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理论的跨学科整合:发展中的扎根认知论
作者: 刘金平 王金娥 / 12891次阅读 时间: 2012年10月06日
来源: 《心理研究》2012年1期 标签: Rizzolatti 概念隐喻理论 刘金平 情境行动理论 认知模拟理论 王金娥 扎根认知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认知理论的跨学科整合:发展中的扎根认知
刘金平 王金娥
来源:心理研究》2012年1期
心理学空间 Pf? `Ov+N

  【内容提要】扎根认知论是Barsalou(2008)提出的一种认知观。他认为,环境、情境、身体和大脑模块系统中的模仿构成了认知中核心表征的基础。认知系统把环境和身体看作补充内部表征的外部信息结构。同时,内部表征具有情境化的特征,它通过对大脑中模块系统的模仿和执行,更好地与外部结构相匹配。扎根认知的理论包括:认知语言学理论、情境行动的理论和认知模拟理论。扎根认知是认知理论跨学科整合的一次尝试,它对传统理论提出了挑战,促进了认知研究的发展。同时,学者们对扎根认知机制的认识存在分歧,缺乏正式的理论,须进一步扩大资料收集范围。总之,扎根认知研究涉及跨学科的整合,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
5n|1Z8TJw'~0
'{/du[1f0b,t dN!Wz0  【关 键词】扎根认知 概念隐喻理论 情境行动理论 认知模拟理论
HcU2l*Gv~0
:q y U0k%Kr(y;R0  传统的认知理论认为,认知是一种信息加工的过程,知识以图式、表征等变形符号的方式存储在大脑中。Barsalou在认知理论跨学科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扎根认知的概念,对传统观点提出了挑战:第一,只有很少的实验支持认知中存在变形符号。第二,传统理论无法解释认知与知觉、行动如何相互作用等基本问题。第三,传统理论不能解释大脑把变形符号存储在什么地方,变形符号如何与大脑神经的工作原则保持一致等问题[1]。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扎根认知逐渐得到了认知科学的接纳。因为国内尚无研究者对扎根认知进行介绍,所以本文对扎根认知的概念以及起源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梳理评价,希望能对未来认知科学的研究有所裨益。
D B'v7r z%n4v0心理学空间a5v)u xJ+^`3{
  1扎根认知的概念心理学空间1X;n;J(b9TR#e|L
心理学空间Z_i0z4J0_ |!N0id:i
  扎根认知的英文表述是“grounded cognition”或“groundingcognition”[2]。我们在翻译时参照的是“groundedtheory”(扎根理论)。我们认为,之所以称作扎根认知,主要是因为扎根认知和扎根理论有很大的共性。扎根理论所建构的理论扎根于研究者收集的质性资料中,扎根认知论认为,认知扎根于环境、情境、身体和大脑的模块系统中。
2~8f&l!D g-cE0心理学空间.AL"|"ww!xN/hz(D
  扎根认知理论认为,环境、情境、身体和大脑模块系统中的模仿,构成了认知中核心表征的基础。认知系统把环境和身体看作补充内部表征的外部信息结构。同时,内部表征具有情境化的特征,通过对大脑中模块系统的模仿和执行,使其能更好地与外部结构相匹配。心理学空间cq7_7L3qrs;D4wd-E2O d

6V)t{$[}&X:]0  2扎根认知的起源和发展心理学空间sE(u V8x6h3cvg N.f
心理学空间"h dR5N*\(\Q
  扎根认知大约有两千年的历史。从古典哲学家伊壁鸠鲁到英国的经验主义者贝克莱、休姆、洛克,再到二十世纪的哲学家普赖斯、里德,他们都认为模块表象表征知识。心理学空间 f k0M!a`

)or n|_;}JwR0  20世纪中期心理学领域发生了认知革命,认知概念重新出现。大约三十年前,扎根认知作为认知革命中模块取向的一种现象,以多种形式出现在认知科学中。在认知语言学中,Lakoff和Johnson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认为身体经验是抽象概念的基础[3]。在生态光学中,Gibson认为环境在促进知觉的内部加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4]。在认知心理学中,研究者通过行为范式,证明了知觉表征高级认知活动中的心理表象[5]。在心理语言学中,Clark和Marshall的研究表明了,情境和符号对句子、文本语义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6]。在认知神经心理学中,Warrington和Shallice的研究发现,大脑模块系统损伤是类别知识缺陷的一个原因,这表明模块系统在知识表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7]。尽管这些研究引起了认知科学界的兴趣,但它们对这一时代占据支配地位的模块理论影响很小。心理学空间0d*n gZ|!T.yDiux

D*^7Q4w{6M [^&_0  在随后的10年中,扎根认知继续发展,但仍然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Fauconnier等认知语言学家提出了扎根于经验中的认知语法和心理空间等概念,并对语言和思维进行解释[8]。在认知生态学中,Hutchins证明了环境、情境与个体之间认知的分布特点[9]。在机器人技术领域,Brooks等提倡把环境和身体纳入新一代的机器人中[10]。在认知神经科学中,Jeannerod等人证明了表象产生于大脑的知觉、行动模块系统中[11]。在发展心理学中,Thelen和Smith认为,环境、身体和动作系统对智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12]。在认知心理学中,Barsalou提出,知识扎根于一个混合的知觉符号系统中[13]。心理学空间4k H{1g+v7Jn:j
心理学空间 ]&U|%pf&Oy c3ON
  最近10年,扎根认知的研究迅速增加,研究的重要性日益被提升。这些研究逐渐被看做是对传统理论的挑战。认知神经科学领域,Martin,Pulvermüller和Thompson-Schill对记忆、知识、语言和思维任务进行了脑成像研究。结果发现,当人们进行这些任务时,大脑的模块系统被激活,它表明高级认知扎根于模块系统中[14-16]。在社会神经科学中,研究者发现,当非人类灵长类动物和人类认识社会情境时,他们在动作和情感系统中进行模仿,理解社会活动,产生同情,并进行其他社会活动[17,18]。在认知心理学中,研究者发现,感觉—动作方面的变量影响知觉、行动、记忆、知识和思维等任务[19-24]。社会心理学中,许多研究发现,面部、头、胳膊和躯干的变化会影响评价、决策和归因等高级认知活动[25,26]。在发展心理学中,Smith& Gasser进一步证明了环境和身体对智力发展起着重要作用[27,28]。心理学空间2G*P8MC9]h(G KS"|
心理学空间 NP~2p1z ~;I1o5G
  3扎根认知的理论观点
j/c OS6p"W9xk!pA0
心理学空间;P-O6Cr+er
  3.1认知语言学理论心理学空间 @(AY4D7z.[`

u"E)T4moj7Hm~@R0  认知语言学中的代表性理论是概念隐喻理论。该理论认为抽象概念好像扎根在具体和情境性知识中。确切地讲,人们拥有关于他们身体(如吃)和情境(如垂直)的丰富知识,而且抽象概念以隐喻的方式使用这些知识。例如,爱可以被理解为“吃”(恋人消耗爱),情感体验可以被理解为“垂直”(快乐在上,悲伤在下)。大量的跨语言学证据表明,人们常使用具体的隐喻谈论抽象概念。
7k,t8H0CO$~1{%vY0心理学空间#WIKd]2U+A`#D!R
  3.2情境行动的理论心理学空间Qp'Az g*R{"eVw
心理学空间aKzNEO hh,q$z|
  情境行动的理论认为,环境在影响认知机制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此外,这些理论关注目标达成过程中知觉和行动的密切关系,并且对此的研究日益关注社会的交互作用[29]。这些理论中有许多理论起源于机器人技术。因此,机器人技术可以为发展和评价(试图解释统一要素而不只是成分过程的)扎根认知理论提供测试平台。心理学空间0gc7nQLE/@5Sip&n
心理学空间%Pk.jz|3U!f4M8g2Q2C
  情境行动的理论常常把动力系统(而不是变形符号的操作结构)作为自己的结构。根据这一观点,我们可以认为,人脑中不存在固定的表征。大脑中的多个系统执行知觉、行动和认知活动。每一个系统都能够无限地存储许多连续结构中的一种结构。渐渐地,这些系统的结构会连接起来,反映相互作用的类型以及作用类型和有效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吸引力的事物或人)。心理学空间+~,GZ4o[M&o)bB`"`
心理学空间|b.F(O\d QK
  3.3认知模拟理论心理学空间-_0J a(c-`)?4`be
心理学空间z+}6^/t"y In
  3.3.1知觉符号系统
'E XQrI~0心理学空间&g0jM`I*_n'S
  Barsalou的知觉符号系统理论认为,传统认知观强调符号操作在解释经验过程中的重要性,这是正确的。尽管扎根理论普遍被人们看作记录系统,但知觉符号系统理论表明扎根认知可以自然地执行符号功能[30]。经过模仿者的构念(与标准理论中的概念和类型大体一致),知觉符号系统执行了类别捆绑,推理、产生、递归和命题形成的标准符号功能。
#FGfmF6C+Xuz5l,R0心理学空间9S |.w[L \8TR
  符号知觉系统进一步假设,大脑中存在一个单一的多模块表征系统。这一系统支持着不同认知过程(包括高水平的知觉、内隐记忆、工作记忆、长时记忆和概念知识)的不同模拟方式。知觉符号系统认为,这些认知过程之间的差异反映了对多模块状态和模仿机制的理解的差异。在高水平知觉活动和内隐记忆的过程中,一种感觉形式中的联结区域获取表征(如视觉),并引起知觉、重复启动等模仿活动。工作记忆使用相同的表征系统,但在模仿过程中对它进行不同的控制,即通过额叶机制使一个模块表征系统被短暂激活。长时记忆也使用同样的表征系统模拟短期事件,但它是通过中间的颞叶系统而不是额叶区域对其进行控制。最后,概念知识使用同样的表征系统模拟知识,但是通过颞叶、顶叶和额叶的联结区域对其进行控制。根据知觉符号表征理论,模拟是大脑中不同加工活动统一的运行规则。这些加工活动以不同的方式出现。心理学空间l @9A} PM9^!Jl

e"e/DQJO5i0  Yeh等人用情境认知对知觉符号系统进行整合后提出,模拟常常为代表背景情境的类别提供背景。这些背景情境包括物体、媒介、行动、事件和心理状态[31]。Barsalou提出了类似的观点,情境模拟可通过形式—达成推理机制解释社会心理学中的具身效应[32]。心理学空间4TC#P$Eo.v
心理学空间MJ8Bh#~0[!Oe3C^
  3.3.2记忆理论心理学空间,h p1E QV.^#P'}F

Bt%_ n*\M~5J4Z(i0  Glenberg指出,人们对记忆的传统解释过多地关注信息的消极存储,而很少关注情境行动的重要性。Glenberg认为,记忆最初是用来控制情境行动的。记忆的存储类型反映了追求目标过程中身体动作的性质和个体与环境相互协调的能力[33]。这与Gibson的看法一致,即人们对相关物体的知觉会引起记忆中存储行为的情境支持。相反,人们对未来行动的推理依赖于抑制环境知觉时对支持情境的回忆[34]。心理学空间8Dgb"o`

e3oi[u sVz0  Rubin指出,人们对记忆的传统解释局限于解释单一的实验范式。当考虑到更多的记忆形式(如自传记忆、口头史料)时,我们需要建立更复杂的理论。Rubin认为,基本系统理论是对复杂记忆现象的一种解释,与知觉符号系统及其内涵相似。基本系统理论认为,一项复杂的记忆包括来自视觉、听觉、行动、空间、情感和语言等方面的多模块成分。一项记忆的提取包括认知活动对多模块成分的同时模仿[35]。
s4]kAvF;^/W0心理学空间}+@9g:NF
  3.4社会模仿理论心理学空间"Fm1F$\4OhW+D$}

%? hD&P&f bp?t0  模仿在社会认知理论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最感兴趣的是,我们是如何表征别人的心理状态的。模仿理论认为,我们通过模仿我们自身的思想来表征他人的思想。为了感受别人的痛苦,我们模仿自己的痛苦。心理学空间6h fA?py\5fa
心理学空间ygY _F0ju
  镜像神经元回路是社会模仿理论的基础。当知觉到对追求目标起作用的其他媒介时,灵长类动物用于控制物体的神经回路的一个子集就会被激活[36]。为了识别和理解其他媒介的作用,灵长类动物模仿它们自身动作系统的知觉活动。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神经回路中,镜像神经元对行动目标(而不是行动本身)的反应最强烈。因此,镜像回路有助于知觉者推断出行动者的意图,而不是简单地识别正在进行的活动。心理学空间H/Q#cXy-I(P-x
心理学空间D1\a\T c
  社会神经学家认为,镜像回路为我们理解他人的不同心理状态提供了一种基本机制[37]。为了理解他人厌烦时是如何感受的,我们模仿我们厌烦时的感受。根据这一观点,模仿为形成同理心提供了一种基本的机制。模仿理论者进一步假设,模仿为其他社交过程(如亲密和社会协作)提供支持,如一些模仿理论学者认为,镜像回路有助于人类语言的进化[38,39]。
,oB.{2njy9Y+_0
!i7e*LMH(y~J0  4讨论与展望
Y] m tcv'm0

]"v'U%Fb#{L }c0  扎根认知是对认知研究局部整合的初次探索。它建立在对传统标准化理论梳理和较为广泛的心理学研究的基础上。一方面,它对传统的认知理论提出了挑战,促进了认知理论的发展;另一方面,它还不太成熟,还有许多不足之处,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9J:Q'yB"JtP1~C0心理学空间 A$XVdxEA
  首先,研究者对扎根机制作用的认识存在分歧。一些研究者认为扎根机制在高级认知活动中起着相对次要的作用,甚至是一种副现象。这些机制可能和标准的符号机制一起在传统结构中存在,起着促进加工或连接认知操作和外部世界的作用。另一些研究者认为,在控制良好的实验室条件下,控制扎根机制会影响高级认知。心理学空间q qWR}"W
心理学空间 AOU-DJ!t'V
  其次,扎根认知研究缺乏正式的和计算的理论解释。客观地讲,目前扎根认知的实证研究主要是实验证明。正如科学哲学家所说,当一个新的领域出现时,实证研究主要证明该领域的意义。最终,理论机制的出现会促进新一轮研究,它能够区分不同机制的解释和进一步阐述机制解释。
(P:L p`r ZS;J0心理学空间dSFy_%\;y7C)i:?
  再次,大脑是如何执行符号操作的,如何理解抽象的概念和现象的,这些问题用扎根的观点很难解释。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在执行判断、争论、捆绑、概念组合、递推等符号操作时需要变形符号的参与。扎根理论为解释符号操作和模拟机制提供了具体可行的方法。正如前面所提到的,概念隐喻理论认为抽象概念扎根在具体现象中。另一种解释是,抽象概念扎根在内省经验和情境的模拟中。未来扎根认知的研究应该把扎根机制逐步整合吸收到认知结构中,应该注重研究扎根机制对经典认知现象的解释。心理学空间 gB:AZ:{` ^2TF
心理学空间[G1~B-wOh!\
  最后,从根本上讲,扎根认知的一些理论(知觉符号系统等)是应用扎根理论的方法建立起来的。扎根理论的提出者Glaser和Strauss最初就认为,扎根理论定性研究以它们自身为基础。扎根理论研究的数据收集有明确的规则,它通过对问题和大量的研究进行分析来理解人类行为。它提供了灵活的、其他研究者可以改进或更新的分析,这些分析可以对理论进一步概化[40]。未来研究可以扩大数据收集的范围,建立更普适、规范的理论。心理学空间gHw C+p`_
心理学空间YU` x#OEv,H1_
  总之,作为一种发展中的认知论,扎根认知在理论和方法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我们认为,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社会神经科学、发展科学、机器人技术等现代科学和心理学研究的不断发展,扎根认知研究存在的理论和方法问题会得到解决,人类对自身认知的探索会迈出新的一步!
d(BI;x,k*|0心理学空间 x,^@9]$V`C,}#` S
  【参考文献】
J$A"Q3t4H$jp0

OP sno"p0  [1]Barsalou L W. Grounded cognition. Annual Reviewof Psychology, 2008,(59): 617645心理学空间v%H4r_3Y.C:B
心理学空间j B9_ |8ONQ
  [2]Diane Pecher, Zwaan R A. Grounding cognition:The role of perception and action in memory, language, andthinki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cq4t8[:Ti!i0心理学空间:H!SKd{#s5M
  [3]Lakoff G,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p}8ph:E3~j0心理学空间1xZJ~Ku
  [4]Gibson J J. The ecological approach to visualperception. New York: Houghton Mifflin, 1979
!|[;MQ.f([^%ON zn4i0
-e.O yU?5y0h!jON0  [5]Shepard R N, Cooper L A. Mental images andtheir transformation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
t;e O}T&D7_GL0心理学空间H-M%JfC6yU l@n
  [6]Clark H H, Marshall C. Definite reference andmutual knowledge. In Joshi A, Webber B, & Sag I(Eds.),Elementsof discourse understanding. New York: Cambridge, 1981:1063心理学空间D F3r1|5o[O
心理学空间Ec'S} ]
  [7]Warrington E K, Shallice T. Category specificsemantic impairments. Brain, 1984, 107: 829854心理学空间 F Nu3o.M9J b!D-iAU
心理学空间h cP$JLVlB;F b
  [8]Fauconnier G. Mental spaces. Cambridge, MA:MITPress, 1985心理学空间+|0B+dq7|'fz

c"PMYk7E0  [9]Hutchins E. Cognition in the wild. Cambridge,MA: MIT Press, 1995心理学空间nOjN*G a8nN

I[8gA t#zf0  [10]Brooks R A. Intelligence withoutrepresentati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1991, 47:139159心理学空间mK&@"] rcV
心理学空间m$qGJ'TY$p
  [11]Jeannerod M. Mental imagery in the motorcontext. Neuropsychologia, 1995, 33: 14191432
[Y$R `-unA4P0
zWY [ Ldu1~SE0  [12]Thelen E, Smith L B. A dynamic systemsapproach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gnition and action. Cambridge, MA:MIT Press, 1994心理学空间#P*r7CX Q

dtFQi+xj)bB g0  [13]Barsalou L W. Perceptual symbol systems.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1999, 22: 577660
S4l6xC"P4rB{n@0
)j`Z7\6tw2hP0  [14]Martin A. The representation of objectconcepts in the brain.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007, 58:2545心理学空间#D4nE2p`x#}

g2S'ma8o6{#[L4w0  [15]Pulvermüller F. Brain mechanisms linking language and action.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2005, 6: 576582
\:pNMv t9g0心理学空间~G4krx0I7F
  [16]Thompson-Schill S L. Neuroimaging studies ofsemantic memory: Inferring "how" from "where". Neuropsychologia,200341: 280292心理学空间*G-ivNv"ly
心理学空间 o0a2b-u4z'e H8cY
  [17]Rizzolatti G, Craighero L. The mirror-neuronsystem. Annual Review of Neuroscience, 2004, 27:169192
9T j4^P0z3c2?C0心理学空间a/^]w(AG
  [18]Decety J, Grêzes J. The power of simulation: Imagining one's own andother's behavior. Brain Research, 2006, 1079: 414心理学空间5}w/cR#C*Mf5B
心理学空间Sc*W6Vo
  [19]Zwaan R A. The immersed experiencer: Toward anembodied theory of language comprehension. In Ross B H.(Ed.), Thepsychology of learning and motivation. New, York: Academic Press,2004: 3562
!nDr'[$Q^'Gj0心理学空间|9IS9v"NSz})d
  [20]Gibbs R W. Embodiment and cognitive science.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qr;lNf/D7kY0心理学空间wT9sy2|z
  [21]Hegarty M. Mechanical reasoning as mentalsimulation,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2004, 8:280285心理学空间B8y,R R(Z ?/eK

%Um]^b+F+Ux s {0  [22]Wilson M. Six views of embodied cognition.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 2002, 9: 625636
`j.\ivuV0
xLR)r0JgpQ a0  [23]Wilson M, Knoblich G. The case for motorinvolvement in perceiving conspecifics. Psychological Bulletin,2005, 131: 460473心理学空间0] oRGW.W}

%e mM5T)S0  [24]Rubin D C. The basic-systems model of episodicmemory.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6,1:277311心理学空间 J(?b.b.q\#r3I

$H+X ja_1LU0  [25]Barsalou L W, Niedenthal P M, Barbey A, et al.Social embodiment. In Ross B.(Ed.), 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andmotivation. SanDiego: Academic Press, 2003, 43:4392心理学空间3f-CiAD/A

r ~a3T'`0  [26]Niedenthal P M, Barsalou L W, Winkielman P, etal. Embodiment in attitudes, social perception, and emotion.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2005, 9:184211
v4u `^3KMj,A F5c0
.KZ)?CPQa0  [27]Smith L B. Cognition as a dynamic system:Principles from embodiment. Developmental Review, 2005, 25:278298
*x;V&cZ|VMFB0心理学空间+],jDs3P$f4M1[
  [28]Smith L B, Gasser M. The development ofembodied cognition: Six lessons from babies. Artificial Life, 2005,11: 1330心理学空间kf:f,?YdT
心理学空间:z'|r0OF0t F
  [29]Breazeal C. Designing sociable robots.Cambridge, MA: MIT Press, 2002心理学空间)h8B2y1Llo7r3A

x t+t:y.n9E#v0  [30]Barsalou L W. Abstraction as dynamicinterpretation in perceptual symbol systems. In Gershkoff-Stowe L& Rakison D(Eds.), Building objectcategories(389431). Carnegie Symposium Series. Mahwah, NJ: Erlbaum,2005心理学空间dV$s#U'S W

Ib k7s RQ9yvOC0  [31]Yeh W, Barsalou L W. The situated nature ofconcepts.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06, 119:349384心理学空间K cQ-A#~hzk
心理学空间)H)?bv;V-a4v'n+x,T
  [32]Barsalou L W. Situated simulation in the humanconceptual system. Language and Cognitive Processes, 2003, 18:513562心理学空间Xx G4_(A8Z

C i}#~N0  [33]Glenberg A M. What memory is for. Behavioraland Brain Sciences, 1997, 20: 155
'R_1ufP)FL;{0心理学空间S7xu"~R1\
  [34]Glenberg A M, Schroeder J L, Robertson D A.Averting the gaze disengages the environment and facilitatesremembering. Memory & Cognition, 1998, 26:651658心理学空间Fa#Bmy
心理学空间 H_#z WJf
  [35]Rubin D C. The basic-systems model of episodicmemory.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6,1:277311
u*{$AD1gp0
'rh I%T|-UB5`0  [36]Rizzolatti G, Craighero L. The mirror-neuronsystem. Annual Review of Neuroscience, 2004, 27:16992心理学空间;G8DoZm5| S,r)NHGI
心理学空间[e:c;KV1pF
  [37]Decety J, Grèzes J. The power of simulation: Imagining one's own andother's behavior. Brain Research, 2006, 1079: 414
K&W"er6u+f0心理学空间"C6] sUt"R2j
  [38]Arbib M A. From monkey-like action recognitionto human language: An evolutionary framework for neurolinguistics.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2005, 28: 105167
:l!F`OHF0
hn wu%f;Q8I.io0  [39]Rizzolatti G, Arbib M A. Language within ourgrasp. Trends in Neuroscience, 1998, 21: 188194心理学空间#O m zv(W W-iq n:@
心理学空间_1j V/W j]^Br
  [40]Smith J A. Qualitative psychology: A practicalguide to research. London, Thousand Okays: SAGE, 2003:81109
(_!z-c7@-fXo8v0
{7Pj%Z!R1uX#JS0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与行为研究所)

s[5_SS0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Rizzolatti 概念隐喻理论 刘金平 情境行动理论 认知模拟理论 王金娥 扎根认知
«颜色词与颜色认知的关系:相互作用理论及其证据 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
冥想使人变得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