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的神经生物学---Wisdom and Compassion in Psychotherapy微课笔记8
时间:2016年01月11日|2623次浏览|1次赞

第八章:慈悲的神经生物学


   对于这章,非医学背景的我是很感兴趣的,更多的时间用来去理解和感受,所以对文本内容记录甚少,微课内容可以等待整理组文本,致谢李雨洁老师。



   对脑的研究和认识的不断推进发现脑细胞和脑神经的不断生长,增长了我们对心理咨询的信心 ,只要探索到个人独特的改变的路径,神经可塑性的发展前景是令人期待和激动人心的。那么是不是需要对大脑做手术呢,那多可怕,但是正念、慈悲的训练就可以改变大脑了,这么神奇的事情真的存在么,神经生物学给以了肯定的答案啊。

 

   我们在试图所做的是产生一种状态,在其中,慈爱和悲悯可以充满我们的心,而没有更多地杂念和考虑,心一静,这就是慈心禅要做到的,在这里我想到许多来访者是多么努力地去旅行、运动,目的也就是要找到一个相同的效果的事情,让心和思绪不流动,获得片刻安宁,这里有一个心脑身之间平衡(心是心灵运作,精神活动),而在学习本书之前,在治疗中我遇见和来访者讨论这样的情境时总是感觉很无力,好像咨询在团团打转,没有什么进展,但是读到这里,我忽然理解到来访者想要的一个状态,那种要排除精神噪音的努力,或者在这种情况下,咨询师是可以在保持慈心禅的状态下安在的。


   作者也在本章中谈到慈悲和快乐和健康的关系,目前的主流文化好像,快乐和经济水平的关系相关度颇高,但这还真不只是一个线性关系,在温饱满足前,经济和快乐的关系明显,在温饱到小康之间两者关系比较复杂,和到富裕阶段财产的增长与快乐基本没有正比关系了,我私以为,如何花钱,或者说慷慨在研究这两者之间关系中是必须被考虑进去的。而目前咨询对象绝大多数来自于温饱到小康之间,也就是说快乐和经济以及花钱这些问题会相当地模糊而纠结,正如前几年天涯有一个帖子,是女方指控丈夫只知道公益而最后导致家徒四壁的一场口水战,对丈夫而言,慈善、慈悲只是对外的,而妻子却承受了冷酷的那一部分,显然慈悲心若是没有平等心辅助是不够的,这个就自由联想得太远了,而且我自己也觉得这是一个系统问题,以后再说。

 

    但是快乐这种心灵的状态可以带来愉悦和满意,对神经内分泌和预防炎症和心血管疾病都是有好处的,研究已经发现快乐是可以预测健康人的生命长短的,虽然它好像不能治疗疾病,但是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这显然是更有用的,就如同我们平日观察到的乐观积极的人往往不容易罹患重性疾病。

 

    科学家们也发现到达专家级的禅修者(万小时以上)脑部多种区域会有明显改变,通过核磁共振等已经发现认知调整和重建是可以去调整从前额叶到杏仁核之间的通路的,而诸如慈心禅等的修习可以调整从脑岛到杏仁核之间的通路。慈悲疗法可以媲美认知重建是有神经生物学研究的实证支持的。

 

    此外,我了解到一些脑部功能的知识:


脑前额叶接受和综合由脑的各部位传入的来自机体内外的各种信息,并能及时组织传出冲动,给这全部结构以组织性、指导性和调节性的影响,保证中枢神经系统整体的协同和达到整个高级心理过程的机能统一。但由于人脑前额叶皮质在神经生理学上没有找到具体的、特定的功能,使它能够免受这些具体功能的拖累,这就保障它能全面分析考虑输入信息的意义,并据此进行主动的、有指向性的、有目的性的、有逻辑性的和有创造性的复杂的智力活动,其结果就是形成了新的信息,由新信息再转化为具体活动,形成整体行为。


杏仁核是负责产生情绪,识别情绪和调节情绪,控制学习和记忆的脑部组织,脑岛则是性欲、恶心、骄傲、羞耻、内疚和补偿等社会情绪的源泉。


脑岛会引起道德感、共情以及对音乐的情绪反应。但是我也有看到研究里说如果脑岛受损,其实成瘾行为反而有可能降低,比如赌博成瘾,特别也有研究提到因为脑岛的重要性使它成为多种治疗的理想目标,这包括药物和精细的生物反馈。但抑制脑岛活性的方法必须要慎之又慎。因为人们在失去吸烟、喝酒、嗑药的渴求后,可能同时失去了做爱、进食和工作的兴趣。所以从练习禅修到灵性逃避确实也可能有神经生物学原因。我想对我们寻常人来说,过犹不及,练习慈心是有必要的,但需要通过漫长的岁月来不间断的练习,也同时看到随着生命的过程,慢慢减少一些兴趣,最后自然离去是生命的自然过程,而不是大量短期的高频灌注,搞不好适得其反事与愿违。

 

最后,联系我的咨询中的实际,这一章给我的感受是:有时候有严重创伤的来访者往往急于修复自己,在寻求过许多治疗师之后,她们也会把是否能简明快、一招见效的触及深层创伤看作是治疗是否有效的风向标,但是那其实是受创的经历使得来访者习惯于一种创伤和疼痛,没有痛感很轻微痛感对她们来说反而是不熟悉的不舒服的体验,其实创伤的疗愈有时候未必是要把坟堆里的东西再一一开棺出来,我们应当持守这样一种信心,被创伤的脑回路是可以改变的,会有全新的体验从慈悲的关系中升起,而治疗师也要时刻增加自己的慈悲能量,前提是能够信任自己是不会被来访者摧毁的,因为不断地修习慈悲喜舍,我们得到的永远比给出去的多。


最后,吉米·哈利在《万物有灵且美》中说:疾病之所以会带给动物(甚或人类)死亡,往往是因为其痛苦与恐惧已经先吞蚀了患者的生存意志。因此,只要你能除却它的痛苦或恐惧,奇迹时常会发生。


针对之前阶段和本次,有老师和法师答疑精选如下,致谢:



朱一峰老师说:正念(四念住)被看作是解脱之道,认识自己的方法。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正念首先可看做一种技术,自我觉察的技术从这个角度,正念被整合如认知行为疗法作为对内隐行为的训练所以可以说,正念的一部分功能被用在了心理学里但佛家并不认可正念仅仅是这点心理学里面的功能传统正念是有更“高”追求的要实现“解脱”、“涅磐”的,列举文献:如下

Prior to contact with Asian culture, the English word mindfulness meant something general like heedful or aware of context. After contact, it could still be used in that general way but more and more it has come to designate a very specific type of awareness. It is mindfulness in that specialized

sense that I seek to clarify in this article.

在与亚洲文化接触之前,mindfulness意思是对环境的深切留心或意识。接触后,它依然被用于一般方式,但越来越被用来描述一种特定类型的意识状态。

In the 19th century, mindfulness was used to translate the Pali word sati. Pali is the canonical language of Theravada. Theravada is a form of Buddhism found in Southeast Asia. Among surviving forms of Buddhism, Theravada is thought to be the closest to the original formulations of the Buddha. Satipaṭṭhāna (Establishing Mindfulness) is a representative practice of Theravada.

19世纪,mindfulness被用于翻译巴利语sati(念)。巴利语是上座部佛教的经典语言。上座部佛教是在南亚的佛教的一个流派。在现存的佛教流派中,上座部佛教被I任务是最接近佛教的原始形式。四念处Satipaṭṭhāna(“Establishing Mindfulness”建立念)是上座部佛教的代表性练习。

In the 60s and 70s, Westerners began going to Southeast Asia to learn mindfulness practices. They brought those practices back to the West and began to teach them within the doctrinal framework of Buddhism.

6070年代,西方人开始去南亚学习四念处(mindfulness)。他们将这些练习带回西方,开始在佛教的教义框架内教授它们。

In the 80s and 90s, it was discovered that those practices could be extracted from the cosmology of Buddhism and the cultural matrix of Southeast Asia. Mindful awareness practices (MAPs) started to be used within a secular context as systematic ways to develop useful attentional skills. MAPs became ever more prevalent in clinical settings for pain management, addiction recovery, stress reduction, and as an adjunct to psychotherapy.

80年代到90年代,发现这些练习能够从佛教宇宙观和南亚文化母体中提取出来。“留心地觉察练习Mindful awareness practices(MAPs) 开始被用于世俗环境,作为一种系统的发展有用的注意力技能的方法。 MAPs 开始在疼痛管理、物质依赖康复、减压以及作为心理治疗辅助等临床环境中更加流行起来。

Eventually it came to be understood that mindful awareness is a cultivatable skill with broad applications through all aspects of society, including education, sports, business, and even the training of soldiers.

最后认为留心觉察是一个可培养的技能,在社会各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包括教育、体育、商业,甚至士兵训练。

李孟潮老师:“但抑制脑岛活性的方法必须要慎之又慎。因为人们在失去吸烟、喝酒、嗑药的渴求后,可能同时失去了做爱、进食和工作的兴趣。”这是佛教修行的目标之一就是消除性欲和食欲。断除欲界这在出家人的视角中,不叫副作用,是正作用。断除食色欲望,是较为低阶段的佛学智慧的阶段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的目的是获得爱与工作的能力叫人天善法,学佛前预备条件之一。有个说法叫学佛要具备多种“暇满”。西方是把佛教人天福报化。五十二阶位,三十七道品,十六观智,都是佛教对智慧的描述。《清净智论》,菩萨的52阶位十六观智的科普版可以看马哈西《内观基础》正式版还是看《淸净智论》

16阶智,就表明佛教的智慧至少有16个阶段16种状态52阶位,菩提心的52三十七道品。修行培养的三十七种心的特质还有善心、不善心的各种划分。还有八正道,七觉支等等

 

我们这本书对于佛学的传播,尤其是今天我讲的这一章,对于佛教知识的见解,还是太少太浅了,不知道是他们本身修学体系中就缺乏,还是作者故意少讲一些的对于密宗的解释也让人觉得没有抓住重点,比如说金刚乘、转化道,他们认为自己超过显宗,的一个关键点,就在于他们不仅仅了解空性,也了解明性尤其是能量、气脉明点。

 

另,

1、正念中:这个不舒服的感觉是怎样的:是紧的还是松的?是冷的还是乐的?是动的还是静的?是硬的还是软的?随着时间又有些怎样的变化?”在佛教中这叫四界分别观

2净土宗受到基督教影响,这个我还是第一次听说,有人知道这个论据来自何方吗?

3慈悲练习是用来压抑愤怒的;副作用是引发贪欲,见《清净道论》,福严佛学院的几篇硕士论文也有论述的

4、金刚乘中法器,铃象征智慧,金刚杵象征方便(慈悲),练习中经常要用到。这个密续当中,就是《声应成续》当中也讲到了九乘。我发现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因为在《声应成续》当中讲,阿底瑜伽的大圆满是一切存在的教法的最终目标,包括一切存在的教法:穆斯林啊、伊斯兰教啊、基督教啊,一切存在的教法都是如此。但是它分九乘的时候,它分得非常的清楚。第一乘叫“及登拉米德巴”——世间人天乘。“及登”就是世间的状况;“拉”就是天人;“米”就是人类,人类的种种逻辑啊研究啊因明啊等等这些。他们确立一些东西,然后就相信它,这样的一些乘把它们归为一类就叫作世间人天乘。

小乘在《声应成续》当中没有分为两部,只是叫小乘而已。还有,再看第三个就是大乘,也就是前三乘。然后是事部行部瑜伽部,然后玛哈瑜伽、阿努瑜伽、阿底瑜伽,也是九乘。我想这点很重要,你们应该知道。九乘教法,也是一种对智慧的分类法————这种分类法,有点类似智慧排行榜,超个人心理学的Ken wilber学去了,写出了意识光谱。

现在说到个体,当然它就不只是方便和智慧(我们不仅仅有这个空间),个体他也有这个方便和智慧的方面。比如当我们学习金刚乘的修法或者比如说学习这个幻轮瑜伽,很多的修法里面会提到我们身体的左右两边。那么对于男性来说,他的左边更多的是代表着能量的层面,或者智慧的层面,女性是相反的,因为男女有别。

大多数的方法都应该这样的来区分着修,这样你就会明白方便和智慧的区别。(同样在象征的层面,金刚杵就是方便的象征,而智慧的象征就是铃)所以说铃和杵分别就代表着智慧和方便。

    铃的上面一半就是金刚杵。为什么?因为这个铃就是属于杵,它并没有完全的分别。但是它显现的方面有所不同,因此它的下半部分是铃而不是杵。为什么铃它是作为空性或者是能量的象征?因为铃代表着声音。你们知道声音是一切能量的显现的根本,这样你们就会明白为什么智慧和方便由铃和杵代表。比如说金刚萨埵,他的显现就是持铃和杵。这就代表着我们的本性当中具备方便和智慧二者。尽管它显现的特点是不同的,但是当我们实践这些方法的时候,就要处于这个状态的不二。当我们处于铃杵的不二,这个就叫做大手印的状态,或者方便和智慧的不二,这叫大手印的状态。这是金刚乘教法的无上的知见、状态。实际上,大手印和大圆满没有区别。

 

有的时候你们会见到这样的金刚杵,这不是一般的金刚杵,这种金刚杵主要是在宁玛派当中有。有的时候,今天其他传统当中也会使用九股金刚杵,但是最初的金刚杵是五股的,这是金刚乘的传统。

 

九股的金刚杵是莲师的时代在西藏发明出来的。莲师一开始在西藏传授金刚乘的教法,当然他最初呈现的是五股金刚杵,这就以整个的金刚乘教法来说就是很普遍的。但是莲师,(0他传授的教法,不仅仅是我们现在的金刚乘,各种金刚乘的教派,这个传统在梵文中,被称VAJANARALA-ANUTARA-SATRA, AUNATA的意思是无上续部的意思)这在所有的藏传教派当中都得到了发展。——法器

 

淮海法师答疑:

 

1,第一章,第一,关于“实证主义”与“经证主义”的话题:佛教称为现量与圣言量。佛教的因明学派的主流,把认识分为三种:现量、比量、圣言量。即基于直接经验材料的认识、基于逻辑推理的认识、基于经典或权威而建立的认识。更严谨的只承认现量与比量,“量唯有二,唯现与比。”(陈那《集量论》)。第二,孟潮讲有法师对把mindfuless译为正念不满,是我。对些我作了不少语言方面的学习考察,也请教了不少有专长的人,念不是觉不是知,在梵文里在汉语里都是清楚的,英语里mindfuless也不是指念头方面的心理活动,美国学者把samrrtmindfuless方向转移,不是对应的翻译,应当有别的用意。

2,第二讲回应朱心师关于“不认同”,指“不要去认同”,参考mindfuless的操作方法与佛教的现观无分别就知道了。有心友梁阳从四目统一于流动性的角度给予了一个理解。其他译法可能更容易引起误会,或误会更远。

    3,第三讲回应孟潮心师:关于正性粮食,根据阿含经和阿毗达磨,我是用的“食缘及其增损”,不知道与西方撞车了。原来是佛陀讲了,后代不重视,我觉得意义很大,故讲了一下,但没有机会展开。食缘意识和方法,即心理内容的选择和使用方法,在佛教修道实践、人格成长中非常有用,估计在心理疗愈中也有用。

     4,回应一峰心师:“本无物虽美妙,勤拂拭更实用”,确实如此。自原理看,“菩提非树,本来无物”是性修,“如树如镜,勤勤拂拭”是相修,这是清晰的,分野不同,方法不同,顿渐各得其所,并不相悖。

     5,回应一峰心师和大家关于leaning in toward your beloved:字面意思像是倾向倾注于所亲所爱,,似乎不是“倚寄于所亲所爱”或“依存于所亲所爱”或“倚于所亲“,因为用身姿态象征心态用表达具有体验性内涵的词汇,可能各国都有。your beloved也不限于中文里的“你的爱人”啊,故理解为“所亲”适用性更广,不只是因为佛教认为没有限定词的“爱”是往往有漏的。(此地无银三百两!)所以我对那句话理解为:“当你发现你的自我倾注于所亲之际,就会发现有唯属于他的东西或有他的独特性。”我这样理解:这不就是倾注产生欣赏吗,不就是存在性的欣赏吗。这如果放在佛教里讲,是指四无量心中慈心证得后的高级境界或高级运用,不正是欲界禅的极至吗。天同此理,人同此心,佛教心性体认与西方人的心性体认差别可能不会那么绝对不同,一定有些同质性的。

     6,有提到“空性四个特征,无住、非相、离戏、涅槃”:请反思判断一下:这是在什么位?以后呢?这里的“无、非、离”是状态副词还是动词?

     7,回应琳花开声音:“愿你在苦恼中自由”,这个我很欣赏,符合佛教解脱观。

     8,回应一峰心师慈悲的实现与慈悲感的话题:慈悲“感”与慈悲的态度(或慈悲的意向)?

     9,经历文化断代后使用的词汇,与三千年来文化延续下来的词汇区别很大,我需要“穿越”到现代才能勉强看懂,但即便是用了慈悲-认知-接纳方面的办法还是感到痛苦。我们必须用一些似是而非的术语去否定三千年来的中文用法和两千年的佛教术语系统吗?语言历史地在变化着,但怎么个变法?我喜欢更严谨一些,谨慎一些。

 

仁虚法师答疑:

 

禅把这两者区分为“老婆禅”和“正宗禅”(译注:即禅宗传统所称的“祖母禅”和“祖师禅”)。为了从轮回之梦醒来,小我必须被好好地修理一番,否则,你将继续玩你最拿手的把戏;然而“老婆禅”绝不会带给你挑战,为了行善,“老婆禅”会如你所愿的,让你晚一点起床或允许你早一点结束静坐,任由你沉溺于小我之中。“正宗禅”则会拿出一条长长的香板,对着你大声吼叫,你的骨头可能会被打断,你的小我可能会被粉碎;真正的慈悲作风可能是踢你的屁股,辱骂你,令你十分不悦。如果你没有准备好接受这种火炼,那么你就去新时代的圈子里找一位轻松而又和蔼,永远面带微笑,总是轻言细语的老师,然后学着运用充满灵性的辞藻,替自己的小我加上新的标签。我的朋友,你千万别靠近那些真正慈悲的人,因为他们会让你尝到油炸屁股的滋味。大部分人所说的“慈悲”其实是:请对我的小我好一点。然而你的小我就是你最大的敌人,善待你的小我其实是不慈悲的。《一味》

 

 

 

恰宓禅师的慈心禅的练习

愿所有众生健康、快乐,

没有身心的痛苦,

一切顺利!

 

愿所有众生没有危险、没有敌人,

没有焦虑、没有忧伤,

心情舒畅、幸福快乐!

 

愿所有众生没有愤怒和傲慢,

没有敌意,没有折磨和杀戮,

没有仇恨、没有嫉妒,

内心纯洁、充满慈心、相亲相爱!

 

愿所有众生不欺骗、不狡猾,

诚实正直、言语温和有礼貌,

不责备、不争吵,

不说空洞无意义的话,

只以慈心说正确的、有意义的、柔和悦耳的话!

 

愿所有众生没有贪心想占有别人的东西,

没有嗔心想破坏别人的利益,

不执著错误的信仰,

能抑制贪心、控制嗔心,宁静安详!

 

愿所有众生生活富足、能慷慨布施,

能遵守基本道德(五戒)和八戒,

能修行止禅和观禅,

内心平和、身心愉悦,

所有的愿望都能实现!

 

慈愿

愿宁静、高贵的善心存在于全球,

愿清凉、高贵的慈心遍满世界,

愿所有众生没有灾难、平安快乐,

愿所有众生看到真理、幸福美满,

愿佛教长存、在全球普及,

愿所有众生信奉佛教,止息一切痛苦。

 

sujiva 慈济瓦禅师写过一本书 慈心禅,Sharon Salzburg 写过一本loving kindness, 无中译,也是经典,值得一读。


标签: 心理治疗  慈悲  正念  智慧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