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动力,但我们经常做一些阻碍这些鲜活成长的事情。自杀是最极端的情况。在不太极端,又不想死的情况下,一些人会故意伤害自己。这种行为在几千年就有记载,然而,在过去几十年中,这种令人困惑的行为似乎急剧增加。心理科学的研究为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的性质和功能提供了新的见解。
1、什么是非自杀性自伤
NSSI是在没有死亡意图的情况下直接、故意破坏自己的身体组织。目前已有的研究显示有12 种NSSI 行为方式。最常见的自伤方式为用刀割(71.2%)、用力抓(32.7%)、击打自己(26.9%)、干扰伤口的愈合(19.2%)、咬(15.4%)、烧灼(13.5%)、在粗糙的表面上摩擦皮肤(13.5%)、在身体上雕刻(9.6%)、用针扎(7.7%)、吞咽危险物品(7.7%)、拽头发(5.8%)、拧(3.8%)等。
文化认可的身体修饰,如纹身或身体穿孔,也不属于NSSI。
那些并未预期有害后果的行为(如,吸烟导致的肺癌),以及以死亡为目的自杀行为不是NSSI,青少年在其生活中的某个阶段报告过NSSI史,青少年是非自杀性自伤的高发人群。
国外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约1~4%的成年人和13~23%的我国的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普遍高于国外,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青少年自杀发生率在50%左右,年检出率20%左右。前来心理咨询/治疗的中学生十有八九都有过NSSI行为。研究表明,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与一系列的精神疾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严重影响青少年的社会功能,并显著增加自杀的发生。因此,询问是否有过NSSI行为,是青少年咨询问诊不可或缺的重要议题。
2、哪些因素增加了NSSI的风险?
情感障碍或社会调节障碍的人对挑战性或压力性事件作出反应。从而需要使用NSSI或其他极端行为来调节他们的体验。
心理学家提出的模型表明,内心脆弱,或人际脆弱性,更容易让那些有心理学家认为,这些脆弱性因素源自于更早期的风险因素:如儿童虐待/忽视和高情绪反应的遗传倾向。
例如,儿童期虐待/忽视与随后的神经生物学异常有关,其特征是额叶皮质活动减少和应激反应增加。这些异常代表了儿童期虐待/忽视可能导致情绪反应增强的途径。
更高的情绪活性,加上无法管理此类生理响应,就会导致人们使用非自杀性自伤之类的非适应性管理模式。儿童期虐待等因素也会阻碍儿童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学习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或人际沟通技能,从而导致前文提到的人际关系的脆弱性。
当然,这些脆弱性因素不是特定的。并已被证明增加了许多精神疾病的风险。
当人们遇到调节情绪调节、或人际交流困难时,完全可以采用很多非伤害性方法。那么为什么非要使用NSSI呢?下面的这些假设过程都有初步的经验支持,代表了当前NSSI理论的一些最有趣的方向。
3、为什么人们会伤害自己?
1、心理动力模型
自尊心等概念。
心理动力学的假说是最早的NSSI的理论模型。心理动力学家认为,NSSI是控制性欲或死亡欲望的一种方式。这样的大众心理文化可以解释诸如操纵他人、冲动、缺乏自信和心理动力学工作旨在确定这种行为和欲望的相关性,这在儿童虐待和精神障碍中有一致的关系。
精神障碍与NSSI之间的密切关系导致许多人将NSSI概念化为一种精神症状。然而,这种观点并不令人满意,因为许多疾病都会出现NSSI。
2、社会学习假说
毫无疑问,一旦观察到他人采取的NSSI行为,必定会当事人带来影响,以至于做出采取行动的决定,对模范的行为进行模仿。
事实上,大多数自残者报告说,他们是从朋友、家人和媒体那里知道了这种行为。有趣的是,在过去十年中,电影、歌曲、纸媒和互联网提到NSSI的情况急剧增加,这可能有助于解释同期这种行为的明显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