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与投入疗法和行为疗法
作者: 马信诚 / 10509次阅读 时间: 2010年11月06日
标签: ACT Hayes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MH%@Zt&hQ.h0接受与投入疗法和行为疗法
IW9CoQL;n0中国自体心理学网刊於荷兰语行为疗法学报 (摘录)Steven Hayes, Akihiko Masuda,2008-2-4 16:28:11心理学空间&uu U[H[!Y
ACT and the 3rd wave of the Behavioural Therapy, Gedragstherapie (Dutch Journal of Behavioural Therapy) (Extract)心理学空间| _8cm3r3ZUA
Co-author: Steven Hayes, Akihiko Masuda, and Hubert De Mey心理学空间%a@ z{(NI$s
心理学空间/F[B H4Xv+|
摘录,整理及翻译:马信诚心理学空间SE4K$p2mY,n6HOo

"d y"Q S#W3i0接受与投入疗法 (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ACT)) 不是革命性创举,而当被视为行为疗法传统的第三期衍变中的一个代表。行为疗法的第一期发展,可以用经典条件反射论(Classical Conditioning) 和操作性条件反射论 (Operant Conditioning) 为依据的早期纯行为疗法为代表。第二期则为引入思想因素的各家知行疗法(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接受与投入疗法与诸如辨证行为疗法 (Dialectic Behavioural Therapy) 等加强了对价值观 (Value),接受事实的程度(Acceptance),对追求人生目标所耍作出的改变的投入程度 (Commitment) ,和观照(Mindfulness)等因素的处理之新疗法,可算是这传统的第三期发展。
P|?]6XmD@!y$v0心理学空间?kC6m!n#w+{9B.{#h
接受与投入疗法以功能依景说 (Functional Contextualism) 为其哲学思想,以关系框架论 (Relational Frame Theory) 为理论基础,有核心内容八,易犯毛病二。简介如下:
U(e3emS&B0心理学空间K*I+A[ aR(t+KT$H
哲学思想: 功能依景说
njvq#@0一切事物的功用,需以其所出现的情景参照才能了解。
6F W1P0i#Q0心理学空间K l_O9O {:H'@^$a
理论基础: 关系框架论心理学空间5QI UMB)TL&t(\
人不是孤立地去理解和记忆一事一物,而是以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去理解记忆。相互关系一旦在思想中形成,则无法消除。越想消除,越易勾起。故尝试改变一思一念每多徒劳。欲变,当从改变思想背後的情景框架著手。
wFGm3E&]H0
-F0Dh#gtH0核心内容八:心理学空间!_5Z6b!gD2\q2E
令求助者对不可行的方法死心(Creative Hopelessness)心理学空间#w)jIa8U}7}n
在详细了解过求助者的问题和以往无功的应对方法後,如发现其法本身就不可能解决问题的话,可设法令求助者自己体味一下成效,然後让其退後一步审视己往所用之法,是否本身就不可能解决问题。
sfV Y:S%w$t0
;H!jB7C1n1F.k0具体操作上,接受与投入疗法师喜用喻引导。因此派深刻体会到因积习之故,人们定对某些字眼有牢不可破的观念和相关情绪。一旦提到这些字眼,势必牵动该相关情绪而极易产生抗拒和引来争拗。故此派喜用喻引导求助者去接受其思想,从而避开与那些可能勾起根深蒂固之念的言词之争。
'c,c,j"^"bQ0心理学空间'e*v+U {n,_ Q?
此阶对应的比喻为:人在洞中喻(Man in Hole Metaphor)(为简单易记计,我以为大可意译为:以铲除洞喻)。心理学空间Q]GA2jL2ge ~ ^Q
此喻为:有人失陷地洞中,无法出走。手中仅有铲子一袋。其人苦苦掘地,遍用袋中各铲,然越陷越深,不得出离。其之困,用功不勤乎?其器不适乎?心理学空间A&Y:[O0D&_@
心理学空间 [%]x-\m*\Cpi T-{4T
藉此喻,引导求助者从根本解决问题的大方向上重新审视问题为何。
,a+z[ j{%p0
U4xes#u'Yn+M0使其体会想掌控自身思想本身才是问题(Control is the problem)心理学空间[(O3k Y%Z$bGzkB TV
人们对各界常加控制,故误以为内在思想感受亦能随心掌控。事实不然。往往越叫自己不要想便越想得多。故当体会想掌控自身思想本身才是问题所在。心理学空间;f%E#D] pK#eTc

)u0vWC @5v[ A p0此阶对应喻为:多度仪喻 (Polygraph Metaphor) (意译:以惊致静喻)心理学空间+?e0F-e@%r
此喻为:一人因忧恐难安求医。医栓之於能记恐慌程度之多度仪。以枪指其头曰:此疾需致极静而不起一丝惧意方可,吾今助汝。一旦仪器表汝有一丝惧意,吾则枪击汝。以死生大事警之,汝必尽力,疾除必矣。问其能静否?
Yd?tWR y6j0心理学空间(P7e+B&urR4B] rU'G.N5c
藉此喻,引导求助者明白在某些情况下,想完全掌控自身思想而不生负面情绪是不可能的。而这跟其人的能力付出无关。心理学空间kB~4L u
心理学空间 wSw*^W{
提供接受自身一切好与坏的想法(Acceptance as an alternative)心理学空间8iXj$p)z yo
在上述基础上,以天秤两端喻为求助者提供与负面思想对抗之外的选择---去接受身上发生的一切好与坏。
8a"aRs_ tXF0心理学空间dAdF Mk2H
此喻为:人心中有一天秤。秤有二端,一者忧虑,二耆接受。忧虑易知而接受难察。人徒欲减忧而不知接受。不知接受则一端永为零。为零则无论其忧轻重,亦势必失重不能平。故求平不在减忧,而在忧虑接受二耆相符。无论其忧多重,若能完全接受之,则亦能致平。
2Sl&R9X/w`~0
*sc A|U)NV'_1NxY0藉此喻,引导求助者发开接受自身感受。心理学空间3a`tj'S{x*W

y0Q_g I0尝试以自身为景,提升对自己的看法(Self as context: transcending sense of self)心理学空间,Xa6p6v9x
既能开始接受,则进而改变其思想背景,引导其重审其处景。心理学空间$SoL }$IP9z
心理学空间'G S2T n BlGV
此阶对应喻为:棋盘之喻 (Chess Board Metaphor)。
'eI @*^@ _3J0此喻为:人欲以己正向之力压下自身负面情绪,犹如执棋之一方与敌对叠。既执一方,则必求所执方胜。然何为胜,何为负?正者出於吾身,然负者亦未尝不出於吾身也。故以正胜负,或负胜正,皆是以已伤己,虽胜亦损。求助者或问,吾当若何?反问之:以正负双方之一为已,则必有伤。如汝为棋盘若何?
$L4G~%C8lL d0Nn0心理学空间2P6Hv4n`/E A S&m!F
末後一句,引求助者自思自为棋盘之景况,则其思想背景随思而转矣。心理学空间8A)JN:| n8wq,P;@g
心理学空间d:asrI&_T2~
放松思想和观照(Cognitive defusion and mindfulness)心理学空间EV3c Z:_%X
思想背景既转,可进而学习接受感受而不为所困。其要有三:心理学空间x+|BFc2D0}%q7j1q
一:仍需避免因言语而勾起抗拒争论,固宜少用否定式字眼,如:但是(But);而多用肯定式字眼,如:还有(And)。(以中文的表述而言,But一类 的表述还可包括:虽然;而And则可说成:同时,而且等。大家当考虑中文比英文更多样的表达方式,而不要单注意but 和and的直译而勿略其他。)心理学空间`&Q*w"I S_
心理学空间!J,B'{L:J/NR'F
二:牛奶牛奶牛奶法(Milk, Milk, Milk)
*\`;P-W*`U$xJcw0(译者未能完全确定此法的用意和具体操作法。以我理解,此法意在为某些关键言词脱敏,削弱其与相连的情绪和思想的牵连。其法为先选一词,论尽其所有含意及属性(如以牛奶为例,则包括滑,白,液体等)。然後不停重覆此词几分钟,使求助者对之除本身的含意及属性外不作他想。)
*E1t8fK&J*U+X0
"`vci1c| ~,m0三:观照心理学空间}TBH xM,O
观照意识如叶浮河上,随水而去。能如此,则可以之观一切感受而不为所执。
$x^%??:i0(译者注:至此,对负面感受的接受已成,而开始向投入新生下功夫。)心理学空间fY-MW0s7b/N1X^(x

W@9L'd2e0助其找出所重之事(Value)
Y%y@1AUS0挽歌或墓铭志法:请求助者细想自己百年後,希望自己的挽歌或墓铭志会写些什么,以此助其找出所重之事。既知所重之事,再订出想达到的具体目标,和执行方案,并找出潜在障碍和应对之法。心理学空间7r o.m9g{\-t*}/n
心理学空间6\!^u#QnR k y2|G
发愿和投入到要达成所重之事而耍作出的相应行动中去(Willingness and commitment to valued actions)
]JGYF/E[)i;H+l{7]0为坚其心,可以此问之:你的内在体验与你的期望有落差已是事实,你愿意毫不抗拒,完全接受这些感受,并不受困於其思想内容,以此来使你在如今的处境中向自己选择的目标前进吗?心理学空间#p)Lo$h~ f(zjI

*dqqEy w D1U0从此起,接受与投入疗法便转入指导求助者学习具体方法(Skills building),使其能处理障碍,达成目标上去。心理学空间v2c U7d}BT

.Wm[` C+a0治疗关糸(Therapeutic relationship)
){&Z-I"Up%M'Y0最後,作者特别强调此法的治疗师,除了要有关爱外,还需要使求助耆能作出反思(Be Challenging)。心理学空间4c9cBf!|
心理学空间T.\G R:n(}8u
易犯毛病二:心理学空间`.I6F.x/@t"elP
解人之苦:心理学空间4M[g9L'dB
治疗师往往急人之难,想尽辨法舒缓或使求助者避开令其伤痛之经历。但作为接受与投入疗法的治疗师,则不应令求助者避开伤痛经历。而是要令求助者自己去细味属於他自己的一切,包括人生中的甜酸苦棘,然後才能不抵抗、不逃避地接受自已的一切。心理学空间(J*?1p H6V#Gpt
心理学空间(dU0m/r+o6Y-MGG?:~Y5Z
落入两边:心理学空间(Ki._1\}&T7A
治疗师容易陷进求助者的思想内容中,或而认同,或而有异。认同则易陷求助者的困局中,而难以洞悉出路;有异则易陷争辩中,而易栓於言词,不能出境外。故此派治疗师当谨守让求助者自己去细味属於他自己的一切感受此一原则,而不陷落到对其具体思想言语上的认同与否去。心理学空间,Qlr8x5dj]ZH7_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ACT Hayes
«正念与接受:认知—行为疗法第三浪潮 斯蒂文·海耶斯 Steven Hayes
《斯蒂文·海耶斯 Steven Hayes》
An Interview with Steven C. Hayes, Ph.D. on Acceptance and Committment Therap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