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建设、拓展训练、心灵成长...培训里都有哪些不靠谱的套路?我们用心理学拆解一下
时间:2022年02月18日|1141次浏览

最近,在2021年8月底,一位年仅32岁的某知名投资公司女性高管,在参加某“***工作坊”培训课程时忽然晕倒,不久之后去世,有网友质疑,她生前所参加的这个培训涉及传销和精神控制。


这次事件暂时还没有看到比较权威的调查结果,从这件事情展开,陆续有朋友延伸问到这么几个问题:


  1. 如何判断心理工作是否正规?

  2. 如何判断各种培训(团队建设、拓展训练、工作坊、心灵成长培训等)靠谱不靠谱?

  3. 在生活中,如何判断对方是否潜在的恶意的使用了某些心理手段?例如PUA等


今天我把对于第2个问题的回答稍作补充重新发一下。全文4500字,预计大约需要10分钟。


如何识别不靠谱的培训?


在一些公司、学校、单位里,可能会有团队建设,户外拓展,员工培训,等等活动。我们自己也可能会听朋友推荐,或者自己找到一些心灵成长工作坊、某某能力训练营,某某成长小组等等类似的活动。可以说,生活中有很多培训。


培训师有的叫教练,有的叫导师,有的叫专家,等等。有的有心理学背景,有的没有心理学背景,有的心理学背景看起来就比较,怎么说呢,比较江湖。不过,也并不是说心理学科班出身就会培训做的好,唯学历论也没必要,还是要综合来看,咱们细细展开说。


不同的人,参加培训的感受可能不同


有的培训可能有些方面不正规,但是可能对有的人来说,在某个阶段,可能这个培训的某些部分,对他来说,刚好符合了他这个阶段的某些成长需求。


有的人自己悟性比较好,愿意觉察,善于思考,在一般的培训里,也有可能领悟到一些深刻的东西。不过对于这些有悟性的人来说,同类型的培训,参加的次数多了,可能就会发现培训或者老师的局限性。


也有的人,会沉迷于某一类培训,参加的时候感觉非常好,回到生活中过几个月,就会发现热劲儿过去了。然后可能再烧钱参加下一个,或者可能还有下下一个。


有的培训,刚开始前几次参加的时候感觉还可以,多参加几次会发现讲的内容大部分是重复的。对于有的培训师来说,真正在课程上取得大的创新可能既很难也很慢,那就不怎么花精力在课程上求新求变,换新的参加培训的学员就行了。


从团体治疗的专业角度来看,团体有结构性团体,有动力性团体。


市面上能看到的各种培训,大部分都可以算是结构性团体,活动的内容、流程、道具,基本上是有提前规划和准备的。简单来说,从形式上看,就是由一个一个带有游戏性质的活动串起来的活动拼盘。


动力性团体,比如说,可能有七八个人,就像有的电影里所演的那样,大家坐椅子上围成一圈,可能有一个或者两个带领者,说话交流,每周一次,一期一会。动力性团体通常也不设置主题,仅仅只用说话的方式交流,在对话的过程里,呈现人际之间的互动,也呈现内在的模式。日积月累下来就可能有比较多的心理成长。但是动力性的团体,看起来比较“无为”,可能也不能叫做“培训”了。


动力性团体面向的人数少,内容走的深,持续时间长,对带领者的要求比较高,如果真的有什么不靠谱的地方,也比较容易发现。大家用语言交流,没有什么形式上很花哨的技术,可以说没有太多“套路”,比较“走心”。对带领者来说,要把自己投入进去,还要考虑理论和技术,这意味着很深的专业要求。


参加动力性团体的成员,很多都是对心理学有一定了解的人。由于带领者门槛高,参加人数规模比较小,面向成员的收费一般也不是特别贵,所以带领者一般赚不了什么大钱,不会暴富,带领者自己还需要长期烧钱学习进修提升内在,真正长期做下来做的比较好的,都有点专业情怀。目前,动力性团体吸引过来的乱象相对不是很多。


结构性团体,可以一次面向很多人,持续时间比较短,带领者不需要走的多深就可以上手。时间有限,参加的人多,如果有组员呈现出一些深层的问题,带领者不一定有能力真正专业的处理好。在某些团体技术的套路加持之下,带领者内在的真正实力并不那么显性,但结构性团体技术容易让场面很热闹,参加培训的成员容易产生崇拜,培训容易达到单一维度的“效率”,接受培训方的领导也容易满意,培训师也比较容易“短平快”的赚钱,乱象也就更多。



市面上各种培训,更多的还是结构性的团体,比如说学校对几百个学生进行某个主题的培训呀,企业对新入职的几十个员工进行团建呀,等等。


有哪些细节可以作为评估这个培训不靠谱的参考呢?


1:过度强调权威:

强调所谓导师,堆积各种头衔,在遇到质疑时打压或者变相打压。


真正好的老师,会心怀谦卑,会强调你自己的资源和能力,而非彰显他的价值。


即使在你觉得自己没有能力的时候,好的老师仍然会带着善意的好奇,去探索,去发现,你身上的资源,和你一起看到你潜在的能力。


2:过分突破身体界限:

比如,网传的某些公司做什么“破冰”活动,要求男生面向女生做俯卧撑这种恶趣味的活动,就是在突破人和人之间的身体界限。


3:随意突破心理界限:

比如强迫分享隐私,强迫去做一些真心话大冒险,强迫你讲一些平时不轻易讲的内容。


4:蹦迪音乐:

频繁播放节奏感强的背景音乐,用躁动的鼓点让人上头。


5.刻意感动:

刻意煽情,制造感动,播放悲情的背景音乐。


6.打鸡血,炖鸡汤:

播放一些励志视频,比如某个身残志坚的演说家的演讲,或者什么《鹰之重生》之类的视频,总之就是要给你励志,让你看看动物们多么努力,身处困境的人们多么努力,让你感慨自己现在的条件已经很好了,自己在行为上“不够努力”,自惭形秽。看完视频之后,变着法的对你说教,要你好好珍惜等等。


7.过度强调团体荣誉:

通常在正常的培训活动当中,可能会有分组比赛之类的游戏,设置一定的情景和规则,激发人的好胜心,使成员快速结成小组相互竞争玩一些比赛啥的,这都很正常。但是,也有些培训会放大团体一致性,消融个体的自我,有《浪潮》之嫌。


8.过度奖罚:

对某个游戏环节的成功或失败做出超出常理的解释,实施过度的奖励或者惩罚。然后可能伴随着过度的贬低或者夸奖。


9.故意打压贬低:

打击团体成员的自尊。对成员的某些特点和小错误,大肆批评,甚至故意挑出来问题或者创伤进行批评。这种打压可以在某些战争片里看到,比如一个教官对新人大肆训斥,就是对自尊的打压。


8月底出事儿的女高管,听说就受到了某些打压。这种就是很粗暴的手段。


有人可能会说,严厉批评是为了增加你的抗打击能力,但批评是有个“度”的。给你身上多捅几次刀子来锻炼你的刀伤愈合能力,肯定是不合理的。


刀子嘴豆腐心常常是伪命题,“刀子嘴”要么是自己意识不到自己有刀子心这一面,要么是不具备心口一致真诚表达的能力。如果你相信了他的刀子嘴是豆腐心,就意味着你相信了他语言上的伤害是合理的。


10.激发虚假幻觉:

吹捧成员,迎合参加者虚假的自恋,把参加者的某些小成功夸大表扬。或者让组员以一些奇奇怪怪的仪式链接什么宇宙的能量,和“道”链接,和“宇宙”链接,都说的很大。


11.夸大成员之间情感深度:

夸大成员之间的情感深度,把成员之间的关系叫做“家人”。


在这种团体里,有的成员会在短时间里觉得极大的满足,但是在培训结束一段时间之后,就会觉得很空虚很失落。


12.频繁讲故事:

讲很多故事,然后试图用一个个的故事让你“领悟”某些道理。有些道理,听起来似是而非。有些道理,讲故事的人只是照搬复述,他自己理解的并不深刻,经不起多次追问。还有些道理,听起来有道理,但没办法在复杂的现实生活里真正执行。


遇到频繁讲故事的情况,要有思辨,逻辑得清楚。帅老师当年卧底某地的传销时,遇到过这种“故事话术”,讲了一堆听起来像某些文摘杂志上的短故事,试图讲很多道理。人家艾瑞克森用故事来做催眠,目的是做治疗,人用的是“隐喻”。好家伙,你这故事讲完就接着给讲道理,明晃晃的,开始“明喻”了都。各种道理连在一起,重点想说什么“三商法”是一种新经济,如何利国利民多好多好,帅老师就说边际效用、比较优势理论,然后就,卧底卧不成了。


故事就是故事本身,写小说的作家不会在小说之后给你总结个“中心思想”。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汉姆雷特,每个人的感触和思考都是独特的。那些给你讲个故事然后很快讲道理的人,不愿真正倾听你的感受和思考,急着很快让你相信某些道理的人,垄断了你对故事的“感受力”和“解释权”。


感受和思考,是你之所以是你的根本


13.过度指导:

提很多建议,做很多指导,让你变成一个“学生”,指导的太多了是不是就有控制之嫌?

有的指导看起来很好,但做起来你会发现很难。也有可能有的指导是有用的。


但是,如果你放弃自己的独立思考,想长期依赖别人指导,会发现没有人可以在所有大小事情上永远正确的一直对你指导。真正好的心理学工作者会尊重你的自主和能力,不轻易提建议,而是,让你看到自己是有选择的,能选择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14.拉人头:

给组员下任务,要求组员去拉新人参加,有的还美其名曰“感召”,告诉你这是对你的“锻炼”。这个就有传销的嫌疑了。


15:收费奇高

收费很贵,有的还夸大预期的效果诱惑你,还告诉你这不是消费,是对自己的投资。再把培训给你分成几个阶段,一个阶段比一个阶段贵,甚至鼓励参加的成员去借钱,去贷款,用借贷的钱来付费参加,这个就非常过分了。


要用借来的钱给自己“投资”,这杠杆是不是有点大了?


16:疑似不靠谱词语目录:

灵修,教练技术,九型人格,家排,国际,宇宙,能量,导师,还有各种夸大的字眼。这些词语越多越可能有问题。


靠谱和不靠谱之间,是一个模糊的连续谱。


前面说了十几条,有的是好和坏的问题,有的是专业水平高低的问题,有的是一些偏向整体效率的但可能不那么个性化的技术,有的是帅老师觉得没什么用的技术。看程度而定吧,并不是泾渭分明的极好或者极坏,而是复杂的,多维度的,有灰度的,连续谱。


其中有些是靠谱培训和不靠谱培训都可能使用的技巧性的东西,就把它叫做控场吧。比如,在培训中可能用到的奖励或者惩罚,就是一种很常见的团体技术,只是说,程度和方式是否过度。


为什么有控场存在?站在培训师的角度来考虑,有时候去给人数较多的团体去讲个课或者做个培训,并不是所有的成员都会非常投入,并不是所有的成员都有很高的欣赏能力,有时候讲一些深刻的内容,有的成员不一定能看到价值,注意力不是很集中。如果要考虑整体的效果,如果培训师想追求被培训方的满意度,再加上其他各种原因,就可能会考虑一定程度的技巧性的“控场”。


生活中有很多控场,一场精心设计的婚礼有控场,一次面向老年人的保健品会销有控场,一个仪式有控场,一场大型会议有控场,一次课堂教学有控场......


不靠谱的培训,集中了过多的形式上的控场技巧,却没有真正在内容上深入,没有真正为参加的成员考虑。让成员感觉好,让成员相信自己感觉好,但并不是真的对成员好。如果再夹带一些潜在的目的,比如,要你很多的钱,还要你的认同,要你的认同之后要你持续付很多钱,就可能给你带来伤害。


而靠谱的培训通常只是要价格合理的钱。


说了这么多,那,怎么办呢?


  1. 学会分辨。培训并不都是那么可怕,把所有培训当成妖魔也没必要。有的正规培训对于某些能力的培养是比较高效的,正常参加没问题。有些培训属于不正规,但不一定是邪恶,就算是作恶,也不一定有多么强大。而有些培训是真的很糟糕,这种应该是极少数。


  2. 不求快,不追求戏剧性的“疗效”,不要指望一次培训就醍醐灌顶改头换面。如果参加了一场培训自己有那么一两个点有感触,而且过几个月沉淀了之后回想还觉得有意思,就已经很不错了。如果真的愿意花时间花钱,想达成人格成长,可以考虑做动力性的团体,或者做长程的个体咨询,小火慢炖,人格成长可以考虑用“年”做时间单位。


  3. 任何时候,你都有选择的能力,如果遇到真的特别糟糕的培训,求证之后还是感觉糟糕,可以选择退出。


  4. 尊重自己的感受。这一条可能一时半会儿说不完。


  5. 独立思考,系统思考。有时候不思考可能是一种放松(参考我写的《发呆是一种心理能力》一文),有时候不思考可能是一种逃避,特别是在涉及自己内心的时候。


这些年,见到过,也听说过各种各样的培训,我把自己觉得有问题的地方用心理学视角试着拆解了一下,可以说是经验贴,分享给你,希望下次遇到感觉不对劲的培训时,你能一眼看出那些不靠谱的“套路”。



帅彪

20210914




关注微信平台“帅彪谈心理”,阅读更多。

关于心理的感悟、思考、摘录、评论,力求言之有物、读之入心。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