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取向人格研究的三重假设
作者: 赵玉晶 / 4996次阅读 时间: 2019年5月21日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 标签: 进化心理学 人格 生理学 生物学 行为遗传学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et{#J"vW@HX

生物学取向人格研究的三重假设心理学空间)K5qG \H~8Ey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心理学空间G$_7{ |5s j
作者:赵玉晶心理学空间:|8W$B*Q@s*P A

j/r'e#`!M}0 

'n"yw4hE*B+R0心理学空间T[%G4nC9w

关键词:生物学;人格研究;生理学;行为遗传学;进化心理学

G6C]3~P]4t;|1P0心理学空间EH D2Q2j

生物学取向的人格研究认为,人格的形成、发展与差异以某些潜在的生理基质为基础或与某些生理指标相关,具体包含三重假设:生理学假设、行为遗传学假设和进化心理学假设。 心理学空间 l1I4{vTgY

Ui4P:O:hx2n:Z4A0人格长期以来都是心理学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话题。它是以兼具社会属性和生物属性的人为载体的,因而除受社会因素影响,还必然受生物事件(biological event)的制约。正如法国哲学家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所说:身体是我们“进入世界的入口”。从生物学视角来探究人格发生机制、发展动力、规律特征的历史由来已久,最早可溯源至古希腊医学家恩培多克勒(Empedocles)的“四根说”和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的“四液说”。生物学取向的人格研究认为,人格的形成、发展与差异以某些潜在的生理基质为基础或与某些生理指标相关,具体包含三重假设:生理学假设、行为遗传学假设和进化心理学假设。

4uL2U&Nrh7ePY8{0心理学空间G"se iQ9E~


J%wQC$dz.S#ZJ E R0

9|;w\ XHi8v0

H;z)[8Y I^0h9B;hN2k0生理学人格研究假设及其落实

$?*d ` I v6Z Y0

4qSU+U7j2Y0z5h0生理学人格研究者认为,人格特质与生理特征之间存在某种关系,生理特征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促进或标示人格的差异。皮肤电测量法、心血管活性测量法、脑活性测量法以及血液和唾液的生化分析法等生理测量方法,使得生理学人格研究得以开展。

's@1V o1j(Y8aT N0

$F)S p%FSr!a7T0焦虑、高压力、高神经质水平的人的交感神经系统一般处于慢性激活状态,其产生的生理反应通常为皮肤冒汗、血压和心率升高等特征。因此,通过测量个体在特定情境中皮肤汗液导电情况、血压和心率变化情况,可以了解个体之间的人格特点或人格差异。例如,克鲁兹(Cruz)和拉尔森(Larsen)研究表明,与非特定的皮肤电反应总是存在相关的人格特质是焦虑和神经质。事实证明,A型人格的人患冠心病的概率远远高于B型人格的人,这也说明人格与心血管生理特性之间存在很大相关。心理学空间 ycR!b2M [8e A

心理学空间t2z,|$v`T}5bq

研究者还采用生物化学分析的方法,从血液或唾液中提取多巴胺、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荷尔蒙(如睾丸酮)、皮质醇、酶等物质,通过考察它们在不同个体体内的含量或者同一个体在不同刺激情境或行为模式下这些物质的含量变化,就可以了解它们与人格的关系以及个体之间人格差异的原因。例如,研究表明,睾丸酮与非抑制性的、攻击性的和冒险性的行为模式相关,害羞的儿童体内含有较高水平的皮质醇,多巴胺、血清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别与人的三种气质维度即新颖性寻求、伤害回避和奖赏依赖密切关联。心理学空间#j-{&dy_Q'{ ^

0r'i5M d.H@\/E*| tR0特定的人格特质基于潜在的生理差异,如果潜在的生理基质发生改变,与特质相关的行为模式也会得到改变,这是生理学人格研究者秉承的一贯假设。心理学空间6g E m%?WsJa9Q

心理学空间/T;N+BR J;Jm S:^

心理学空间n ?x)p*_ [

sk8E8k+WQ0

Z3I.k(q4E:d9C,p1c0行为遗传学人格研究假设及其落实心理学空间|3c'?D&ua5v1L

WT.L.M/T6h$d#M;x0人格特质与人格差异有着特定的遗传学基础,从这个核心的研究假设出发,行为遗传学人格研究运用行为遗传学的理论和方法考察人格特征(包括人格障碍)和人格差异的遗传基础,强调遗传基因是塑造人格核心特征和造成人格个别差异的重要因素,但并不忽视环境的作用,甚至主张人格特征与人格差异是多种基因、多种环境以及基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L'E&w2nnG0心理学空间%w(AJ/@E;J|

早期的行为遗传学人格研究主要从宏观上、用数量化的方法对遗传在人格特征(包括人格障碍)和人格差异中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遗传率(heritability)是衡量人格遗传性大小的核心指标,其数值越接近于1,说明变异越多源于遗传。该阶段研究者主要运用家族研究、双生子研究、收养研究以及三者的组合研究,检验遗传差异和环境差异对人格表现型方差的贡献。例如,巴塔利亚(Battaglia)等人利用家族研究发现,分裂型人格障碍患者一级亲属的患病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柯立芝(Coolidge)等人对112 对双生子的调查研究显示,DSM-IV 标准12 型人格障碍的遗传率为0.75,其中依赖型和分裂型人格障碍的遗传率最高为0.81,偏执型和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的遗传率最低为0.50。心理学空间(}-}\2~S#n6tpu

:} ]#\e)zi7Po2s0近些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行为遗传学人格研究进入了分子遗传学(molecular genetics)时代。分子遗传学人格研究者认为,通过考察特定基因与人格特质之间的关系,便可以确定遗传基因是如何对人类行为产生影响的。例如,弗兰克(Franke)等人研究发现,回避型人格障碍与FMR-1基因有关;有学者研究显示儿童反社会行为与单胺氧化酶(MAOA)基因有关;另有研究发现新颖性寻求这种人格特质与多巴胺D4受体基因(DRD4)有关。

)[%[Pf2c#\ j5RE0心理学空间6K8X)o U&y-Y't5D&P*a

现代行为遗传学研究表明,遗传与环境从来都不是各自独立地作用于人格的,人格特征与人格差异是遗传与环境动态相互作用的结果。例如,内倾者往往在环境刺激较少时,认知任务的成绩表现好,而外倾者往往在环境刺激较丰富时,认知任务的成绩表现出色。尽管行为遗传学人格研究者对基因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探讨,但关于两者关系的作用机制问题仍然未知。心理学空间"Y~Hn|

心理学空间5~FS`n)B[4D9?

心理学空间5CJ&?+j'A"s8T!SK7U:z q
心理学空间["ci)b;d+bH7~ WL

心理学空间BZNf!F^$u

进化心理学人格研究假设及其落实

?o P.zJ8tGx0

a8y,gCrnK0进化心理学是近二三十年来在心理学中兴起的一种新的研究取向,它综合了进化生物学的各种理论和当代心理学的研究法则,开辟了心理学研究的新领域。进化心理学人格研究者假定,人格是一整套我们的祖先为了适应环境而形成的具有物种独特性的心理机制,这种复杂的心理机制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的结果。

$^ s5DE6|/t?#G2J0

u&vKMg/CYYc0X'db0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主要面临两大问题:生存问题与生殖问题。那些有利于人类生存和生殖的心理机制往往取代那些无助于人类生存和生殖的心理机制,并且随着人类的不断演化,这些有利的心理机制逐渐为人类群体所承袭,成为整个人类的普遍本性。例如,归属需要作为一种普遍的心理机制,一方面可以避免脱离群体所带来的各类危害,另一方面也可以使个体获得更多有利于生存和繁殖的资源,如食物、信息、保护以及繁殖所需要的配偶等。早期进化心理学家更多关注进化过程中的那些共同特质,认为共同特质是所谓的“产品”或“副产品”,而把个人特质或人格差异看成是“噪音”,即进化中的附属品。

!a&p`.UAeJ:L0

$J$U8ly*L'F*?%]6T*v0近年来,研究者逐渐发现个体之间的差异并非进化过程中的“噪音”,其同样是自然进化的产物。人格的差异性是个体面对不同的适应性问题所采用的不同的适应性策略。例如,尽管人类拥有相同的进化心理机制,但是每个个体所处的生存环境不尽相同,经历的事件也各有差异,因此会促使个体采用不同的适应性策略。来自完整家庭的孩子比来自离异家庭的孩子更倾向于认为他人是可靠的、值得信赖的,并且与他人的关系也是持久的。另外,遗传基因的多样性也是导致人格差异的要素之一。有研究发现,个体差异性的30%可以归咎于基因的多样性,而基因多样性是通过自然选择本身保留下来的。人格个体差异得以形成的第三种途径涉及遗传特性的适应性评估。例如,当个体面对某一危险个体时,可能会采取进攻策略,也可能会采取逃跑策略,此时个体通常会对自身特征进行评估,那些体格强壮的人比那些瘦弱不堪的人更倾向于通过攻击性策略达到目标。

,xg.L8gVyo~0

(\KU+X7qw9@0与生理学取向、行为遗传学取向的人格研究相比,进化心理学取向的人格研究对人格的探究更为全面和深刻,它既探讨了人类本性问题,又探讨了人格差异问题。但我们应该看到,进化心理学对人格的探讨和研究还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如推论解释多于实证研究、相关研究多于因果研究,这些都有待于未来研究者的发展和完善。心理学空间a;Vng0h-S)l

心理学空间y#v J p-B6w

尽管生物学取向的人格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人格研究的科学性与可信度,但我们应该看到,“生物不是命运的主宰”,人格是由生物、社会、文化、教育和家庭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或决定的。 心理学空间P%S)S0z$z0J

心理学空间3S8nV1[L'B3U3D

(本文得到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青年专项重点资助项目(C-a/2018/01/11)资助)

'y w$XH d0

5x$WpP W+O-D0(作者单位:南京审计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中心)

.r,R_`9jA(q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进化心理学 人格 生理学 生物学 行为遗传学
«偏见并非永恒不变 人格与社会心理学
《人格与社会心理学》
David Chalmers查尔莫斯访谈对话»
延伸阅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