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的心理寓言
时间:2011年06月25日|3393次浏览|6次赞

 

十年


——
自序

十年前,我还是心理系的一名普通学生,于心理治疗,初萌兴趣,略窥门槛;电影呢,是大学生活里周末偶尔的调剂,不过是将别人的传奇填入自己平淡。

那时候,认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朋友,彼时,他正在北美读博。他告诉我,非常热爱电影,每个星期至少都会看一部。这个朋友非常优秀,读书从来是名列前茅,高考状元,名校才子,顺顺利利去了美国,跟了名导,年纪轻轻,便爬向世界的顶峰。可是,他却告诉我说,从来未曾快乐过。

后来,我们失去了联络。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会时时想起他,想起这个优秀却不快乐的人,想起这个符合普世意义上成功的标准却异常寂寞的人。我也曾试着一揣,在那漫长,艰难而孤独的异乡求学生涯中,电影之于一个迷惘而求索的灵魂意味着什么。因为他,我开始真正地用心看电影,开始思考在那些变幻的光影,曲折的故事背后更深刻的意义。

再后来,我认识了越来越多人,我的导师,我的师兄弟姐妹,治疗界的前辈朋友。我发现,学心理学的人对电影总有着特殊的兴趣,看电影,评电影,简直是心理学界的传统之一。2005年初识李孟潮,把他的文章翻出来看,才发现原来经由心理学视角解读电影,竟是如此有趣的一件事。后来,在和雷正则的私下交流中,我发现他常常会拿电影中的某个情节来生动阐述某个深刻的心理学原理。慢慢地,我知道,精神分析和电影,早在最初的最初,便有着不解之缘。也许无论是精神分析,还是电影,打动人的,正是它们以某种象征化的方式触及到人性最真实的某个深度,那感觉柔软而疼痛,却让人为之着迷。

有的时候,我会直接和我的病人讨论电影,渐渐地,我也会在我的课程中引用电影。我始终认为,电影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着某种治疗意义的。正如那位北美的朋友,于他,我想一定在那一部又一部光影传奇中,寻找到某种慰藉。我们常常可以在电影中一而再,再而三的照见自己,照见纠结,照见挣扎,照见孤单,同时也照见亲密,照见依恋,照见爱,在别人的故事里,寻求到某种内心深处的共鸣。

而作为心理医生,我也常常会在电影当中,看到很多很多人的影子,我的病人,我的朋友,我的师长。他们的脸和电影中人的脸,重叠起来,于是每一个故事,于我而言,都不是陌生的。我喜欢这种感觉,喜欢这种安安静静的等待,观望,相守,正如我做治疗时,虽则也有情感卷入,有时也会触动叹息,有时也感欢欣喜悦,却绝不随意掺合,急切解释。我希望任着一个故事自自然然的发展下去,任着一个灵魂慢慢展露真纯的本来面目,等待着荣格所说的自性化的发生。

而这本书,却是某种干预的方式。有些在治疗中不方便说的话,在这里,总有个机会表达。我希望我的来访者们也能有机会读到它,真的。我喜欢寓言式的表达,看起来说着别人的故事,而其中隐喻的一切却统统与你有关,与我们有关。

最后,感谢申荷永老师和曾奇峰为我作序。申老师是我硕士期间的导师,从治学到做人,申老师都曾是某段最重要的岁月的领路人。老曾则是那个最初引荐我到中德心理医院的人,我最终选择了心理治疗师这条道路,也始于这份机缘。

感谢在过去的十年中,所有出现在我生命里重要的人,因为有你们陪伴,我才成为今天的自己。还有你,远方的朋友,希望再见之时,你能有快乐的事说给我听。



                                                                                                       王峘


                                                                                                                                                                                                                         2011527于武汉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