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对梦的解析
时间:2013年10月06日|2144次浏览

案例1-4-1

梦的象征性思维

一个孩子晚上吃饼吃多了。夜里胃里泛酸水,感到恶心,可是她还在睡觉。早晨5点钟的时候,她做了一个梦,梦见她的一个同学、好朋友给她讲了一个特别恶心的笑话,于是她恶心了,想吐,醒来了……

解析:佛洛依德认为梦是潜意识的伪装。这种用目的性解释因果性在科学的框架下难以理解。我们认为,睡眠的过程是意识及逻辑思维暂时关闭的状态,当然,此时也关闭了基于所有外部现实感的判断(因为这都是意识的作用),机体通过潜意识工作。也就是说睡眠是意识“下班”,潜意识“值夜班”的状态,这时,主体通过象征性思维处理“事务”。当机体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刺激(可能源于体外环境,也可能是源于体内环境),通过象征性思维激活与此感受有关的“意象(情绪)-行为”结构,通过调用经验中适当的、能引起同种情绪或感受的意象,构造一个“故事”,以便合理的理解情景,同化外界刺激,这便是梦境的形成。不同人经验不同,同样的感受、同样的情绪体验,调用的意象可能不同,可能构造不同内容的梦,但表达的情绪和感受是同一的,只是个体的象征物不同而已。

——《新视界心理学——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及其在学科教学心理咨询和学习心理障碍辅导中的应用》43

标签: 梦的解析  象征性思维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