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会昌追踪研究成果008号:儿童主动性的遗传与教育因素
作者: 陈会昌 / 5917次阅读 时间: 2014年2月19日
标签: 陈会昌 主动性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Ua,Ht5Gb

陈会昌追踪研究成果8号:儿童主动性的遗传与教育因素心理学空间l!Z._A8Cq5H{

心理学空间b)i7I @2b2?L

v L%Pk%y!j0心理学空间.}-Ytn!NHuW

一、儿童主动性的遗传因素

'|@Fv p,[3oD3p TB0心理学空间9Cj J\9P1kj J^3L\7e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儿童顶着父母的反对或冒着其他风险,坚持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另一些儿童则谨小慎微,如果父母反对或批评,就不敢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种特征是天生的,还是后天习得的?

O0yOuE KMe0

;G hGY6Dw01. 神经心理学机制

_9ri9nTn4t0

I1]3f%[|*}a9K+M Z01980年代末期,几位英美心理学者对灵长类动物的大胆、接近行为(例如冒着被电击的危险去获取食物)和恐惧、退缩行为(因为害怕被电击而不敢去获取食物)进行了神经心理学研究。1991年,英国剑桥大学心理学家J. A. Gray在大量实验结果基础上,归纳出动物行为的两套系统,即行为接近系统(Behavior Approach System)和行为抑制系统(Behavior Inhibition System)。行为接近系统对获取奖赏(如食物)很敏感,而行为抑制系统对惩罚(如被电击)、零奖励、新异刺激和内心恐惧较敏感。这两套系统的强弱,决定着个体的主动和被动行为。

0`pJv^p!XR4w0心理学空间6xgo;r?U

研究者发现,行为接近系统的神经机制在大脑的杏仁核:杏仁核释放的奖励信息到达伏隔核后会引发一系列行为,促使个体接近目标。具体来说,在行为接近系统里存在一个特殊的回路,由伏隔核,腹侧苍白球和多巴胺神经元组成,可以评估奖励刺激的强度。同时,内侧眶皮质、杏仁核和海马回整合“明显的动机线索”。多巴胺神经元突触可以对动机强度进行编码,多巴胺神经元突触的不同造成了回路功能的个体差异。对人类来说,随着年龄增长,多巴胺能提高人对积极刺激的反应性,它使本来就有接近趋势的儿童变得更积极主动,也使个体差异逐渐增大。

O y/E UXC0oE0心理学空间}3hq"O fuO

其后对人的研究发现,这两个系统也可以解释人类主动性的各种表现,如活动发起性、寻求奖励的动机、对新异环境的探索和攻击行为等等。心理学空间4`,l+D DR\u"a k|

心理学空间M\4SU ? u1C7wg

在生活中我们还能发现,那些喜欢探索新事物的婴幼儿、青少年和成人,情绪也比较积极,高兴的时候较多,悲伤的时候较少;相形之下,主动性较差、面对新事物和陌生人表现退缩的人,情绪也往往比较消极。这也和遗传有关吗?心理学空间c a#w Tivvn)xx

心理学空间&JSs+C2e8td

研究发现,积极情绪是外倾性和主动性的核心要素。追踪研究发现,婴儿期的微笑不仅与当时的积极接近行为相关,而且能预测这些婴儿7岁时对积极事件的主动参与。

9x@2J8V}"}"Y0

Q _:uC2Y1LR%M*Z? S|{0最近十几年的研究发现了积极情绪与主动性之间关系的神经机制,以成人为对象进行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的研究发现,人的主动性越强,其大脑左半球的额叶、颞叶和边缘系统对刺激的反应越强。而主动性越差、神经质得分越高的人,对消极刺激的反应越强烈,其大脑右半球的额叶和颞叶区越容易被激活,而左半球的额叶被抑制。当人们表现出主动性并伴随快乐情绪时,其大脑左侧杏仁核被激活;当人们表现退缩并伴随恐惧情绪时,其右侧杏仁核被激活。心理学空间 z$s t iFA]BfMF

}d6|_I3f|!]02. 遗传基因心理学空间`&e`%G[6E

心理学空间 aP8l]6XMM

但是,大脑神经活动并不是问题的本源,脑神经活动背后的基础是遗传基因。心理学空间PiS Vf.{f

L'ed&_3NN Igc0双生子研究发现,外倾性(喜欢社交、主动、接近)的遗传解释率为66%,神经质(情绪不稳定)的遗传解释率为52%。心理学空间A+B,P*|[

({;YyvJH0对气质(包括外倾性、情绪和自控力)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至今仍没有明确结果。根据现有的研究,越复杂的心理特征,相关的基因数量就越多,例如,色盲、苯丙酮酸尿症、亨廷顿氏舞蹈症、脆性X智力落后只由一个等位基因决定;阿尔兹海默症、精神分裂症已发现与两三个到五六个基因有关;与记忆有关的基因有15个左右;而与气质有关的基因可能多达200个。所以,人的气质表现五花八门、很难准确分类就不足为奇了。

.hm L^Wo*B0心理学空间Q7m|Z;G ze

3. 遗传-环境相关论心理学空间D\ff1HZ

q]'X-_|0美国心理学家桑德拉·斯卡尔提出一个“遗传-环境相关论”,曾经产生较大影响。她认为,父母的遗传基因和教养方式、子女的遗传基因、自己的行为方式之间的相互作用,以三种方式表现出来:心理学空间R-N[0U)r-{&du5Ef4BO

"|7Hnhb7C0(1) 被动型:子女从父母那里获得遗传基因,然后一直被动地接受父母的教育,按照父母设计的方式成长。例如,父母把善于学习数理化的基因遗传给孩子,并且在家庭教育中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引导孩子喜欢学习数理化。

iBCXQs a0心理学空间:mlk([)Q-W K'P

(2) 引发型:子女从父母那里获得遗传基因,并且以自己的遗传倾向引发起父母和其他人的反应。例如,父母把善于学习数理化的基因遗传给孩子,孩子对科学的兴趣引发父母为他提供相应的条件;上学以后,孩子在数理化方面的兴趣和优异成绩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被选为数理化科代表。心理学空间H'Q x%d.O6PL6@ Q

"?l#^+Z ru0(3) 主动型:子女从父母那里获得遗传基因,并且通过探索,为自己创造出符合自己遗传基因的环境条件。例如,在贫困地区长大的一个孩子,父母受教育程度不高,却具有良好的学习数理化的基因,他们没有给孩子提供相应条件的意识和能力,但是孩子从上学以后,一直对学习数理化表现出主动性,积极争取担任科代表、参加数理化竞赛的机会等等。心理学空间)T7ugbV~H7F1z

心理学空间QH8|yM(e

斯卡尔认为,在婴儿期,儿童大多是被动型的。从幼儿期开始,一些儿童逐渐表现出主动型。进入小学之后,一部分主动型儿童开始显示自己的探索、寻求、积极为自己创造条件的行为,这种倾向越来越强,而被动性越来越弱。儿童主动型渐强、被动型减弱的交叉点大约在10岁左右。斯卡尔的研究发现,这种主动型的遗传-环境相关,会给儿童带来最好的发展结果。心理学空间p0p*]?@L%VT

s{9ci N!q0这一理论给我们的启发是:儿童并不是完全被动地任人塑造的,家庭、学校与社会环境并不能决定儿童的全部命运,他们可以凭借自己的主动精神,掌握个人成长的话语权。即使父母的遗传基因和家庭条件都好,父母也不应该以高控的方式,为孩子的成长做周密考虑和精心计划,设计出具体线路,让孩子亦步亦趋地按照父母的计划被动地成长。

q(B!?#B|mNs0

R&Tju6A Pz!~:p0二、对主动性不能做出简单的“好”“坏”评价

1{&nK(Q4?.kB#b0心理学空间ZkBjT~:z({ }OT-N.?

看过我的《成果7号》之后,如果得出一个简单结论说:主动性是“好东西”,抑制和退缩是“坏东西”,是不恰当的。我在《成果7号》中已经反复说明,儿童的主动性只有向符合社会要求和希望的方向发展,才能说是“好”的,如果向不符合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它就是不好的。心理学空间5nP^o~)[Lh

B0\[ptv0除了大方向之外,主动性还有一个“适度”问题。在社交方面主动性过强,可能并不受人们欢迎,因为过于主动不但会受到内向、抑制的人拒绝,而且过度主动行为中往往还包含一些不符合社会要求的成分,如对别人的强势支配、“直言不讳”地评价别人、与人冲突时暴怒甚至攻击等等,这些行为是不受欢迎的。心理学空间)RF:jaJ PP5C

n a8S&x5x\ DVP0同样,对胆小、退缩行为也不能做简单的好坏评价。心理学者一般认为,极端胆小、退缩对情绪健康不利,但是并非所有极端胆小退缩的儿童长大以后都有情绪问题。这些儿童往往反应性强,神经敏感,这些特征的负面作用是容易出现焦虑恐惧,但正面作用是比较认真谨慎。例如,一个胆小退缩的小学生,虽然不大敢当众发言,但是他们很少违反纪律,而且上课能认真听讲,按时按要求完成作业,在同伴交往方面也很少像攻击性强的同学那样被拒斥。

]ro1Rl3CM-?k0

4K^:wjZ[J(Z P0我们追踪的208名儿童,2岁时的测量结果,非常胆大、主动的儿童约占10%;非常胆小、抑制的儿童约占20%,其余70%的儿童处于二者之间。18年的追踪发现,非常胆大、主动的儿童,在20岁时,多数发展状况较好,他们当中很少有出现情绪障碍问题者。极端抑制、退缩的儿童,有一部分随着年龄增长,向非抑制方向发生了程度不同的转变。这些儿童长大以后,出现情绪障碍的人略多。其余70%处于中间、中间偏主动或中间偏被动的儿童,则大多数发展正常,出现各种问题的人也较少。

T&fJD(fEINy3}0心理学空间Yy$@Q;m-Q^]'L

三、对人的主动性和对物的主动性心理学空间!EH!m)d/J

心理学空间vV2xl$z6{

在查看国外相关研究的时候,我发现一个明显的问题:国外研究者没有把对人的主动性和对物的主动性加以区分。首先,他们在实验室对猴子等灵长类动物进行研究时,考察的主要是对物的主动性(如食物),考察猴子的“社交”主动性较少。由于后者的研究难度较大,尚有情可原。但是,在研究人类时,西方研究者也没有区分对人和对物的主动性。心理学空间;TUu kqg ^*a.D-W

LA3@9_o%{sk0我们的研究也是这样,因为是跨文化研究,我们和加拿大学者使用的是相同的研究程序和编码方案,因此并没有把对人和对物的主动性进行区分。但是根据我对录像的观察,尤其是根据多年来的日常观察和我自己的个人体验,我认为,一个社交主动性很强的人,不一定在对物方面也有很强的主动性。同样,一个缺乏社交主动性的人,不一定缺乏对物的主动性。心理学空间!l^xEpd E3wo

[1@0KZ c yEXn/w b}0举例来说,一个学步儿可能在陌生人面前很害羞,但是在没有别人在场时,他可能对玩具等感兴趣的陌生事物表现出较强的主动探索行为。一个不善社交、不敢大胆举手发言的小学生,对各门科目的学习照样可以表现出主动性,学习成绩照样可能很优秀,并且因为智力、能力和学习成绩方面的优势,使别的同学羡慕他,愿意和他交往,从而推动他社交能力的改善。

/wk7Pv.w4NS0心理学空间C*y)c'\;z

根据我对录像的分析及日常观察,儿童对人和对物的主动性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心理学空间'Y?2C2H|Cn)T

#cEIr/P@0(1) 对人、对物都主动;心理学空间+tnyI*ZB[;N'z

心理学空间}J:K&W/uCq

(2) 对人、对物都不主动;心理学空间J m,Y$];`k~:A?

9}f V%} ^7k*q~x[0(3) 对人主动,对物不主动;

}'{hvM)@&J r Pj0

FV7Jm4ax5V0(4) 对人不主动,对物主动。

.{y5J-@.z9P3M%n(OQ4o0心理学空间uPaF-o7vw

这只是几个大类,四种类型之间,还可能有各种亚类。

m T)d.E4F#R N/qZ0心理学空间0_BL Yf*oK g3n

人类对自然界的焦虑和恐惧是非常复杂的现象,儿童对物的恐惧往往具有很大的选择性,例如,怕狗也怕猫,怕狗不怕猫,怕猫不怕狗,猫狗都不怕。又如,怕黑也怕大声(鞭炮和雷声),怕黑但不怕大声,怕大声但不怕黑,不怕黑也不怕大声。类似的差异可以举出更多。这些差异怎样理解呢?看来首先要从基因角度来解释:怕狗和怕猫不是由同一个基因决定的,怕黑和怕大声也不是由同一个基因决定的。然后才是儿童的经验。心理学空间5s^'Qxi

心理学空间A%|Gp Ml rO

美国的一项追踪研究从侧面证明了我的这种观点。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杰罗姆·凯根对71名被研究者进行长期追踪,发现其中有10个人在3岁之前非常害羞、胆怯。这10个人当中,胆子最小的4个人,长大以后分别选择了音乐教师、物理学者、生物学者和心理学者的职业。凯根认为,他们之所以选择这些“智力型”职业,是因为他们不喜欢与人交往,做这些工作使他们能更好地掌控自己的生活。71人中在3岁之前胆子最大的3个人,长大以后分别从事中学橄榄球队教练、商人和独立开业的工程师。这一结果说明,小时候最胆小的孩子,长大以后智力和能力不一定差。他们在成年以后的面临的问题是:“感觉不自信,非常依赖父母或配偶帮助出主意,不愿参与冒险活动,不愿面对挑战。”心理学空间,vQ]6iL3z

L,[c6f"Hm0四、主动性的教育因素

@?d*w"y'I&x k!h0

rR8y F%{0我们的追踪研究并不涉及对儿童及其父母的任何教育性干预,因为是基础理论研究,需要在自然状态下考察儿童的自然发展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除了前述的“遗传-环境相关论”之外,我根据国外的其他研究结果,结合自己多年来的研究和观察,提出以下观点。心理学空间zF1rXda(a

心理学空间)fM|$Q5l*TS9H_+Y^

1. 主动性能否培养心理学空间9fp*ayt3lf+o*S

心理学空间&q Ik:Cw [4m HS8B

我认为,无论对人的主动性还是对物的主动性,都是可以培养的。由于遗传基因无法改变,所以在遗传条件确定之后,环境和教育就决定了一切。虽然有些心理特征受遗传的影响很大,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特征不可以被改变,被“包装”,被掩盖,被补偿。心理学空间1Z8E/nvU(bo9Uu

r6Y ~5dH5\/xE C y({0例如,人在面临紧张情境时,如幼儿上台表演节目,小学生上课发言,成人在重要会议上做报告等等,生性抑制的人会心跳加速,呼吸急促,皮质醇分泌增多,这些由植物神经系统控制的生理表现很难改变,而且可能保持终生,但这并不影响一个幼儿上台表演得很好,或小学生回答问题非常正确,或一个成年人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领导者和演员。他可以用敏感、细心、智力、口才和逻辑性来补偿、掩盖、“包装”自己的缺陷,甚至使别人看不出他的缺陷。

,Lml's2W(ez-qB0心理学空间f+d.~@DcSsH

2. “良好匹配”模型

H4id] C+K0

#n,E)_*pAi0国外心理学家在上世纪70-80年代提出一个父母、教师教育儿童的“良好匹配”模型。对父母来说,给孩子提要求,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辅导孩子的学习等等,都要与孩子的气质特点相匹配,同时,孩子也要逐渐地适应父母的教育要求,这就是“良好匹配”,它是一个双向过程,只有父母教师的努力是不够的。例如,对非常胆小、退缩、抑制的儿童,无论他是婴儿、幼儿还是小学生,父母都不应该当面说他“胆小”、“没礼貌”之类的话。如果父母从孩子小时候起就经常这样说孩子,容易使孩子形成“习得性无助感”。当孩子不敢叫“叔叔”、“阿姨”,不敢玩滑梯,害怕动物,怕黑,对玩具图书兴趣淡漠的时候,不应训斥和批评,在这种情况下采用批评方式,会强化儿童的行为,使他们在以后遇到这些情境时,表现得更害怕。心理学空间?8h}@%v6@U:h

\.w-fv)m/T+Ld0良好匹配模型也可以运用在幼儿园中。幼儿对幼儿园的园规、班规的适应能力非常重要。作为入学准备的一部分,儿童必须学会遵守规则,考虑他人的需要。但是在要求统一纪律的幼儿园里,那些很难安静坐着的冲动型儿童更可能受到挫折和遇到麻烦。如果幼儿园老师的教学方式能尽量适应幼儿的气质,他们的适应问题就会减少,适应问题的改善又会为学习发展铺平道路。心理学空间(Lyg,nH^q m

心理学空间#LSd~i1|(kl

在小学和中学,教师调整自己的教学风格,使之与学生的气质相匹配,对胆小、慢热、退缩型儿童尤为重要。例如,对天性活泼好动、并非故意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教师的当众批评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导致他们对老师的违抗,这不仅不会解决纪律问题,反而把这些孩子推向“坏学生”一边。又如,需要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的课堂作业,对一个易分心、只能短时间集中注意的女孩,就会带来麻烦。但是,如果把同样的教材分成短小、容易完成的几个部分,她掌握起来就不会太困难。再如,教师按照全班平均水平来安排教学,一个慢热型男孩就会落后。但是如果允许他按照自己的速度学习,这个男孩最后就能和同学们做得一样好。心理学空间z+YU5e-X SL0h)~G1or5d

心理学空间kt2U6@"| e;N

教师教学方法与学生气质的良好匹配,还会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自我价值感。学习成绩不良的学生本来就已缺乏自信,如果父母和老师批评他们不努力,就会强化其消极自我评价,使其自尊心变弱,造成学习-自尊-自信的螺旋式下降。对我国中小学教师来说,了解学生的气质差异,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必要一步。

S@)G:v-ff Ks+a0

!T-@@s)dhW[0\U1~N03. 社交主动性的培养心理学空间b ]3{(x n4yzb

7mF)}'wHMZ&\ I0对人的主动性差,如害羞、不敢与同伴交往、不愿接近陌生人等,可以通过训练养成习惯。

V E/DoE!YUD0

,\2| M&V8f9e0在孩子很小的时候表现出来的胆小、退缩行为,父母应该采取不批评、不评价态度。在带孩子去社交场合之前,要给孩子“预热”,提醒孩子:“过一会儿,会见到一位阿姨,这位阿姨是妈妈的朋友,你要能叫一声‘阿姨’,妈妈最高兴了,好不好?”在任何时候,只要孩子稍微表现出大胆行为,父母都应该立即给以赞扬和鼓励,以强化孩子的行为。

$WEI)W_0\0心理学空间vs7p"`:Yu

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父母要关心孩子经常和哪些小朋友、同学一起玩,最好的朋友有几个,分别是谁。要鼓励孩子多和同学交往,并且适时地给孩子提供机会,如带孩子去见各种陌生人,给孩子报名参加具有社交特征的兴趣班,在兴趣班多和陌生教师、同学交往。

2{,OzyV|RG0

2sZ"@j"x3s@X0在欧美国家,都有心理学者举办训练班,训练胆小害羞的儿童如何面对陌生人、向陌生小朋友做自我介绍、加入同伴游戏、当众发言、解决同伴冲突,等等。我在2000-2009年期间,曾在全国100多所幼儿园开展了《幼儿社会化训练》的研究项目,作为我们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的推广项目,取得了良好成果。这项持续9年研究的成果,我将在以后发布。心理学空间)e[#W4B y7r*Z'v$}&r~

心理学空间`Fxr3c"K

4. 非社交主动性的培养心理学空间 D/t2LAnG4{pW+o

心理学空间y5U1Mv7z!p

非社交主动性,即对物的主动性,需要采用另外的方法培养。像好奇心、求知欲、内在兴趣、内在动机等心理品质,由于和天性关系密切,所以应该在顺其自然的前提下,以“激发”、而不是以训练为主。若想知道一个幼儿对音乐有没有兴趣,只须带他去听几次音乐会,如果在听音乐会时目光炯炯、注意集中,说明他感兴趣,如果几次听音乐会,他都不爱听甚至睡着了,就说明他对音乐不感兴趣。

0d p-WqV({1u0心理学空间D*e!g:SDB/j2M?

幼儿和小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往往是因为他们经过探索、发现、掌握知识并应用于现实生活而产生的。让一个小学生自己去商店购物,他发现算数可以帮他算账,就会增强他学数学的兴趣;能读出电视广告词,认出商店招牌,会激发幼儿的识字兴趣。听别人唱歌时情不自禁地跟着唱,看见别人跳舞时跟着手舞足蹈,跟着爸爸看足球比赛时跟着大声喊叫,这都是用可模仿榜样激发儿童兴趣的时机。带孩子参观各种博物馆、天文馆、科技馆,同时给孩子做详细讲解,使孩子产生对各门科学的兴趣,也是利用社会资源,激发孩子兴趣的好办法。心理学空间4xTR*^"fYaS

P j+o0y!r?9V0从孩子很小的时候起,父母就应该带孩子接触自然,接触社会,在幼儿期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在小学期鼓励孩子发展各种课外兴趣,多参加各种感兴趣的活动,带孩子去参观博物馆和展览会,远足,旅游等,使他们长知识,见世面。司马迁回忆,如果他的父亲不在他小时候鼓励他博览群书,不给他创造机会在18岁时独自一人周游全国,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大历史学家。

2]1L?9\^O:Mw-s0

v?ee n SN0尤其应该指出的一点是,国外的研究发现,当儿童对一件事(如读书)本有内在兴趣时,成人的奖励,尤其是物质奖励,会使他原有的内在兴趣减弱,因为这会使儿童原来的天真、纯朴的行为,变成功利行为。前者的逻辑是:我读书,因为读书有趣,让我快乐。后者的逻辑是:我读书,因为妈妈给我钱。结果,一旦妈妈不给钱,读书的欲望就会减弱。心理学空间%su C(vnhs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陈会昌 主动性
«陈会昌追踪研究成果007号:儿童第二颗种子——主动性的表现 陈会昌追踪研究成果
《陈会昌追踪研究成果》
陈会昌追踪研究成果009号:主动性培养:激趣,启思,导疑»
延伸阅读· · · · · ·

 陈会昌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客座教授。中国心理学会理事,中国心理学会儿童心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心理系、荷兰莱顿大学心理系、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心理系高级访问学者。

陈会昌心理学网站
提供发展心理学,幼儿教育、儿童教育、青少年教育,心理咨询服务。

http://weibo.com/u/1414363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