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儿童的早期经验,与日后心理问题的发展相互关联,这样的想法对许多心理学关注的主题,如亲职互动、人际关系、亲密关系与许多心理病理的发展,都有重大的启发。
John Bowlby提出的依附理论可以说是心理学上的重大革命,此理论认为依附理论的关键假设是:一个人的社会行为,是受到早年经验中内心建构出的社会心理关系影响的。而依附关系有其演化上的意义,其最终的目标是藉由与人建立关系,获得「理解别人与自己的能力」,以此来适应环境。
依附理论之后的沿革,着重于依附对于个体的情感调节的学习(Sroufe, 1990)以及自我概念的形成(Fonagy & Target, 1997),与心理治疗的疗效(Allen& Fonagy, 2006)。而在治疗实务中,也将治疗关系模拟为早年良好的依附关系。以下笔者将简易的叙述依附与心智化理论的演进与近年发现,再以发展的角度介绍「失败的依附关系」如何造成往后心理功能的缺陷,最后则以心智化理论为心理治疗带来的启发作结,盼能帮助更多的实务工作者对此理论能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与运用。
二、从依附理论到心智化理论的演进
(一)John Bowlby的依附理论与内在工作模式
依附理论的建立者John Bowlby,在观察育幼院儿童的过程中,发现许多儿童的心理问题都与缺乏照顾有关,因此他假设人类具有亲密情感联系的需求,而依附这个概念也应运而生─依附是一种特殊的情感与社会连结,这种连结的典型便是「婴儿和其照顾者的关系」(1969,1973,1980)。Bowlby认为,依附不只延续了婴儿的生存与安全,甚至会进一步地于个体的 心 里 形 成 所 谓 的 「 内 在 工 作 模 式 」(internal working model)(Bowlby,1969),形塑出个体往后对于人际关系的信念与互动模式,并成为日后人际关系的基础。Bowlby大胆的把重点放在早期环境,为心理治疗带来了另一个可能性。
(二)Mary Ainsworth的陌生人情境实验
情绪联结;回避型的婴儿则是会避开照顾者,反应冷漠,在实验中很少展露情绪;抗拒型婴儿在情境中显得紧张不安,同时也会对照顾者出现矛盾的行为反应。Ainsworth所提出「依附类型」的概念为往后的依附研究定下了基础。而「依附的安全度」也成为各种的心理病理的预测因子。
Mary Ainsworth和同事们基于 Bowlby的 研究,发展出了「陌生人情境」的实验(Anisworth & Witting,1969)。首先,实验者将婴儿与照顾者安排于实验情境中,之后照顾者会先离开房间,再由实验者安排的「陌生人」进入房间,并试图与婴儿互动,最后照顾者会再回到房间跟婴儿重聚。根据婴儿在各阶段的不同表现,Ainsworth等人将婴儿与照顾者间的依附关系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安全型、回避型与抗拒型,安全型的婴儿能将照顾者作为安全基地(secure base)而主动探索情境,并与照顾者维持着良好的(三)Mary Main的多重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