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观文化电子报(2010年第十二期)
时间:2011年01月27日|1931次浏览

内观文化电子报

2010年第十二期

一、Q&A我爱问专家

本期专家:徐钧

1、问:老师,共情如果可以被训练,那么训练得来的共情和天生的感同身受的共情有没有差异?

答:没有区别,训练出来的共情会更好。因为训练共情不是单训练一种技术,而是一种人格能力的训练。训练得来的共情能力会比天生的共情能力更精确和更能理解他人,或者说更有意识,而不是无意识的使用。

 

  2、问:经常来访者一口气说了一堆,似乎有很多的角度可以共情,这个时候,咨询师如何确定在哪个点上共情呢?

答:在技术回应层面,那是有一定标准的,在共情量表训练运用中这些可以被提高。咨询师可以很快获得在准确的点共情,而不是自以为是。

 

3、问:有人说“根本不存在共情,所有的共情都是共自己。”老师对这种观点是怎么看的?

答:这句话太极端了,我对极端的话都抱有一定程度的怀疑。共情的确有来自自己的情感感受部分,但是也是和对方相呼应的,这并不是盲目的。如果只有自己的部分,那整个就无法去真正理解别人的情感。

我们做心理咨询和做学问一样,是一件需要踏踏实实、诚诚恳恳的事情,容不得半点想当然的事情和胡扯。

 

4、问:咨询中,是不是共情越多越好?

答: 不是!共情本身有不同的等级,不同等级的共情在咨询过程中有不同的使用位置,不能随便来的。所以共情越多越好这种提法是有问题的。好的共情,未必在深刻,而在于时机的正确。这是我们训练中要认真思考的,就是什么是恰当时刻回应来访者的共情。这个问题现在正在被慢慢解决。

 

5、问:共情、同理、神入、共感、情感反应、镜映,这些词似乎都在描述同一个东西,它们之间的区别在哪里?

答:共情、同理、神入、共感其实都是英语的Empathy,这是一致的;情感反应是指治疗师对来访者作出的共情性的反应;至于镜映,和情感反应有类似,但它的重点在于陈述能够协助来访者体验到自己的体验。

 

 

 

二、新闻资讯

5中德班精神分析治疗师连续培训项目招生

培训设置
    1
、本次培训分标准组和高级组,进行小班教学,对小组人数严格控制,每组不超过18人。
    2
、本项目设有中级(标准组)和高级(高级组)证书,学员在三年中全程参加培训、完成理论学习、小组病例督导、书面病例报告、自我体验,可获得相应证书。
    3
、标准组主要教授精神分析个别治疗的理论和临床实战技术,教学主要由德方老师承担,并聘请中方资深教师辅助授课
    4
、高级组教授动力性团体治疗的理论和技术,由德方老师承担全部教学任务
    5
、根据申请人的本人意向、培训经历、工作经验等条件进行分组,筛选中必要时有电话面试。

时间:
   
首次培训初步定为2011612619。以后每次培训时间间隔约9个月,三年内完成全部培训。
详细可见:http://bbs.chinaselfpsychology.com/viewthread.php?tid=1455&extra=page%3D1

 

三、培训速递:

当代自体心理学精华工作坊之一:

快速改善治疗关系!快速降低脱落率!快速提高疗效! 

咨询现场当下反应的强化训练

针对临床心理治疗中的咨访互动反应,特开设此工作坊进行专项训练。

训练主题:咨询现场的当下共情反应训练

训练方式:体验与讲授结合,有针对性的当下反应练习

训练内容:

1.       训练咨询师在每一个当下如何对来访者进行共情;

2.       学习共情量表来检验自己在咨询中共情的水平等级;

3.       训练共情在不同场景下的工作;

4.       通过微细反应训练让咨询师更加清楚自己的共情方式,并进行改进和提升。

【导师】

徐钧  自体心理学家,聚焦取向治疗中国区认证师和训练师,上海内观文化机构项目督导,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督导,苏州戒幢佛学研究所研究员,在心理治疗与东方传统文化对话研究等方面多有建树。

【时间地点】

2011179日,共三天

华东师范大学 大学生活动中心 308

【费用】

三天共1500   自体班学员或已经报名自体班的学员享受优惠价:1200

凭内观文化2011年日历册现场抵减100

 

【报名方式】

电话: 021-22818606管老师     Email: china_insight@sina.com    

Websitewww.insightculture.com.cn

账号:建设银行上海市西藏路支行 4367 4212 1749 4554 835 乐维杰

                              

 

 

四、当代心理疗法:

现代精神分析与人本主义的融合----对共情的理解与应用

贾晓明

精神分析的基本治疗技术有澄清、对质、解释。现代精神分析治疗家将共情的态度运用于这些技术中。

1  用共情的方式行表达澄清

澄清代表着询问更进一步的讯息。指治疗师就来访者(或病人)已经能够面对的心理现象的产生过程,在更细节的层面加以观察(J. Sandler1992)。例如:你可以告诉我你妈妈是怎么骂你的吗?你能多说一点吗?这样的问话,不带有“逼迫”性,而是用商量的口气。

2  用共情的方式使用对质技术

对质是向来访者(或病人)提出治疗者的观察。所谓观察是治疗师发现来访者出现的许多不一致。对质是使来访者认识到他在回避某些事物,而对此他必须予以理解(J. Sandler1992)。不幸地是,对质带有攻击的涵义,而这部分并不是运用这种技巧的目的所在。因此把两件事情面对面摆在一起的对质方式,实为一种共情的方式。例如:我听到,一方面你说你有一个幸福的童年,但另一方面,你谈到在你小时候你的父亲常常殴打你。

3  用共情的态度使用解释技术

现代精神分析的解释技术是用来指出目前的感觉、态度或者行为是重复以前的感觉、态度或者行为。解释常被认为是解释因果关系,其实指出平行的关系也同样有效。例如:“你害怕如果你对我很生气,会使我拒绝你,就像你害怕母亲因为你做出不尊敬的行为而把你留在房间里一样。当然她的确真的做了。”这就是一种共情的态度下的解释。

如何理解移情、反移情与共情的关系,先来看一个个案:

在治疗接近尾声时,来访者说,我下星期不能来了,我和朋友有个约会。我想这也没有什么关系,因为我下两周有个假期,也不能来,所以早一点儿开始不来对治疗不会有什么伤害。

   治疗者听后感觉有点灰心,他觉得好像被来访者丢在了一旁,自己对来访者无关紧要。治疗师想如果我是唯一对治疗许诺的人,治疗就不会有用。不如我们最好现在就终止,以后也不要再来了。

我们可以感受到治疗师在听了来访者的一番话后的情感反应。他不舒服,觉得被忽略,觉得自己无关紧要。这种情感反应被称之为反移情。不过这个反移情是来访者引起的。来访者通过投射性认同的防御机制使治疗师拥有与他一样的感觉。

治疗师领悟到,他所感受到的正是来访者目前的感觉。她这么做就是要激起治疗者和她一样被忽略的感觉。他现在可以深入地共情患者觉得如何被抛弃及她如何想要摆脱其他人,因为治疗中不可能有相互满足对方的关系存在。由此治疗师想他会等三个星期,直到来访者回来,再运用这更深入的洞察。他不会结束治疗。

精神分析师(包括其他心理治疗师)内心活动的进程是精神分析治疗的核心,分析者随时准备接受并理解病人的投射,并且运用他本人成熟的性格系统将这些投射进行加工处理,使得这些投射在经过消化吸收后,通过分析治疗中的交流与相互影响,重新进入并固定在病人的内心世界这就要求分析者(治疗师)容许并接纳那些产生在内心的情绪,这些情绪同病人作为对其内心痛苦的回应的情绪是完全一样的。同时,分析者(治疗师)应该熟悉并掌握自己的反移情,只有这样,心理医生才能对病人的情绪做出相应的反应,而不是拒绝接受或误解它们。

    笔者认为,没有对一致性反移情的理解,是很难达到罗杰斯所阐述的真正的共情。只是在心理咨询与治疗实践中,需要咨询员、治疗师能对此反移情有很敏锐的洞察,并将其作为理解来访者(或病人)的重要方式或途径。

    KOHUT的自体心理学中所涉及的共情观点,体现着现代精神分析与人本主义的融合

科胡特(Kohut H)是自体心理学(Self Psychology)理论的创建者,他在与各种求助者的相处中发展出自己的共情观点(S. Cormier,1998)。对科胡特来说,其理论的转折点来自一个咨询个案。

一个求助者在每次访谈中都激烈地指责他。当他不再试着解释和说明求助者的行为,并开始倾听时,他意识到这些指责是求助者试图展示一个事实,即他早年由于与不称职的监护人生活在一起,她一直不能得到监护人的照顾。科胡特猜测,求助者通过治疗中的行为向我们展示他们的需要,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些线索:即他们早年没有从监护人那里得到能够使他们建立起自我意识的东西,因此他们需要从治疗师那里得到。

    当一个孩子的需要没有被满足或受到伤害时,它只是被阻止了,但并没有消失。它通常以原始的形式保留于一个人的身上,这种原始的形式解释了为什么一些成年求助者在治疗中表现出非常幼稚的行为。

    父母长期的共情失败造成所谓的自恋型脆弱(Narcissistic Vulnerabilities),而这是治疗者必须提供具有共情的回应来协助患者克服的。

科胡特(1984)认为,共情的核心在于为求助者提供“矫正情感体验”,重要的是治疗师对求助者及其情感的接纳。要避免任何使求助者听起来像是批评的评论。最初的监护人缺乏共情接纳,因而使得求助者自我中的某些部分受到压抑。在咨询中切不可重复这一压抑过程,相反,治疗师需要创造一种氛围,使求助者以前被埋没的自我得以浮现、受到接纳、并被整合。达到这个目的的途径就是让求助者知道,他们看待自己和世界的方式“并没有受到批评,从他们自己特殊的个人发展史出发,他们的方式是最有可能被接受的方式”。

这与罗杰斯的无条件接纳有着多么相似之处。

(以上文章节选自《现代精神分析与人本主义的融合----对共情的理解与应用》,全文可见http://bbs.chinaselfpsychology.com/viewthread.php?tid=1538&extra=

 

五、美文共赏:

关于共情的一二三四五六七

                        韩岩

 在一粒沙,看到一个世界;

在一朵野花,看到天堂。

将无限,捧在你的手心,体验永恒。

首先,共情是个外来词,来自德语:einfuhlung,很难翻译。通俗地用中文说,是穿另一个人的鞋,带另一个人的眼镜,去感觉体会世界。因此,更准确的中文翻译是神入,因为你要整个神去入,而不只是去拿自己的情和别人的情去共。

一个心理治疗师的长大就是要学会窥透人性的秘密。而这可以从“窥视”自己的秘密开始学起,通常这种“窥视”和别人一起进行才会透彻。因为如果你只是一个人窥视,时常你自以为自己看明白了,其实你只是钻到山洞里了,根本离看到山的全貌甚远。在一种安全的氛围中互相“窥视”。这“窥视”就是神入。

神入是心理治疗的内功之一,没有建立在内功之力基础上的心理治疗技术学习,是在学花拳绣腿。看起来有姿势,但没有力气。

来访者来治疗,好比是一个黑箱等待咨询师打开。神入就是打开箱子的钥匙。 通过神入,你开始明白来访者的需要,无意识,转变的萌芽;你开始明白来访者嘴巴上说要这,其实他心里要那个;你开始明白,他如何制造了他的问题;你还开始明白他为什么下回一定不想来了,你说的什么话导致了这个结果。很多时候,你只要做神入,其他的都不必,来访者自然而然就好起来了,为什么?因为你紧贴着来访者在走,他往转变的潜流走,你紧紧跟上;他往拒绝变的方向构筑防线,你也跟着她帮他加固,于是他无须对你设防并顺带着明白了自己在做什么。最终是他忍无可忍,要求变化!这就叫四两拨千斤和相信来访者的力量。

而当你情绪激昂自以为是要往东往西地引,黑箱悄悄地就关闭了。结果剩下你抱怨来访者的抗拒,为此而悲伤。

神入就是打开人心的黑箱,发现人心的秘密。无数的书本上写着这些关于人性的秘密,但那不是你明白的秘密。但那不足以让你能直接地真正地理解这个秘密。世上只有一条路接近这个秘密,那就是你进到你自己的心里去,去理解这个秘密,也因此你可以理解别人心里的秘密。有人疑问了:怎么可能?我了解了自己就了解了别人?是这样:你不是别人心中的蛔虫,你根本无法直接进入别人的心,你只有在面对别人的时候,用探询你脑海里思维想象的方法,身体内部感觉的方法,去“进入”别人内心,换句话说,这“进入”是个比喻。

还有人疑问:这就够了吗?是的,不够,许多时候得听别人说话, 你才能进入。所以神入的核心之一是倾听。你听别人的时候同时在听自己,听,听,听。。。。这就是神入。

姑且说,世界上有两种心理治疗,区别它们只要看它们对于神入的态度。不以神入为中心方法的心理治疗,隐含着认为人如机器的假设,它的治疗方法是如何控制机器,修理机器。治疗师穿着修理工的制服,带着各种各样的工具,骄傲冷静地上。而以神入方法为核心的心理治疗,它说人就是人,关键的是治疗师和来访者同样都是人,当两个人相遇的时候,一切发生了。出色的治疗,是深层之心的“相会”。当代精神分析自体心理学创建者科胡特说:“神入,人类唤起自我的接纳,认同和理解的回声,她是心灵的营养,缺了她。我们所了解和珍爱的人类生活,便无法维持。”

神入:是人类心灵的空气。

(本文节选自《关于共情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全文可见http://bbs.chinaselfpsychology.com/viewthread.php?tid=1536&extra=page%3D1

—— END ——

           感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