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与婴幼儿的个体差异
为什么有的孩子适应新环境比较容易,有的孩子则比较困难?了解儿童具有先天性和社会化的个体差异,以及从心理上进行分类等问题,可能有助于家长理解孩子的特点,有助于老师识别孩童之间的不同性格而区别对待。心理学的知识是教育教养的基础,为教育教养提供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是解决儿童心理与行为问题的钥匙。一般来说,人们的注意集中在儿童的智力发展上。其实,决定儿童最优发展的主要心理因素不是智力。这是由于,除了天赋聪颖和智能迟钝这两种少数极端儿童以外,绝大多数儿童的大脑为正常发展提供了足够的智能。然而,使儿童发展达到全面而最优的更重要的条件,是最初建立的亲子关系,以及与其相关的感情和社会化发展(也就是目前所说的“情商”)。因此,早期亲子关系的社会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儿童发展的个体差异。
一、早期亲子关系建立的差异
(一)“母婴感情联结”的早期建立是婴儿生存的必要条件
对于儿童的生存和生长,心理学十分重视早期亲子关系的建立。早期亲子关系的内涵是婴儿先天生命力与母亲敏感性的结合。这种结合的质量决定着婴儿生存和生长的质量,也是影响婴儿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新生儿生来具有自发的协调有机体活动的能力,称为婴儿的生命力或活性。新生儿出生即处于与母亲彼此影响、相互作用的情境中。婴儿需要的表达、母亲对其需要的理解和满足,以及为此婴儿作出反应的前因后果,使婴儿得以生存。在此期间构成了母婴之间的相互作用,这是母婴交往的生物学基础。但是,沟通母婴之间联系的桥梁,不仅是物质上的供给与接受,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信息传递。而此时,传递的信息不是语言,而是感情性信息。母婴之间的信息传递能调动母亲对婴儿下列先天机体反应的敏感性:(1)身体器官活动协调,如吮吸、吞咽、消化、排泄、呼吸、睡眠、觉醒;(2)感官活动协调,对外部刺激的接受与协调,如注视―保持―离开,静息―倾听,接受成人的抚摩,排斥强光与强噪声;(3)表情协调与感情监测,如饥饿、疼痛,寒冷时哭叫、皱眉,舒适时活跃、微笑。
(二)亲子关系建立中父母的主导作用
亲子交往的建立既含有先天基础,又包含着社会因素的渗透。由于父母的个性特征各有不同,诸如父母对子女养育知识的不同,父母社会生活交往、职业、性格等的不同,与孩子的交往从一开始就各有不同,因而婴儿所接触的亲子关系环境也不相同。父母双方对待婴儿的差异,是婴儿社会环境差异中的重要方面。越是细心、敏感的父母, 对婴儿的身心需要理解得越具体, 反应就越及时,对婴儿的成长越有利。因此,早期亲子关系的建立,渗透着自然和社会性两方面的因素。从新生儿时期开始,个体自然属性的差别与社会环境的不同两方面的结合,形成了儿童个体日益发展和显现的个体差异的根本来源。
婴儿早期表现的心理协调能力是在母亲──主要是母亲──的抚育中由母亲的面孔、面部表情和声音表情所激活的。这时婴儿的感觉和情绪反应,如哭叫、皱眉、撅嘴、微笑、全身活跃等,是婴儿早期智慧的闪现。细心的父母能意识到婴儿早期闪现的这些智慧火花,及时地强化它们、巩固它们,使其在同样的情景中反复出现,是婴儿心理发展的前提,也是日后个体差异发展的前提。因为,母亲敏感性的发挥以及其自身的感情反应,又激活着婴儿的情绪,强化着婴儿的欢乐与痛苦,发展他们多种情绪,如快乐、兴趣、爱与眷恋、痛苦、厌恶、愤怒、恐惧等。这些情绪都服务于儿童生活的需要。这些情绪及其行为的发生,一方面表明婴儿适应生存的心理能力的增长,另一方面日益显露出婴儿个体的人格差异(孟昭兰,1992)。这就是说,母亲对婴儿的分化反应觉察得越早,敏感性越强,强化得越多,婴儿认人的能力和对成人的亲近反应就出现得越早,个体发育的差别显露得也越早。
婴儿生长到半岁至一岁时,由于婴儿各自环境的一贯性的影响,开始出现一种情绪惯常性。经常处于母婴间快乐交往的孩子,将更健康,更经常快乐,愿意接近人,愿意探索外在事物。而健康不良的孩子经常体验痛苦,更爱哭,形成痛苦的情绪惯性。得不到成人足够细心的照顾,缺乏快乐的强化与交流的孩子,则易于形成感情淡漠的惯性。这种由亲子关系形成的情绪惯性,会注入儿童的气质、性格之中,甚至能贯穿一生。因此,父母对婴儿感情需要的敏感性和母性行为的质量是儿童情绪色调、性格色调和个性的统一性的基础,也就是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及其个体差异的基础。
二、母婴依恋关系与依恋类型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