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的心,坦然承受
时间:2014年08月27日|1793次浏览|1次赞

 关于太空的影片看过不少,特别是在看过哈勃望远镜的纪录片之后,我对在影院里领略宇宙之安静和不可思议的美已经没有什么太多的惊诧了,所以,去年《地心引力》上线的时候,号称能媲美《阿凡达》的广告词并没有打动我,若不是旅程中的百无聊奈,也许我就会错过它。

    当传说中的长镜头持续性移动旋转的时候,其实我的感受并不好,镜头中桑德拉·布洛克在黑暗无尽的太空中旋转,镜头逐渐拉进从全景到中景到近景直到特写桑德拉·布洛克的面部,然后镜头穿过她的太空服面罩,贴近她的皮肤,捕捉她急促的呼吸和恐惧的眼神,最后镜头再转向面罩外,当我能够从宇航员的视角来感受太空的震慑,以及经历她的恐惧和绝望时,我感觉到一种敬畏和沉痛。

     瑞安·斯通博士是一个天资聪颖的医药工程师。在第一次航天飞行任务中,她与经验丰富的宇航员马特·科沃斯基一同被任命。但在看似常规的任务中,灾难却发生了。航天飞机被摧毁,只留斯通与科沃斯基两人孤零零地处在外太空——绳索只能拴住对方并且两人同时失重掉进了无尽的黑暗。无声的寂静意味着他们已经与地球失去了任何联系和任何获救的机会。随着恐惧渐渐转变成惊慌,每一次的吸入空气都蚕食着仅剩的少量氧气。唯一能回到地球的方法可能只是向着更远的令人恐惧的广阔的太空区域前进。

     未知的无助的过程中,通过马特和斯通的只言片语的鼓气式的对话,我看见了一个生活不幸的女人,她家庭破碎、女儿早逝,积累了生活的苦难,她是那样地笨手笨脚,后来还一度丧失希望,直到最后在几乎要放弃的绝境中,梦到了已经飘荡消失在浩瀚太空的马特的鼓励,最后体会到:现在有两种结果,一种是带着一个传奇故事回到地球。一种是被烧得一无所有,不管哪种我都坦然接受。”以这份精神力量回归地球。

     生活何尝不是这样,人永远在寻找自己的目标,永远在对自己进行一种救赎,所有的创伤最后成就的是一颗勇敢的心,还是一滩烂泥,全看自己的选择

     每一个人都在空中俯视自己,绘制自己的人生地图,生活的压力不断涌现,我们从弱小的依赖的孩子一点点艰难地成长、蜕变成强而有力,可以为他人依仗的成人,但是我们会生病,会衰老,会经历亲人挚爱的离世,孩子的独立等等的事件,这种疾病、衰老和丧失,不止是生理上的,也是心理上、精神上的。那个时候,我们的力量再度消失,有时候消失地那么突如其来,就好像斯通博士,在完全是自己擅长的领域中却突然遇险。

    其实我们的生活也犹如浩瀚宇宙,对未知的心灵世界的太空,我们以为自己可游刃有余,其实更多的时候,掩饰的恐惧,深深根植在无底的深渊之中,会被一个很小的事件启动,就好像蝴蝶效应一般,让人猝不及防。这时,我们迷失,我们不知道自己有没有能力回到大地母亲的怀抱,重新脚踩在坚实的泥土上,我们人生的地图是否能够绘制得下去,这个时候,探索?还是放弃?其实根本没有退路的,不探索,只有死,就如同宇航员一样在太空中成为永无止境环绕的碎片,迟早会变成陈腐的行尸。

    另外,在我的想象中,我是多么希望和期待那个完美的结局:男女宇航员一同历劫归来,但无常就是无常,如此优秀的宇航员,却在向空间站硬着陆的过程中,没有能抓住任何固定点,最终牺牲了自己帮助斯通获得生还的机会,当他因携带的燃料用尽,消失在黑暗中,临别的最后一句话,马特告诉斯通:要学会告别。

    那一刻,是最感动肺腑的一刻。

    告别,这个主题,有多少人能坦然面对呢?这让我联想到在咨询助人的情境下,作为咨询师,就好比马特,我们有自己的救助他人的能力的自认和幻想,能否在自己能力不足或者不能更加有效地帮助来访者的时候,果断选择放手,转介,也或许是当来访者已经能够启动自己成长的燃料装置的时候,我们能不能做好告别,让自己如同马特一样地死去,在斯通的世界里,只因为她需要更多的勇敢、独立和冒险。

我相信,重回大地的斯通博士,不再只是一个冷峻的封闭自己的科学家,她已脱胎换骨为一个能告别和哀悼生活中过去的苦难,找回自己的情感的女人,可以重新去寻找一个在自己行走太空的时候能望向太空思念自己的人。

    文中的对话很少,太空是如此宁静,在死一般的沉寂中,仅有的语言都很珍贵,然而主角们却两次提到了眼睛的颜色,到底是蓝色的眼睛还是棕色的眼睛,我不认为它只是男女主角间的调情,事实上,蓝色的眼睛也许就只能永远留在了太空中飘荡,而棕色才是大地的颜色,指引和庇佑着女宇航员历尽劫难,重返家园,那眼神里才是回家的节奏。

旧的世界消失,新的世界才会诞生,死亡的痛苦是诞生的痛苦,英国诗人艾略特说:

   如同死亡,新的诞生也带给我们痛苦,我们回到自己的地方,回到灵魂的国土,遵循过去的天道,让我们不再安逸和幸福,外邦人紧握他们的神,祈求永生,而我乐于再死一次----义无反顾。


标签: 地心引力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