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鼠”心理学
时间:2017年06月21日|1061次浏览

  开始外逃的时候,他们是为了避免受到惩罚。随着外逃生活的持续,外逃自身已经成为他们的目标。此时,外逃已经由工具性行为变成表意性行为。

  丁义珍是电视连续剧《人民的名义》中的一个人物。在剧中,他是汉东省京州市的一名副市长,涉嫌严重职务犯罪。在检察院准备抓捕的时候,正在参加宴会的他接到一个电话。然后,他使用汤姆丁的身份购买机票,搭乘美国航空公司的飞机离开中国。

  抵达美国后,具有黑社会背景的人把他安排在一个餐馆洗碗,并限制他的人身自由。于是,他产生了不如回国接受审查的心理。后来,他被迫到非洲开金矿,最终被枪杀。

  抓住“丁义珍”,不仅是纪检、监察、公安部门的愿望,更是人民群众的愿望。要想将愿望变成现实,不仅需要加大抓捕力度,还需要研究外逃贪官的心理,根据其心理制定合理的抓捕政策和策略。

  情境判断触发外逃行为

  进化论认为,所有行为都代表对环境的适应倾向。适应环境的前提是对环境属性的感觉、知觉。知觉不仅需要当前环境的信息,还需要经验形成的、储存在长时记忆当中的知识。结合环境信息和记忆知识,人们形成对情境的判断——当前情境是有利的还是不利的。

  丁义珍接到电话,获得新的环境信息。尽管电视剧没有交代来电人在电话中向丁义珍通报了什么,但结合剧情可以推测,来电人通报的是检察院准备抓他。结合环境信息与自己长时记忆中的知识,丁义珍形成自己的判断——当下情境不利。

  这一判断是否正确,取决于环境中的信息结构与记忆中的知识结构是否匹配。如果知识结构与信息结构相匹配,就会形成正确的判断,否则,就会形成错误的判断。

  适应环境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趋近,另一种是规避。人们趋近那些希望的、渴望的或者需要的事物,即趋利;人们规避那些令人讨厌的、恐惧的事物,即避害。

  丁义珍知道自己贪污受贿,罪责难逃。如果被检察院抓住,极有可能遭受牢狱之灾,而且还会危及家人及其周围人员。这显然是令人恐惧的结果,是应该予以规避的情境。这便是“丁义珍”们的外逃触发机制。

  情绪性和理性

  感觉到的环境信息会同时沿着两条不同的路径输入人脑:一条路径将感觉信息传输到人脑应付威胁的部分,另一条路径将信息输入大脑中与理性分析有关的部分。

  与生存有关的部分首先接到信息,并做出相应的反应。这样的反应通常被称作情绪性反应。因为分析威胁的人脑部分比较原始、粗糙,所以,情绪性反应常常出错。

  人脑理性部分会对感觉信息做更深入、更系统的分析,形成的判断更为可靠,做出的反应也更为可靠。所以,这样的反应被称作理性反应,或者理智反应。

  应激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强烈的应激源面前,人们会启动人脑应付威胁的功能,妨碍感觉信息向人脑理性分析部分的传输,中止对当前情况的认知思考,致使人们只是根据记忆对现有环境做出反应,即情绪性反应。反应的依据或许是技能,或许是习惯。

  当然,这种状况只是暂时的,当察觉到自己的情绪反应以后,人们会重新启动理性分析,选择是否维持情绪性反应。有的人会及时更正自己不当的情绪性反应,有的人则会继续维持自己的情绪性反应。

  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可能与“沉降效应”有关,亦即,怎样看待自己的情绪性反应。有人将错就错,一条道走到黑,保持自己的情绪性反应;有的人知错就改,及时回到正确的道路。

  相当长一段时间,人们坚信理性脑像神一样全知全能,可以做出完全理性的决策。后来人们认识到,人的心理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知道所有的可能及所有可能实现的概率,所以,做出的决策只能是有限理性。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是在信息不确定的情况下,根据直觉做出的决策。

  以丁义珍为例,他在并不了解所有可能及所有可能实现的概率的情况下仓皇出逃,显然是在信息不确定情况下根据直觉做出的决策。

  根据剧情,他有另一个身份并有相应的护照与签证,说明他对外逃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和实际准备。到了美国以后,他并没有过上悠闲自在的生活。说明他没有对外逃做好相应的物质准备,更没有想到自己在美国的生活如此凄惨。

  显然,他的决策过于情绪化,缺乏基本的理性。

  外逃的终止与坚持

  人们倾向于重复那些使人感觉良好的行为,终止那些使人感觉不好的行为。外逃行为是为了规避感觉不好的结果。因此,一旦感觉不良的结果消除,外逃人员便会中止外逃行为。

  例如剧中的高小琴,当知道侯亮平被查,他们的问题可能不再被追究的时候,便从香港回到内地,终止了自己的外逃行为。赵瑞龙更为谨慎,坚持在香港不归。直到他看到信封中的子弹,最终决定回到内地。原因在于,子弹意味着马上死亡,被查处却只是一种可能。两害相权取其轻。当然,赵瑞龙选择的是避免眼前的危害,这便是外逃人员终止外逃的心理基础。

  很多外逃人员生活得并不如意,但他们仍然坚持外逃不归。在这些人的心中,外逃已经由工具转化为目标。

  开始外逃的时候,他们是为了避免受到惩罚。也就是说,外逃只是避免受到惩罚的手段。随着外逃生活的持续,外逃自身已经成为他们的目标,外逃的目的就是外逃。此时,外逃已经由工具性行为变成表意性行为。这些人很难自己终止自己的外逃行为。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