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颗心都有病

> 每颗心都有病

林一芳
新世界出版社 2011-10
9787510423987
28.00

文摘

困咒一:亲人之间常常以暴制暴

在我们的眼里,亲情总是温暖的,它有无上的暖色,甚至散发着太阳的光辉,以至于令人无法想象甚至刻意不去直面其冷漠的一面。

翻看手头的资料,找到曾经接手过的这样一个案例:

17岁的少年uY想从高高的楼上跳下,只因为父母永无休止的指责和批评。幸好父母及时察觉并发现了留下的遗书,悲剧才没有发生。

在遗书中,uY写满了自己对这个家的痛恨,对父母的指责和怨言,还有自己对死亡解脱的渴望。遗书让这对父母一夜之间白了头发,拿着写满了怨恨的遗书,夜不能寐,心如刀割。在朋友的推荐下,这家人一起来到我这里。

到底是什么样的仇恨,让这个儿子居然可以如此漠然,宁愿用死亡留给父母永世的伤痛?又到底是何种深切的内心苦痛,让17岁的花季男孩宁愿选择毁灭,也不愿多活一天?

uY在遗书中写道:“因为这些所谓的亲人,给予我的压力太多,让我找不到生存的快乐。他们伤害了我!我不快乐,不开心,不知道活着有什么意思!”

在咨询室里,UY说因为长年受到父母的严厉管教,做错了事大多是责骂,动辄遭受拳打脚踢,关在黑屋子里,久而久之,他自卑到了极点,对自己失望透顶。在学校里交朋友很少,因为他觉得自己很笨,不够聪明,不会有人与自己交往。成绩本来就不好,在学校里老师也不喜欢。在他眼里,每个人都那么讨厌自己,那么鄙视自己。

UY说,如果可以死的话,就不用拖累父母,也不会再让父母拿自己出气,这对双方都是一个解脱,更重要的是以此报复父母,折磨父母。

这种想法听起来简直匪夷所思,让人禁不住想问:为何亲情会成为一种双向暴力?

在uY选择要自杀的一刹那间,他其实已经失去了自我控制的能力。拿简单的话来说,就是他已经不是真正的自己了。为什么这么说呢?拿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来解读,人有三个“我”,一个是本我,一个是自我,另一个是超我。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一个人凭借理智和意志力,即便遇到伤害也能够做出忍耐,不至于和人马上起冲突,那就是他用“超我”来控制了“本我”。而事实上在他的“本我”心理中——如果将其中的一些想法像放电视一样公之于众的话,会叫人大吃一惊的——他也想过痛打对方一顿,甚至要对方以死来弥补自己受到的伤害。

从弗氏的角度来分析人格,人类生存的这三种形态,从本质上来说,本我其实无所谓丑恶,因为它来自本能的自己。出于对自我的保护,人类的私心自古有之,然而通过不断修炼,心灵是可以获得提升,变得越来越纯粹的。所以我们的社会中有了心理治疗师,有了各种流派和学术的融合,有了各种不同心灵交流的模式,目的就是为了让人类的身心获得健康自足的发展,而在这种探索之下,我们超越“本我”寻找“真我”,在心灵的净化中寻找真快乐。

对于uY这样失去了心灵调节能力的人来说,在童年时期还不能理解父母的苦心,但随着独立意识和尊严的成长,他内心的仇恨犹如小草悄悄地萌芽。而父母所施加的那种暴力,也恰如星星燎原,在他的内心熊熊燃烧起来。他从父母的暴力中,学会了使用暴力,他从别人的眼睛里看到的仇恨,成为他的仇恨积聚并且燃烧的导火索。这就像是游戏中的点券,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欲望就会变得越来越强烈,促动暴力事件的发生。

其实像uY这样,内心里一直想要报复父母,让父母痛苦一辈子的人,在我手头的案例中不在少数。当中的一些来访者,其实他们内心的阴影并不在于外界的影响,经过催眠之后发现,他们痛苦的因由完全在于对亲情的纠结。亲人之间的不能理解,亲人的过分独断和专制,或者亲人对个人尊严的漠视和心灵的鄙夷,导致了个体人格的畸变。还有一个少年来访者自诉对父母痛恨到了极点,好多次都想拿刀砍了他们。他说:“其实他们口口声声说爱我,而事实上也无非是要我听命于他们,满足他们的心理欲望而已。”仔细想想,其实男孩说的没错。亲情有时候的确也是一种伤害。因为在它的庇护之下,我们忽略了对彼此的接纳和尊重,忽略了心灵共同成长的交流和沟通,取而代之的是迫于亲情压力之下的桎梏和伤害。这样的亲情,与其说是亲情,倒不如说是一种戴着温情面具的暴力。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