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绪 论
存在主义治疗法可称为治疗实务的一种智性[取向](approach)或是治疗者所遵循的一种[哲学](philosophy),因为存在主义治疗法并非独立的治疗学派,也不是一种可以明确界定模式的特殊治疗技术。故本章的重点将放在对存在主义取向的实务工作者具有重要涵义的理念与主题上。
存在主义治疗法的发展,可说是一种对精神分析与行为主义两种主要治疗模式的抗衡。精神分析的观点认为:自由并非受制于非理性的驱力与过去的事件,而是潜意识的力量。行为学派则认为自由是受到社会文化条件的限制。虽然存在治疗法同意[我们的选择是受限于外界环境],但却否定[我们的行动是被外力决定的]这个观点。存在治疗的理论完全基于[我们是自由的,并且要为自己的选择及行动负责任]的假设;换言之,我们是生活的创作者、建筑师,而不是环境的受害者。
史密斯(Van Deurzen-Smith,1988)指出,存在咨询并非治疗传统医疗模式下的病人,当事人并不被当成病人看待;相反地,当事人被视为有生活上的问题。对史密斯而言,当事人所需的协助是评估目前的生活情况,并找到适合自己的最好生活方式。治疗的主要目标是激发当事人确认他们可选择的范围,并在其中做出选择,一旦当事人开始了解自己是如何被动地受环境的控制,他们就能够开始自觉地改变自己的生活。
存在治疗运动并非由某个人或个体所创立,而是源自于哲学上的一股思潮。一九四0至五0年代,在欧洲不同的地区同时分别涌现出许多不同的心理学派及精神病学团体,企图协助人们处理生活上的困境,例如,孤独、疏离和无助感等。存在主义治疗运动主要的焦点是放在了解这些深层次的人类经验上,而不是去发展出一套治疗原则(May&Yalom,1995)。
弗朗克是弗洛伊德的学生,因此导致他走向精神分析取向的精神病学生涯。而后,他又受到存在主义哲学家作品的影响,开始发展属于自己的一套存在的哲学与精神分析治疗法。朗克认为尼采的[只要拥有弗一项生存的[理由](why),就能忍受任何“如何”(how)生存的痛苦]等话(1963,pp.121,164),均可作为所有心理治疗实务上的箴言。另外尼采的[那些没有将我置于死地的事物,将使我更坚强。](1963,p.130)这句话,更成为弗朗克自己的经验和其作品的精髓。
弗朗克并不赞同弗洛伊德大部分决定论的观念。他自行建立属于自己的心理治疗理论与实务,其基本概念有自由、责任、生命的意义和追求价值等。他亦发展出经由追寻意义来治疗的意义治疗法(logotherapy)。综观弗朗克的著作,不难发现他的主题在于“追求意义的意志”(will to meaning)。弗朗克指出,现代人拥有生活的工具,却没有生活的意义。当人们不再忙于例行事务或工作时,便可时常经验到我们时代的病征是无意义,或称为“存在虚无”(existential vacuum)。进行治疗的目的在于促使人们经由外在事务、苦痛、工作和爱来发掘生命的意义与目的(Frankl,1965)。
罗洛·梅是存在主义从欧洲传至美国的代言人之一,他的著作对美国的存在主义治疗实务有重大的影响。《存在:精神病理学和心理学的新领域》(Existence A New Dimension (n.尺寸, 尺度, 维(数), 度(数), 元)in Psychiatry [ sai’kaiEtri ] and Psychology)是他将存在主义推介至美国的重要著作。罗洛梅认为,“存在”需要勇气,而且我们的抉择决定了我们成为怎样的人。在我们内心深处,不时会有挣扎交战。虽然我们想追求成熟与独立,但也知道这种扩张通常会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因此,我们就徘徊在依赖时的安全感以及追求成长时的喜悦与痛苦感之间的挣扎交战。
除了罗洛梅之外,美国还有两位突出的存在主义取向的治疗者,即柏根塔尔(James Bugental)与叶伦(Irvin Yalom)。在《心理治疗师的艺术》(The Art of the Psychotherapy [saIkEu’therEpI;]心理疗法;精神疗法心理疗法;精神疗法)(1987)一书中,柏根塔尔叙述生活改变取向的治疗法。他视治疗是治疗者与当事人一起探索当事人主观世界的一种探险。他强调,这种探寻必须是治疗者也乐意去接触自己的现象学世界。他说,治疗的重点在于协助当事人去检查自己如何回答生活中存在问题,挑战他们重新调整这些答案,使其开始过着坦诚的生活。
叶伦也承认其实务受到欧美存在主义心理学家与精神病理学家的影响。依赖着临床经验以及实证研究、哲学与文献,叶伦发展其存在主义取向治疗法,并将重点放在人类最终关心的四项问题上:死亡、自由、存在的孤独,以及无意义。叶伦一本内容广泛的教科书《存在主义心理治疗法》(Existential Psychotherapy),被视为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叶伦认为弗朗克是一位卓越的实用主义思想家,对于他的著作和实务均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叶伦相信大多数有经验的治疗师,不论其理论取向为何,都采用了他书中所讨论的存在主题。他认为,上述四项主题构成存在主义心理动力的核心,也跟实务工作密不可分。
在心理治疗领域中,存在主义运动最具意义的贡献是,反对将治疗认为是一套治疗技术。相反的,存在主义将治疗实务建立在是什么使男人和女人成为人类的了解上。存在主义运动代表着对人的尊重,探索人类行为的各个层面,并主张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去了解人们。
在欧洲,存在主义的传统是强调人类存在的限制与悲剧面。存在哲学为存在治疗取向打下基础,把重点置于这个时代中的家庭或社会机构里感觉无意义的疏离的个人。协助当代人们探索孤独感、疏离感及无意义感等现代生活的主题,是它的主要任务,特别是针对那些在生活中很难找到生命意义与目的以及那些无法认同自己的人(Holt,1986)。
存在理论目前的重点,为那些孤独且焦虑地存活于世的人,努力了解这些深层的人类经验,并找出治疗规则。(May&Yalom,1995)。
存在主义的人性观,部分的看法是,人类存在的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经由我们的计划不断地再创造着自己。人类是处于一种持续在转换、凝聚、演进,以及成形的状态中。成为一个人的意义是指,我们不断在发现与明白我们存在的意义。身为一个人,我们一直在向自己、别人和世界提出质疑;虽然我们所提出的特殊问题会随着人生不同的发展阶段而改变,但基本的主题不会改变。我们得出问题像“我是谁?我一直是谁?我能变成谁?我将去何处?”等等并没有预先存在的设计,也没有预先已选定好要给我们的意义(Fischer&Fischer,1983)。
根据存在主义学派的理论,人类存在状态的基本层面包括:
1、自我察觉的能力。
2、自由与责任。
3、自我认同与建立有意义的人际关系。
4、寻求意义、目的、价值和目标。
5、焦虑是生活的一种现象。
6、察觉死亡及不再存在。
上述命题系摘录自存在主义治疗者在著作中的主题。
命题一:自我察觉的能力
我们之所以能够做决定及反应,系因我们拥有自我察觉的能力。察觉能力愈强,自由的可能性也就愈大(见命题二),因为拓展我们的察觉能力,即能增进我们充分体验生活的能力。我们察觉的命题包括: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们无法拥有无限的时间去完成生活中想要做的一切事情。
★我们有采取行动或不行动的潜能;即使不行动,也是一种决定。
★由于我们选择自己的行动,因此能创造出自己的部分命运。
★人生意义是我们寻求及创造成独特目的之产物,并不会自动出现。
★基本上,存在的焦虑来自于我们的自由意识,它是我们生活里的重要部分;当我们对可行的抉择增加察觉能力时,同时也就增加了对抉择结果所应负的责任感。
★我们很难克服寂寞、无意义、空虚、内疚和孤独。
★ 基本上,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但是我们也有和他人建立关系的机会。
察觉的概念可说明如下:想象你正走在一条长廊上,两边有许多扇门。想象你能开启某些门--全打开,打开一点点,或是让它们开着。也许当你打开其中一扇门时,你会看到自己所不喜欢的事物--可能是恐怖或丑陋的。但是,你也许会发现其中有房间充满着美妙的事物。你可以和自己赌一赌,到底是关门还是开门。
我们能够选择去拓展自己的意识或限制意识。由于自我察觉是大部分人类潜能的根源,因此使人类成长的根本就是决定去拓展它。下面谨列举在咨询过程中当事人拓展自我察觉的个人经验:
★他们了解自己是如何以依赖带来的安全感去交换自己做决定时所伴随而来的焦虑。
★他们开始了解到,他们的自我认同是回应其他人对于他们的定义。
★换言之,过去他们一直着重于寻求别人的肯定与赞赏,而非求助于自我的肯定。
★他们领悟到自己在许多面仍受到过去经验和决定的束缚,并了解自己可以做新的决定。
★他们了解虽无法改变生活中的某些事,但可以改变对这些事情的看法并作反应。
★因为从过去的经验中,他们学习到如何重新塑造未来,因此他们知道自己并非注定要有一个和过去一样的未来。
★他们认识到自己若过于担忧死亡,就难以欢渡生命。
★他们能面对自己的限制,却仍能感觉自己的价值,因为他们了解,并非完美无瑕才能感受价值。
★ 他们体会到目前生活的失败在于自己太在意过去,计划未来,或企图在同一时间内做许多事。
增强自我察觉是所有咨询的目标,其中包括:对其他选择、动机、影响个人的因素以及个人目标察觉等。治疗者有义务使当事人了解,增强自我察觉必须付出代价。当某人的察觉能力愈来愈精进时,就会发现更难回到原状。对于个人状况无知可能会带来满足感,但部分的死亡感也会伴随而来,然而,当一个人开启内在世界的多扇门窗时,他们可以预期更多的挣扎与更能自我实现的潜能。
命题二:自由与责任
在存在主义文献中有一个很重要的主题,那就是人们能在可选择的范围内自由地做选择,也因此人类在塑造自己的命运上有重大的影响力,即使我们无法选择是否投入这个世界,但我们可以选择生活的方式及成为何种人,因为这种基本自由存在的事实,我们便必须担负起指导自己生活的责任;但是我们也可以编造借口来逃避这种事实,沙特(1971)所说的“不良信念”就是指这种不接受个人责任的不真诚现象。例如,“由于我被塑造成这样,因此我对我所做的无能为力”或“我本来就是这样,因为我在一个酗酒的家庭中长大”。根据沙特的观点,我们不断地面临我们要成为怎样的人的抉择,一旦生命持续着,这种选择便永不停息。
我们必须为我们的生命、行动,以及不采取行动,负全部责任。沙特认为,我们天生自由,因此我们需要承诺(commitment)去为自己做选择,罪恶感的存在就是察觉到逃避承诺,或者是察觉到自己决定不做选择。这是当我们没有真诚地生活时所体验到的罪恶感,也是因为允许别人来界定我们或为我们做选择所导致的结果。沙特说:“我们是自己的选择。”当缺乏对个人生活责任的知觉,且消极地假设有因素控制我们的存在时,便会形成一种不真诚的存在模式。相反地,真诚的生活也意味着我们对自己的存在价值会进行真正的评估。
对存在主义者而言,“自由”和“做人”具有一致性,自由与责任是一体的两面。而就我们能创造自己的命运、生活环境和问题的意义而言,我们都是自己生活的创作者(Russell,1978)。如果承担责任是改变的基本条件,则如果当事人拒绝承担责任并顽固地把自己的问题归咎给别人,那么在治疗中将得不到任何帮助。
弗朗克(1978)也把自由与责任串联在一起。他建议:美国东海岸的自由女神像应加上一座西海岸的责任塑像来加以互补。而自由与责任的基本前提是:自由具有某种限制的束缚,因为我们并不是完全自由而不受任何限制的,但我们的自由也涵盖着对这些限制的反抗。因此最终的目标是,这些情况都有会受到我们选择的支配,而我们也须为此负责。
存在主义将责任与个人所作的选择联结在一起,这在咨询上的涵义是什么呢?存在主义治疗者重视当事人应为自己的生活负责。治疗者不赞同当事人将问题完全归咎于他人,外在的力量或遗传。若当事人不承认也不接受创造自己生活环境的责任,那么他们将毫无动力去促使自己从事个人的改变(May&Yalom,1995;Yalom,1980)。
治疗者会帮助当事人发现他们是如何逃避自己的责任并鼓励他们学习运用自由,否则只会让自己更无能更神经质地依赖治疗者。治疗者必须教会当事人明白地接受自己能做选择的事实,即使他们已浪费太多生命去逃避事实。
人们之所以寻求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大都源于自觉对生活失去控制。他们期待咨询员能引导他们,提供忠告或给予“魔术般的治疗”。治疗者有两项主要任务,其一是请当事人体会他们曾经用什么方法允许别人为他们作决定;其二是鼓励当事人逐步迈向自由与独立。当治疗者鼓励当事人探索比现在被限制住的存在方式更充实更美好的存在方式时,他可以提出“虽然你已经使用某种生活方式很久,但现在也已了解此种生活方式的代价,你愿意去创造新的方式吗?”等问题。由于别人可能要求当事人依然沿用旧的生活方式,所以最初的改变能力必须来自当事人本身的意愿。
命题三:追求自我认同与人际关系
人们都有维护自己的独特性和以自我为中心的需求,同时又有兴趣走出自我的世界,与别人及大自然产生关系。每个人都希望发现自我--即追求(或创造)对自我的认同,但这并不是一种自动化的过程,而是需要勇气。我们必须努力发展自己与别人的关系,以及奉献自己并关怀他人,才能成为理性的人。许多存在主义作家讨论到孤独、无归属感及疏离,这些现象可视为个人与他人及大自然发展联结关系时失败的结果。
问题是,大部分人通常会向外在世界中的重要他人寻问自己生命的方向、答案、信仰与价值,而却不去信任自己。对于我们生活中的冲突,不从自己内心深处去探索症结所在,反而为了别人的期望而出卖自己,导致我们变成别人思想的产物,与真正的自我背道而驰。
存在的勇气(the courage to be)
我们必须鼓起勇气来发掘自我核心,并学习如何利用内在力量来生活(Tillich,1952)。当事人最大的恐惧之一是,发现自己没有重心、没有自我、也没有实体,有的只是他人期望的反应而已。例如,一位当事人就说过:“我的恐惧在于发现自己不存在,没有自我。我发现自己只是个空壳子,内在空洞,如果把面具卸下,就一无所有了。”
存在治疗者会要求当事人强化“自己只是别人期望的总和”及“父母的影射或父母的替代者”之感觉。只要当事人有勇气去认识:现在他们感受如何?打算终身如此吗?有没有其他出路?若发现自己什么人也不是,能另外创造一个自我吗?何处着手呢?等恐惧感并将之诉诸于语言文字后,则情况将会好转。我认为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一开始便要求当事人接受自己是“活在别人阴影中”的事实,并探索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
孤独的经验(the experience of aloneness)
存在主义主张人类部分的生活是体验到孤独感,但是他们也认为人们可从探视自己的内心及意识到分离的体验中获得力量。当我们感到不能依赖任何他人来肯定自我时,孤独于是产生;换句话说,我们必须是单独地赋予自己生命的意义,必须自行决定所要过的生活。如果自己无法忍受孤独的时刻,那么又如何能期望他人因我们的相伴而产生充实的感受呢?在我们与别人建立稳固的关系以前,必须先行和自己建立此一关系。
李茂兴 译
历史渊源
绪 论
存在主义治疗法可称为治疗实务的一种智性[取向](approach)或是治疗者所遵循的一种[哲学](philosophy),因为存在主义治疗法并非独立的治疗学派,也不是一种可以明确界定模式的特殊治疗技术。故本章的重点将放在对存在主义取向的实务工作者具有重要涵义的理念与主题上。
存在主义治疗法的发展,可说是一种对精神分析与行为主义两种主要治疗模式的抗衡。精神分析的观点认为:自由并非受制于非理性的驱力与过去的事件,而是潜意识的力量。行为学派则认为自由是受到社会文化条件的限制。虽然存在治疗法同意[我们的选择是受限于外界环境],但却否定[我们的行动是被外力决定的]这个观点。存在治疗的理论完全基于[我们是自由的,并且要为自己的选择及行动负责任]的假设;换言之,我们是生活的创作者、建筑师,而不是环境的受害者。
史密斯(Van Deurzen-Smith,1988)指出,存在咨询并非治疗传统医疗模式下的病人,当事人并不被当成病人看待;相反地,当事人被视为有生活上的问题。对史密斯而言,当事人所需的协助是评估目前的生活情况,并找到适合自己的最好生活方式。治疗的主要目标是激发当事人确认他们可选择的范围,并在其中做出选择,一旦当事人开始了解自己是如何被动地受环境的控制,他们就能够开始自觉地改变自己的生活。
哲学的历史背景
存在治疗运动并非由某个人或个体所创立,而是源自于哲学上的一股思潮。一九四0至五0年代,在欧洲不同的地区同时分别涌现出许多不同的心理学派及精神病学团体,企图协助人们处理生活上的困境,例如,孤独、疏离和无助感等。存在主义治疗运动主要的焦点是放在了解这些深层次的人类经验上,而不是去发展出一套治疗原则(May&Yalom,1995)。
弗朗克是弗洛伊德的学生,因此导致他走向精神分析取向的精神病学生涯。而后,他又受到存在主义哲学家作品的影响,开始发展属于自己的一套存在的哲学与精神分析治疗法。朗克认为尼采的[只要拥有弗一项生存的[理由](why),就能忍受任何“如何”(how)生存的痛苦]等话(1963,pp.121,164),均可作为所有心理治疗实务上的箴言。另外尼采的[那些没有将我置于死地的事物,将使我更坚强。](1963,p.130)这句话,更成为弗朗克自己的经验和其作品的精髓。
弗朗克并不赞同弗洛伊德大部分决定论的观念。他自行建立属于自己的心理治疗理论与实务,其基本概念有自由、责任、生命的意义和追求价值等。他亦发展出经由追寻意义来治疗的意义治疗法(logotherapy)。综观弗朗克的著作,不难发现他的主题在于“追求意义的意志”(will to meaning)。弗朗克指出,现代人拥有生活的工具,却没有生活的意义。当人们不再忙于例行事务或工作时,便可时常经验到我们时代的病征是无意义,或称为“存在虚无”(existential vacuum)。进行治疗的目的在于促使人们经由外在事务、苦痛、工作和爱来发掘生命的意义与目的(Frankl,1965)。
罗洛·梅是存在主义从欧洲传至美国的代言人之一,他的著作对美国的存在主义治疗实务有重大的影响。《存在:精神病理学和心理学的新领域》(Existence A New Dimension (n.尺寸, 尺度, 维(数), 度(数), 元)in Psychiatry [ sai’kaiEtri ] and Psychology)是他将存在主义推介至美国的重要著作。罗洛梅认为,“存在”需要勇气,而且我们的抉择决定了我们成为怎样的人。在我们内心深处,不时会有挣扎交战。虽然我们想追求成熟与独立,但也知道这种扩张通常会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因此,我们就徘徊在依赖时的安全感以及追求成长时的喜悦与痛苦感之间的挣扎交战。
除了罗洛梅之外,美国还有两位突出的存在主义取向的治疗者,即柏根塔尔(James Bugental)与叶伦(Irvin Yalom)。在《心理治疗师的艺术》(The Art of the Psychotherapy [saIkEu’therEpI;]心理疗法;精神疗法心理疗法;精神疗法)(1987)一书中,柏根塔尔叙述生活改变取向的治疗法。他视治疗是治疗者与当事人一起探索当事人主观世界的一种探险。他强调,这种探寻必须是治疗者也乐意去接触自己的现象学世界。他说,治疗的重点在于协助当事人去检查自己如何回答生活中存在问题,挑战他们重新调整这些答案,使其开始过着坦诚的生活。
叶伦也承认其实务受到欧美存在主义心理学家与精神病理学家的影响。依赖着临床经验以及实证研究、哲学与文献,叶伦发展其存在主义取向治疗法,并将重点放在人类最终关心的四项问题上:死亡、自由、存在的孤独,以及无意义。叶伦一本内容广泛的教科书《存在主义心理治疗法》(Existential Psychotherapy),被视为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叶伦认为弗朗克是一位卓越的实用主义思想家,对于他的著作和实务均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叶伦相信大多数有经验的治疗师,不论其理论取向为何,都采用了他书中所讨论的存在主题。他认为,上述四项主题构成存在主义心理动力的核心,也跟实务工作密不可分。
理论依据
主要概念:人性观在心理治疗领域中,存在主义运动最具意义的贡献是,反对将治疗认为是一套治疗技术。相反的,存在主义将治疗实务建立在是什么使男人和女人成为人类的了解上。存在主义运动代表着对人的尊重,探索人类行为的各个层面,并主张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去了解人们。
在欧洲,存在主义的传统是强调人类存在的限制与悲剧面。存在哲学为存在治疗取向打下基础,把重点置于这个时代中的家庭或社会机构里感觉无意义的疏离的个人。协助当代人们探索孤独感、疏离感及无意义感等现代生活的主题,是它的主要任务,特别是针对那些在生活中很难找到生命意义与目的以及那些无法认同自己的人(Holt,1986)。
存在理论目前的重点,为那些孤独且焦虑地存活于世的人,努力了解这些深层的人类经验,并找出治疗规则。(May&Yalom,1995)。
存在主义的人性观,部分的看法是,人类存在的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经由我们的计划不断地再创造着自己。人类是处于一种持续在转换、凝聚、演进,以及成形的状态中。成为一个人的意义是指,我们不断在发现与明白我们存在的意义。身为一个人,我们一直在向自己、别人和世界提出质疑;虽然我们所提出的特殊问题会随着人生不同的发展阶段而改变,但基本的主题不会改变。我们得出问题像“我是谁?我一直是谁?我能变成谁?我将去何处?”等等并没有预先存在的设计,也没有预先已选定好要给我们的意义(Fischer&Fischer,1983)。
根据存在主义学派的理论,人类存在状态的基本层面包括:
1、自我察觉的能力。
2、自由与责任。
3、自我认同与建立有意义的人际关系。
4、寻求意义、目的、价值和目标。
5、焦虑是生活的一种现象。
6、察觉死亡及不再存在。
上述命题系摘录自存在主义治疗者在著作中的主题。
命题一:自我察觉的能力
我们之所以能够做决定及反应,系因我们拥有自我察觉的能力。察觉能力愈强,自由的可能性也就愈大(见命题二),因为拓展我们的察觉能力,即能增进我们充分体验生活的能力。我们察觉的命题包括: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们无法拥有无限的时间去完成生活中想要做的一切事情。
★我们有采取行动或不行动的潜能;即使不行动,也是一种决定。
★由于我们选择自己的行动,因此能创造出自己的部分命运。
★人生意义是我们寻求及创造成独特目的之产物,并不会自动出现。
★基本上,存在的焦虑来自于我们的自由意识,它是我们生活里的重要部分;当我们对可行的抉择增加察觉能力时,同时也就增加了对抉择结果所应负的责任感。
★我们很难克服寂寞、无意义、空虚、内疚和孤独。
★ 基本上,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但是我们也有和他人建立关系的机会。
察觉的概念可说明如下:想象你正走在一条长廊上,两边有许多扇门。想象你能开启某些门--全打开,打开一点点,或是让它们开着。也许当你打开其中一扇门时,你会看到自己所不喜欢的事物--可能是恐怖或丑陋的。但是,你也许会发现其中有房间充满着美妙的事物。你可以和自己赌一赌,到底是关门还是开门。
我们能够选择去拓展自己的意识或限制意识。由于自我察觉是大部分人类潜能的根源,因此使人类成长的根本就是决定去拓展它。下面谨列举在咨询过程中当事人拓展自我察觉的个人经验:
★他们了解自己是如何以依赖带来的安全感去交换自己做决定时所伴随而来的焦虑。
★他们开始了解到,他们的自我认同是回应其他人对于他们的定义。
★换言之,过去他们一直着重于寻求别人的肯定与赞赏,而非求助于自我的肯定。
★他们领悟到自己在许多面仍受到过去经验和决定的束缚,并了解自己可以做新的决定。
★他们了解虽无法改变生活中的某些事,但可以改变对这些事情的看法并作反应。
★因为从过去的经验中,他们学习到如何重新塑造未来,因此他们知道自己并非注定要有一个和过去一样的未来。
★他们认识到自己若过于担忧死亡,就难以欢渡生命。
★他们能面对自己的限制,却仍能感觉自己的价值,因为他们了解,并非完美无瑕才能感受价值。
★ 他们体会到目前生活的失败在于自己太在意过去,计划未来,或企图在同一时间内做许多事。
增强自我察觉是所有咨询的目标,其中包括:对其他选择、动机、影响个人的因素以及个人目标察觉等。治疗者有义务使当事人了解,增强自我察觉必须付出代价。当某人的察觉能力愈来愈精进时,就会发现更难回到原状。对于个人状况无知可能会带来满足感,但部分的死亡感也会伴随而来,然而,当一个人开启内在世界的多扇门窗时,他们可以预期更多的挣扎与更能自我实现的潜能。
命题二:自由与责任
在存在主义文献中有一个很重要的主题,那就是人们能在可选择的范围内自由地做选择,也因此人类在塑造自己的命运上有重大的影响力,即使我们无法选择是否投入这个世界,但我们可以选择生活的方式及成为何种人,因为这种基本自由存在的事实,我们便必须担负起指导自己生活的责任;但是我们也可以编造借口来逃避这种事实,沙特(1971)所说的“不良信念”就是指这种不接受个人责任的不真诚现象。例如,“由于我被塑造成这样,因此我对我所做的无能为力”或“我本来就是这样,因为我在一个酗酒的家庭中长大”。根据沙特的观点,我们不断地面临我们要成为怎样的人的抉择,一旦生命持续着,这种选择便永不停息。
我们必须为我们的生命、行动,以及不采取行动,负全部责任。沙特认为,我们天生自由,因此我们需要承诺(commitment)去为自己做选择,罪恶感的存在就是察觉到逃避承诺,或者是察觉到自己决定不做选择。这是当我们没有真诚地生活时所体验到的罪恶感,也是因为允许别人来界定我们或为我们做选择所导致的结果。沙特说:“我们是自己的选择。”当缺乏对个人生活责任的知觉,且消极地假设有因素控制我们的存在时,便会形成一种不真诚的存在模式。相反地,真诚的生活也意味着我们对自己的存在价值会进行真正的评估。
对存在主义者而言,“自由”和“做人”具有一致性,自由与责任是一体的两面。而就我们能创造自己的命运、生活环境和问题的意义而言,我们都是自己生活的创作者(Russell,1978)。如果承担责任是改变的基本条件,则如果当事人拒绝承担责任并顽固地把自己的问题归咎给别人,那么在治疗中将得不到任何帮助。
弗朗克(1978)也把自由与责任串联在一起。他建议:美国东海岸的自由女神像应加上一座西海岸的责任塑像来加以互补。而自由与责任的基本前提是:自由具有某种限制的束缚,因为我们并不是完全自由而不受任何限制的,但我们的自由也涵盖着对这些限制的反抗。因此最终的目标是,这些情况都有会受到我们选择的支配,而我们也须为此负责。
存在主义将责任与个人所作的选择联结在一起,这在咨询上的涵义是什么呢?存在主义治疗者重视当事人应为自己的生活负责。治疗者不赞同当事人将问题完全归咎于他人,外在的力量或遗传。若当事人不承认也不接受创造自己生活环境的责任,那么他们将毫无动力去促使自己从事个人的改变(May&Yalom,1995;Yalom,1980)。
治疗者会帮助当事人发现他们是如何逃避自己的责任并鼓励他们学习运用自由,否则只会让自己更无能更神经质地依赖治疗者。治疗者必须教会当事人明白地接受自己能做选择的事实,即使他们已浪费太多生命去逃避事实。
人们之所以寻求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大都源于自觉对生活失去控制。他们期待咨询员能引导他们,提供忠告或给予“魔术般的治疗”。治疗者有两项主要任务,其一是请当事人体会他们曾经用什么方法允许别人为他们作决定;其二是鼓励当事人逐步迈向自由与独立。当治疗者鼓励当事人探索比现在被限制住的存在方式更充实更美好的存在方式时,他可以提出“虽然你已经使用某种生活方式很久,但现在也已了解此种生活方式的代价,你愿意去创造新的方式吗?”等问题。由于别人可能要求当事人依然沿用旧的生活方式,所以最初的改变能力必须来自当事人本身的意愿。
命题三:追求自我认同与人际关系
人们都有维护自己的独特性和以自我为中心的需求,同时又有兴趣走出自我的世界,与别人及大自然产生关系。每个人都希望发现自我--即追求(或创造)对自我的认同,但这并不是一种自动化的过程,而是需要勇气。我们必须努力发展自己与别人的关系,以及奉献自己并关怀他人,才能成为理性的人。许多存在主义作家讨论到孤独、无归属感及疏离,这些现象可视为个人与他人及大自然发展联结关系时失败的结果。
问题是,大部分人通常会向外在世界中的重要他人寻问自己生命的方向、答案、信仰与价值,而却不去信任自己。对于我们生活中的冲突,不从自己内心深处去探索症结所在,反而为了别人的期望而出卖自己,导致我们变成别人思想的产物,与真正的自我背道而驰。
存在的勇气(the courage to be)
我们必须鼓起勇气来发掘自我核心,并学习如何利用内在力量来生活(Tillich,1952)。当事人最大的恐惧之一是,发现自己没有重心、没有自我、也没有实体,有的只是他人期望的反应而已。例如,一位当事人就说过:“我的恐惧在于发现自己不存在,没有自我。我发现自己只是个空壳子,内在空洞,如果把面具卸下,就一无所有了。”
存在治疗者会要求当事人强化“自己只是别人期望的总和”及“父母的影射或父母的替代者”之感觉。只要当事人有勇气去认识:现在他们感受如何?打算终身如此吗?有没有其他出路?若发现自己什么人也不是,能另外创造一个自我吗?何处着手呢?等恐惧感并将之诉诸于语言文字后,则情况将会好转。我认为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一开始便要求当事人接受自己是“活在别人阴影中”的事实,并探索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
孤独的经验(the experience of aloneness)
存在主义主张人类部分的生活是体验到孤独感,但是他们也认为人们可从探视自己的内心及意识到分离的体验中获得力量。当我们感到不能依赖任何他人来肯定自我时,孤独于是产生;换句话说,我们必须是单独地赋予自己生命的意义,必须自行决定所要过的生活。如果自己无法忍受孤独的时刻,那么又如何能期望他人因我们的相伴而产生充实的感受呢?在我们与别人建立稳固的关系以前,必须先行和自己建立此一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