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子情深不離不棄
作者: 李维榕 / 7881次阅读 时间: 2010年6月11日
标签: 青少年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fC6D#}Y se:j&\|02010年6月11日心理学空间au7R(U]'s-L*q2Q,H6c
母子情深不離不棄心理学空间i5h;zrMt(kX
母親抱著子女自殺的悲劇,實在讓人難以接受,很多人都想為這些無辜的孩子抱不平。但是這些孩子的心態究竟是怎樣的,卻往往不是外人所能明白。心理学空间-fyi6Q Cy@WT
心理学空间#_%}?e&a rt7C;pQ'b"t([
很多父母把孩子當作自己的一部份,有些要尋求短見的母親,會認為帶著幼少兒女上路,是最自然的一回事。自己走了,怎能把「骨血」留在人間。最讓人想不到的是有一些孩子,也同樣不能放下父母,他們竟然覺得如果母親要走,自己也必須陪同,怎能讓她一個人孤獨地自己走入死蔭幽谷?心理学空间)u@u rH.M3j%R2{
心理学空间I@"t%g Y B
我手頭上的臨床資料,涉及好幾個青少年,平時都是沈默寡言、不善表達。只有在家庭的會談中,聽到母親自殺不遂對生命的種種控訴時,這些孩子在情不自禁之下才透露出心底的秘密。
;|5oPfv0
o%z0W"@F#L@ z G0有些父母喜歡用死來威脅孩子。動不動就說:你再不聽話,我就死給你看。
?+|$w [$D0
6qBj s(EM0有一位母親,真的自殺死了,留下字條說:是被孩子氣死的。結果孩子也不得善終,其中一人,數年後也用母親同樣的方法,上吊自盡。
uY V:qIf0心理学空间fk#Iug&A O/t
我常用這個例子,警惕一些過於衝動而口不擇言的母親,希望她們加增一點理智,減少一份激烈。畢竟無論有天大的不幸,母親的天職仍是要保護孩子。令我驚訝的是一次當我向一位服毒獲救的母親,提起這個例子時,她那十五歲的兒子爭扎了很久,終於對那依舊忿忿不平地訴說自己生不如死的母親說:我不會像那個孩子,過了幾年才死。我當時就想,如果妳救不回來,我要用什麼方法,才可以陪妳一起上路,總不能讓妳一個人走。
0P0D*S M$ugmpG0
wi"U/]#xP.x-a0不能讓母親一個人走,原來對於一些孩子是那麼重要,那麼天經地義!
/x`V+eW"t'EGB0
8]y8aa3I0另一個案例,也是一個十多歲的孩子,母親也許嫌生活過於平淡,不時對女兒說:女呀,女呀,我不想活了,不如妳陪我去死吧!心理学空间&~|k ZU_7m]
心理学空间v`h-}5T3a]E
女兒答:好吧,妳想怎樣死?
/}Af!p U0
d3k%d7^8C8E1{8P0母女二人相約尋死,就像約去買菜一般平常。結果二人走上居所後面一個山坡,打算一同往下跳,後來想想,山坡並不很高,萬一死不去,反而摔斷了雙腳,豈不更糟?
+@op(oPny@%}0心理学空间N.p8\-@CN*b$S)R
結果母女暫時放下自殺念頭,回家去了。心理学空间 Q t1] u*h:C

H T E7P]'Ss)Q0家中還有一個十一歲的小弟,他說:那天知道母親與姊姊要去尋死,讓他上課時一直在擔心,直到返家看見二人回來了,才放下心來。只是不知道下一次她們又會作怎樣安排。
xrKu5|%eC7LD;W0
A'H q9K;{+A^m0母親說:這一切都是為了要報復丈夫對她的視若無睹,但是苦着了的卻偏偏是自己的子女。母親不知道,她的死報復不了對她不關心的人,只會犧牲了那些真正關心她的人。
` V?)^v[-M`\0
g@ m5}WT$Z0希臘神話中的 Medea,為了報復丈夫的移情,就是親自手刃了自己的一雙小兒女。奪取了兩個像天使般潔淨的小生命,母親自己也是痛不欲生。孩子成了代罪羔羊,只不過是無濟於事的為一段完結了的婚姻作祭品。心理学空间 k2?X;x$|;o!}
心理学空间q(X1\e3u zXxB
奇怪的是,即使母親並沒有要求,有些兒女也是這樣毫無保留地打算伴著母親上死路。
&x vU*p:aS*\?0心理学空间7c8Kb3g/N$j
案例中還有一母二女,丈夫說無法忍受妻子,離家走了。母親跟著割腕自盡,在醫院搶救之餘,一個女兒也跟著服下大量藥物,被送入同一醫院。心理学空间n8k/v)uCb's y
心理学空间#SI8N9I/Iy!t
另一個女兒,奔走在母親與妹妹不同樓層的病房間,她說:當時只有一個念頭,就是怎樣才可以跟上她們。心理学空间}z B']/\}MhJ

Z6y$^9p |3YE5FB0她甚至考慮是否該到醫院頂樓跳下。
o9q5EE&Y-NVX)@sB0
-z%{oRo"v_]a0這些例子的子女都只有十多歲,生命如此寶貴,他們卻只想隨著母親走入黃泉,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P^&T;Zc6te7k h&q"M0心理学空间8j*R!Q@?
我與拍檔吳敏倫教授談起這個現象,他稱之為「隨死症狀」(Death Follower Symptom )。我們也開始仔細地研究這一組案例。
gk]&PDl;}0]0
6J4zZ:\^8F'V0這些孩子的家庭背景,大部份都有一個格格不入的父親,一個對婚姻不滿的母親,父母的遠距離,形成了母親與孩子的難分難解。
%Nu,{V9KkP0心理学空间 C/N"yc _T*m:@R
這些孩子從小就與母親作伴,有些甚至長年來與母親同房,可見他們與母親的不離不捨,是長期氣息相通所養成的習慣。
M^)s,J,o9l0心理学空间 in$I?6n#^
我所提出的案例都是青少年,主要是因為他們在不同的家庭會談中作過以上的表白。這些表白是出乎意料以外的,連主診專家都沒有預料,我們也只是在分析個案中的家人敘述時,才偶然間積聚了好幾個例子,讓我們有機會進一步去瞭解這個現象,我們相信,這現象在小孩子當中也必然存在,只是他們沒有機會用語言表達出來而已。心理学空间0B f,x}~*lh0wa0{

6q%A P1x#s0案例中有個六歲的小男孩,母親基於丈夫關係的不安定,數度自殺。這孩子伴著母親,寸步不肯離開。父親說:每次妻子自殺,都是兒子比我還早發覺。上次與兒子從外面進屋時,看見桌子上留了一張紙條,兒子就不由分說一口氣衝到窗前,焦急地往下望……心理学空间z l }pJ
心理学空间 n:~$D { m&|,M*L ?Y!n
我問孩子:你以為媽媽想跳樓嗎?
!F sl$Or4b s!Z0心理学空间4j"Y(ymPf b"~)@/H
他答:不是,是以為她已經死了。心理学空间^)E ~ ER:_#F%zj
心理学空间-I?)T6k!rg0vcR
長期地為母親的安危着急,孩子無法不像一塊濕海綿似的依附著母親。有時甚至惹得母親十分煩厭,母親一直埋怨男人對她不忠,卻沒有留心身旁那個對她最最忠心的小男人。心理学空间,Urm6v5Jfn)p H
心理学空间;v}cDn UL7U
可以想像,如果母親真的成功地走了,這小男孩也會理所當然地陪她上路。心理学空间B8LdK-Sjg

+gU.K&Z[?"Z C n%Z0很多國家的自殺統計數字指出,當一個家庭中有人自殺時,往往會在同一家庭出現另一人的自殺事件。這些數據沒有提供詳細內容,我們相信這與我們所提及的「隨死症狀」有很大關連。心理学空间PAi jbZ E

4ot eMM I0孩子與父母的緊密關連,在兒童心理學的研究中,有很詳盡的報導。孩子天生下來,是需要與母體或代替母體的象徵建立密切關係的。在這過程中,雙方會是氣息相通,心態相連。而他們最大的恐懼就是被對方拋離。如果這段關係是讓人感到安全的,即是被拋棄的危機感不強,孩子就會慢慢與母親分體,較為獨立地發展自己的空間。這就是為什麼如果母親心存苦澀,孩子也往往離她不開的理由之一。心理学空间xt8v^JKE

YW;Oy ]I0遇上母親尋死,孩子的震驚可想而知,他們的危機感越高,心理上不安全的感覺就越大,就會不顧一切去追隨,長年累月地為母親憂慮,就會讓孩子無法專注在自己成長的道路。最近報載那抱著孩子跳樓的母親,讓人最心酸的是女兒所畫的那一幅母女同時流著眼淚的圖畫。母親自有她傷心之處,但是一個四歲孩子的眼淚,卻明顯地是為母親而流的。心理学空间:Np^e$t!D b
心理学空间 sG7E4z|B*t
願所有愛孩子的母親都知道,我們給予孩子的最大祝福,就是不要讓自己的痛,成為孩子的痛;不要讓自己的苦,成為孩子的苦,為孩子創立一個獨立思考的空間。心理学空间Mdk@L {[wu

mlrz-[6{0「本文轉載自6月11日信報副刊健康版」

[H4ah~ y^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青少年
«胡言亂語的樂趣 李维榕
《李维榕》
情迷的心魔»
延伸阅读· · · · · ·

 李维榕

現任香港大學家庭研究院總監、美國紐約「米紐慶家庭中心」(Minuchin Center for the Family)督導、具美國婚姻家族治療學會(AAMFT,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arital and Family Therapy)會員及督導資格,多年來在歐、美、中、港、台、新加坡等地示範教授家族治療並提供督導。在一本重要的家族治療教科書中《Family Therapy: Concepts & Methods》,麥克.尼可譽為目前「結構派家族治療」的主要人物之一。李博士著有《家庭舞蹈I》、《家庭舞蹈II》(張老師文化),另與米紐慶合著多本家族治療叢書,如《學習家族治療:家族治療師的成長與轉化之旅》
http://www.familycouncil.gov.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