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因果构式探讨
作者: mints / 4972次阅读 时间: 2009年6月01日
来源: 中国认知语言学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MVD kIy

英语因果构式探讨

4`gihu'L X0 心理学空间g*hcQ {9sq0JZ n

廖巧云心理学空间d2T_:yJZ#~!{ \

心理学空间4y'X-JDf'aa

(四川外语学院研究生部,重庆400031)

hX H%C0[~L~0

+C2q&U&~S'nn/h$ms?0原载《外语研究》2007年第3期心理学空间pOpi2c8G(G

心理学空间H pz3v(aK)@u%n*k g(a

摘要: 因果关系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这反映到语言表达上则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因果句,但其基本的概念

8~l oQ"taAM9R0 心理学空间6W?2K+` ~;Q j

结构则是一致的。本文在回顾因果句研究的基础上,从心理模型的角度讨论了因果句的构成情况,进而建

$YINVPd;}!l0

#I7~@/z*?;}~2B(f6t0立了一个适用于所有因果句而且能够解释因果关系多样性的因果构式。

#Bm,SxL)H|K0

0H/B|pD;ZT,g5ZgS0关键词:因果关系;多样性;因果构式心理学空间&Zj4| c KS

心理学空间8a U!j8|y m N9H

1. 前言

Q zj2Gw0 心理学空间$~Ot \ j?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语言学家逐渐意识到:人类的认知方式为解释和分析语言现象提供了一种理论框架。认知语言学认为,语法结构同认知密切相关,语法规则是现实规则通过认知投射到语言中的结果。客观世界的图景通过人类认知这一中介投射到语言中,形成语言设计的总体框架,成为语言运用的总体理据。在人们感知世界的过程中,认知主体(如说话者)的态度、信仰、情感等都将不可避免地渗入其中,影响人们对事物以及事物之间关系的认识过程和结果。这些影响会反映到语言结构上(徐盛桓、李淑静2005)。因果构式就是客观世界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通过认知和识解投射到语言中而形成的。近年来,英语因果复句①研究已经引起较多关注(Sweetser1990/2002;沈家煊2003;廖巧云2004;徐盛桓、李淑静2005)。因果复句由主句和从句构成,由连词because等引导。因果构式并不复杂,可简单表示为BECAUSE(α,β),但这一简单的因果构式表达的因果关系则是多种多样。正是这一看似简单的因果构式的能产性激起我们对之进行探讨和描述的极大兴趣。本文试图以心理模型(mental models)理论为分析框架探讨因果复句,说明从逻辑因果句到实据因果句构成的连续统所表示的因果关系的多样性问题。

/k }*x)Hv]wH$@0 心理学空间/[]k zty-b"b

2. 因果句的分类研究回顾

x j*`0e%V8]_&eZCG`0 心理学空间8Ng0OPdV,d

Quirk等从句法功能的角度对因果句进行了讨论,认为原因句可以分为直接原因句和间接原因句两类。表示原因分句和母句之间的直接原因(DIRECT REASON)关系主要有以下四类:原因与效果,前因与后果,动机与效果和状况与后果。间接原因句的原因分句表示的间接原因同“主句所表示的情景无关,只是作为有关的话语的言语行为的一个含蓄的动机”。(Quirk et al 1985:15.45)表示间接原因的分句均是语体外加状语。如:心理学空间k)m|]/b|o k B

+k:~Z.JK"S,KM(U$?0(1)She watered the flowers because they were dry.(直接原因句)心理学空间:t@ UBS

心理学空间0Ix@6zP!v `Z

(2)Vanessa is your favourate aunt, because your parents told me so.(间接原因句)心理学空间P;{HsY:S4F

!F&?l%])yw:U~+CC0Sweetser(2002)的三域理论区分了“行、知、言”三个概念,系统地说明了各类复句所表达的语义关系。沈家煊(2003)应用“行、知、言”三域划分来说明因果复句表达的语义关系。因果关系三个域的区别可以从小句的不同性质来说明:(1)行域:小句是句法语义单位;(2)知域:小句是逻辑推理单位(前提和结论);(3)言域:小句是言语行为单位(请求、提问等)(同上)。例如:心理学空间PW,E-rn

:DKzr;DWP'k4g%R;s*F0(3)John came back because he loved her.(行域)心理学空间Jj'Z9kz.i6X

8oN2|z%s d*~Ex9h0(4)John loved her, because he came back.(知域)心理学空间)s:A6l y.h rgi-?T

9Y(^t"X? `8_MzA0(5)What are you doing tonight, because there’s a good movie on.(言域)(Sweetser 1990/2002:77)

yy0V(K7o:m7@0

B_I(b8Ly0p6`f0廖巧云(2004)根据因与果之间的关系是否符合事理逻辑,将因果句划分为逻辑因果句和实据因果句,主要探讨了二者在语义、结构、句法功能等方面的区别和实据因果句的表述机理,并就三域理论在因果句研究中的划分提出了异议。认为就因果句而言,把实据因果句的言域和知域合并在一起就称为言域。这样,可以将“逻辑因果句”同“行域”对应起来,把“实据因果句”同“言域”对应起来,使因果句的分类和解释比较简明。如:心理学空间-m Q0E naZc

TuMNZaOo0(2’) Vanessa is your favourate aunt, because your parents told me so. → (I can say that) Vanessa is your favourate aunt, because your parents told me so.(言域)(实据因果句)

@#o%p"iJ0

1PeM0z5~0(4’) John loved her, because he came back. (实据因果句)→

2?q!aM c8c:["o0 心理学空间QtJ'MR9c] Vc

(4’a) Because (I know that) he came back, (I guess that) John loved her.(知域)心理学空间'p:hUE*uT

心理学空间:b1^GT\h

(4’b) Because he came back, (I can say that) John loved her. (言域)心理学空间7y [Lh(D.j

9L_ ^T.KSv0这里的(4’b)和(4’b)可以合并起来,称作言域,均属于实据因果句。

j7\'[9P.x*w;K7i0 心理学空间/yg#z7l2HP2J

徐盛桓、李淑静(2005)将原因句分为客观原因句和主观原因句,并进一步将客观原因句分为普遍原因句、惯例原因句和概率原因句,将主观原因句分为推测原因句、思言原因句和强化原因句。如:

4U7P3uO0z:Bg0

cm4U1YY#p%|SV0(6)Because it is raining, the ground is wet.(普遍原因句)

/tmy:_([0 心理学空间:cl2s!u[+u^h+Pk

(7)He watered the flowers because his parents told him to do so.(惯例原因句)

#WHY9{ zD$\"a0

9K7h!^T} {F1i0(8)Deirdre must type quickly, for she has been known as a capable secretary.(概率原因句)心理学空间{a4V8cdX

心理学空间%XiQw {M _pX

(4’)John loved her, because he came back.(推测原因句)

1t$t6`*a ]Qi~0

a*}\Q|:Gj)J&|1~0(5’)What are you doing tonight, because there’s a good movie on.(言语/思维原因句)心理学空间;hHWv|,KTOo2@

心理学空间s7\x7W9|r

(9)Because you helped me with the traps , now I give you two Sleep darts. (Price)(强化原因句)心理学空间2wpR/dF

.O1~'yh`*q0以上这些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对因果句进行了分类,概括起来说,可以分为两个大类:一类是符合线性逻辑因果关系的,另一类表面上看来似乎是并不符合的。而且两大类还可以分得更细。也就是说因果句可以表示多种因果关系。那么这些多种的因果关系之间究竟是何种联系呢?这就是我们下文要探讨的因果构式问题。心理学空间/w'm8`y G

心理学空间U0Q w6~-D o8j

3. 研究因果构式的理论基础心理学空间7U Qn){ RZ d,APk

心理学空间S-l b{\2G

3.1 元理论基础心理学空间SVp&c-\/g C!jqr

心理学空间o/i5p-N6uc&o(l a

元理论是对研究某一问题时可能涉及的讨论的出发点、讨论的视角、讨论的根据的说明。这里主要涉及本质性理论、目的性理论、实体性理论和机理性理论。心理学空间#fu)E/k6V`b~Z!T#q

心理学空间)xpcr"w

本质性理论是研究研究对象的本体、实质的理论。就因果句的研究来说,本质性理论要揭示因果句反映的是世界上存在着不同情况的因与果的关系。

a8I8]~M*F/Y;K:T0

^6Ih eD"lM)NxW0目的性理论是研究研究对象可以实现人类什么目的的理论,换句话讲,主要是同功能有关。对因果关系的认识,包括线性因果关系和“给出理由”的泛因果关系,需要用语言的表达确定下来和传递给别人。这就需要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表述因果关系的表达式。心理学空间|6]&E7H'u8l

心理学空间/t [W Er:[X

实体性理论说明被研究的对象实体的构成。就因果句来说,有关的理论要说明因果句构成。心理学空间Yf nS,e"OS

心理学空间8l8f4YZ2T.i2XS

机理性理论揭示被研究对象生成机理、运作过程和功能得以发挥的机制,在本文就是要说明因果句生成、运作的机理。

V(?(k,L)r%A BA%S0

g!q[)}*H-r1_mh0前三方面是研究的基础,机理性理论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建构研究的分析框架。本文的主要理论基础是“心理模型”理论,研究因果句特别是实据因果句的句式结构是如何形成的。心理学空间K {R"a{

*E-~0{*}0@$x03.2 “心理模型”理论的基本观点

(\^0A*Y\0 心理学空间Qa#k,y!N5JL*dr

Cruise & Croft(2004)曾明确地陈述和说明了认知语言学的三个理论假说:(1)语言能力不是自主的认知能力;(2)语法就是概念化;(3)语言知识来源于语言运用。第三个假说认为,句法等的范畴和结构,是由在特定情景下运用的特定话语认知建构出来的。因果复句的形成,印证了这一假设。在认知语言学看来,所谓“语言知识”指的是人类大脑中一切同语言运用有关的抽象的语言知识。这些抽象的语言知识在徐盛桓提出的“基于模型的语用推理”理论里,体现为以抽象的相邻/相似关系纵横交错的组织起来的类知识。主要论点如下:(1)心理模型就是我们大脑中的基本知识结构,包含许多小型的心理模型,体现为小型的知识结构。(2)所谓建构和操作心理模型,就是依靠认知主体心智中建基于长期记忆和工作记忆而由抽象知识或类知识建构起来的小型知识集,进行信息的编码、组织或补偿,以期获得新知识。(3)心理模型依赖常规关系,由常规关系来体现。(4)常规关系在人们大脑里的知识结构中,是作为小型知识集分布的,分布为多层级的支系统和分系统,由相邻、相似关系把它们纵横交错地连通在一起;所有的事物之间的关系都可以用[相邻±]、[相似±]两个维度来表现。相邻的事物和相似的事物分别都倾向于被识解为一个完型整体。(5)相邻/相似性分别是从[相邻+]/[相似+]到[相邻-]/[相似-]的连续统,两事物从很相邻和/或很相似到很不相邻和/或很不相似,这两极中间还可能存在许多的不同程度的相邻/相似。(徐盛桓2006)这一理论背景是我们建立因果构式的理论基础。心理学空间9cW}#C3q5k2S+M

心理学空间5i;J"Y_{;y]

4. 体现因果关系多样性的因果构式

$o1Z}h,DO0

~-^^e(f-b2r0词有词义,句子结构也有意义。语言的规则是客观外界事物之间的关系通过人们的认知在语言中的投射(mapping)。句子结构是通过认识客观世界的关系而建构起来的;从心理建模来说,就是最初的语言运用者对相关事件的认知状态抽象为相邻/相似的关系,加以概括和简化,最终形成一个结构式。心理学空间ABc P`(B n

F7y8E&Z.k8g0关于语言的各种语法结构是怎样形成的问题,石毓智等提出两项基本假说:语言同现实的同构性和语言系统的相对独立性,即一方面,“句法规则是现实对象的规律在语言中的投影”(2000:2);另一方面,一种语言的语法一旦形成,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是一个有机体”(石毓智、李讷2001:3)系统里不同的具体结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形式系统,并影响着原有结构的变异和新结构的形成(石毓智2000:9)。没有对客观对象的认识做基础,句法规则的形成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句法规则形成后,又获得了系统的属性,获得相对独立的地位。世界各种事件的因与果之间的关系的抽象,构成了因果句认知基础:从严格的线性逻辑因果关系(有其因必有其果)到各种泛因果关系(可以说得通的因果关系),从而形成了从逻辑因果句到实据因果句的构式,图示如下:心理学空间v,}+J.b mpYk

心理学空间%_J7Q;tJ4u9^1~

BECAUSE(α,β)心理学空间V ^-O2gy5d8U

Dx/{X s)}0逻辑 实据

/Qu"VX M L\!s0 心理学空间.m!o[FQ(x a

线性因果关系 泛因果关系心理学空间z p5T7~OF

心理学空间2~$o.P,Z+f9j'u&u

因果关系的多样性心理学空间0L+t4O%B Bixw5t

d m\M/O0英语因果构式

W ]aU4v x m0

Af `*o-qJB0说明:下向实线箭头表示因果构式可以具体体现为从逻辑因果关系到实据因果关系的连续统,该连续统构成了因果关系多样性;下向虚线箭头表示从原因到结果的线性因果关系;上向虚线箭头表示从结果到原因的实据因果关系。可以从下面四点来讨论这一因果构式:

'KWV#n/TBC `0 心理学空间~!|~@3_h-K

第一,两个命题(α表原因和β表结果)和一个操作词(operator)BECAUSE等构成了BECAUSE(α,β)这样的因果构式,α,β的次序在构式中是可以变动的。

_KI.Y\*F"p)Z0

eoP!V/iK A0从逻辑原因句来说,有其因α必有其果β;从实据原因句来说,尽管不是有其因必有其果,但有关的事件β可以用事件α作为原因做出合情理的解释。这样的语义内容投射为原因句的句法结构,就形成了用表“原因”的连词引导表原因的语义内容,成为原因从句,并用另一句子表示其果作为主果,形成了BECAUSE(α,β)构式。因果构式所表达的因果关系包含了许多小型知识结构,体现为多种不同的因果关系。

V#BM.@)U0 心理学空间/A%J3z%sLI Q7d

第二,从以上第一点可以看出,表有其因α必有其果β的逻辑因果句是典型的因果句,是因果句的原型。用动态的眼光来看,典型的结构模式是不断发展的。为了满足人们利用结构手段表达某些情感的需要,就不断会有新的变异形式产生,例如实据因果句,从而推动语法形式的发展。因此,一个句式结构式可由多个子构式组成,句式结构句式结构以原型构式为基础,通过相邻或/和相似机制,形成从逻辑因果句到实据因果句的网络,即最初形成了典型的因果构式后,人们自觉不自觉地会将这一构式放到各种相似的具体语境中去运用,于是因果构式就在不同的语境里用于不同的说法,表现为多种形态,能够生成多种与之相关的句子。实据因果句的运用就是将典型的“原因”泛化了。

e,G3MsYo:g_|0 心理学空间!b Vm"b [(l

第三,心理模型所包含的小型知识集提供了相似于线性的逻辑因果关系的泛因果关系的知识,形成了从逻辑因果关系到实据因果关系的连续统,这是因果关系表现出多样性的基础。如上所述,心理模型由常规关系来体现;所有的事物之间的关系都可以用[相邻±]、[相似±]两个维度来表现。是观察下例:心理学空间/RK]{.l!{Q

心理学空间$}X9y{H/o$B

a. 地湿,因为天下了雨。

9Bm3gq%E/`0`*T0

w MI RiKa[0(天下了雨,结果地湿了)心理学空间U{2^/rC1l f"~C

m*l ixxI3U0b. 你可能生病,因为你淋了雨。心理学空间5^*nX;M0qn4ys7_

0i7d)N4eV{0(你淋了雨,结果你可能生病)

'k&K*[8[-~b&Y(_ A0 心理学空间;l;FI.F0W$w'O(ns

c. 你晚上有空去吗?因为晚上有舞会。

Y7e H^ {b8ue0 心理学空间o2@ _6~v q

(晚上有舞会,结果我问你晚上是否有空去参加晚会)心理学空间qkAfeG

9L!x9G{P/~SSzb'y0d. 校长是你的好朋友,因为你妈妈告诉了我。心理学空间W3vmI't

F GKTM)b0(你妈妈告诉我校长是你的好朋友,结果我知道了校长是你的好朋友)心理学空间#AB.m6Am;z#M7o

4_8[*I#NHWB d;D0(a)是典型的逻辑因果句;(b-d)是不同情况的实据因果句。可以看出,从b到d,斜体表示的两事件之间所具有的关系,同a表示的两事件之间所具有的因果关系,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正因为有相似性,所以就为可以“套用”a的表达方式来表示相类似的关系提供了基础。从这里可以看出,逻辑因果关系到实据因果关系的演变过程中,相似关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i Zy;x;}[ C G0

,Cs1w%?)Ijua,s0这样,我们以事理逻辑、认识、言语行为等为参照,我们将因果关系粗略地分为逻辑因果句和实据因果句,并进一步将逻辑因果句分为线性因果句、规约因果句和可能因果句,将实据因果句分为推断因果句、认识因果句和言语行为因果句。如:

"}l@3kWU0 心理学空间c2d:?5J N$^6`

(10)He is absent today because he is ill.(线性因果句)

t'p3QSo%m0 心理学空间S H"N3AY:^

(11)Because he cheated his firm, he has been arrested.(规约因果句)心理学空间1BrYZt5|1b#g

心理学空间&{K-N8p9i/u

(8)Deirdre must type quickly, for she has been known as a capable secretary.(可能因果句)心理学空间O Z?,q0n^1m IG

心理学空间e9Ud:V'{LRh/@#N

(12)He must be ill, for he is absent today.(推断因果句)

%U Yxm(?|#tv0 心理学空间0TbRp&s6Z5k

(4’)John loved her , because he came back.(认识因果句)

K|M)fHZ0

2B]4fu]*Z-St0(5’)What are you doing tonight, because there’s a good movie on.(言语行为因果句)

.@,IVs(K&q8S.@M;zy0

W/Zi#to8S{oZg0虽然因果构式具体体现为逻辑因果句和实据因果句,但他们之间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分界,即可能因果句和推断因果句所表示的两种因果关系之间是十分相似的,而是构成一个从逻辑因果句到实据因果句的连续统。

A'X L^[6_`0

DS$rBk"VO0第四,对因与果之间关系的把握主要依靠我们的世界经验,依赖我们对常规关系的把握,也就是创建和操作“心理模型”。不论发生何种擅变,都是在一定认知框架下的变化,受制于同一个心理模型。实际上,每一种因与果之间的关系均是以相似于逻辑事理的因果关系为导向的。“原因”是一个模糊概念,它是一个从充分原因为一端到“说得通”的原因为另一端的连续统。推衍为这一连续通的建立提供了机制。其实,任何推衍都以我们对事物的主观认定为基础。对于实据原因的认识必然依赖实据原因同逻辑原因之间的关系。对实据原因的认定依赖的主要手段就是逻辑原因和实据原因之间的相似关系;也就是说,思维都是以相邻/相似关系为基础的,离开了这一关系,我们的思维将失去应有的连续性。认知者都具有“由此及彼”,“以此代彼”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人们思维过程中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之间的空缺需要依靠常规关系来补足,即依靠相邻性来补足。与逻辑因果句相比,实据因果句实质上是一种倒因为果的因果关系(廖巧云2004)。我们之所以能接受倒因为果或倒果为因的语言表达仍然属于因果关系,是因为相似关系作用的结果。这一作用过程就是:通过常规关系将逻辑因果句所隐含的因果关系来阐释和/或补足实据因果句的表述,使看来表达并不完备的实据因果句理解起来变得相对完备,从而能同当时的交际意图能建立起一定的(泛)因果关系。如,上文的例(4),隐性信息是“我知道只要约翰回来就意味着他还爱她,而且其他没有任何理由让他回来”,这样,“John loved her, because he came back.”才能被看作可接受的表达,是一种说得通的理由。

(K)|$x W~^Wa"[]AC0

9]7n5Mv3w'Nd05. 结语心理学空间\/`4MmP/I7JTj9F

心理学空间wwhUS

本文在讨论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因果句进行的分类、说明因果句可以表示多种因果关系之基础上,从心理模型的角度提炼出了一个适合表达因果关系的结构形式,说明了从逻辑因果句到实据因果句构成的连续统所表示的因果关系的多样性问题。

r:zxWp7{0

a ElJlN!S*B,h7`0反映世界上存在着不同情况的因与果的关系需要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表述因果关系的表达式。根据心理模型建立的表达因果关系的基本构式为BECAUSE(α,β),即由两个命题(α和β)和一个操作词(operator)BECAUSE构成,其中α,β的次序在构式中(不是在具体的句子中)是可以变动的。

mE!k!i4UP0

Y)VF$@3Q/eyzs9M0从逻辑原因句来说,从因到果是自然的顺序;这一语义内容投射到原因句的句法结构,自然就形成了用表“原因”的连词引导表原因的语义内容,这自然也就成了原因从句,形成了BECAUSE(α,β)构式;因果关系体现为线性因果关系和泛因果关系,或称逻辑因果关系和实据因果关系;从逻辑因果关系到实据因果关系是一个连续统,构成了因果关系表现出多样性的基础;对因与果之间关系的把握主要依靠我们的世界经验,依赖我们对常规关系的把握,也就是创建和操作“心理模型”。

b,o"JN6]H0l+RYqp`0

o$qb"jd!k+K0与逻辑因果句相比,实据因果句实质上是一种倒因为果的因果关系。我们之所以可以接受倒因为果或倒果为因的语言表达仍然属于因果关系,是因为相似关系作用的结果。这一作用过程就是:通过常规关系将逻辑因果句所隐含的因果关系来阐释和/或补足实据因果句的表述,使看来表达并不完备的实据因果句理解起来变得相对完备,从而能同当时的交际意图能建立起一定的(泛)因果关系。

;hK"P'J"a Z;C0

8g8_$e:@7oO:B0参考文献:心理学空间 V dK*|5T0k

G$Z5\9g^ c-T$@0Croft W. Radical Construction Grammar[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kU7X:Z8[/N)o$a0

.\2iNHz\^2xP i0Croft W. and A.D. Cruse. Cognitive Linguistic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P~ f!pPA0 心理学空间v#iW(\5CK7Xw

Fillmore, C. J., P. Kay & M. K. O’Connor. 1988. Regularity and idiomaticity in grammatical constructions: the case of let alone[J]. Language 64: 501-538.心理学空间*NXP*J-iu

心理学空间_ V0vu_"Q7Ko

Kay, P. & C. J. Fillmore. G Fillmore. Grammatical Constructions and linguistic generalizations: the What’s X doing Y? construction[J]. Language 75 (1999): 1-33.心理学空间CW1L@v5B*?

心理学空间3~[;E\)l

Goldberg, A. E. Constructions: 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M].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95.心理学空间@7@p+VYq"V~

3GSq})L:eh;i(u0Goldberg, A. E. Construction: A new theoretical approach to language[J]. 外国语, 2003, (3).

4qxa.Z[ N3B$c0

1{k|&~+k7@.@4r0Jackendoff, R. Twistin’ the night away[J]. Language 73.3 (1997): 534-559.

v9b3^ ^3K?/C4@x0 心理学空间-At9Q/B)z/HfVL

Langacker, R. W.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 Ⅰ & Vol. Ⅱ)[M].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1991.心理学空间;A.H+@)gC0z

心理学空间8M&Es;HSW7L*PH g

Quirk, R., S. Greenbaum, G. Leech, & J. Svartvik. 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 London: Longman, 1985.

Q|]"\V |5VQ0

0D-L7f Jw'C/e0廖巧云. 英语实据原因句探微[J]. 外国语, 2004(4): 46-52.

GS8Hy/x0 心理学空间9G"@ZFu(e

石毓智, 李讷. 汉语语法化的历程———形态句法发展的动因和机制[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心理学空间OYC n U PA.}"V9M

心理学空间TW,~.BEOH

徐盛桓. 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新视点[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5): 373-376心理学空间,B q qFZ8cY z

kA bi}7t_l4P \0徐盛桓. 句法研究的认知语言学视野[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5(4): 1-7.心理学空间-v7bD2a'l*HfWm

心理学空间:ye)?aqQ%F&R

徐盛桓, 李淑静. 英语原因句的嬗变[J]. 外语学刊, 2005(1): 56-62.

{M2}E3T"O*ej!Y)M*Si0

\9S O1T}A G,w"Hkl0徐盛桓. 基于模型的语用推理[Z],全国第四次认知语言学研讨会(南京,2006.5)的主旨发言,2006.

c-{9hO*h!Xz0 心理学空间?pB8_l}*SiS

① 本文的因果句和原因句表示的内涵相同,下文有时会互用。心理学空间Ffa/_/y3Y_q

%eB3[;?h0---发布人:本网---时间:2007-10-30---

c#P,T$HW!A~0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语言模仿之谜——幂姆的认知研究 语言认知心理学
《语言认知心理学》
概念合成理论研究与应用的回顾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