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同性恋性取向的心理咨询要点
作者: 丛中 / 19289次阅读 时间: 2013年9月30日
标签: 同性恋 心理咨询 性取向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3`4ZG8CVw;O#D0关于同性恋性取向心理咨询要点

,@ _0i W`,H$?1t] w0心理学空间 lj-nv P?3wmb

丛中心理学空间 ZlYf"qCW

心理学空间$EvS,C{${;KQw%w

经常有父母带着孩子来咨询“性取向”的问题,父母不接受孩子是“同性恋”这个事实,总是希望孩子不是同性恋;如果是同性恋的话,希望医生一定要想办法给予纠正。作为“同性恋者”,孩子往往是被迫前来就医的,其本身并无改变自身性取向的愿望和动机。很多同性恋者其实是希望医生能够帮助他说服父母,理解和接纳他的性取向。心理学空间:LskV4N?.V H

心理学空间1d!~y6f^

心理学空间My_ ^#b

心理学空间} R&NHE#B!^

父母往往一见到医生,就对医生说:“大夫,你快给孩子诊断一下吧,看他是不是同性恋!”心理学空间:rBIL-f(y

V?(JDK%s;C0心理学空间Vk;}(T8r0n0N7T

心理学空间N.w+e5o Hzc

一、同性恋的诊断标准心理学空间$BUw4k:z\#k;@UC

心理学空间"Nd1uDj w

首先,必须强调说明,按照2001年《中国精神障碍诊断分类标准(CCMD-3)》的规定,一个人,如果只有同性“性取向”,而没有其它精神症状的话,并不被视为“精神疾病”。

Z8NFS:b3i3v m9[-oR0心理学空间-fi!yY0{

心理学空间 X!O2p Z ee

心理学空间 } uPR[

1、关于“性取向是同性恋”的诊断

)U9}(^K7T.^Uqh0心理学空间2pG] C(`,uG_7Z

一般来说,诊断“同性恋”,要求“病人”具有只针对同性成员才有的跟性欲相关的情感、幻想或行为。即使在方便与异性交往的环境条件下,当事人“在正常生活条件下,从少年时期就开始对同性成员就持续表示性爱倾向,包括思想、情感,及性爱行为;对异性虽然可以有正常的性行为,但性爱倾向明显减弱或缺乏,因此难以建立和维持与异性成员的家庭关系。”心理学空间g%Ofx:Jp"n

AB}8L5D!uq&`kK0心理学空间.Ru_tlja`2X

6z)Jn4vV0如何确定一个人的性取向是指向同性的呢?心理学空间(\Q%^5]GW.a

心理学空间{O'`Gc~f3k

有两个重要的具体参照指标:一个是,见了喜欢的同性,他就有性器官兴奋的身体反应;再者是他内心具有想要动用性器官跟同性做爱的内心欲望和热情。身体性反应,产生快感;心理性欲望,产生幸福感。

^3Gib@ p9y}.E f0心理学空间]jRL3V[ N

有的男性同性恋者,在父母的逼迫下,跟女人结婚,还生了孩子。这时,父母就不理解:既然能够有夫妻性生活,还能射精生出孩子,他怎么就是同性恋呢?

o Vy B*kC l:G/M,r0

_@bh4N O0回答是这样的:性器官上没长眼睛,不认识对方与之做爱的性器官是同性还是异性的性器官。人的性器官只要遇到适宜的黏膜刺激,就会兴奋,甚至可以出现性高潮,男性则会射精。但是,同性恋者,对异性的性器官,可以具有碰触时的快感,以及有性高潮,却没有心理上的幸福感。

c]u5F@XhH?0心理学空间T5h y'D li&Y7o

幸福感,才是性爱的真正目的。

fhLqK gZ0心理学空间6O_+^[u9R%x

因此,我建议将“性取向”改为“爱取向”。

(@yI&MYa4l0心理学空间s}!Gf/k0W;nx#E4u^

心理学空间#~(atM+i

心理学空间%O!Q+Z,vU

2、鉴别诊断

Tj7]f&sb6BY9t6c0

4UgFoNI$g4[ _0在鉴别诊断时,还要特别注意:同性恋者自身的性身份并没有改变。比如,身体是男性,心理上认为自己也是男性。如果身体是男性,心理上却认为自己是“女孩”,这不是同性恋,而属于“易性癖”,也就是人们经常所说的要做变性手术的那部分人。

x M#T;b#YdG s0心理学空间Sz2S1wlRS1|y _

如果是单一性别的环境,出现了同性性行为,并不一定是同性恋。比如,钢铁厂的男工人,纺织厂的女工,护士学校的女生,监狱关押的犯人,等,他们在接触不到异性的情况下,会出现“同性性行为”,这时,不算是绝对的“同性恋”,因为当他们有机会接触异性的时候,他们的同性性行为就会自动放弃了。

2Jgqsc+rQ0心理学空间3~ I*lVzHj!G_r

UcA!oM:yP0心理学空间 B1PD@'PjT?

二、同性恋的形成原因心理学空间Li{:J]4b$wy

3g] Al3~pc0迄今为止,科学对于同性恋和异性恋是如何形成的,并不清楚。同性恋者,往往会根据自身的感受和体验,认为自己从懵懵懂懂的时候,就隐约地觉察到了自己是同性恋,所以,他们就会猜想(或者宁愿相信)自己是由遗传基因造成的。心理学空间 eG:VB9~\!S]

心理学空间u,y"P&v0TT+q8E,q&j

到现在为止,科学家也没有发现跟同性恋准确相关的基因。在科学没有弄明白“性取向是如何形成的”的情况下,只能有一句话是可以参照的:无论同性恋还是异性恋,性取向是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句话,几乎是废话,并没有说出具体的产生机制。但是,这句话,其实也是有用的。比如,当有论文报告说“发现了同性恋的基因”时,我们就可以说,同性恋不能简单地还原为“基因”这样的生物学因素,而是生理-心理-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心理学空间#c+JZA&hJ

/O4k/ns+u UYJ7q0y0即使同样的都是“同性恋者”,其实,每个同性恋者,都是“独特的”、“与众不同”的,都无法仅仅用同一个普遍和统一的科学原理去说明。

#IUAa4P)Kf7]H0心理学空间g'R&Q3u6J

但是,我们可以朴素地、类比地来说,同性恋,较之异性恋,就像是“右位心”。一般人的心脏在左边,个别人的心脏在右边。尽管他跟大多人很不一样,但是,这只能说是“个体差异”,而不能说是“疾病”,因为他的健康状态是良好的。同样的类比,多数人是人是右利手,少数人是左利手,左利手并不是病态。有的人喜欢吃羊肉,有的人不喜欢吃羊肉,不喜欢吃羊肉的人,也不是病态。心理学空间p/| J+R q&u5L/H

$O L)dU _h~;if0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即,性取向不是当事人故意所为,不是他的自主意志所能决定和改变的。因此,同性恋性取向所导致的直接行为问题,与道德无关;同性恋者本人对于其性取向,不承担法律和道德责任。

*K._a5z3H1W_%\0

sN P.Z"}~ wG.f0即使将来,科学家把同性恋/异性恋的形成机制搞清楚了,即使医生已经有方法改变一个人的性取向了,那么,是否有必要去“治愈”同性恋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为,科学是手段,人是目的。科学手段应该服从于人的目的。同性恋者,如果他觉得那样生活,对于他个人来说就是幸福的,那么,有谁有权力用科学手段,去改变同性恋者呢?!心理学空间[zZ.V.]O

心理学空间Z ]8C/KzA(C!HT

每个个体,都是值得尊重的。个体之间,享有平等的做人的权利。我们不能以多数人的状态视为正常,少数人就被视为病态;不可以用“多数人”压迫“少数人”,以多数人的意志去胁迫改变少数人。

9]TFej l`Sz,L)O Z0心理学空间.MI-F x!z2~~ E0C{

所以,同性恋现象,不是疾病问题,更不是一个科学问题,而是一个“价值判断问题”,它所反映出来的是全社会对个体差异性的尊重和人文关怀问题。

'rm5_hj Lzz$K0

;aZ@-r/X ? Bmy)E0心理学空间!VT'{:R3rKM/Y

0u7p.Hof"]!wv/r?[0三、同性恋的性取向,能够被“治愈”吗?心理学空间 k t9C&Y6p9bpR

心理学空间$v&p/@o)w;n8s

1、对同性恋者父母的心理咨询要点心理学空间g.T5B4s-v#g)o(n$\

心理学空间!Jh{z-us5H+tr/F

有父母说:大夫,请帮帮我们,把孩子的同性性取向,给治疗成异性恋吧。心理学空间B{*E;@y.Mj`

心理学空间 sy x&d/t0r}

我可以准确地讲:现在世界上,没有哪位医生能够有效地改变同性恋的性取向;没有谁能够把同性恋者变成异性恋。如果谁能够做到这一点,他就可以获得诺贝尔奖金啦。心理学空间y&~F2Ow7n:A

心理学空间[ih7t0FM @

基于这样的一个事实,所以,我建议所有的家长,放弃改变孩子性取向的念头,不要再反复带着孩子到处求医,试图“治愈”孩子的同性恋了。不仅在中国没有这样的医生,在全世界都没有能够改变同性恋性取向的医生!

`_2iD5LEe9b.z0心理学空间 fi L_:y VA5Gj:@

在咨询中,我经常会跟家长们说:我不是不想帮你们,是我真的没办法呀。如果我有办法的话,能够把同性恋变成异性恋的话,我首先就可以获得诺贝尔奖啦。如果我有改变同性恋性取向的办法,那么,我就不用坐在医院里辛辛苦苦地当医生了,我可以单独开设一个诊所,成立一个“性取向转变中心”,我任意地、自由地把同性恋变成异性恋,也可以把异性恋变成同性恋,每个受治疗者,性取向改变之后,收费一万元。全国有2600万同性恋者呢。专门治疗同性恋,我不就发了大财了吗??!心理学空间V:nE5Xp Du%G

心理学空间sY'aC5L0Eg(v

医生没有有效的办法能够改变人的性取向,既无法把同性恋变成异性恋,也无法把异性恋变为同性恋。心理学空间'y)x$Q;~k*I6Y)S

z4EmH T gp0在咨询中,为了说服同性恋者的父母,我会跟他们讲:同性恋,目前原因不明,非当事人个人意志所能自主决定。如果你们想让孩子变成异性恋,你们可以先拿自己做一下试验,看你能否把自己从异性恋变成同性恋。如果不能,请你们尊重孩子的“同性性取向”。当社会不能理解和接纳同性恋现象的时候,你们作为父母,是否还爱这个孩子?

-d F;Ze2Tx"j r M0

m'Mu'r0dx0我发现,每当父母听我这样说的时候,他们会很绝望,因为他们本来是慕名而来,希望医生能够把他们的孩子变成异性恋的。我会说:我作为医生,我只能把实际情况告诉你们,而不是说几句讨好你们、让你们高兴的话。当父母听了我的解释,有的父母会对我很愤怒。我想:他们对我愤怒,比回家难为孩子,要好多了。心理学空间7bj-T!G1V N1n9H

心理学空间5H*hP3? n"u'm

现在全世界都不再把同性恋当作是“疾病”或者“精神疾病”,自然也就没有必要治疗啦。即使同性恋的形成原因已经查明,就算是科学上有办法能够改变性取向,其实,也没有对他们进行治疗,因为当事人自身会感到只有当前的“同性恋”状态,才是他们获得幸福的真正来源。心理学空间!{+Xn4xzK

Ik+{2\uvTw?0我会继续跟父母说:现在,到了考验你们对孩子是否真爱的时候到了。如果你们真的爱这个孩子,就无论他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他都是你们的孩子,他过去是你们的孩子,现在还是你们的孩子,将来仍然是你们的孩子。相信你们会继续爱他的。如果因为他是同性恋,你们就再不爱他了,把他赶出家门,社会又不接纳他们,你让他们怎么活啊?!有资料表明:27%的同性恋者有过自杀企图。

M_c Mbvt nT*c$Y0

,D6_l2f*I0过去,我的这些咨询话语,会让父母很绝望。现在,我也会注意在咨询中,给同性恋者的父母一些希望,我就说:有少数个别的同性恋者,在他们四五十岁的时候,会不知不觉地变成异性恋了。父母一听,就会急切地问:那么,我们的孩子,是否到四五十岁的时候,也会变呢?我说:也许有可能吧,不过,你们只能等等看,耐心等待,等到他四五十岁……。父母听了之后,会有些不甘心,但是,最终怀揣着一丝丝希望离开诊室。其实,我内心在想:等到孩子四五十岁的时候,还不知道那时候,你们在哪里呢!心理学空间yzdL rq$}n%@

心理学空间)N w$b4X2KUzM0r n m![

W/F3W9Y-\%_a6f0

k7OnX3BS0KS7}~&BJN02、对同性恋者本人的心理咨询心理学空间o\LG!f

心理学空间.Zd'y,k8J.i&`

心理咨询师,照样会对同性恋者本人说明“同性恋的形成原因不明”“是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同性恋非自身故意所为,同性恋的性取向不再算是疾病,等等。即使迫于社会压力,自己想要改变性取向,现在科学也没有什么有效的办法。当然,在心理咨询中,我们会鼓励同性恋者去积极发展和拓宽自身的整个人格,将来看看效果怎么样。说不定会有所改变,说不定也没有什么改变,都说不准。但是,无论同性恋还是异性恋,人格的健康发展,是生命的主题。心理学空间)g&ROoBel

[#B0t6RGf0同性恋者,容易给自己贴标签,说“我是同性恋者”。这时,我会说:你除了在性取向方面,是同性恋者,你还有哪些特点?在生活中,你担当了哪些重要角色?你的人格特点有哪些?你的人际交往方面,是怎么样进行的?你的学习和工作,……?最终,我会让来访者看到,他除了自身具有同性的性取向,还有很多很多方面的个人特点,有很多需要发展的个人前途。

?^_kx9f0心理学空间E,`@E C+c l$x0W

我还经常会问同性恋者:你爱同性的什么?他们会回答出各种爱慕的理由。我就会继续鼓励他们:爱谁,你就会模仿谁,就会逐渐地让自己变得成为谁(认同,自体理想化的移情)。这样做,就会增加自信心,促进人性的全面发展与实现。心理学空间;aAl&nHJK)^ D

.@7E4Y,r,R}$j8uv0就像异性恋一样,同性恋者也会有很多心理问题,比如,抑郁症神经症,应激障碍,人际关系问题,等。关于这些心理问题,其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方式,与异性恋者无异。

H\"qV0Y(HQCAj0心理学空间~"I?f(W,}2hx1o

如果要给同性恋者做心理治疗,就像异性恋者一样,治疗目标是促进其人格完善与发展,而不是要改变其性取向。如果做精神分析治疗,治疗师会发现,在他们两三岁的“母婴阶段”及“俄狄浦斯期的早期阶段”,会存在一些心理发展中的问题,比如,性身份的自我识别,性角色的认同,与双亲各方的互动关系等。解决这些心理问题,旨在完善其人格,而非改变其性取向!心理学空间/I g%lN3od@

心理学空间,tGwg*}

对于年龄小于18岁的未成年人,如果他从小就具有“同性恋的性取向”,那么,客观地说,他将来成为“同性恋者”的可能性非常的大。但是,在心理咨询的时候,我们对于未成年人,一般不下结论“你是同性恋”。而是告诉他,你的未来发展,有“无限可能性”!就像是北方人喜欢吃面,南方人喜欢吃米。那么,北方的孩子,吃面长大后,将来怎么办?有的孩子会继续坚持吃面,拒绝吃米;有的孩子则是,小时候喜欢吃面,长大后,到了南方工作,就开始尝试着吃米,最终他说不定会喜欢上吃米的味道了。最终你喜欢吃面还是吃米,随你的便!你的个人倾向和好恶,会得到大家的尊重。

UN?!f'~9P'Y`fh0

Z,o8is o1uU5H0在这里,我强调说明:我们不是强行要求孩子去改变他的性取向,而是尊重和接纳其同性性取向的同时,鼓励他发展和拓宽人生未来。咨询的目标是如何让他在幸福中长大,在长大的过程中逐渐地去获得更多幸福,而非改变其性取向。心理学空间fLBC8\0`|Q

心理学空间2R2B%hNzJ*p0oC

#]Q;VP&Su0

OR6E;PY0如果是已经成型的“成年同性恋者”,在咨询的时候,会针对同性恋性取向相关的一些问题做心理咨询。一般有如下几点:心理学空间+S{/Mc7FEB

心理学空间e m4{$h1sh2k

1、自我接纳;心理学空间|g1Y,E Wm'?

心理学空间FU&Y!Z:J i

2、适应社会;心理学空间LA.rF)K

心理学空间&|d1k'[7O)Pa

3、关于“出柜”及其应激与适应,如何告知父母;

"{#r wCu F T0Y.o;z0心理学空间 LI} Z"Z$p

4、关于异性“婚姻”;

sZ_3IK,xAj0心理学空间*q.mu4zJg R

5、子女收养;

2|oV+e ];C0心理学空间0p(e.Z/Jv&p`;O `

 

Hd.w"Le`o%@ Z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同性恋 心理咨询 性取向
«性别、性取向与性吸引 丛中
《丛中》
如何才能找到一位最适合我的心理咨询师»
延伸阅读· · · · · ·

 丛中

丛中

丛中,主任医师,教授,中国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教授。中国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教授,北京大学临床心理中心副主任,精神医学博士,先后师从我国著名精神病学家许又新教授、沈渔村院士.现主要从事神经症。




微信号:丛中精神分析/firstbu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