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程序性知识有关的学习心理障碍辅导
时间:2016年10月10日|1613次浏览

第五节 与程序性知识有关的学习心理障碍辅导

 

一、强迫分心

1.释义

课堂学习“分心”是指学生在听课过程中较频繁发生的注意力离开学习活动内容的走神现象。这种上课分心现象应该分为有意分心和潜意识性强迫分心两种,属于后一种上课时强迫分心行为的多为中学生或大学生,其中有许多人为此痛苦不堪,长期努力改掉这一毛病而不能遂愿;有的人甚至为此惩罚自己,还是难以明显奏效

2.形成原因

学科学习是一种主要发生在意识层面上的、以抽象逻辑思维活动为主的、持续的心理活动过程。其主要活动内容是认知结构构建及运用学科能力结构解决问题。顺利有效地进行学科学习,需要一定的背景心理条件,比如基本需要得以满足、有足够安全感、心境平静愉快、学习动机有效激发等。因为这些都比学习这种心理活动更具优先优势性。上述任何一个条件不存在,有效的学习活动都将不能持续。特别的情况,如有这样的案例

“……该生在4个月前,因与同学发生矛盾用铁锹把另一名男生砍伤,必须受到开除学籍处分。当其父母来校与校长交涉时,该生也陪在一边。校长命令他说:‘回教室上自习去!你陪在这儿于什么? ’该生不知是事情有了转机,还是校长不愿见到他而把他赶走。回到教室一边上自习,一边在心里七上八下地想这件事。

他等在教室里坐立不宁,其注意力频频指向教室中的新异刺激以稍稍缓解其焦躁情绪。几天以后,当他得到学校‘宽大处理’,撤销开除处分时,他可以安心学习了。可是当他一进教室自习时,还是不能专心,还是动不动就想这事想那事。”

在该案例中,学生被赶回教室上自习,这时他已经无法正常学习了,因为有更令他担心的事情悬而未决。不仅如此,这种担心情绪如此强烈,以至于形成了潜意识情结:与这一情结关联的情绪是焦虑不安、心烦意乱,程序性知识是通过不断转移注意力(想东想西)减轻焦虑,而与这一情结关联的象征物就是在教室上自习的场景。因此,过后事情虽然得以妥善解决,但情结已然形成,再次面临上自习的场景时,尤其是当情绪紧张的时候(原案例介绍入学后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前两天来访”),容易引发潜意识情结,强迫分心就这样形成了。

3.辅导策略

根据前面的分析,强迫分心属于神经症中的强迫思维(也可能配合其他多余动作)。解决方法参照神经症的治疗方法,如挖掘出潜意识情结,实现认知结构的整合。但这种以程序性知识自动运行为主要特征的行为问题,往往具有以下特点:(1)有些情结不是很明显,或有的是人格倾向性的,很难明确挖掘出具体的情结;(2)即使挖掘出了情结,由于已经具备了优先优势性的自动运行的程序性知识,往往也难以自动停止。解决的办法是训练一套更具优先优势性的适应性“人造情结”去“覆盖”或“置换”原有情结。这个“人造情结”需要符合三个特征:(1)象征物与原来的一致;(2)更具优先优势性以便能覆盖原有情结,这需要在放松、愉快情绪状态下进行程序性知识训练;(3)精心编制一套适应性的行为程序,通过暗示过程植入,或者通过主体主动自觉地坚持训练,直至成为潜意识程序性知识,覆盖原有程序性知识。这在理论上是符合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关于情结和程序性知识形成规律。在实践上也有成功率很高的案例报告。我们的实践中也有运用该方法成功解决问题的案例。

二、作业磨蹭

1.释义

作业磨蹭也是一种学习“分心”现象,当然也可以认为是潜意识学习活动性厌学的一种表现(这里看似矛盾的两可归类本身说明情结中情绪与行为的一体性和联动性)。是指学生在家做作业过程中较频繁发生的注意力离开学习活动内容的走神现象,具体表现是做作业效率总是很低,平常的作业量往往都到很晚才能完成。这种作业磨蹭现象多见于小学生,尤其是对不喜欢学科的作业。

2.形成原因

作业磨蹭只是一种表象,其背后的实质意义或形成原因可能不尽相同。从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看,大致可以分为“情绪型”、“情结型”、“习惯型”或“人格型”。

1)“情绪型”作业磨蹭形成的原因

根据本书第一章第六节认知结构与环境作用的优先优势性原理,如果近期家庭或学校有重大事件影响,引起孩子有较大的情绪波动,自然也会影响平静的学习心境,表现为焦虑不安难以安心学习。不过这是暂时的,情绪恢复平静后问题也就解决。如家庭中有小弟弟小妹妹诞生前后、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不和、受到家长或老师简单粗暴的批评否定等等威胁孩子安全感的情况存在。如果孩子逆反,故意与老师、家长作对,作业磨蹭也可以是一种消极对抗行为。

2)“情结型”作业磨蹭形成的原因

“情结型”作业磨蹭的实质是“坐下来准备做作业”这样的情景作为象征物诱发了以前形成的情结,这种情结也是一种“意象——程序性知识”结构,其中意象包括不愉快的情景、消极的自我形象、不愉快的情绪体验等,程序性知识包括回避学习的多余动作等。这些都是在潜意识中自动运行的,学生往往也不自知,表现为身不由己。家长非常不理解和非常气愤,通过不断批评打击反而加剧了问题。如果遭受过重大挫折,家长老师惩罚过于严厉等都有可能形成潜意识情结。

3)“习惯型”作业磨蹭形成的原因

在家庭教养过程中形成做事拖沓、缺乏时间观念、得过且过的行为习惯。如父母过分关照,造成孩子缺乏自理能力;父母过高期待过分严厉要求使孩子产生失败感,缺乏自信;时间安排过满,使孩子看不到“希望”,只好自己调节,“忙里偷闲”等等。凡以上这些都容易最终导致孩子形成这种情绪低落、“论堆”、消极拖沓的习惯。

3.辅导策略

进行辅导时,需要判明问题形成的原因,“对症下药”。比如对于亲子关系紧张型、负面情绪型,需要进行情绪调节,将灰暗、低落的情绪“调亮”,具体可以通过积极暗示、改善亲子关系、消除负面影响等方面着手。对于“情结型”需要消除负面情结。对于“习惯型”,需要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鼓励性监督执行方案,通过训练形成好的习惯。

学习心理障碍综合辅导案例

 

案例:婷婷,女,一所市级重点学校的初一学生。家长反映孩子近来脾气大,亲子关系紧张,上课分神,做作业磨蹭,成绩落后,数学学科最薄弱,初一上学期成绩在年级(总409人)中排290名。

认知结构诊断】通过与该生交谈、分析其作品(主要是近期主要考试卷面)和多方了解,发现该生语言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较强,反应敏捷,领悟力强,学习应有很大潜力,只是学科认知结构和人格结构方面的确存在一些问题,造成学习障碍。具体如下:

其阶段性数学学科认知结构特点:基本概念不清晰,基本技能不稳固,没有形成适应学科学习的思维模式和学习策略。

陈述性知识:重点难点概念的内涵、外延不清晰。

程序性知识:没有形成稳固的与中学理科学习相适应的科学的思考模式(如:审题-科学模式化(即列代数式、方程等)-按步骤进行数学运算或变换-检验-扣题作答),表现为靠直觉、靠蒙作答,经常出现做错或漏答案以及对于思考步骤较多的题目一筹莫展的情况,书写步骤不全面、不规范;计算能力差。

策略性知识:不习惯用草稿纸画草图帮助思考,没有检验答案的意识和方法,做题错误率较高。

意象:喜欢数学、数学成绩好的学生对数学的印象应该是:数学运算推演很奇妙、有趣、有美感,并乐在其中。该生却不是这样,在她看来数学很讨厌、很繁琐、很麻烦,莫名其妙地出错,做完题对错全然没有把握,自己在数学方面是低能的,因此该生具有明显的学科性厌学倾向,做该科作业时很痛苦,总是最后做数学且磨蹭走神情况更突出。

人格结构特点:内向,敏感,不很自信,倾向于从负面想问题,对批评强烈抵触,情绪反应强烈;贪图安逸、享受,自觉性、自制力较差;处于青春期,心绪躁动烦乱。

具体在对待错误、批评、挫折的问题上,有关认知结构存在明显缺陷:

陈述性知识:任何错误、失误都是对自己的否定,是难以容忍的。

意象和情绪反应:似乎(指出错误的人、做错的事、运气等)故意跟自己作对,强烈的挫折感和抵触情绪、愤怒。

程序性知识:拒不认错、不改错,逃避问题或招致犯错的情景。

策略性知识:有时道理也懂,但不会自己调节自己的情绪,不会改变行为模式。

在上进心、学习动机问题上,有关认知结构有如下特点:

陈述性知识:认为自己学习算中等,缺乏自信,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和学习目标,缺乏强大的学习动机;没有自强自立吃苦耐劳的精神。

意象:自我意象有些消极灰暗,情绪不高,缺乏生气。

程序性知识:习惯性情绪化对立,习惯化负性思考,缺乏积极乐观并有效调节自我心理调节意识和能力;缺乏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和有效自我管理的能力。

认知结构形成原因分析】经过对孩子成长过程及早期教养方式的了解,笔者也找到了造成目前认知结构状态的主要原因:从孩子成长经历看,有以下几件事对孩子现有认知结构的形成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1)孩子早期存在健康问题并直接影响安全感和自信心的建立;(2早期1存在频繁突换监护人的情况;(3)上小学期间,父母忙于工作无暇管孩子,全由外祖母照看,老人存在对孩子的过度表扬倾向和过度溺爱问题。

前面两件事是造成自信不足和习惯性负性情绪体验、情绪不稳定的主要原因。而老人过度频繁的简单化和夸大化的表扬,造成孩子“捧杀”的结果,即孩子习惯于轻松享受“一贯正确”的感觉,随着年龄增长和交际面的扩大,发现自己并不是“一贯正确”,也不是“天生的聪明”,认知结构无法适应,产生极大的负面情绪。至于意志薄弱、好逸恶劳、动机不强等特点则是溺爱和过度保护的结果,是在本该承受挫折和责任,本该意志得到磨练的时候,被“以爱的名义”剥夺了,无法做到孟子所说的“动心忍性”,所以意志薄弱、承受力差、得过且过、自理能力差也就不奇怪了。

对于数学等科的厌学和学习低能问题,我们认为一方面是孩子人格结构存在缺点影响了各方面的进步,尤其是数学学习;另一方面是教师教学上也存在一定问题,如经了解学生没有数学作业本,没有基本作业步骤、基本技能的强化训练,一上来就要求做各种现成的套题、练习册并都附有答案要求学生自己对答案,另外考试太过频繁,几乎三天一次,不利于掌握基本概念、基本技能,还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结果是进入了“首次遭遇失败打击——错不起、不自信又缺乏意志力的人格特征——挫折感、消极回避、自信降低——成绩更差”的恶性循环。

咨询方案】我们对孩子问题及其产生原因的判断得到家长的认同,并同意共同努力按以下方案尽快解决孩子的问题,进入良性学习和生活轨道:

1.改善教养环境,切断不良事件刺激源;

2.解决孩子厌学和做作业磨蹭等问题;

3.对功课进行针对性辅导转变孩子不利的学科认知结构;

4.改善人格结构,建立积极、乐观、进取、自信的人格结构,培养踏实刻苦勤奋的行为模式。

咨询过程、结果】认知结构转化技术主要综合运用认知疗法和暗示学习技术。首先通过两次分析错题、补足学科认知结构缺陷的辅导,通过分析找出错误的原因在于概念学习不够扎实和没有掌握科学的思维模式,并针对性的结合错题进行策略性知识指导和训练;同时,引导学生正确归因,认识到几次考试成绩差只能说明以前学的不扎实或方法不正确,不能说明就是“差生”了,只要找出原因方法对路通过积极努力,是可以赶上去甚至进入一流行列的,学生情绪有所缓解,但自己能否进入一流还是半信半疑。然后通过暗示疗法结合制定科学的作息制度,由家长监督执行,纠正了分心和作业磨蹭的问题,原来作业做到晚上10点甚至11点,现在830以前都能完成,并有1个小时的自主学习时间,930-1000就可以休息,休息充分了,情绪也大大改善。最后通过谈话探讨立志与奋斗的话题,通过暗示疗法提升自我形象,提高动机水平。在前两周完成了上述四次辅导后,约定家长和孩子按约定的方案和方法安排平时学习和生活,每到大的考试前后约定增加一次咨询,结合成绩和错题分析问题巩固咨询成果。结果该生情绪、学习习惯很快有了明显改善,成绩也稳步提高,成绩年级排名由290名到244名再到220名,一年之后(总共进行了20次咨询)的初二上学期考试中总成绩已跃居年级前80名,班级前8名。

标签: 学习心理障碍  强迫分心  厌学  学习困难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