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爱情关系的女人」之叙说研究
作者: 李岛凤 / 11281次阅读 时间: 2009年11月29日
标签: 爱情 依恋 女人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 s,t M5e;nzF\zy

    本研究目的为藉由「依恋爱情关系的女人」的爱情形态、生活样貌与内在心理历程的呈现来理解「依恋爱情关系的女人」愿意持续维系关系的个人内在心理因素,以及社会文化信念与价值对女性依恋爱情关系的影响。希望透过研究的呈现,能促使谘商人员与社会大众用新眼光来看待「依恋爱情关系的女人」。心理学空间oF,t{c&l r

!yU}5oQ[[z6gbX0本研究采用后结构主义作为思考的典范,以叙说式的叙说研究方法来进行,过程针对四位女性进行个别深度访谈作为资料之收集,并依循叙说研究的原则来进行资料的分析与结果的呈现。心理学空间|-J$|rstb ~

Nq8Iu CI,u0研究结果显示:
/S*_2wr MoFUH0心理学空间AidluIPT7l
1.「依恋爱情关系的女人」之爱情形态为:
+{!~L%Ob_5o'L jm0心理学空间 yL:B g Z Mkl
(1)爱情是安身立命的基础。「依恋爱情关系的女人」生活的主轴是围绕着与爱情伴侣建立的关系来运作,因此形成其经营爱情关系的内在心理历程为:
R"xQ,`MesJM0A.相信爱情伴侣可以带来生活的快乐与安定,因此体谅爱情伴侣,对其拥有无限的期望;
9G"u:y'@7eBS4C0B.自我生涯的茫然,认为爱情关系是出路与依靠;心理学空间_h)j_x ivQ
C. 对亲密伴侣的高度体谅与付出,因此选择改变关系,选择适应,没有选择更换男人;
S:R{F}e-u9V|0D.离合的矛盾与等待幸福是生活的基调。
qp+U%ay&|:u Uxn ?0
)n4K w H8QbA)| v0O.h-R0(2)爱情关系隐藏社会文化价值与信念 。
%~;@*?:r?+Q0j9{X4N0「依恋爱情关系的女人」维系爱情关系的过程中隐含了社会对于两性与爱情关系的价值信念:
2{ jJ3d2wT.v0A.爱情敌不过强母顺儿的孝道力量;心理学空间-ph5`*Tm2h
B.性别文化:男人是女人的拯救者与终身依靠;性与婚姻合一的从一而终的性爱观;相夫教子;
K:eF%?n0D.N*{0C.重视安定的许诺之爱。
XW$a4zWqV0心理学空间9j/X1[n]
2.为爱情关系投入许多是「依恋爱情关系」,而非「爱情上瘾」。心理学空间"W(y }{nMs
基于上述的理解, 「依恋爱情关系的女人」并无生理与心理的强迫性病态,也不全然是个人内在心理适应的问题,而是心理与社会文化因素交织而成,因此,破除「爱情上瘾」的医疗标签,而采用「依恋爱情关系」的形容。心理学空间ZAIL\,G^
心理学空间\0k)p"^_4V`j
3.「依恋爱情关系的女人」的关系发展历程呈现阶段性。
NP`&w4JD`?}8g0其阶段分别为:开始感受爱意而进入关系,关系和谐阶段;努力因应阶段;动态循环阶段;想要或形式上采取离开关系的行为阶段;依恋爱情关系阶段。心理学空间%N3a3}#AgG

:u L'b#e'pq0依据研究结果,本研究提出在谘商实务上须具有的治疗信念:心理学空间&?!B0w&h"Ko;BHi
1.文化.社会环境视野的建立;
^P:fih7@B4n b02.谘商师须觉察自我治疗知识的建构与位置;心理学空间#~+z"` ?$f n)pQr
3.找寻谘商师与当事人结盟的对抗点;
(u'APE$z2W iI04.着重情绪经验的理解与接纳;心理学空间Z2x uX7eC7M
5.自我能量的复原,抓回自己的掌控权是改变的基础;心理学空间N|[5G f
6.相信自己值得过好日子,放下家庭经验,是向前走的力量。心理学空间0~R'x1z#]3?
 心理学空间?+CPbR

研究缘起与目的心理学空间J.gW@!L+A&M7n

心理学空间a){d~]HZ I

}(S#yF&B|si0这篇研究开始于我的困惑,这个困惑则是来自我的生命与谘商工作的经验。曾经,我对于自己的爱情历程充满困惑,为了寻求解答,我将自己置放在浩瀚的谘商领域之中,彷佛进入迷宫般,在各式各样的谘商书籍、成长工作坊与个别谘商过程里寻找出口,我很认真的吸取来自四面八方的知识,也深刻的经验到自我内在幽微而脆弱的一面,并且开始茁壮与改变。但是.,对于爱情,始终有种恐惧在心底挥之不去,那就是文献中不断不断的说着:「个体之所以会在爱情中招致挫折,与原生家庭的成长经验及父母的关系形态有关.」,我害怕着,担心自己心理上有问题,担心自己是「爱情上瘾」。心理学空间FL*E| n'{4Qg

NZ0V:i ]0另外,我的谘商工作大部分的对象是遭遇爱情困扰的女性,我也会特意在谘商团体的招生条件上做一些设计,加入一些「爱情上瘾」的特性,以便能吸引深陷爱情关系,无法自拔的人来参与。在与她们的工作经验里,我同样的也看见了我原有的困惑:的确,我们都对自己不是很有把握,也怀疑自己是不是值得好好被爱;我们也很看重关系,会因关系的状态而心情起伏。但是,我们并不会因为一份感情,就失掉自己身边其它事物的经营,我们一样和朋友维持良好关系,我们一样在课业与工作上发展,也所以我们在人际上并不与其它人疏离;我们好象也不会对所谓的好男人完全没有感觉;再则,我们似乎没有那么强烈的操控亲密爱人的需求。上述的这些现象并不完全符合「爱情上瘾」文献中所描述的爱情上瘾者的状态。这样一来,徒增我对于「爱情上瘾」概念的困惑。心理学空间){.yBA v
心理学空间hh(b [B7j&lJv(R y
对于「爱情上瘾」观点的认同与困惑便成为这篇研究的起点。因着自己有过深刻投入爱情的经验,因此,在面对同样也为爱情付出许多的女人时,我很能理解她们在生活中面对朋友们的关心与说法时的压力。似乎不满意的关系拖的久了,大家便会自然而然的认为那就放弃了吧,但是说者容易,情境中的人岂是那么容易说了就能产生行动的,于是,愈持续停留在关系里,身边的朋友愈是摇头,不知要怎么说好了,最后这群为爱情投入许多的女人,也会开始怀疑自己与对自己愤怒,何以我离不开这份大家认为的烂关系,我一定心理上有什么问题?「爱情上瘾」说法的出现正好满足这样的心情,同时也引发另外的心情,恐惧自己是否真的有病?心理学空间rdp|8]!~ H q
心理学空间L,_p-f(C/T,fL
从满心欢喜的觉得找到了一份幸福,到最后充满自我怀疑的这段历程里,我相信,一定有一些成份是吸引人的,否则,人们不会无缘无故的投注许多精力与时间去追寻,而这样的追寻就是「爱情上瘾」吗?因此,这篇研究企图去理解何以会延续一份不满意的关系,在关系中究竟是怎样的追寻?这个追寻又为维持关系提供了怎样的动力,希望藉由研究结果的呈现,能厘清对于「爱情上瘾」的困惑,并且让我们更加了解何以有一些女人愿意投注这么多的时间与精力,维系一份看来很不满意的关系,也希望透过了解,可以促使更多的人能对她们多一些陪伴与支持,而非传递怀疑的眼光,以稍减她们在生活中的寂寞与孤单。心理学空间lg+k1@w1R.O-_`
 心理学空间`SJe*Xj(`ir

关于「爱情上瘾」的概念

FD[:p'tUX6i+@$H~0一、爱情上瘾者的心理特征心理学空间I-mV8uA6W0W?&b

M~T6a,Ud0心理学空间r)Y[/nl"f5y)yI
我依据己身的经验,再酌以文献的观点,(Peele,1975; Norwood,1985; Schaef,1987; Peabody,1989;The Augustine Fellowship Sex and Love Addicts Anonymous,1985;Diamond,1991; Freedman,1994)整理出爱情上瘾者的特征:心理学空间cAVvN?%@
心理学空间b5S;~"JmP:{f
(一) 自我价值低落,无法自爱:
1R't(c}s4{0与自我的关系不良,藉由对爱的追寻与投入来逃脱自我内在的痛苦,以避免面对自己的问题。将爱视为解药, 而非关系联结的一种方法,并且其自我价值常是来自于别人如何观看他们,所以相当的摇摆不定,总是藉由成功的征服关系来肯定自我。心理学空间 AO%S3}:n ^f1B N

WmM pe n ibc0(二) 恐惧或安然于人际疏离:
[r3_e&QP@0gPH0爱情上瘾者具有两种极端的特性,一是因为害怕被拋弃或孤单,所以停留在痛苦、具毁灭性的关系里,非常依赖亲密伴侣;另一便是因惧怕感受到自己的脆弱,而远离所有亲密的接触,并且将此种人际厌食(relational anorexia)现象视为自我康复的象征。无论是何种状态,爱情上瘾者通常对自己与他人隐藏自己依赖的需要,并且逐渐的远离家人、朋友与自我。心理学空间2h"]8|+o(`C
心理学空间 [S)eS#u
(三) 迫切需要亲密爱人:心理学空间2zb/n/a0U5TvO
对于与另一人联结具有强迫性的需要,而这样的需要,将促使对另一人的依赖形成生活满意的唯一来源,逐渐的,个体会降低处理周遭环境中其它事务如生涯、家庭与个人需要的能力, 而损害了自我价值。心理学空间U9K_/i?r
依赖关系的持续动力是来自于亲密爱人被个体视为提供安全需要的客体,来寻求满足自我内在的空虚,即爱情上瘾者常将情绪上的依赖成为滋润、照顾、与支持的替代品。
kIkc5V_qP0心理学空间!o,j/Yvaf%Gf
(四) 亲密关系较自我重要:心理学空间+g5ian1U9laQ$^
花费不适当的时间与注意力在亲密爱人身上,将亲密爱人视为比自己重要许多,而这些都具有强迫性质。因此,在关系之中,通常忽略照顾自己与重视自我的价值。对于亲密爱人则具有不切实际的神奇的期待,希望对方能无条件的关怀自己。常常初期会将对方理想化,而后便责怪他们无法满足自己的期待。心理学空间i]@r*??:H3R8@
心理学空间D,dF0UR4t0f`+p_-K
(五) 生活的动力是努力克服亲密爱人的不足与限制:心理学空间/p!M$J8Wd*}
爱情上瘾者通常拥有少许健康界限,会与并不深入了解的人产生情绪上的投入与联结。因此,常常追寻无论在生理上、关系上、情绪上都不能得到的人,即亲密爱人不是已婚者、逃避承诺者,便是居住在其它城市,或是与情绪表达疏离者。而亲密爱人的这些不足,总是被爱情高度投入者否认,他们也以这些不足作为激励自己的动力,更加努力的去赢取对方的爱。然而在努力过程中,却也呈现哀伤与沮丧的心情,并且生理与情绪上都承受极大的压力。
m o:N.{F6f p0心理学空间"`6W-} DF!mW+t*D
(六) 藉由操纵或控制亲密爱人与关系,来获取安全感:心理学空间9Ngp:o:Fjv Q
爱情上瘾者有时会藉由下列方式来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做无依无助状、使对方愧疚、刺激对方的忌妒心、阿谀奉承、沉默不语、性、照顾对方、突发的歇斯底里或狂暴等。心理学空间 ? RASq
心理学空间'e\nT!B,^"c
(七) 常在需要或被需要,爱或被爱,拯救与被拯救之间感到混淆:
'I*iV2mXW&Q2b0爱情上瘾者通常在家庭中被爱的需要并未被满足,因此会将此需要投射至亲密爱人身上,无条件的付出自己,照顾亲密爱人就像似照顾自己;但同时内在渴望被照顾的心也蠢蠢欲动,而期待亲密爱人能满足自己被爱的需要,补偿自己小时的缺憾,因此,对亲密爱人未能给予同等的响应时,会觉得受到蹂躏与糟蹋,感觉生气、不受重视与不被在乎。心理学空间-I(g}.j tk|;N
这个摇摆是个复杂且吊诡的情势,一方面爱情上瘾者努力的照顾亲密爱人,另一方面也渴望被深深的疼爱。当被疼爱的渴望受挫时,他们会体贴的想象亲密爱人可能会有的困难,这时若恰巧亲密爱人有着稍许或一丁点的响应,就能让她们又欢天喜地、继续的体贴与照顾亲密爱人。在照顾中又受挫,如此的循环不已。心理学空间h5qiQ+](C

3v)E,c.i|-L4F0(八) 情绪功能有障碍:
7hZUc]y0爱情上瘾者常否认痛苦的感受,多压抑,让自己不断的想解决的方法,却无法经验情绪,因此也变得很坚忍。她们易有幸福与沮丧,极苦与大喜等两极化的情绪,倾向对自己的情绪做严格的批判,害怕表达情绪,既无法认清自己的情绪,也不知道如何处理情绪。生活中常有沮丧的感觉,那是因为她们潜藏对亲密爱人的愤怒,害怕表达之后,将促使亲密爱人离开她。
GeX9C6f'\2]0
K#x,~z{}T E^0(九) 对于大家眼中的好男人觉得乏味:
#A.w1z[5Q%b0爱情上瘾者对于与善良、真实可靠的男生相处感觉无趣,无法激起她们任何一丝爱的感觉。她们对爱的评定来自在关系中的剧烈起伏,与好男人谈恋爱不会有这样的起伏, 让他们怀疑那不是爱。
"wbJ*]A ze0心理学空间+i"J FM6LS L
(十) 脆弱的界限,对受苦的高度容忍:心理学空间-bG(E!W z)E)|Gh
面对关系的受苦,爱情上瘾者总是坚决表明自己无法容忍的态度,而想要分手,但往往她们会逐渐增加容忍度,到最后所有的事情似都变得能够忍受,但忍受的同时,她们也会自责为何会让他人如此伤害自己,更抱怨亲密爱人如此的对待,于是她们不断的想分手,却依然是停在原地不动。矛盾的情绪充斥在这样的过程中,理性上认为要分手,但情感上却难分难舍;告诉自己不需要亲密爱人,却又不得不依靠亲密爱人;无法接受自己的脆弱,期待自己独立,却又为自己的坚强觉得可怜;不敢为自己要求,但又生气亲密爱人的无动于衷。因此,为自己做决定就变成相当困难的事。
;p%o/V$Xg0心理学空间8}H$X"[h Q ]ML
心理学空间;Y__kYU
二、爱情上瘾的形成背景心理学空间i1u;uLe2}#t

"K x~+YR7]S[0对于这部份我在实务工作上的经验是不一致的,有时当事人觉得她在原生家庭成长的很快乐,在她的各层面我们不容易找到委屈很深之处,有时的确原生家庭的经验非常影响着当事人的爱情型态。Feeney & Noller ( 1990 ) 依据婴儿时期与主要照顾者所形成的依附型态( attachment style),来预测成人时期的情感类型,发现依附型态为焦虑-矛盾者(anxious-ambivalent)与爱情上瘾量表间有显著的相关。而焦虑- 矛盾依附型态通常是由于婴儿感受不到主要照顾者足够的支持与关怀,常处于被忽略的状态所产生的。Lev(1994)针对96 位女性所做的研究亦证实了焦虑-矛盾依附型态与爱情上瘾之间的关系。除却研究的证实,Peele(1975)、Norwood(1985)、Mellody(1992)与Simon(1982)、Schaef(1989)、Peabody(1988)也在其临床经验中看见爱情上瘾者的小时经验,他们认为爱情上瘾者的形成因素有:心理学空间 V |&d wGJ5Hpi-D2A

1lhFW{4KK0(一) 孩童时期的被虐待与忽视:
gRug2Q:~o0由于小时经验,使得爱情上瘾者无法相信与接受照顾,但内在的空虚却驱使他们不断的寻找亲密的感觉,希望「完美的关系」能给予无条件的爱,以弥补所受到的被拋弃的伤害,与未得到足够照顾的生气与羞愧。不幸的是,他们终将无法在亲密爱人身上寻得自我失落的部份,因此,逐渐演变成过度的追寻关系。并且当他们愈企图借着关系来逃避小时的恐惧,也就愈远离来自自我内在真实的爱。
|/F'MB~)e Hq0心理学空间k/i"Q6T`@?
(二) 生命中最初的三角关系混淆:心理学空间(N~q8C8H
健全的家庭,夫妻次系统与亲子次系统是界限清楚的,但对于爱情上瘾者,她可能介入了父母的婚姻系统,成为父亲的代理妻子,照顾父亲的情感需求,在家庭中和父亲的地位旗鼓相当。在此同时她也就失去了与母亲的情感连结,Haward Halpern(引自Peabody,1988)指出爱情上瘾者通常具有与母亲依赖联结提早中断的「感情饥渴」,此感情饥渴的不胜负荷会使孩子产生强烈的与人联系的需要,因此长大之后,爱情上瘾者便会紧紧抓住一份爱的关系,以确保自己的生存。在此种状态之下,身为一个孩子,但并未享有孩子应该有的被双亲照顾的权利,她被期许成为一个大人,她也就假装自己是个成熟的大人,慢慢习惯丢弃自己的情感需求,却也在照顾父亲、牺牲自己、承担责任的过程中获得了父亲的肯定,肯定使她自痛苦中解脱,于是她需要照顾男人,那使她能获得自我的价值。
RUApi-e0心理学空间A1|tI/CJ:D VzU
(三) 未得到足够的爱的滋润:心理学空间q6N#VS&qD!d7SUK
爱情上瘾者常生长在功能不良的家庭,父母可能具有暴力或在情感上忽视她们,在缺乏爱的滋润下成长,她们可能具有灰姑娘情结(Cinderela complex),认为若有一如王子的男人出现,便可带她脱离这可怕悲惨的家庭,拥有这份关系她将被足够的照顾,生活也会充满幸福,于是那看似体贴温柔的男子,往往吸引她们快速的坠入情网,但重建童年的不幸的渴求,却又捉弄似的让他们常被类似父母无能付出的人吸引,所以看似热情实则冷漠的王子,让她们付出所有的心力,欲改造成为理想的男友。她们不能松手,一放手就意谓她必须接受父母未好好照顾自己,而不是自己不好的真相。心理学空间qtyMi l
心理学空间,r4~4J O0b,L#Oh C
(四) 社会文化对爱的宣传:心理学空间o L/Oi/V"Z`
在许多的情歌、小说、电影、连续剧之中,皆露着某些讯息:爱情与痛苦是一体两面的,受苦愈深表示爱的愈浓;因为爱他,所以要舍弃自己,为他负责;爱人走了,我便毫无价值;大起大落的情绪,戏剧般的起伏,意谓二人爱的坚定。这些对爱的迷思,再加上文化中男女刻板角色的界定,所谓女人要被男人拯救;鼓励男孩贬低女孩,尊崇男性;男人要像一个大树一样被女人依靠,女人则要体贴温柔照顾他的个人需要。Anne Wilson Schaef(1989)更指出整个社会结构是为异性恋而设的,形成对单身者巨大的压力, Susan Peabody(1988)则说明女性单身更容易引发极大的焦虑与恐惧。这些都促使爱情上瘾者永远寻觅一个能给他幸福快乐的情感伴侣,并且为这幸福努力不懈,愿意承受极大的痛苦。
.n(rC d#\ a1x0心理学空间 h|2WKy Y0z2A&_
(五) 同辈排斥冷落:
7F,Duo[ j+jFcp0这特别是Susan Peabody(1988)所提出的概念,她认为成长过程中曾经做过「壁花」、「局外人」的女孩,并受到同辈的排斥和冷落,会产生自卑,与缺乏安全感,而急于期望别人的接受。这些孩子可能来自功能不良的家庭,也可能生长于普通家庭,同辈的排斥与冷落,让她们遭受打击。在研究者的经验中,也的确有这样的女孩,总是被视为红娘,而觉得自己吸引力不够,自己欣赏的男生一定看不上自己,所以若有人追求,无论己身心意如何,都倾向接受, 并且付出自己维系感情。心理学空间Ft9t6Wo&yH

%^*gg l b~H0     依据研究准则,我个别深入访谈了四位女性,这四位女性成为研究参与者,是经过二阶段的确认,第一阶段是愿意填写「爱情上瘾量表」者(此量表是由Lev (1994)参照Feeney & Noller(1991)所编制的,并取得Feeney 的授权。),量表回收之后,我便依据Lev(1994)的筛选原则初步筛选出有爱情上瘾特征者。第二阶段则个别进行电话拜访,一方面进行研究的说明,了解对方参与研究的意愿,另一方面则再次确认对方的爱情关系是否是我想寻找的参与对象。最后这四位女性研究参与者,她们之所以愿意参与研究,接受访谈,主要是想要藉此整理自己,找寻在关系中的新位置,或是有个可以诉说的管道,以纾解内心的情感。其基本资料如下:心理学空间 G0cf\#e0]+H s"k2d
表一心理学空间8X%{/IXm A"\g0J4@
受访者的基本资料
i xy0N`,l0姓名   年龄    教育程度   婚姻状态                       关系维系时间    心理学空间2tI!Zl?~3FN
小如    26      大学        未婚                             2 年          
/d [,G\p0古玉    37      专科        离婚                             8 年       心理学空间3t_.EsR&J-c4p
白雪    43      专科        离婚(仍维持婚姻形式)           20年
6C_9sH,n(P;f0碧琴    58      高中        离婚(仍等待与前夫复合)         25年       
y6i BHoyH6c0
s:N0RSq3}V0研究结果与讨论心理学空间*e9v;DSC/S(OUu/s
依据Polkinghorne(1995)的叙说式的叙说研究的进行准则,整理出四位参与研究者的爱情故事,故事以第一人称呈现,所有的文字描述皆是出自研究参与者在访谈过程中的语言,研究者的工作是编排故事呈现的顺序,以及为每一段描述设定主题。在故事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见每一位参与者对于爱情的态度,与她
8G2f5P,D \,`0在爱情中的作为,以及这些态度与作为如何构筑了她所经历的生活。碍于篇幅, 完整的故事文本,请参阅原本之研究报告(备注-------暂时未能查到原本研究报告),以下则简单表列她们的爱情关系。心理学空间i(]8O$nf/c
心理学空间:TG\ G2R7u

'Du-j"M*D C:Y&t}$sB0     表二 「爱情上瘾」之爱情关系概况表

"S RZF8W"D"Os0
 爱情状态:爱情中的生活面貌:经营爱情的内在动力社会文化传递的两性与爱情关系的价值与信念
小如1.各种方式促使男友改变成为自己所期待的样子;心理学空间*]wOc'E[)R|*G2B
2.陷入与男友、男友的母亲所形成的三角关系里;
1.除了上班之外,所有时间力气几乎都花在爱情上。
n@TX-[+}02.与家人、朋友少连络。
1.期待被拯救,可以过轻松、快乐、不辛苦的日子。
y?\C!@!O'n02.渴望被支持、被爱。心理学空间?LXr;y8Ez
3.相信努力会带来改变。
孝道文化下的强母—顺儿的亲子关系
古玉1.先生施暴心理学空间x4D%mDp)V)E
2.先生外遇
1.笼中鸟,被绑在先生的事业里。心理学空间4nG[ b n0PT4[
2.完全顺从先生。
1.想要有个自己期望的家庭。心理学空间ZZ.EC DJu
2.渴望被关注、被爱。
i\5uG8t&Zd03.不自主的照顾生命挫折的男人。
1.处女情结。
/B+r-?1D*h02.离婚卷标。
)g @r xz4HU,f03.性别角色。心理学空间[ i XU+e _%Q#pa
4.男性的暴力与女性行为的关连。
白雪1.先生外遇
l,df;OM @(~S;w02.自己外遇
1.家庭主妇。
CM'u7Td!y02.忙于照顾先生的事业、家庭与婚生子女。
1.不甘愿自己的奋斗成空。心理学空间5n1FF3XeE7v
2.渴求被爱。
Dd C.DE2\5pM#?"s'V03.渴望依靠。
1.处女情结。心理学空间`:V,u?5F
2.妻子走入家庭就要全心辅佐先生,为先生扛下家庭重担;
碧琴1.相敬如宾
7H Y(U"}2~o S)O'k02.先生外遇
,| fH^})` R03.自己外遇
家庭主妇1.渴望依靠。心理学空间w t7U(A:m!HQk
2.渴望被爱。
许诺的爱
一、「爱情上瘾」的爱情形态

}?"n7X0G'[DD:U0(一)爱情是安身立命的基础  
w&rg"RO0这四个女人虽然展现了不同的爱情事件与风貌,但生活却是一致的,都将焦点放在爱情伴侣身上,为爱情伴侣付出所有,生活是以爱情伴侣为核心的运作着。这四个女人的生活很单纯,结了婚的要不就是在家伺候公婆,带小孩,做家庭主妇,要不就是照顾老公的事业,没结婚的,则是花相当多的时间谈恋爱。生活中属于自己势力范围的事,其实着墨不多,亦即投注相当多的心力在关系的经营与维持上。所以,依恋爱情关系的女人的生活重心是环绕着与爱情伴侣建立的关系来运作的。因着此基调,形成她们经营爱情关系的内在动力为:
:l,Auf0O$H01.相信爱情伴侣可以带来生活的快乐与安定,因此体谅爱情伴侣,对其拥有无限的期望心理学空间j-YxWj
由于爱情的开始是来自于爱情伴侣对自己的宠爱、关注,因此尝到了爱情带来的光亮、快乐与幸福的滋味,这让她们渴望依靠身边的男人,相信这个男人会带领她们脱离原有的生活,并且进入一个全新的、温暖的家。因着这个相信,她们便把责任放在自己身上,认为在关系里,自己若是去了解,去体谅,去改变,很可能会促使爱情伴侣的改变,而真正发展一份自己想要的爱情关系。只要自己够坚持,总有一天,美丽的生活会到来,对方会因着时间及他们的努力而有所改变。心理学空间3jp,c:I)nm&G

x2R7\bTo7P02.对亲密伴侣的高度体谅与付出,因此选择改变关系,选择适应,没有选择更换男人:
wa,oIBw)kB0依恋爱情关系的女人就像穿了一双看起来很美丽的鞋子,却是太小了,紧紧压迫着双脚,忍受不住脱下来,不死心地又想穿上它,几次翻腾,只好摆放在鞋柜里,却又不时的拿出试穿,想着有一天一定能穿上它,就是不愿有着送人的念头。她们理性上知道这段爱情,对她来说是痛苦的折磨,却怎样也割舍不下曾感受过的幸福。总是无法真正的行动,分手很孤单,不分手很折磨,于是生活充满矛盾,游疑于矛盾之中,想要离开矛盾,却又在矛盾之中生活,时而幸福、时而痛苦,日子就在这样的反复中度过。因着不知道如何行动或者是无法行动,都让他们想尽办法在关系中生存。于是可以去谘商,可以去了解关系,可以去体会爱情伴侣的立场,可以努力的调整自己的行为与做法,也可以外遇,这一切作为无形之中扩大了对于关系的适应能力,坚守爱情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结果。
}2H$laB,h{DS03.自我生涯的茫然,认为爱情关系是出路与依靠:
*h-N&\ kIn5U0她们都不知道未来在哪里,她们都茫然于自己的生活。不知道自己能往哪里去?有一个人,一份关系在身边,总还知道自己要做的是什么,能做的是什么。所以又回头拾起对爱情伴侣的期望,努力的改变这份关系朝自己想要的目标前进,结果衍生出重复的循环,愈将期望放在对方身上,愈是努力去负责任的调整与改变,愈是感到辛苦与挫折,愈不知道未来何去何从,又会想起曾有的幸福与快乐,又重新再去追求爱情伴侣的满足期待。因此,改变爱情关系便成为生活中很重要的生活目标了。
.U x4NG {0
x.UWr!C0N04.离合的矛盾与等待幸福是生活的基调:心理学空间){a~v q8q
这四个女人在爱情中努力追寻的,就是她们都相信爱情伴侣可以为她们带来生活的快乐与安定,因此对于爱情伴侣拥有无限的期望。这也就形成了她们的生活面貌是以爱情伴侣为圆心的状态。只是当期望无法实现时,要如何抉择与取舍,便形成了这四个女人共同的经验—因为难舍对亲密伴侣的情感与曾有的幸福,却又不能接受关系中不符期待之处,因而处于矛盾之中,无法行动,日子便在矛盾之中度过,等待关系改变成为唯一的语言。想要放弃,却难以放弃;想要采取行动,却举步艰难,成为生活的基调。
"EOc2qN Y'yH)S+_'_0离合冲突与等待改变是生活中二个重要的议题。
Ar"d)]q}S0心理学空间5uTz&D,W I%j
(二)爱情关系隐藏社会文化价值与信念  心理学空间RhIe*j'X;t

JL7yqi'^+|0N A&N3b6I8Z0在这四个女人经营爱情关系的过程中,都面临了一些社会文化的议题,更甚者,这些议题与心理运作相互融合,更加深爱情关系的复杂,及牵制个人的行动力。在她们的爱情故事中,我看见的社会文化的价值影响是:心理学空间#X"Xf~x~0B

R h||/MJT%u01.爱情敌不过乖儿子对寡母的顺从:心理学空间%}7|z G'I,|Q
相较于美国的「一夫一妻」的家庭主轴,中国社会呈现的是以「父—子」关系作为主轴,在母子关系上,母亲通常是关爱与温暖的。在传统的中国家庭内,其关系的优先顺序也通常是辈份关系,年龄次之,性别关系为第三。虽然历经时代改变,一夫一妻的联结力加强,但仍有文化的力量牵动着人们对于关系的一些制约的反应,如:许多的故事与大众传播媒体对于寡母与媳妇争取儿子与先生的描绘,让人们产生许多预期的反应。(孔祥明,1999)小如,一位接受西方思潮熏陶的女人,相信母子分化的概念,却遇见了孤儿寡母形成的强母顺儿形态,她想的不是离开而是教育这个男人什么是长大。于是她企图藉由所阅读的西方助人专业的书籍中之观点,如母子分化与切断脐带长大成人等思想来感化她男友,却怎样也敌不过中国文化几千年来根深蒂固的「孝道」力量。冲突于焉产生,不愿放弃爱情,也不愿接受性别关系区居于辈份关系之后,于是,努力的改变男友,却不可得,一切陷入了僵局。
1\,X-iqk0心理学空间tT(l0?0| XxT*C^
2.性别文化:
+]rfp ^6q0在这四个女人的故事里,很清楚的看见性别文化的运作。在传统的性别意识下,家庭中男人的地位总是比女人高,无论女人多想发展自己的生命,都必须依附在男人身上过生活。而女人也理所当然的等待着被照顾,被呵护,甚至于被拯救,只要男人功成名就,那一切的牺牲也就值得,女人是要以夫为贵的,男人将成为终身依靠者。所以,女人在家庭中的角色便是相夫教子,让男人毫无后顾之忧的为事业奋斗。因着如此的性别角色,也促使女性的社会资源缺乏,所以古玉害怕单亲离婚妇女的卷标眼光,而不敢离开;白雪恐惧单亲妈妈的沉重经济负担,所以不愿离开,无形之中,性别文化成了箝制女性自主发展的工具。另外,我们也在古玉与白雪的故事中看见性与婚姻合一的从一而终的性爱观,对其坚持爱情关系的影响。心理学空间4L2l6K^-d
心理学空间wN-[hr @3f
3.重视安定的许诺之爱:心理学空间#N5D'U.R;^+q
中国两性关系的结合,到了周朝礼教开始推行之后,两个原本互不认识的人,靠的不是任何关系着相互吸引的个人性条件,而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接触。既无初始自主性的相互吸引,自然没有酝酿亲密关系的相互自我揭露阶段,婚嫁仪式之后,就直接进入承诺的结局。以Sternberg(1987)三角理论所归类的八种两性关系类型,有二种在中国传统社会特别的突出,一是由媒妁制度所造成的虚爱类型:这种类型既没有相知相惜的深度揭露亲密情愫,也没有性吸引力的情欲,但却有白首偕老的稳定承诺。另一种则是情欲很高,但亲密度不高,而承诺度却很低的欲恋。(引自李美枝,1997,8 页)碧琴与前夫的情感似乎就是属于虚爱,碧琴始终弄不懂先生何以会喜欢一个可能在风月场所中打滚过的女人,却忽略了她与前夫关系中亲密与热情的部份。碧琴是认真的想要面对婚姻的失败,并且从其中获得学习与成长的经验,所以当她重新去整理与前夫之间的关系时,她发现了内在接触的重要性。但是这个发现并没有应用在实际的相处上,因而即使碧琴不断的等待先生,想要与先生重新复合,两人的相处依旧是不太触及内在的感受,两人倾向避开重要的话题。这样无法真正的对话,不仅无法让碧琴心中纠结的情绪获得释放,也让碧琴与前夫的关系陷入僵局。这些文化力量牵制使得她们在关系受挫时,无法断然的选择放弃,于是便陷入执着于期望与执着于关系的无法动弹之境。

{h4A)op}7Y0二、研究视框的转变:

"nU7D+G4CX/F\{0心理学空间)Ph8w*?@{F*O
为爱情关系投入许多是「依恋爱情关系」,而非「爱情上瘾」爱情上瘾一词的出现,是因为感觉个体贪恋爱情的状态就与贪恋药物的状态是一样的,爱情被视为纾解个人内在紧张状态的药物。这个观点并非空穴来风,它与成瘾概念是紧密连结的。关于成瘾的概念,其实也不断地随着哲学思潮的变化,出现了不同的眼光,它也从初始的疾病模式、适应模式、生理心理模式,发展到最近的社会建构模式(Lev,1994)。
,C/x7Do3X0若就成瘾模式的不同观点来观看爱情上瘾,则会发现爱情上瘾的概念的确也跟随着成瘾模式而有所变化。就疾病模式而言,爱情上瘾就像是Fisher,H.E. (1994)在其爱欲一书中,所提及精神学家Liebowitz&Klein 及Sabelli 所做的研究,认为因爱而致遍体鳞伤的病人其实缺少的不是爱情,缺少的其实是PEA,因此,他们为病情严重的病人施以「抑制MAO」治疗, 发现MAO 减少,PEA 充足,则病人不必再像过去以狂激多灾的恋情来获取兴奋的感觉。这个观点认为爱情上瘾主要是来自生理遗传的因素,将爱情上瘾者视为身体有病。就适应模式而言,目前所见有关爱情上瘾的文献多集中在此观点,认为爱情上瘾者是由于小时成长经验的受忽略及未享有足够的爱,而将爱情视为满足的重要且唯一来源。而生理心理模式,则认为爱情上瘾是逐渐发展演变成在生理与心理上的强迫性依赖与需要爱情。目前为止,最后发展出的社会建构模式,则不再将爱情上瘾的原罪置于个体身上,而是认为社会文化对于爱情上瘾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心理学空间+G&?L\W%zj1UE
心理学空间e9Qa? _
心理学空间5~I"[ M PR3j"[
由以上的爱情上瘾各模式的观点与研究结果相对照之:就疾病与生理心理模式之观点观看「爱情上瘾」,可以发现其背后所隐含的基本哲学观集中在瘾的病态,瘾是不好的,瘾具有强迫性,瘾含有生理基因遗传作用,瘾是个人内在心理状态的投射,这些充满负面能量意涵的形容,其实伤害了在爱情关系中努力经营的这群人们。由研究结果观之,虽然她们的关系似乎是陷入了僵局,没有出路,但她们之所以在关系中如此胶着,所呈现的并不如疾病模式所言,有着生理上的问题;也不像生理心理模式所说有着生理与心理上的强迫性病态,因此,这二种模式对于爱情上瘾的负向意涵,在研究结果中被打破。心理学空间y"h9r%ae ^m
再则就适应模式的观点所言,爱情上瘾全然是由于小时经验让其长大成人后,一心一意的只想追寻爱情,深切渴望从关系中获得生存的喜悦,本研究的研究结果也发现,这四个女人之所以会在关系中具有高度适应力,的确有来自原生家庭的成长经验造成的心理匮乏,但是同时我也发现除了个人成长所引发的内在心理因素之外,也有来自于社会文化传递的信念与价值,与生活环境中社会资源缺乏的影响,这个发现也正与刘惠琴(1996)的说法不谋而合,她指出适应模式陷入了「改变」的迷思,认为将女性的一些问题视为是个人的问题,其实是忽略了女性所产生的问题可能是女性内化了不合理的角色要求所致。因此,我不否认适应模式提及将爱情当作生活失落的心理适应机转的概念,但是它太过度强调个体自身必须为一切负起责任,承担改变的辛苦,则忽略了社会文化对于个体产生的强制牵动力量。于是,社会建构模式的出现,的确大大的抒发了无论是疾病模式或生理心理模式与适应模式对个体形成的强大压制力。
1t Ox2i5V1xXR0心理学空间/|MM)C&g7\7?u:L
于是,跟随研究结果,我拒绝再度使用隐含负面的、病态的及要个体负全责的「爱情上瘾」的名词来形容这群女人。而企图采用与本研究的后结构主义的思考典范一致之丰厚的、去除物化、以及蕴含社会脉络的观点,来形容她们,企图打破对于在爱情关系中投入许多的人的负面卷标,不希望她们被「物化」成简单的类型,同时,也希望能展现她们在关系中投入许多的丰富面貌,藉以理解何以她们会形成这样的一份关系,形成的过程中又蕴含着怎样的社会脉络。
9BC.wC[-dt(M0心理学空间 d7P0Yjl&[4e0\
因此,我采用「依恋爱情关系」来替代「爱情上瘾」的说法。「依恋爱情关系」意味着想要依附关系,与恋恋不舍被爱的记忆,被爱是全人类共有的渴望,它不蕴含任何负面的意义,「依恋」二字则清楚的显现她们所面临的处境,至于为何会依恋爱情关系,则反映了背后所含括的丰富的心理与社会因素。
D6Hz$eYB$e0
c:o(Z5L~,K0综合上述,依恋爱情关系不仅仅是个人童年经验所遗留的内在需求的展现,它也无意识的被社会文化的力量所牵动着。就如Sternberg(刁筱华译,1999,78 页)在「爱,是一个故事」一书中所说:「尽管我们创造我们自己的故事,但我们是在文化规范的脉络里创造的。」心理学空间4OiKb-J7y'Z$l

三、「依恋爱情关系的女人」的关系发展历程呈现阶段性心理学空间Rr/y c)c.ab r.X a

心理学空间&vB5|M `x%R\L2e
心理学空间1v#D8M*_I j-r
依据本研究四个女人的故事文本,可发现她们在关系中发展的历程具有阶段性,虽然各阶段发展的内容与影响的社会文化不尽相同,但阶段的发展却是共同的。以下将呈现关系发展的阶段性,并加以说明。至于四个女人别的发展历程,则请参阅原本之研究报告。这样的关系历程的发展也正符合du Preez(1991)所言;「叙说研究的目的不只是产生一个观察的复制品,更必须以有趣与解释性的方式将不连续的数据元素组合成一个动态的架构。」(引自Polkinghorne,1995,20 页)
d"I+mP up7K1n0v4w0
-J'l9|O Yr6Rk0(一) 进入爱情关系的阶段:心理学空间 j/HI&Qg ]

9QtIP+RYItq(P0一开始是感觉爱意的产生,接着进入关系,在关系的初期则会经历一段和谐时期。
M^k"l4U wqq]6]#l8X0心理学空间fV N:Y?? p.Y
(二) 努力因应的阶段:心理学空间7|A{ M]8Yz
后来爱情关系产生不平衡的现象,为了促使关系回复平稳,能符合自己的期待,这四位女人都尽心尽力用他们所能想到的方式来改善关系,在努力过后,发现依然不能让关系成为自己所期待的关系之后,离开的意念便浮现心头。在这努力的过程中,不同的因应方式会被这四位女人使用:心理学空间VYy1A/Iy;x&[R

-t"O\_!o [_g z01. 努力改变亲密伴侣:
J*Z)Lt&bSer0认为亲密伴侣的行为造成关系的不平衡,因而努力的要去改变与调整亲密伴侣的行为。心理学空间WL7y0bG;Y C-fh+p
2. 调整自己的期待与作为:
j{+X*O3AP0会去衡量自己的作为对关系造成的影响,并且依据评估的结果,来改变自己的期待、想法与做法。
zWn)]$g;C|a;rM Q03. 向外寻求情绪的平衡:心理学空间? MxxQeu M
会使用二种方式:心理学空间&F}N-F(D5{
A. 寻求谘商协助:
`i!xq f9G)vt }0一方面获得情绪的支持,另一方面则是期望能让亲密伴侣意识到问题,而能进一步的改变与解决。
5LKgf{ p0B. 外遇:心理学空间9pn(KO\)G"ae$das
藉由与另一人的情感连结,来降低对于亲密伴侣的要求, 并转移注意力与获得情绪的纾解与安慰。
8@(Mg8TtIo0
&to7S6U3\\T0(三) 动态循环阶段:
~-mZcw:r0在发现与期待不符,产生因应方式的阶段里,她们会因着不同的影响因素,应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来改变关系、亲密伴侣或是自己,目的便是希望关系能有所改善,朝向自己的目标前进。在这段过程中,其生活是在僵局与平衡之间摆荡着,对她们来说日子不是永远都令人窒息,学会维持关系平衡的适应能力,让人可以松一口气。只有想到关系不如期待时,胸口才束紧似的纠结起来,等找到了平衡点,就又好了。于是日子就是陷入僵局—找到平衡这样的过着。心理学空间WFq`A&V3Uwc8O3\

+S"O2bk^.Xj*a0(四) 想要或形式上采取离开关系的行为阶段:心理学空间*W|'}*@X9v
经过因应阶段方式的努力,会得到二种结果,一是爱情关系仍不符合期待,另一是扩大对爱情关系的适应力,即虽然对关系不满意,但是在努力调整关系的过程中,其实已发展出更多的在关系中的生存策略。虽然,在这过程中,依恋爱情关系的女人,被迫发展出许多生存策略,但是对关系的不满意却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此时,她们将不再选择努力因应,而是倾向结束关系。于是谈恋爱的想要分手,结婚的想要离婚,而他们也真的去实现离开的意念,但矛盾的是都形成形式的分开与实质的难以分离,即谈恋爱的呈现分分合合的形态,而结婚的都办了离婚手续,却依旧同居或是维持离婚前的婚姻生活形态,最后展现的是依然停留在原有的关系之中。心理学空间-o l J4{*`}J6RwS

9M^2V(]"d0心理学空间 LwKF5a
(五) 依恋爱情关系的阶段:心理学空间#x%C6[DbER7z |]
仍然停留在关系之中,便开展了依恋爱情关系的形态,可区分为三种:
5U9~-~8?3H&bhO{B:I7u01. 离合的矛盾冲突:
|7REy1k0指的是对关系仍留有期盼,觉得想再试试,或许状态可能改变。这样对关系一直抱有期盼,很容易陷入希望与失望的循环之中,有时乐观的盼望关系会改善,当发现关系仍是持续时,便会被失望情绪所笼罩,此时可能重拾乐观的盼望,也可能转换其它原因的思考,结果仍是继续留在关系里,希望与失望会一直循环。心理学空间'W0t`X GvD8l
2. 维持得失之间的平衡:心理学空间 ^ PL4^g
这是基于现实的考量,有些实际上的因素,让人不敢擅自离开关系。因着现实的考量,思考风险之后的决定,她可能是在衡量过所有因素之后,做出对目前状况来说是最适合的反应。她不仅仅只是贪恋爱情关系可能有的美好,依恋在关系里,也是经过实际生活因素的思考。心理学空间LG0D0]Ke:g
3. 暂时安身的心理策略:心理学空间 _[] aDY
这是一种使用的策略,想先暂留关系里,等到预备好自己时,再离开关系,将依恋关系视为一种策略的女人,看来是较有自我的能量,因为已经开始思索要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但是这样也最容易培养出对关系具有高度适应的能力,因为,将关系视为一种暂时的跳板,所以对关系的要求便不似之前那样的多,若是再加上将能量分散到其它的自我事务上,与关系可能还有一些让人觉得美好部分的配合,反而让人在无意识的状态下,更能去适应现有的关系。这些形态,可能同时存在,若是同时兼具几种形态,所形成的心理纠结与冲突,便可能愈复杂与混乱。

n V.V.k }J0结论

*A ~ X,z~&])\7r0本研究以「依恋爱情关系」替代「爱情上瘾」一词,因为研究结果破除「爱情上瘾」隐含的医疗卷标,跳脱个体是否有病的观点,而将方向指向心理与社会的互动结果。
$W2eo-J A"_%a4O0「依恋爱情关系」是多重因子的动态平衡,任何一个人选择依恋关系,并非是单纯的原生家庭的成长因素,也不独独只是社会文化下的产物。每一个个体都展现了其独特性,及人类心智思考的复杂度,使依恋爱情关系成为了一个动态平衡的历程。心理学空间6SQ;AWG? N0o

3G%~,DXu`t0依恋爱情关系的女人在心理需求上与一般女人并无差异,她们与其它女人最大的不同在于他们持续爱情关系的意愿与时间,一般人当发现爱情关系已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并且让自己过的辛苦时,会决定放弃关系,而她们即使采取行动离开关系,也会因着曾经与亲密伴侣共度日子的爱意,以及现实环境的考量,而形成形式分离与实质并未分离的矛盾,继续留在关系里,且呈现出不同的关系形态。所以,依恋关系的女人是在关系里寻找与自己期待相符的部分,她总是愿意给予关系很多的机会,这便形成了她们的独特之处-在关系里进行平衡的游戏。
zT2s3P_O)cV0依据研究结果,本研究提出在谘商实务上须具有的治疗信念:
cS;n]&L8e.Fk-}wl6C*B01.文化.社会环境视野的建立;
sIG/h r!LX02.谘商师须觉察自我治疗知识的建构与位置;心理学空间G5]qF"FSHa
3.找寻谘商师与当事人结盟的对抗点;心理学空间8BT N dv0~G
4.着重情绪经验的理解与接纳;
`T,IW^GJ05.自我能量的复原,抓回自己的掌控权是改变的基础;心理学空间:Z@lKd5w0dS+B&s
6.相信自己值得过好日子,放下家庭经验,是向前走的.

5oP[?WZhE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爱情 依恋 女人
«朱伟珏:爱与亲密关系:一种社会学的解读 爱情婚姻
《爱情婚姻》
爱的五种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