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网络的几篇文章
作者: 转载 / 5968次阅读 时间: 2008年8月07日
来源: 中华精神卫生网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o{NEI,O9v$xX0评论:网络成瘾:十年回顾

|B/f,|)x0 心理学空间GYU D P D

Kimberly Young

"Fk_.@1x g0 心理学空间6|FvS5V-q

Center for Internet Addiction Recovery, Bradford, PA, USA心理学空间{Lg,n \#n

l|Hn9D YX/OA*~0  当我从1994开始研究网络成瘾到现在,网络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那时上网每小时花费2.95美元,而MySpace, Facebook, YouTube, and Second Life等网站还没有出现。网速从14.4到28.8 mbps。互联网站才刚开始上路,而且大部分还没有图片、声音和视频。能够上网的学校和商业机构也才开始出现。心理学空间Q0Ty0tN;Y t#g8t

D\t/Hl4? vivV0  在九十年代后期是泡沫破裂前的一段网络过热期,每个人都争先恐后地学习上网。电脑厂家每次进行一些技术革新以促使人们不断更新电脑,以公司名字命名的域名估计有上百万。没有人会担心有网络成瘾的问题。心理学空间iT b&b5Zc6]

@|u/r/G_0  有一天,当我的一个朋友打电话告诉我,她离婚了,因为丈夫成天泡在网络聊天室里,这使我很好奇是不是有其他人也像她丈夫那样沉迷于网络,就如同人们对毒品、酒精、赌博、食物或性那样会上瘾。那时我是一个刚从研究生院毕业,是个获得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的新手。我所学的是神经心理学,这和网络成瘾方面大不相同。但当我听说了很多关于由于上网冲浪而导致生活一团糟的故事后,我知道必须把我所知的与他人一起分享。心理学空间I'H7GZ.E#E%A}

,p F&qw)zq)wV,h+~~0  1998年,我写了《沉沦网络》一书,这是第一本有关网络成瘾的书[1]。这本书的出版改变了我的生活。这本书一经出版,仿佛就有了他自己的生命那样。我开玩笑说自己成为网际空间里的Ann Landers了(译者注:Ann Landers是《芝加哥太阳报》一个著名专栏作家的笔名,该专栏以问答的形式为失恋,离婚,丧偶,与孩子不和的人提供安慰和忠告),电子邮件和信件像雪片一样从世界各地铺天盖地而来。他们让我了解到了有多少父母、夫妻与网络成瘾这种他们尚无所知的问题而苦斗挣扎。在读了《沉沦网络》后,他们理解了这种他们求助于许多专家都未曾给出答案的一种障碍,这种他们深受其害的障碍。心理学空间Nc t-W @p_&dv

心理学空间B*c7pnYI*r1r

  在《沉沦网络》出版后,许多记者和专家都不相信网络也能成瘾。那时,各种嘲讽讥笑声此起彼伏。如何能用一种工具有效评价信息和交流中的成瘾行为呢?

2b M.V:p._:QVIm)v0 心理学空间H da0K g*t Td

  有些早期研究,包括我的同事D. Greenfield[2]和M. Orzack[3]的研究可以说是在黑暗中觅得了一线光明,但前路似乎仍然是漆黑一片。有关网络成瘾的研究明显增加,但是不是有点过头呢?研究大都集中在临床诊断、流行病学调查、心理危险因素,症状管理和治疗预后。网络成瘾在美国并不被认为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但是在中国、韩国和台湾。媒体报道认为网络成瘾已经成为一个具有流行病学意义的问题。心理学空间'bH` gr eipz

心理学空间o"O,yL:PZd8zys

  健康卫生专家已经开始接诊那些深受与网络成瘾相关症状折磨的临床案例了。在治疗方面的先行者包括:哈佛医学院附属McLean医院成立了专门针对网络成瘾的治疗中心,伊利诺斯州Peoria的Proctor医院的成瘾康复研究所,而Canyon、 Sierra Tucson,和The Meadows等地的住院成瘾康复中心已经将网络相关冲动控制障碍作为他们治疗项目之一。在全球范围内,第一个住院治疗中心则是于2006年在中国北京成立的。而在韩国,估计有超过140个网络成瘾治疗康复中心。最近,美国第一家住院治疗中心成立了:华盛顿州Redmond开展的“重获新生”计划。

k%Q!`,^3A t[*?9G ILc0 心理学空间/A-D-H\$^$vA

  要对全国范围内网络成瘾的总体情况作出估计是很困难的。E. Aboujaoude等进行的一项全国范围的研究显示,在美国大约每八个人中有一个受到至少一项网络使用不当的症状的影响。而其他的一些国家也发表了有关网络成瘾的研究,如意大利、巴基斯坦、伊朗、德国以及捷克。

kNp{?x0

^tOk:p:\0  总体而言,我们已经可以看到科学有助于我们理解与网络使用有关的冲动和成瘾行为,而且已经出现了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包括传统的12步康复方法,认知行为治疗和一些强度更大的治疗方法如住院治疗。

-A2g G$b rl6\0 心理学空间Fg.s I m a

  学院和临床都对网络成瘾投注了相当大的关注,但要建立一套普遍的培训和治疗标准则是相当困难的,因为对于网络成瘾,文化差异和学术文献中的命名学差异非常大。美国精神病学会曾提议将“病理性电脑使用”诊断纳入DSM-IV修订版中,但这一名词的意义过于宽泛。

[v#sE3q6o y E0

h X8s7ifA*J9A9?7F0  总之,我们才刚刚开始了解互联网对我们的冲击。我希望,在接下来的十年里,我们会对互联网的社会及临床意义有着更深入的了解。

1i/pyf&Z)\*H?0 心理学空间$T@4T7|8nQyx2?

翻译:李斌彬心理学空间j0Rq|*G'b;A

心理学空间Vir1GC*^

参考文献心理学空间;J R9n;m,m

心理学空间n*A!tDSxWV

1. Young KS. Caught in the net: understanding Internet addiction. New York: Wiley,1998.

Y`&t @(N} T6U"[+JP0 心理学空间1Xsz)Y X8h.l;d |5H

2. Greenfield D. Virtual addiction: help for netheads, cyberfreaks, and those who love them. Oakland: New Harbinger, 1999.

7l(o0c9y&~1x,{F*v0 心理学空间(Q+R{.a,E pA!y+}

3. Orzack M. Computer addiction: is it real or is it virtual? Harvard Mental Health Letter 1999;15:8.

g,W&lE3_pG%J0

{%~g Z d7d qG/tLZ04. Aboujaoude E, Koran LM, Gamel N et al. Potential markers for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a telephone survey of 2,513 adults. CNS Spectr 2006;11:750-5.心理学空间2JAG;c(C'k

I5u.JKGAm^0  网络使用不当:一种独立的疾病?一种精神病理学的表现形式?还是一种行为问题?心理学空间:i"?7N2BliU0\PW~]

t!_/i5Z*~.[0Vladan Starcevic心理学空间Q5B0jvYGq

Z/C_G8D7Tp a0University of Sydney and Nepean Hospital, Sydney/Penrith, Australia心理学空间\(S%kRMf@/p|

心理学空间(_ic+q%}0T No

  Aboujaoude的这篇有关“网络使用不当”的综述可谓及时雨,我们对于网络使用不当知之甚少,媒体比精神病学家对其更为关注。尽管精神科医师和临床心理学家对于网络使用不当的许多方面都持有怀疑态度,但在社区中对于网络使用的不良影响越来越关注了。主要围绕着两个问题展开。第一个是暴力视频游戏以及其它网络暴力内容;第二个则是“网络成瘾”。这篇评论主要针对后者。

f w ?R;?E+A @2Le0 心理学空间IW;|#Y1h5DL

  我们先从命名学的问题开始,对于一种状况或者行为的合适命名,“网络成瘾”并不是一个清晰明确的标签。如果不能就名词使用达成一致,这一领域的进展就无从谈起,“网络成瘾”是一个有问题的名词,不仅因为其暗含的贬义,而且因为根本没有证据可以表明它是一个真正的成瘾障碍,物质成瘾障碍有明确的特征,例如:耐受和戒断。如果没有足够的证据,那么“网络成瘾”就是一个武断的命名。所以谨慎一些,使用中性一些的名词更合适,例如:互联网使用不当。还有一些其它命名也可以考虑,如“病理性电子媒体使用” [1],但是“网络成瘾”仍然主导着文献用语和专业人士行话。厘清概念才能达成命名学的严谨。

~;B_ w*v7m7R*o2Z0

mB4~6h i#[ `]j*j0  对于网络成瘾主要特征缺乏共识是概念难以厘清的原因。现在提出的有关网络使用不当的特征之间往往都是相互叠加的,可以浓缩为两个基本特征。第一个与网络的使用有关:对网络的过度使用或者使用冲动,伴有沉迷和缺乏控制力。第二个则与花费过多时间上网所带来的诸多不良后果,例如:忽视社会活动、社会关系问题、健康问题、工作学习问题以及睡眠和饮食习惯的不良改变。要明确网络使用不当的特征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uA(~U9d1be9R3f0

h^"v7sp-G0  网络使用不当作为一个概念来说异质性太高。它至少包括三个亚型:游戏过度、不当性行为、电子邮件或短信往来过多[2 ]。在互联网上赌博、购物和聊天都可能由于过度而导致不良后果。上网目的不同,使用互联网的方式、精神病理基础、后果也不同。对网络使用不当的各种情况笼而统之也许并不合适,也许网上赌博应当考虑归为病理性赌博中的一类,而网络不当性行为属于性功能障,通过运用此类方法,我们对视频游戏使用不当的标准进行了初步编制和测定[3],但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r$y3NW,t0 心理学空间H6J!O7^w J

  一种与行为相关的“新”障碍或模式也可能只是将多种精神病理学实体换了一个表达方式而已。相应的,对于成瘾障碍,包括互联网使用不当,是否有资格代表一种原发障碍,还是一些潜在的精神病理现象或者应对不良的表现,即“继发成瘾”,还存在争论[4,5]。互联网使用不当常伴发其他多种精神及其他障碍,这说明在很多病例中,后者可能与前者相关。这些伴发的障碍包括:抑郁症、双相障碍、焦虑障碍(特别是社交焦虑障碍、广泛性焦虑、强迫症)、睡眠障碍、物质滥用障碍、冲动控制障碍、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人格障碍(特别是边缘型、自恋型、反社会型、回避型)以及精神病性障碍。

%k(R/uQT;X,k4}5f0

l zQ|*y |0  当需要说明互联网使用不当是原发还是继发问题时,需要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第一,需要进行回顾调查来发现互联网使用不当和精神障碍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前后关系。第二,弄清楚互联网使用不当和相关精神病理学表现之间的关系在哪些方面是特殊的;第三,在互联网使用不当的个体治疗中,需要弄清楚造成互联网使用不当的潜在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治疗。

-D v'dya2C UmC0

X\VO}0  现在有学者已经呼吁将“互联网使用不当”看做一个精神障碍范畴的概念,归入“冲动控制障碍谱系”,并纳入DSM-V诊断系统中[2 ]。然而,这样做似乎还为时过早,理由如下:a)现在还不清楚互联网使用不当是否能够以及如何能够从其他障碍中区分出来而独立成为一类疾病;b)互联网使用不当与正常互联网使用之间的界限还没有建立;c)互联网使用不当作为一个概念,其效度,包括社会人口学以及神经生物学相关表现,内部一致性都需要进一步明确。互联网使用不当的病程、诊断以及疗效是否具有足够的纵向稳定性也需要进一步考察。

h5^n0C-e0

+^5~oew7kr)Jw0  不要轻易将“互联网使用不当”看作一种精神障碍,以防止我们在对其所知之甚少的情况下固化了它的精神病学特征,我们更需要以一种开放的态度对它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心理学空间3E7OA1Q+w7y%B;x

u{wKr ~&H#u0翻译:李斌彬心理学空间I%f qnQ~m)x%i

心理学空间 ~8}:DO?"Y6op!j l

参考文献心理学空间 OU;c$y@4W!J

h0`7g-lE RG#Q0k9C8t.v01. Pies R. Should DSM-V. designate “Internet addiction” a mental disorder? Psychiatry 2009;6:31-7.

)V2W0P[y1N+]#`0

(}0n&^%T3g/t!L-To02. Block JJ. Issues for DSM-V: Internet addiction. Am J Psychiatry 2008;165:306-7.心理学空间2O1K0E"[.\U

NQ7M0Ac|03. Porter G, Starcevic V, Berle D et al. Recognising problem video game use. Aust NZ J Psychiatry 2010;44:120-8.心理学空间}w3U H0V(Ut#}

8` { |!q#S04. Wood RTA. Problems with the concept of video game “addiction”: some case study examples. Int J Ment Health Addiction 2008; 6:169-78.心理学空间'o?Q_Bk @QN

心理学空间y(N m Ry m&?"}/J,_

5. Griffiths MD. Videogame addiction: further thoughts and observations. Int J Ment Health Addiction 2008;6:182-5.

\pQ2Slt0

.hlL7C oP0互联网使用不当及其诊断过程心理学空间o$J5M6x*H nxhMZ*z

.Ov b4Q+]Iu&|v0Nady el-Guebaly, Tanya Mudry

G6aP"sX)Yt5J0

M}!s+M ]8uO k4m,dT0Foothills Addictions Program, Addiction Division, University of Calgary, Canada

9Ri,U,j4K k:] X0

%` n@&V(_ rc3_;Iv'j0  Elias Aboujaoude 的这篇综述非常有见地,让我们了解了目前支持网络使用不当作为独立于冲动、强迫和(或)成瘾等疾病谱的不同策略。

FZ(j!v,Nc0 心理学空间2q'J [{4Jo ~a4L9Q

  躯体依赖和戒断症状,这些最初作为诊断物质依赖所需的术语,现在越来越常用描述网络使用不当中,同时还有其它一些术语也加入其中:如冲动控制能力受损、先占/强迫性使用、无视危险后果的持续使用、渴求等。这种行为命名构成法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模式。那就是纳入新的名词来代表易于过度的行为,从而让这份名单无限增长下去,而不需要提及这些名词代表了什么样生理学表现。

3y+Q&{3WUX0 心理学空间v(GpY's&Z$T9@

  这些标准都是从其它障碍中借鉴而来的,但到目前为止,只接受了很有限的实证检验。DSM命名法总是用到了“排除标准”,例如“该行为不能用躁狂状态来解释”,否认了两种原发障碍的可能性。而且,人们逐渐发现滥用/依赖的二分法缺乏实验支持,很多人质疑“过度行为是连续谱” 这种观点。

1tO%j r:X1X0 心理学空间 `(^)M|5@ Nh&CRl(p

  在企图确定成瘾行为,包括网络成瘾中最核心的行为成分时,Griffiths 建议需要考虑以下特征:心境改变、耐受、戒断症状、内心冲突、复发等[1]。其他研究者已经对网络成瘾的内容进行分类:在线游戏、网络与性相关的先占观念、email和短信等。是否网络只是激发或加速过度行为的一个媒介呢[1]?有些人的网络使用不当通过网上赌博、购物、性行为或者观看色情影片等行为表现出来。那么如果不能上网,这些人可能会把时间花在赌场、商场、色情交易场所、以及浏览黄色印刷品上。

`?K[lu0

(G g%N@k"Z%j \ X C0Y0  最后,我们再看看一个网络使用不当问卷(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Questionnaire,PIUQ)该问卷是由Thatcher 和Goolam创建的[3],借鉴了South Oaks赌博筛查问卷(South Oaks Gambling Screen SOGS)和Young氏网络成瘾量表(Young’s Internet Addiction Scale IAS),这是一份半自评问卷,包括20个条目。每个条目都是5点评分:从1分(很少/从不)到5分(经常)。该问卷主要考察以下三个因素:先占观念(10个条目);负性影响(7个条目)、社会交往(3个条目)。一项规模较大的初步效度研究结提示PIUQ具有良好的信度和结构效度。但是,所有被试都是通过网上IT杂志征集的,所以样本选择可能具有偏倚。

)M(F7^k`_-^"b]G0 心理学空间NN7o{+Iv

  在考察一些目标群体的发病率时,例如网络使用者或者接受治疗者,总是伴随着样本偏倚。所以在考察成瘾行为时,由于抽样往往来自于已经有过度行为的人群,从而高估了发病率。需要注意的是,像健身、性行为、网络使用等行为在总体人群中相当普遍,但与此有关的问题行为的时点患病率在总体人群中总是较低的,例如在行为谱中严重行为问题只占1%,网络成瘾或病理性赌博等不那么严重的行为问题平均发生率为2-3%。心理学空间3e&Mr@ @ z`

心理学空间.\Z HZ+TI

  由于缺乏纵向研究,所以缺乏对发病率的估算,弱化了流行病学调查的效能。由于飞速发展的技术,例如网络,而发展成为潜在障碍,应当通过纵向研究对其危险性优先进行评估。

rL(PA Z aT2lv0

1H Td9P#^0  “物以类聚”这一定律为我们提供了对潜在病因学联系进行探究的洞察力。与物质滥用的高共病率,使得“行为”障碍往往被归于“成瘾”这一名称下,例如病理性赌博。根据我们的经验,我们大部分的临床病例或多或少都有冲动、强迫行为以及成瘾的行为特征,但是这些特征出现的频率依然是悬而未决的问题。有人认为,如果针对某种特定障碍的治疗策略用在另一种障碍时同样有效,那么最好是将这两种障碍归为一类。针对一些假定从属于冲动、强迫以及成瘾障碍的行为障碍的药物疗效的临床实发现效果并不好,所以争论依然继续。心理学空间?#[!@.W@d

心理学空间)b/X'nd0Xz6{k Y#Y Ow

  相比较而言,最多的临床研究证据,包括随访研究表明心理治疗方法,特别是认知行为疗法,对行为障碍有效。是否我们应当进一步探究行为障碍的认知扭曲而不是一味想去发现新的疾病实体?心理学空间i5k2{'iVu9Zf

心理学空间 cC#N?IzU

  最后,在成瘾治疗中应用广泛的12步互助小组是否可以应用到行为问题中。如今,对于大脑研究的巨大成就刺激了对过度行为的探索。大脑成像研究并不需要给予被试药物就可以得出大脑“奖赏系统”共同通路的相关图像。“奖赏回路”障碍可能是探索人类本性的一扇大门,而不是什么“冲动”、“强迫”或者“成瘾”。

c k~y8U]3| u3m0 心理学空间 XA5eb|6b'fN

  Aboujaoude的综述为我们提出了社会文化相关的问题。特定的文化环境可能是比其它原因更强大的风险因素。在韩国,儿童诊断出网络成瘾甚至需要收住院。是否在韩国,网络成瘾对儿童的危害就更大吗?还是仅仅是人们对网络成瘾的文化接受度较低呢?我们所探讨的行为问题,包括工作、性、赌博以及网络使用都负载着相应的文化价值。这些行为到什么情况下就算作过度?这个问题也受到文化的影响。对网络使用不当进行研究探索的目的,还是在于获得高的预测效度和有效的治疗策略。

1CLjBq,K&u q0 心理学空间 FT?F,@1E

翻译:李斌彬

s S-pc-F0 心理学空间q`5B N5_k

参考文献

O\-f6Qy'V4\@%v Jh0 心理学空间5Y*xJ^6[6v

1.Griffiths M D. Internet addiction -Time to be taken seriously? Addict Res 2000;8:413-8.心理学空间d,ovw*P4[^

心理学空间&V#x9b&k$VE!a PU|&Z

2. Young K. Internet addicti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considerations. J Contemp Psychother 2009;39:241-6.

:@*F+N5z*C4A9Kyd0 心理学空间\%o`)f7Uuw8}

3. Thatcher A, Goolam S. 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Questionnaire. S Afr J Psychol 2005;35:793-809.心理学空间iS`.S&k#[L

心理学空间+[{&Y2GM8eEE

“使用不当”的情景性

t]6U8ZU"x J0 心理学空间9d n-j lC;I y

Jyrki Korkeila心理学空间GSF c&\ _'}

-h*U'wFW0Department of Psychiatry, University of Turku and Harjavalta Hospital, Hospital District of Satakunta, Finland心理学空间dQ%\9QGJPI%}%z

YZM5X\2\0  E.Aboujaoude为我们提供了一篇有关“网络使用不当”的清晰而又兼收并蓄的综述。对“网络使用不当”的最初研究的优缺点进行了评述[1]。由于角度不同,概念不清,有关使用不当的名词可谓多种多样。然而,大量的证据表明网络使用不当对使用者的经济、工作以及人际关系会造成不良影响,这一点这里就不赘述了[2]。心理学空间/xf9qY T] P`

CCrp ^/p0  媒体上向来到处都是满心忧虑又饱含批判性的观察家。在18世纪,小说和阅读在人群中的盛行,导致了诸如“阅读狂”或“暴读者”等词语的出现。这些词是形容一种“流行病”:因为过度阅读而导致精力透支、排斥现实以及寡言少动的情况。小说在当时被认为有着像药物那样的作用能引发燃烧的激情。

Su%~TZ5\0

@P#@(cSJk0  D.L. Smail描述了由于文化变迁而造成神经生理学“生态系统”的改变,在这个系统里,风俗习惯的变化会以一种无法预期的方式产生新的神经结构或导致心身状态的改变[3] 。情绪或心境改变了人们的实践和行为以及制度,这一过程的心理机制和精神兴奋药物对心理状况造成影响的机制并没有什么差异。这种机制可能分为外向性:就是能够改变他人心理状态的,例如宗教和社会制度,还有自我性的,对自身的心身状态产生影响。事实上,现代性可以看作是自我性的显著扩张和自我性在消费社会中地位的提升。根据Smail的说法,文明成就通过在人类文化发展中的心理向性而渐渐积累。心理学空间$?z1I+t J

k8Z~V1Vv Sg%F0  根据前面谈到的发展-文化背景,我们不难了解,随着客体和活动的范围增加,仅仅通过自身来调节个体行为本身将越来越困难。成瘾行为可以看作对增进食欲行为强烈依恋的发展,由于自我控制能力的丧失,这种行为就表现为病态的了[4]。以这种定义模式,人们沉溺于赌博、网上冲浪或者豪饮都是对某一行为的依恋。仅仅通过对某种物质的使用来定义成瘾就会漏掉那些无法克服自己过盛食欲的人。而且,对成瘾的解释需要了解导致成瘾的直接原因和早期信息(发展背景)。以物质滥用的方式使得大脑系统受到冲击或用过度行为“绑架”正常的“奖赏系统”都是非适应性的。

Nk.U EYw/E0

.b`4q4E$@4C v5l0  虽然物质滥用也依赖神经系统中与社会依恋、奖赏、注意、决策和情绪的内部信号有关的适应性机制。大家都知道“动机”是通过多巴胺系统实现的,这个系统并没有“刹车”装置[5]。在进化的早期,并不需要进化出这样的机制,因为环境资源的匮乏不太可能出现食欲过盛。据此观点,成瘾则是人的生物学特征以及文化发展的进化代价。这里暗含的一个结论就是,无论出现什么样的新物质,只要能对大脑产生影响,或者新技术或发明影响到大脑动机奖赏系统的行为管理,那么新的过盛食欲及相关行为就会持续发展。

&BxQ^7Q+C&H0

y*i,Z} M@0]6@1Z0  问题的关键并不是通过某种理论定义框架,来确定某种问题行为是否为新出现的障碍,而是定义是否能够作为一个有效的标签来区别哪些人可能从治疗中受益而另一些人则不行。对健康是否产生威胁则是判断某种状态或者某种行为能否称之为疾病的不二法门。如果对于网络的使用已经到了无法自控,引发诸多功能损害而需要治疗的程度,当然就是一种障碍了。网络很容易提供一些与奖赏或过盛食欲相关的行为,例如赌博以及与性相关的活动。因此,网络也许是一些历史悠久的危险改头换面而已。目前,我们还缺乏对共病的研究证据,而且尚未发展出对网络成瘾者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而且,问题是对网络的使用是如何从一般性的过度演变为严重的滥用呢,这个问题需要仔细考量和理解,而且需要避开价值判断。心理学空间|D V2n @b

|l,t5p;gH+wH0  电子革命的先驱者甚至在80年代早期就想到了这些,“虚拟现实会释放人性中的恶魔,人们会沉迷于此,就像人被毒品控制那样” [5]。越来越多的人熟悉电脑和网络,网络在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重要,使用网络成为一些人的生活方式。人们可能会同意Aboujaoude的结论,需要一座桥梁来连接知识基础和新技术发展之间的鸿沟。心理学空间B tN&JW

心理学空间5Q:a!~1Ch6FG/hz

翻译:李斌彬心理学空间IoBE pE A-r

YB+KO#H^*eRe0参考文献心理学空间f%xK&t-bC;yE?_6t

心理学空间tL,][ ]A1}-Z3xPj

1. Beard KW, Wolf EM. Modification in the proposed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internet addiction. CyberPsychol Behav 2001;4:377-83.

e3AB7]:L1E3tf0

2KwSY-T%]-U H~02. Block JJ. Issues for DSM-V: Internet addiction. Am J Psychiatry 2008;165:306-7.心理学空间 V+[P#y9MLH*[6V

%k$VIo:g bxm9h03. Smail DL. On the deep history and the brain.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8.心理学空间8[KFI.[0Hxa&^

心理学空间2A!M8kZ.c{6S

4. Orford J. Conceptualizing addiction. Addiction as excessive appetite. Addiction 2001;96:15-31.心理学空间1_"{*`in{{5{1K.N

心理学空间a@RB)S

5. Brüne M. Textbook of evolutionary psychiatry. The origins of psychopathology. Gospor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U A#Yp7eR zX8}V0 心理学空间HJJh$K

6. Lanier J. You are not a gadget. New York: Alfred Knopp, 2010.

Hm$j:om"n `0 心理学空间$qnAjgEIKh[

互联网:明月亦有黑暗面

K)jLhHx1OG7Qe0 心理学空间 BndI.e0dD-D J,f(q

John Greist心理学空间-v8te*I5A:r5|

心理学空间"hHYaZo#l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School of Medicine and Public Health, Madison, WI, USA

H$A'[T!jO${"K{jt0

G'K/@G.I e#{0  对通讯技术的负面影响的担忧并不是什么新问题。“6000年前,当聪明的苏美尔人在底格里斯河畔的石头上刻上他们发明的楔形符号时,有个怀疑者站在旁边不无忧虑地预测说,以后很快人们就不再会互相交谈了[1]”。

`p,{vr hr,j:Q0 心理学空间O5T*kf4`A?HVB#|

  曾经声名显赫,非常有价值的通讯方法被后来者取代,人们对新技术产生依赖感后,才发现这些新技术也是有问题的。印刷术代替了抄写,阅读的广泛化才成为可能,但也造就了一批过度阅读者。电报的兴起造就了一小部分强迫性莫斯码编辑者以及一些狂热的电报员。电话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完全征服了一部分人,但那些边开车边打电话的人,他们由于置“生死于度外”、漠视痛苦的“英勇”行为而往往成为人们嘲笑的对象。

Ii8@;z5QD]YK0

W4dD i%x^0  互联网这个多媒介的集合-文字、声音、视频、图片等等,现在甚至利用掌上装置就可以轻松获取的互联网,则是造成问题使用的通讯方法有力的竞争者,不用互联网的人则否认它的诸多便利;同样,互联网使用时间的不断增加也会导致过度使用或者其他问题行为。对于这些人,Aboujaoude 这篇优秀的综述引起我们对“互联网使用不当”的诸多问题的关注,包括对它的描述、诊断、发病率及共病率、治疗等问题。心理学空间TF;w0}/T{#ub ? ]

L1lw;dn6ikR l0  许多人类的行为的特征分布符合钟形曲线,大部分正常人分布在曲线的中间部分,只有少数人的行为特征脱离正常而分布在曲线两端。有问题的行为特征分布于曲线两端尾部这个概念由来已久,在对网络使用研究的早期就是这样认为的。有人质疑是否存在网络使用不当者。临床工作者早就开始接诊或报告这样的病例,他们因为网络而造成主观痛苦或者社会功能异常或兼而有之,从而符合临床障碍的广义定义。早期的临床医师用不同的名词描述这一现象:网络过度使用(excessive Internet use EIU)、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 IA)、病理性网络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PIU)、冲动强迫性网络使用障碍(impulsive compulsive Internet usage disorder IC-IUD)。当因为使用网络导致痛苦、功能失调,表现出成瘾、强迫、冲动等特征,并可能出现病理生理学改变,同时又具有其它心理学特征(如自我协调或自我不协调)时,选择一个更广泛的名词“网络使用不当(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PIU)则更为合适。当某个诊断名称从病因、预后、稳定程度、病理生理学和疗效等更方面更容易被理解时,它作为一个诊断标签才可能更精确。

;n*X^k@ ~'Q0

^g8qDIF0  正视我们对网络使用不当的理解还不充分的这个事实,临床医师依然将其视为一种障碍或功能失调。如果诊断走在治疗的前面,那么准确的诊断就是不可能的。而且,即便是当诊断模型看上去能够解释疾病,依此模型建立的治疗方法即便没有疗效,我们也丝毫不会感到奇怪。有些狗身上长虱子,有些狗身上长跳蚤,有些狗身上两样都有。经验性临床研究的精髓在于对结果的不确定性持有诚实的态度:要么发现真实有效的治疗方法、要么病人自发痊愈、要么病人或者医生死掉。心理学空间 Dd1Ep;l~a]9J7u

$ld-J4v%WV0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对PIU有一定疗效,也许是因为SSRI对强迫性特征、冲动控制障碍或者合并抑郁的患者有效。Osler的格言依然是真的:“如果许多药物可以用于一种疾病,那么他们的疗效都不充分”。

O3iXr I {2UHR0 心理学空间1T OzIFK#e ^

  认知行为疗法重点在于减少上网行为以及防止行为习惯化、保持每日记录、提高时间管理技能、肯定性的交流,认知重建似乎和药物一样有效。心理学空间 N2~6sac'{;NeNuD

Wa#~ n3u F0  锻炼身体,如果对抑郁状态有效,而且可以作为一种相对健康的成瘾行为,我们相信对PIU也是有效的。“没有骑手的马不会累死”,这句话就是提醒我们过于频繁或时间过长的锻炼也可能导致损伤。所以,任何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本身有可能是一柄双刃剑。

uv:oG4j0 心理学空间7L[:h6t_/c*[3l w"}E

  在一副讽刺漫画中,大夫告诉绝望的病人:“现代医学对你的病既不能解释也没有办法治好,所幸,我恰好是一个庸医”。那些绝望的,有病乱投医的患者往往会尝试替代疗法例如针灸、眼动催眠去敏和草药治疗,这些治疗方法虽然获得了各种资格证书但缺乏良好的疗效证据。心理学空间O{'q;k7L|

心理学空间dGZ&F:G|

Aboujaoude的结论中强调:“我们社会的一个重大改变就是由互联网变革造成的”,他鼓励我们:“致力于在鸿沟之上搭建桥梁”,改变我们对 “病理性电子媒介使用(PUEM)” 一无所知的状态,获得我们临床中需要知道的那些知识。心理学空间#y XTK5E7`/b Qq

\+M8\ l)O7O)p9e Sk0翻译:李斌彬

i z1P%dyiSY0

FI`8yVw1I0参考文献

7Yi o5CM%P*h3U0 心理学空间 Tqx!p1_)\9F)iFr

1. Slack WV. Patient-computer dialogue: a review. In: van Bemmel J, McCray A (eds).Yearbook of medical informatics 2000: patient-centered systems. Stuttgart: Schattinauer, 2000:71-8.

C]&G@1D0

|S L Q[O4B1KG0互联网使用不当:强迫性?奖赏或情绪驱动?

He0`4Me|*Q0 心理学空间 T-U@DRM)f

Stefano Pallanti

+z8L:X:I1]3Hw8ar(n0 心理学空间3sM KZ!dY

Department of Psychiatry, University of Florence, and Institute of Neurosciences, Florence, Italy; Department of Psychiatry, Mount Sinai School of Medicine, New York, NY, USA心理学空间#j w2k/D7c(\t

心理学空间@6| }7s;} YG

  互联网使用不当是现代社会中工业文化最重要的产物,同时它也是主体亲密空间的终极威胁者。而且,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互联网是我们每天不可逃避的生活常规。数年前,L. Wittgenstein说,报纸的出现代替了中世纪人们每天早上的早祷活动。

,JY0aQ-T;R0 心理学空间| qp R9o }`8z*N

  如今,可以说是电脑屏幕代替了神龛。现在,互联网使用不当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在意大利学生中[1],我们发现,根据互联网成瘾量表(IAS),5.6%的学生对互联网成瘾,通过PROMIS 问卷,我们发现超过15%的学生报告说他们由于强迫性上网以及反复的行为(如上网聊天、频繁发手机短信)而觉得生活受到干扰。所有这些强迫症状都和物质滥用相关,例如,酒精或者药物滥用。心理学空间 tZ M ^9M,yxz;rr1W

$nKAys?"H i ?|"{5RC0  生理性和病理性电子媒介使用之间的区别,从社会学意义上来说,就是耗费时间长短和是否有社会功能损害。从主观角度看,第一个标志就是在虚拟世界中产生心理上的改变(不能抑制的上网和危险行为增加),同时伴有“失去控制”的分离体验。

;h{+whl;G#V!M0

?$NnVBN z0  近期的一项研究发现[2],互联网成瘾和家庭功能失常(r = 0.814; p≤0.001)以及Yale-Brown强迫量表分值正相关(r = 0.771; p≤0.001)。分离体验量表的分值高于预期(23.2±1.8) 并与强迫分值(r = 0.618; p≤0.001)、每周上网时间(r = 0.749; p≤0.001)以及家庭功能失常正相关(r = 0.677; p≤0.001)。从现象学观点看,互联网使用不当是一种强迫行为,而非奖赏或情绪驱动的行为。互联网的诱人之处在于获得情感疏离。

kpFMS9Kx0

krF N%a/m)oq0  现在还不清楚是否网络成瘾应当被归类为强迫障碍或成瘾障碍。加强对大脑机制及内表型的研究(特别是中脑边缘系统的多巴胺D2受体及其下行调节系统)可能有助于我们从药理学及行为学上发展出针对网络使用不当的有效治疗方法。心理学空间,{K#x8XF$a4?

;Voiy.F,Q0翻译:李斌彬

X\[l)b%M0

0j]S%y!z |&]2G0参考文献

dn+ov B0

-T~b}#^+c Dh^l01.Pallanti S, Bernardi S, Quercioli L. The Shorter PROMIS Questionnaire and the Internet Addiction Scale in the assessment of multiple addictions in a high-school population: prevalence and related disability. CNS Spectr 2006;11:966-74.

c(~q,] E v0

i4Wa^G[O(J02. Bernardi S, Pallanti S. Internet addiction: a descriptive clinical study focusing on comorbidities and dissociative symptoms. Compr Psychiatry 2009;50:510-6.心理学空间W'IAA2k0K1~:Ka

"^-kD8z-j }t6O0网络成瘾:亚洲的研究心理学空间 M @-W6U*j5U-y

心理学空间 k oV*`'M%q2x"eK

Cheng-Fang Yen, Ju-Yu Yen, Chih-Hung Ko心理学空间C&Q}K |JgE:w$w

(b,{w&U"Vey(PIr0Department of Psychiatry, Kaohsiung Medical University and Kaohsiung Medical University Hospital, Kaohsiung, Taiwan

6F3PFPR yT0 心理学空间Qg7Dq6c8Bg

  亚洲国家的网络成瘾发生率高于美国[1] ,可能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是原因之一。在众多互联网活动中,网络游戏在许多亚洲国家的发展最为迅速。网游的商业目标群体是青少年。亚洲国家高中生的学习压力很大,网络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可以暂时忘记学习压力的虚拟世界。心理学空间t#Nr$Bm7CB0G

$rc(eeW Y| XH0  严重的网络成瘾会导致学业及社会交往受到影响。网络使用不当是冲动控制的问题还是成瘾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一项功能磁共振研究发现网游成瘾者大脑激活表现类似与药物成瘾者[2]。

N/NvD!n'o+WP0 心理学空间;DS3DB{#w

  在Aboujaoude的那篇综述中提到的另一个问题则是共病。在台湾进行的一系列针对青少年的横断面研究中,我们发现网络成瘾和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抑郁症、社交焦虑、物质滥用有着较高的共病率[3-7]。有一些可能的机制解释这种联系。共病的精神障碍可能导致、参与、加重网络成瘾。反之,网络成瘾也可能导致、参与、加重这些精神障碍的症状。网络成瘾和共病的精神障碍可能在生物学、心理及社会学等方面存在共同的机制。当然,样本选择、评估方法、研究设计、调查方法及数据分析等因素都可能造成对共病状况的高估[8,9]。这些机制无法通过横断面研究设计来进行探索。最近的一项为期2年的前瞻性研究发现抑郁、ADHD和社交恐怖症预测了网络成瘾的发生[10]。

5}hv a#B[ge? t6zu0

P7p7N+yi^!w2v0  有些研究发现青少年网络成瘾和敌意[10]及攻击行为相关[11]。网络成瘾对青少年发育,特别是攻击或冲动行为的影响是未来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向。心理学空间\5HsYh

C^M)m*q zJ0[0  一些团体治疗和住院治疗模式已经在亚洲一些国家开展。但这些治疗方法的对与网络成瘾的效果尚未经过很好的验证。

9}R8{dk yRc0

-M1m.g T2I~0翻译:李斌彬

8Nd:l ir'Lf6z8@&t0

/iWxE6r7c%a$P6x Mj0参考文献:心理学空间QB0J SDA'v t

h%R/y2RmDO%~9}01.Zhang L, Amos C, McDowell WC. A comparative study of Internet addiction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Cyberpsychol Behav 2008;11:727-9.心理学空间-AB)x^|t

3X5d"lR#B9hjc02. Ko CH, Liu GC, Hsiao S et al. Brain activities associated with gaming urge of online gaming addiction. J Psychiatr Res 2009;43:739-47.

5G{!Q P:I}Z K&b0 心理学空间K I&]9\woSw

3. Ko CH, Yen JY, Chen CS et al. Psychiatric comorbidity of Internet addiction in college students: an interview study. CNS Spectr 2008;13:147-53.心理学空间 M4^p^p~

)?'A dp+a k2Xg04. Ko CH, Yen JY, Yen CF et al.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Internet addiction and problematic alcohol use in adolescents: the problem behavior model. CyberPsychol Behav 2008;11:571-6.心理学空间4VcA&D#S$v~2L

%_,n2\"wowv05. Yen JY, Ko CH, Yen CF et al. The comorbid psychiatric symptoms of Internet addiction: attention deficit and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depression, social phobia, and hostility. J Adolesc Health 2007;41:93-8.

$BEm;c3G&?0

g9l)s@ Rs06. Yen JY, Ko CH, Yen CF et al.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harmful alcohol use and Internet addiction among college students: comparison of personality. Psychiatry Clin Neurosci 2009;63:218-24.心理学空间*TX"Z"Z8^"H ONj)D

7gl0b-UD;[7i6A07. Yen JY, Yen CF, Chen CS et al.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adult ADHD symptoms and Internet addiction among college students: the gender difference. CyberPsychol Behav 2009;12:187-91.心理学空间*oc)b_;tM

&Z9O6x)_;\D jY P08. Kessler RC. The epidemiology of dual diagnosis. Biol Psychiatry 2004;56:730-7.

\J+W\9N:vV b0

T msr8A a/`09. Mueser KT, Drake RE, Wallach MA. Dual diagnosis: a review of etiological theories. Addict Behav 1998;23:717-34.

fV+XPD,O2B-q%s'hx0

CW:`;I3Xa,Q010. Ko CH, Yen JY, Chen CS et al. Predictive values of psychiatric symptoms for Internet addiction in adolescents: a 2-year prospective study. Arch Pediatr Adolesc Med 2009;163:937-43.

9`^K(Yxt])Vp0 心理学空间 b b(l-H7O&|

11. Ko CH, Yen JY, Liu SC et al.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aggressive behaviors and Internet addiction and online activities in adolescents. J Adolesc Health 2009;44:598-605.心理学空间6?h6H/d"w3v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过分追求健康可导致心理疾病 自我
《自我》
我们一生的30%都被坏情绪占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