此相反,当时感到很长(过得很慢),以后回想起来则感到很短。
0b*DaoMY;dli$k0
;gwZ'ke| d T0三、运动知觉
G HHJ5T1Rz6mu0
Iz0H!m D\[_0  运动知觉是对物体在空间位移的知觉,它依赖于物体运动的速度、运动物体离观察者的距离以及观察者本身所处的运动和静止状态等,与时间知觉和空间知觉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心理学空间LUy/Ud2U
心理学空间WRX \'Cp W-@
  运动知觉通常是通过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实现的,可以按照哪一种分析器在运动知觉中起主要作用,将运动知觉分为视觉性运动知觉、听觉性运动知觉以及触觉性运动知觉等。然而运动知觉是十分复杂的,实际运动的物体可以被知觉为不动的;实际不动的物体也可以被知觉为运动的,所以一般按照人所知觉到的各种运动现象的形成条件,将运动知觉分为真动知觉、似动知觉以及运动幻觉等。心理学空间3a0`"j$}V.j7G*O
心理学空间2_W rq'R}'V
(一)真动知觉心理学空间Ri}Y5x p8@ N

$UpY:]7a$_(Z S5a0  真动知觉是观察者处于静止状态时,物体的实际运动连续刺激网膜各点所产生的物体在运动的知觉。在用眼睛和头部的转动追随运动物体的情况下,尽管现象在网膜上是静止的,眼球和头部的动觉仍能使人知觉到物体在运动。然而,如果物体运动的速度非常慢(如钟表时针的移动)的话,人就感知不到它在运动;反之,如果物体运动的速度太快的话,人也同样不能感知到它在运动,而只能看到一条光带,得到一道模糊的印象,此即所谓带形运动。研究表明,刚刚能够觉察出物体在运动的运动知觉下阈是角速度1—2分/秒(Gordon,1947),因速度太快而不能辨认出物体在运动的运动知觉上阈是角速度53度/秒(Brown,1958)。①心理学空间`Hg D)P+q
心理学空间:DVO;|)ANU
  真动知觉与空间知觉的关系非常密切,知觉到的物体的运动速度与实际的物体运动速度常常很不一致。它与运动物体距观察者的距离有关,即运动物体距离近,看起来感到速度快,运动物体距离远,看起来感到速度慢;也与物体所运动的空间有关,即物体在广阔的空间里运动看上去速度慢,在狭窄的空间里运动看上去速度快;还与物体运动的方向有关,即物体在垂直方向上运动比在水平方向上运动,看上去速度要快得多。
h'T8E7@vRX0心理学空间4E Z N{#x'q u
(二)似动知觉心理学空间K+y7{Ir$O

\BZC*e0  似动知觉是实际上不动的静止之物,很快地相继刺激网膜上邻近部位所产生的物体在运动的知觉,是一种错觉性的运动知觉。心理学空间8V3R M5kie(n&b5C
心理学空间 N5I_2XI0[K7^
  最有代表性的似动现象叫做β运动。如图5—18所示,在不同的位置上有两条直线a和b,如果以适当的时间间隔依次先后呈现a和b,就能看到c那样的a向b作倒下运动。实际生活中的电影和霓虹灯的运动都属于β运动。据德国心理学家韦特墨(M.Wer-thelmer)的研究,β运动受两个刺激物先后呈现的时间间隔的长度的影响。在一般情况下,间隔时间短于0.03秒或长于0.2秒都不会产生似动现象,此时将会看到前者为两个刺激物同时出现,后者为两个刺激物先后出现。当间隔时间为0.06秒时,能非常清楚地看到β运动,此时的似动现象叫做最适似动或Φ现象。最适似动可用柯尔似动律来表示,即Φ=f(s/ig),式中Φ为最适似动,S为两个刺激相距的空间距离,i为刺激的强度,g为两个刺激先后呈现的间隔时间长度。柯尔似动律也表明,似动知觉与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是紧密相关的。心理学空间&K*y$RA#YE/I n

\;LrK tR"ESD;Fkt0  似动现象除β运动外,还有α运动,δ运动、γ运动、ε运动等,它不仅产生于视觉之中,而且还能产生于触觉和听觉。
jQX4\Q;~~:c,V'Q!p0心理学空间^\n9?a Cx/m:{?L
(三)运动幻觉
Eq)It0LXpgm:n0
/E$?%sr$uh0g01.诱导运动
q9{2\^#I0心理学空间 y(WX FV U S
  诱导运动是实际不动的静止之物因周围其它物体的运动而看上去在运动的知觉,是一种错觉性的运动幻觉。
I!X*|m1lk6kc0
[h1Ed1e!C*X~0  世界上的一切物体都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动和不动是相对的,一个物体被知觉为在运动,是与其它物体相比较而言的,这种被比较的物体就叫做运动知觉的参照系。在没有更多参照系的情况下,两个物体中的一个在运动,人就有可能把它们中的任何一个看成是运动的。例如在夜空中,既可以把月亮看成在云朵里穿行,也可以把云彩看成在月亮前移动,这种月亮的运动就是由云彩的运动所引起的一种诱导运动。在一般情况下,这种相对运动的现象不常发生,这是因为人们在生活中习惯于将知觉对象周围环境中的一切物体都作为参照系,而将知觉对象看成是在周围较大的静止环境背景中运动的。
x jd j]{0
F)Z)l fmVj02.自主运动心理学空间 lkP`o+MUq

;^ wP)zN2QL[0  如果在暗室中注视一个静止的光点,过一段时间便会感到它在不停地动来动去,此即自主运动,它也是一种运动幻觉,又称沙蓬特错觉或游动错觉。自动幻觉可以成为飞机失事的原因。这是因为在完全黑暗的夜晚,为编队飞行的其余飞机导航的领航机的尾灯,类似于上述实验室的光点,容易使人产生自动幻觉而导致失事。心理学空间 ] P)K9V-^ V
心理学空间 |(a'mv*yqK.U
  自动现象的产生与黑暗中光点失去了周围空间的参照系,从而使它的空间位置不明确这一因素有关。据研究,它还与人的个性有关,例如,场依存性强的人比场独立性强的人更易受自动幻觉的暗示。心理学空间1|D ])@7i'B o;c

:]:Un*b e8f5L2J2i0
0pY ?:fp)S,A0b0
第五节 错觉

D,HOkHD%[#w0  错觉是对客观事物的不正确的知觉,它不同于幻觉,是在客观事物刺激作用下产生的一种对刺激的主观歪曲的知觉。人类很早就已经发现了错觉现象,例如,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荀子就分析过多种错觉现象;①《列子·汤问篇》中说有两个儿童争论太阳初升时和升至中天(正午)时的远近,孔子不能解答。东汉学者王充对这个问题进行过研究,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也注意过这个错觉(西方人称之为月亮错觉)。②亚里士多德还提出过其它的错觉现象,例如,如果象图5—19(a)那样,将食指和中指交叉,中间挟一个圆珠子,就会产生有两个圆珠子的错觉。心理学空间Pu5lqSe~
心理学空间l4q$\w G:V
一、错觉的种类
W+i{II/bH Ll cU0心理学空间"M+tC8gOU7M_)R
  错觉的种类很多,最常见的是视错觉。在视错觉中研究最多的是几何光学错觉,例如图5—19(b)—(g)是关于线条的长度和方向的错觉,(b)中的α=β。看上去α>β。(c)中的α=β,看上去α<β。(d)中的α=β,看上去α>β。(e)中的α=β,看上去α>β。(f)中的直线被切段而看上去成为两根错位的线段。(g)中的8根竖立的平行线在短斜线的影响下看上去不平行了。(h)—(j)和图5—20(k)是关于图形的大小和形状的错觉。(h)中的α=β,看上去α>β。(i)中的α与β的内圆大小相等,但看上去β的内圆大于α;θ与β的外圆大小相等,但看上去θ大于β的外圆。(j)中α的内圆与β的内圆大小相等,但看上去α的内圆大于β的内圆。图5—20(k)的正方形在圆的影响下看上去发生了变化。图5—20(l)两根等长的横线在背景透视因素的影响下,上边一根比下边一根看上去长一点。著名的月亮错觉,即月亮接近地平线时显得大,在当空显得小(差别为1.5倍),也属于视错觉。
7SD#q2uI+pzS,RY~_0心理学空间uai*I3I x
  除此之外,还有形重错觉,如用手比较一斤铁和一斤棉花的重量,会觉得铁比棉花重得多;运动错觉,如瀑布错觉(即观看瀑布时感到附近景物在上升的错觉)以及前述的似动错觉,游动错觉;时间错觉等等。
7BW w"~S0
Om1S:X nH2|u0二、错觉产生的原因
l#e{ql.T'QLT+`s0
D:^+z.gu@$S-d@0  错觉产生的原因十分复杂,往往是由生理和心理等多种因素引起的。例如,有人根据眼动理论,认为在眼睛的运动中,上下方向的运动比左右的运动困难,人在看垂直线时眼球上下运动,看水平线时眼球左右运动,前者比后者费力,因此垂直线看起来就显得长些。但是有的研究又表明,这种解释只能说明少数错觉,而且即使图5—19(d)这样的横竖错觉也不能完全用眼睛运动来解释。①比较公认的一种解释认为,人总是根据过去的经验来感知眼前的事物,只要知觉的对象与它的环境之间的关系不变,总是保持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的对象与它的环境之间的关系改变时,就会如图5—20(1)那样产生错觉。关于月亮错觉,产生的原因则更为复杂,目前一般认为其原因有:(1)月亮接近地平线时为远处的房屋、树木等物所遮掩,便比它在当空无物遮掩显得大。如果用卷起的纸筒看地平线上的月亮,便会感到其大小与当空的月亮是一样的。(2)月亮在地平线上受水蒸气和灰尘的影响,看起来比它在当空模糊,人根据深度知觉的经验便认为前者比后者大。(3)月亮在地平线上位置低,我们看它是平视的,眼睛视物保持正常状态。当月亮在头顶时,我们看它必须仰视,由于头颈弯曲有限,眼睛看月亮是斜视的,此时眼睛肌肉的紧张度就会使人产生近的感觉,从而觉得月亮较小。如果躺在地上看,就会觉得比仰视时要大。(4)由于空气透视的原因,晚上天顶的星显得近,靠近地平线的星显得远,因此看到的天穹不是一个半圆形,而是一个扁球形。这样,月亮在天顶和地平线上的投影(看到的月亮)大小就不一样,如图5—21所示,s1比s2看上去要大一些。心理学空间"pxF {|

,yb mJ6G o0思考题
~^9Mer-ly){0心理学空间C hU!R|@fl%`}
  1.说明感知觉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
4Fia0{;dD`0  2.举例说明感觉和知觉的区别和联系。心理学空间C-jN&TW;W&a
  3.知觉有何基本特征?为什么?
-r9Nu|8szYum[0U0  4.何谓观察力?怎样培养和提高观察力?心理学空间$Q l0Ju*\8M J]4N3J2M
  5.举例说明深度知觉的形成。
c!XI[*{(dgwo0  6.时间知觉是怎样形成的?心理学空间Qi&B?(}t]9q6V0M
  7.举例说明运动知觉的种类及其形成。心理学空间#qK2rn)W ~.P&g9h7s
(孔克勤)
#] ~-_Qr"A_0Z$k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的普菲斯特奧斯卡獎 Oskar Pfister Award 综合
《综合》
2010美国心理学院系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