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书籍 » 路西法效应

定价 ¥48.00

路西法效应

  一批彼此并不相识的年轻人——身心健康、情绪稳定的大学生,走进了“斯坦福监狱”。他们并没有犯罪,只是受募到“监狱”——斯坦福大学的一个精心布置的地下室,接受一项试验。大学生们被随机地分为“狱卒”和“犯人”,然后开始了为期两周的试验。然而,试验仅仅进行了一周,原本单纯的大学生,已变成了残暴的狱卒和崩溃的犯人,试验不得不终止了。受试者强烈感受到角色规范的影响,使作者得以深度剖析复杂的人性,透析“情境力量”对个人行为的影响,并分析造成监狱虐囚和种族屠杀的情境影响。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社会角色剧本的规范与约束,会不会使我们像上帝最钟爱的天使路西法那样不知不觉中对他人做出难以置信的事,从而堕落成为魔鬼?我们如何抗拒情境影响力?作为心理学教授的作者也对此进行了研究,并做出了极有说服力的分析。

在哪儿买《路西法效应》.....

卓越网:40.80  节省7.20
当当网:40.80  节省7.20

作 者: [美] 菲利普·津巴多 译者: 孙佩妏  / 陈雅馨
出版社:三联书店2010-3
ISBN:9787108033109
丛 书:新知文库
定 价:48.00

原版链接:The Lucifer Effect

查看目录

序言

  我很想说,写这本书就像一个爱的奉献,但在费时两年才完成的分秒过程中,感受却并非如此。不断重看“斯坦福监狱实验”(StanfordPrison Experiment)录像带、一再重读他们准备的资料,对我而言无疑都是情感的折磨。时间已模糊了我的记忆:那些狱卒的恶行恶状,犯人们所受的痛苦折磨,以及我消极容忍虐行继续的罪行——姑息的罪恶。
  我甚至也忘记此书的前半部分起笔于三十年前,是和另一家出版社签约合作,但在开始动笔之后我很快便放弃了;虽然当时的我十分贴近事实,但却还没有再经历一次这些体验的准备。很庆幸我并没有将它束之高阁,并且强迫自己重拾笔墨,因为现在时机成熟了。如今我更有智慧、能以更成熟的观点切入,完成这项困难的任务。此外,阿布格莱布监狱(Abu Ghraib Prison)虐囚案与斯坦福监狱事件的相似性,正好提供一个机会,印证了监狱实验的效度,并清楚地揭示心理动力如何推动真实监狱中耸人听闻的虐待事件。

标签

陈雅馨 津巴多 路西法效应 三联书店 斯坦福监狱 孙佩妏 新知文库

评论2

最新评论


书摘插图

另一种理解:特质、情境、系统
“特质论”之于“渐进论”,正对比于“特质的”之于“情境的”因素会如何影响行为。当面对一些不寻常的举动、一些突发事件或一些反常无理的现象时,传统取向是以某些导致行为的固有特质为了解来源,例如基因、个性、品格、自由意念等倾向,要是论及暴力行为,则研究其凶残的人格特质,要是提及英雄壮举,则搜寻个人利他奉献的基因。
为什么美国小石城城郊社区爆发高中生枪械扫射,造成几十名学生和老师死伤?为什么一对英国学生会在购物中心绑架三岁孩童,最后还冷血杀害?为什么无数巴基斯坦和伊拉克青年男女会成为自杀攻击炸弹客?为什么许多欧洲国家的人民,明明晓得极有可能被纳粹逮捕,危及自身和家人生命安全,仍然选择保护犹太人?为什么许多国家里的“吹哨人”冒着个人损失的风险挺身而出,揭露当局者的不公正和不道德的行为?
对于以上问题,传统的观点(支持者大多拥有个人主义色彩浓厚的文化背景)会试图以病理学及英雄主义来解释。现今精神医学、临床心理学、人格与衡鉴心理学皆倾向特质论,而我们大多的体制也基于法律、医学、宗教的立场,认为疾病、罪责、犯法应指向病者和罪者,因此,面对以上这些问题,将以“谁”的问题为出发点来了解这些事件:“谁”该负起责任?“谁”是罪魁祸首?“谁”应受谴责,而“谁”又应得赞扬?
社会心理学家在试图了解非常态的行为原因时,会尽量避免这类针对特质的论断,社会心理学家以自提的问题开始,寻求是“什么”造成结果,在“什么”状况下会造成特定的反应,“什么”事件会引发行为,“什么”情境下最接近当事者状况。社会心理学家会问,何种程度的个体行动可以追溯外在因素,如情境变项和特定安排下的环境历程。
“特质取向”和“情境取向”就如同“健康医疗模式”和“公共卫生模式”。医疗模式尝试在受影响的个人身上找寻病灶的来源,相对地,公共卫生模式的研究者认为,疾病的触角衍生自环境创造出的致病状态,生病常常只是环境病原体导致的最后结果。举例来说,一个出现学习障碍的孩童,医疗模式会给予许多药物上和行为上的处方来克服这项缺陷。但是从情境取向来看,由许多案例中可以了解,根本问题可能不只如此,尤其是低经济水平这个外在因素。问题可能出自误食家中墙壁剥落的油漆而造成铅中毒,因此,结论就会是因为贫穷而使病情恶化。
从情境取向这种观点来解释问题,并非仅是概念分析上的抽象变化,更提供了解决个人与社会问题极为不同的方式。这样的分析方式有着重要的涵义,并且提供直觉敏锐的心理学家们走人大众的生活,试图理解为什么人们会这样做事、那样做事,理解该怎么做才能让生活变得更好。只是,在个人主义当道的社会中,很少不受特质论所影响的人,每每一发现问题,首要就是观看动机、特征、基因和个人病史。大多数人在理解他人行为时,都倾向高估特质的重要性,而低估情境因素。
在接下来的几章,我将提供一系列真实的证据来对抗特质论,并且扩展焦点显示人们如何沉浸于情境中,因情境释放的力量而改变性格。人和情境常常处于相互影响的状态,纵使认为自己拥有稳定一致的人格,也可能不是真的。独自工作与在团体中的自己可能不同,在浪漫氛围中和在学校环境中不同、和朋友一起与陪伴陌生群众时不同、旅行中或藏身自家小窝中的自己,也都可能不同。
“巫师之锤”和欧洲猎巫行动
《巫师之锤》(也称为“女巫的骨锤”)是首先记载广泛使用“特质论”来理解邪恶的书籍,它后来成为宗教审判的“圣经”,是宗教审判必读的著作。书中内容起于一个亟待解答的谜团:在全善全能的上帝之下,恶魔何以仍旧存在?其中一种解答是,上帝允许它们存在是为了让人们接受考验,屈服于淫威之下的就下地狱,能抵抗邪恶者便得以上天堂。然而,因为亚当和夏娃的堕落,上帝会限制恶魔对人类的直接影响。所以恶魔们以派遣巫师作为中介者为策略,执行恶魔对人类的召唤,导致人们沦丧良知。
于是为了防止邪恶蔓延,处置散布各处的巫师,许多天主教国家以找出并消灭巫师为解决之道。从茫茫人海中找出恶魔的卧底,“识别”是首要工作,然后以各式各样的严厉酷刑逼供,让这些人承认自己的确为“异端”(heresy),接着便歼灭这些“异端”(也就是我们熟知的猎巫行动)。无法在这样的考验下存活的就如此死去,简单且直接。
就算不提起许多精密规划的恐怖行动、酷刑和数以千计的未知灭族行动所造成的大量死伤数目,光是这种大幅简化复杂议题的概念,就足以教人燃起一把对于宗教审判的无名火。形成“巫师”这样低鄙的类别框架,提供社会快速解决恶魔的方式,只要恶魔使者的身份一被确认,就是实施酷刑、下油锅、上火刑架。
在由男性主导的教会及国家中,我们不难想见为何女性比男性更容易被冠上巫师之名。这些“异端”通常会因为几种形式受到威胁:守寡、贫穷、丑陋、畸形,少数几个特别的例子则是太傲慢和太有威权。宗教审判的工具,目前仍现形于世界各处的监狱中,在军事或法律审问中心里更是标准执行程序(等我们拜访阿布格莱布监狱时,会有更多的描述)。
  ……
  P6-8

導讀:壞蘋果還是大染缸?
導讀:壞蘋果還是大染缸?

  心愛的情人劈腿、一起打拼的盟友通敵、老師援交、名醫虐童、孽子弒親、政客集體貪污的欺騙,《歷史暗角》裡小人的冷笑,或是,上世紀死了五千多萬人的恐怖行動與種族屠殺。當你驚訝人們的殘酷,感嘆邪惡:「怎麼 有這樣的惡魔?」在懷疑人性之餘,你何妨試另一種方向去理解:「是什麼將人變成惡魔。」

  《路西法效應》這本書就是要告訴你,將好人變成 壞蛋,情境的力量大於個人意志,這本書就在揭發這樣的情境力量。你將可以學習到,善惡二分的失焦與「無間道」,了解使人邪惡的情境力量,並且分析這些情境 力量是透過什麼心理動力而使人為惡,最後,如何戰勝情境力量而發揮本善的人性。

  作者P. Zimbardo是現代心理學重要的代言人,二十五年前我們在大學時所唸的普通心理學就是他寫的教科書。前幾年我在國際應用心理學會上遇到他,還依然為心 理學的推廣與傳承熱心奔走。他著名的「史丹佛監獄實驗」所發現的邪惡心理學,也是本書主要的精彩報導,在三十多年後,再度上演「美軍凌虐伊拉克戰俘」的現 實版。這些真實的證據,無論來自實驗室模擬或是戰場上的經歷,最主要的啟示在於:情境力量對個體行為無形的支配,我們必須放棄善良自我能夠打倒惡劣情境的 簡化概念,大多數的人在面對社會力量的考驗時都可能出現重大的性情改變。

  作者引導我們反省更基本的問題:「我們真正了解自己多少?一旦 面臨陌生情境,當下有多少把握預測自己會做什麼、不會做什麼?我們是否會像上帝最愛的天使路西法一樣無法抵抗誘惑,對他人做出難以置信的事?」自認善良平 凡的我們,在有些情況,也會被貪婪、嫉妒、欲望和憤怒淹沒,沉溺在這些使壞的衝動,而一時迷失。

  情境系統是行為的脈絡,透過其酬賞及規範的功能,支配行動者的角色和地位而給予意義與認同。系統由個人及機構指揮系統串謀,指揮者的意識形態、價值和力量創造出情境,也規定了行動者的角色以及行為期許,要求在其影響範圍內的人扮演它規定的角色,做出被允許的行為。

   「路西法效應」指的就是某種情境系統的力量,經由「心理動力」而將好人轉變成惡魔,而這些心理動力包括:服從權威、去個體化與去人性化、被動面對危險、 自我保護與合理化。本書以經典的社會心理學實驗,並收集不斷上演的歷史見證,解釋路西法效應,說明情境系統使人為惡的「社會動態學」。

   除了「史丹佛監獄實驗」,最經典的社會心理學實驗就是Solomon Asch的「順從」研究,他在實驗室驗證從眾需求的兩個基本機制:(1)「資訊性需求」:因為其他人擁有的想法、觀點和知識常有助於人們探索自己身處的世 界。(2)「規範性需求」:因為當我們同意其他人看法時,才比較容易被人們接受,於是我們受到歸屬感及認同感強烈需求的鼓舞,對其他人的世界觀做出了讓 步。誠如 C. S. Lewis所謂:當人處在善惡邊緣時推一把的強大力量,乃來自人們想成為「圈內人」而不願被排除「在圈外」的渴望。「在所有熱情之中,成為圈內人的熱情最 擅於讓本質還不壞的人做出罪大惡極的事」。

  另一個令人震撼的研究發現來自Milgram 的「盲目服從權威」實驗,他對於服從權威問題的研究興趣出自人性關懷,希望了解二戰大屠殺期間的納粹黨人如何能輕易順從命令殺害猶太人。結果指出,殺害猶 太人與電擊受測者的理由一樣:「我只是聽命行事」(Adolf Eichmann)。書中引述眾多複製與延伸Milgram服從模式的研究與人間悲劇,讀者將更深刻體會盲目服從權威如何將天使折翼。延伸的研究有:不對 等醫護權力下,護士們遵從不知名醫師所下達的不合理要求而虐待病患;光身搜查的騙局使喚性的服從;在美國高中世界歷史課堂上製造納粹分子;教授(權威者) 的簡報,輕易誘導學生通過「將不適生存者趕盡殺絕」的法案。人間事件則有:在巴西,政府許可警察用嚴刑拷打的方式從所謂「有顛覆意圖的」國家公敵口中套取 自白,那些酷刑者與處決者其實是情境所需;在蓋亞那叢林裡,有一位美國宗教領袖說服了超過九百名的追隨者自殺,或者是由親人或朋友殺害。那些911事件用 炸彈轟炸的完美軍人,其實完完全全就跟平常人一樣,他們是在神智清楚的狀態下懷抱著獻身精神執行任務。

  順從和服從權威只不過啟動對情境 系統的臣服,愚化決策與道德。而在潛在的加害者和受害者的對抗關係中(如獄卒和囚犯、拷問者和被拷問者、自殺炸彈客與遇害平民之間),「去個體化」過程使 得加害者得以保持匿名,因而降低了個人行為的可說明性、責任感和自我監控能力。此外,「去人性化」過程則奪走了潛在被害人的人性,使得他們變得跟動物一 樣,甚至什麼都不是。書中調查了一些讓旁觀者面對邪惡時成為被動觀察者而非主動介入、協助或檢舉者的情境。「不為的邪惡」實際上是邪惡的選民,因為它讓加 害者相信,那些明白正在發生什麼事情的人的沉默正表示他們接受並允許這些惡行。

  所以,橫眉冷對社會系統的惡勢力,必須揭穿系統孕育邪惡 的魔法,擊碎這個大染缸之後,更要面對自己受惑的心理動力,利用個人的力量挑戰情境系統的力量。作者在書末,既祭出十大抵抗守則,分別為:(1)「承認自 己的錯誤」,並「當機立斷」,別頑固地「堅持到底」。(2)「保持很警覺」,遵從Allen Langer的《用心法則》,鼓勵批判性思考。(3)「自己負責」,別讓責任分散掩飾,或只是「聽命行事」、「每個人都這麼做」。(4)「堅持自己的獨特 性」,不允許其他人將你去個性化,或讓匿名和祕密掩蓋惡行。(5)「愛老師,更愛真理」,官大不一定學問大。(6)「希望被群體接受,但也珍視自我的獨立 性。」和諧經營群己之間。(7)「辨識框架資訊,維持警覺心」(8)「平衡時間觀」,將過去與未來連接,可叫醒當下的自己停下現行沈迷的暴行。(9)「不 為了安全感的幻覺而犧牲個人或公民自由」(10)「反對不公正的系統」,這些系統包括軍隊和監獄系統,以及學校、政黨、企業,甚至是家庭。作者指出,這些 抵抗有害社會影響力在於自我覺察力、情境敏感度、街頭智慧,三種能力的發展,同時也可以促進個人的彈性以及公民的德行。

  《路西法效應》 揭開社會染缸,直指將人變成惡魔的社會系統;而相對的,學習大師Skinner教我們超越堅持自決的尊嚴與自由(Beyond Freedom and Dignity),接受優良的環境設計以條件化完美行為,打造《行為主義的烏托邦》。兩者皆強調環境塑人,然而,前者指出壞環境,後者規劃好環境。因此, 在平衡個人與情境對惡行的影響力之餘,整合環境善與惡的作用力道,將是閱畢本書後可有的積極作為。

  作者對社會系統作用的提醒,部分與西 方個人主義文化過於強調自我意志而忽略情境力量有關。文化心理學家Richard Nisbett在《思維的疆域》書中所報告系列的研究,指出東方集體主義對情境脈絡的敏銳與重視。所以,路西法效應的文化意義,將是華人讀者值得反思的議 題。

  適合本書的讀者,有犯罪學家、教育家、法官、臨床心理師、電影小說工作者,以及父母和他們的子女;也適合嫉惡如仇者、欲拯救性靈的 慈善家,以及準備手刃淫婦(夫)者,而尤其是,當你我在感嘆人性墮落之際,這本書將啟開我們對人性文明的新希望;認清黑暗,將更明白在何處點亮。

(本文作者為國立中正大學勞工關係學系副教授∕劉世南)

科普读物 » 心理学入门

亚马逊购买
路西法效应

作者:菲利普·津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