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Fonagy 和前锋
Main 曾经说,她和Fonagy 各自被心理理论研究吸引。心理理论这个术语指的是我们所有人在不同程度上,都会基于潜在的心理状态——包括信念、情绪以及欲望,来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这个想法是指,从童年期开始,我们就发展出一种"理论",它可以使我们根据我们认为他人心中所想的,来理解并且在某种程度上预测他人的行为。Fonagy 可能同样受那些影响了Main 的心理理论相关文献所启发,但他阅读了这些文献后,却发展出比她更为广泛的概念。
自我的互为主体起源
Peter Fonagy:心智化、体验模式和25 年以前,Fonagy 作为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初级讲师,被委任为协调员,为前来访问的具有弗洛伊德荣誉教授资历的精神分析师组织研讨会和顾问活动——在1980年,来访问的不是别人,恰好就是John Bowlby。那一年,坐在台下聆听Bowlby 的教学时,Fonagy (现在他自己也获得了弗洛伊德荣誉教授资历)说他不仅被Bowbly 的思想、同时也被他浓厚的社会关怀所深深吸引:
依恋理论中最重要和最迷人的部分。
Bowlby 对那些境况不如他的人的福祉富有献身精神。我发现他的愿景令人印象极为深刻——把科学和关怀个体及个体所具有的主体性相结合,同时还审视了社会力量和社会压力。对我来说,这依然是几年之后,Fonagy 和Miriam 与Howard Steele 共同发起了一项关于依恋模式代际传递的研究。在他们的研究过程中,Fonagy 和他的同事得到了Bowlby 的指导,还从Mary Main 那里接受了AAI 的培训。
抑郁,而不是他的敌意)植根于被Fonagy 称为"反思性功能"的能力中。
受Main 开创性工作的启发,Fonagy 首先尝试对她的元认知能力个体差异的想法进行操作。Main 集中关注成人在AAI 里思考和回忆过程中的自我-监测,而Fonagy 则不同,他(从心理理论中获得线索)拓宽了关注的领域,研究成人对于心理状态的普遍性的注意,尤其是对他人心理状态的注意。Fonagy后来评论说,这是他称之为"心智化"能力的标志——即"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认识到自己具有心智来调节我们对世界的体验" ——不是关于自我的知识,而是关于普遍意义上对心智的知识。虽然这类知识很大程度上是内隐的,Fonagy 和Target 使用了“心智化本身”来形容"外显地思考心理状态"这一活动。心智化的活动(比如说,女儿注意到父亲"拒绝"她,可能是因为他的反思性功能使我们能够把自己和他人看作是具有心理深度的人,使我们对自己的体验做出反应时,不仅能够根据可以观察到的行为,还能够根据潜在的心理状态——欲望、感受、信念——使行为能够为人所理解,并赋予其意义。因此,反思性功能与我们的领悟和共情的能力密切相联。
为了评估个人心智化能力的强度,Fonagy和他的同事设计出了《反思-功能量表》。这个量表尽管是为研究目的而设,但也可以非正式地用于提高临床判断,判断患者接受哪一种干预会更加受益。在被访问者(或者是患者)呈现出如下现象时,更可能显现出强大的心智化能力——在治疗中,可能是患者对治疗师所作解释的接受能力:
*对心理状态的本质的觉知——比如,我们对自己和他人的理解总是不完整的;人们可以调整心理状态来减少痛苦,人们可能故意掩饰内在的状态;某些心理反应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中是可以预测的。
*明显努力识别行为背后潜在的心理状态——比如,可以根据信念、感受、欲望等方面来解释行为的原因,能够理解我们自身的心理状态会影响到我们对他人的解释,认识到我们对某种状况的感受,可能与我们观察到该状况的某些方面不一致。
儿童时期的观点经常需要根据成年期的理解而修订。
*认可心理状态有"发展" 的方面——比如,昨天的感觉和今天或明天的感觉可以不一样;父母的行为既受到他们自己父母行为的塑造,同时也塑造了他们子女的行为,*对跟访谈者(或治疗师)有关的心理状态的觉知——比如,如果患者没有告诉治疗师,那么治疗师无从得知患者知道的事情;治疗师对患者的故事可能有她自己独特的情绪反应;治疗师的个人史及所造成的心理状态可能与患者的非常不同。
Fonagy 说明了一点,我们在这里需要聆听的,不是有关心理状态的原则性声明("人永远无法知道其他人的感受"),而是有迹象表明这些原则被内隐地理解了("当我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我确信妈妈不关心我,但是我听爸爸说起过,当我拒绝她时,她是怎么感受的,想到这一点,现在我不太确定她是怎么感受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