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下面的讨论基于吉尔伯特·穆拉利(Gilbert Murray)著名的《奥瑞斯忒亚》译本。我打算考虑这个三部曲的主要角度,是剧中人物显露出的各种象征角色。
首先让我对这三段剧目给出一个简要的概括。第一部:《阿伽门农》。英雄阿伽门农在劫掠特洛伊之后凯旋归来,他的妻子克吕泰墨斯特拉用虚伪的赞美和钦佩接待了他,她说服他走进一间铺着珍贵挂毯的房子。有一些迹象表明,后来在阿伽门农沐浴时,她就是用这件线毯包裹住他,使他无力反抗。她用战斧杀了他,接着以一种大获全胜的姿态出现在长老们面前。她认为她的谋杀是正当的,是对伊菲吉妮雅的牺牲的报复。因为阿伽门农下令杀死了伊菲吉妮雅,以便使风向有利于到特洛伊的航行。
然而,克吕泰墨斯特拉对阿伽门农的报复,并不仅仅是因为她对其孩子的悲痛而引起的。当阿伽门农不在期间,她爱上了他的头号敌人艾吉赛特斯,因此她面临着被阿伽门农报复的恐惧。显然,要么是克吕泰墨斯特拉和她的情人被杀,要么就是她必须杀死她的丈夫。除了这些动机之外,她还给人以深深恨他的印象,这清楚地显示在她对长老们宣布、欢呼他的死亡的时候。在这些感觉之后很快便出现了抑郁。她监禁了艾吉赛特斯,因为他想要立即用暴力镇压长老会中的反对意见,她恳求他:“别让我们为血腥所玷污”。
三部曲的第二部《奠酒人》,处理的是奥瑞斯忒亚,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被他的母亲送走了。他在父亲的丧礼上遇到了伊莱克特拉。伊莱克特拉深怀着对母亲的敌意,克吕泰墨斯特拉在一次骇人的恶梦之后,派遣了一名女仆和伊莱克特拉一同到父亲阿伽门农的坟前奠酒。主持奠酒仪式的头领暗示伊莱克特拉和奥瑞斯忒亚,彻底的报复就是杀死克吕泰墨斯特拉和艾吉赛特斯。她的话为奥瑞斯忒亚确认了特尔斐神谕给他的命令——最终来自阿波罗的命令。
奥瑞斯忒亚假扮成一名旅行的商人,在其朋友皮拉德斯的陪同下进入皇宫,为了不在那里被认出来,他告诉克吕泰墨斯特拉:奥瑞斯忒亚已经死了,克吕泰墨斯特拉表现出哀悼的神情。然而,她并没有完全相信,这表现在她派人请来艾吉赛特斯,传讯说他可以跟他的持矛士兵一同前来。女仆的领导者压下了这个讯息;艾吉赛特斯单独一人到达,而且没带武器,于是奥瑞斯忒亚杀了他。一个仆人通知克吕泰墨斯特拉有关艾吉赛特斯的死讯,她觉得自己也深陷险境之中,于是她取来了她的战斧。奥瑞斯忒亚真的威胁要杀她;但是她并没有跟他战斗,反而苦苦哀求他绕了她的性命。她也警告他说厄里倪俄斯会惩罚他【译按:在传说中,复仇女神厄里倪俄斯的职责便在于惩罚任何杀害家族血亲的罪犯】。他不顾她的警告,杀了自己的母亲,厄里倪俄斯便立刻出现在他面前。
第三部《复仇女神》开场时数年已经过去了——在此期间奥瑞斯忒亚一直被亚瑞追捕,远离他的家乡和父亲的王位。他试图抵达特尔菲城【译按:希腊古都,以阿波罗的神谕建造】,希望在那里能够被赦免。阿波罗建议他去恳请代表正义与智慧的雅典娜。雅典娜为此安排了一场审判,她找来了一些雅典最智慧的人,在这场审判前,阿波罗、奥瑞斯忒亚和厄里倪俄斯提出证据。赞成和反对奥瑞斯忒亚的投票数是相等的,而拥有决定票的雅典娜支持赦免奥瑞斯忒亚。在进行过程中,厄里倪俄斯一直固执地坚持奥瑞斯忒亚必须受到惩罚,复仇女神并不打算放弃她们的猎物。然而,雅典娜向她们承诺她会和她们分享她在雅典的权利,她们也依然永远都是法律和秩序的守护者,并将会因此而受到尊荣和爱戴。她的承诺和言论在厄里倪俄斯中产生了一种改变,使她们变成了“仁慈”的欧墨尼德斯。她们同意奥瑞斯忒亚被赦免,于是,奥瑞斯忒亚回到了祖国成为了父亲的继承人。
在尝试讨论《奥瑞斯忒亚》中那些我觉得特别有趣的方面之前,我希望重述我对早期发展的某些发现。在对小孩子的分析中,我发现了一个残忍的、迫害的超我,同时存在于跟被爱的甚至是被理想化的父母的关系中。回溯性地,我发现在生命最初的三个月期间,破坏冲动、投射与分裂在其中达到巅峰,骇人与迫害的形象都是婴儿情绪生活的一部分。开始时,它们代表着母亲骇人的方面,用所有的邪恶威胁着婴儿,他处于对原始客体感到怨恨和暴怒的状态中。虽然这些形象为对母亲的爱所反制,但是它们是极大焦虑的原因【1】。从一开始,内摄和投射就在运作着,它们是第一个基本客体(母亲的乳房与母亲)内化的基础,无论内化是她骇人一面还是内化她好的一面。这种内化是超我的基础。我试图说明,即使是跟母亲具有爱的关系的孩子,也会在无意识中产生被她吞噬、撕裂和摧毁的恐惧【2】。这些焦虑虽然已被逐渐发展的现实感所修正,但是在整个早期童年期仍然或多或少地持续着。
这类性质的迫害焦虑,是偏执—类分裂状态的一部分,也是生命前几个月的特征。它包括了一定程度的类分裂退缩,也含有强烈的破坏冲动(对此的投射创造了迫害客体),以及将母亲的形象分裂为一个非常坏的部分与一个理想化的好部分。还有许多其他的分裂过程,诸如裂成碎片与强烈的推动力,将骇人的形象驱逐至无意识的深层之中【3】。在此阶段期间达到顶点的诸多机制中,有一种是否认所有骇人的情境;这与理想化有密切关系。从最早的阶段开始,这些过程便会受到重复的挫折经验所增强,而挫折是永远无法完全避免的。
骇人的形象无法被完全分裂出来,这是小婴儿焦虑情境的一部分。再者,对恨与破坏冲动的投射只有到某一点时才能成功,在此之前,被爱的母亲与被恨的母亲之间的分割便无法完全得到维持。因此,婴儿无法完全逃离罪恶觉,尽管在早期阶段这些罪恶感只是转瞬即逝的。
所有这些过程都紧密联系着婴儿对象征形成的冲动,并构成了其幻想生活的一部分。在焦虑的冲袭下,挫折加上没有足够的能力表达他对其所爱客体的情绪,就驱策着他将情绪和焦虑转移到周遭的客体之上。这种转移首先出现在他自己身体的许多部分上,也出现在母亲身体的许多部分上。
孩子从出生中体验到的冲突源自于生本能与死本能之间的挣扎,而这两种本能又表现在爱与破坏的冲动间的冲突之中。它们两者都采取了多重的形式,且具有很多分支。因而,举例而言:忿恨增加剥夺的感觉,这种剥夺的感觉在任何婴儿的生命中都是从不缺少的。母亲的喂养能力是钦慕的来源之一,而对这种能力的羡慕则是破坏冲动的一个强烈刺激。在羡慕中固有的事情便在于,它以损坏和摧毁母亲的创造力为目标,而母亲的创造力同时又是婴儿所依赖的;这种依赖又增强了憎恨和羡慕。一旦与父亲的关系介入,便会对父亲的潜能和力量产生钦慕,这又再度导致了羡慕。逆转早期情境与战胜父母的幻想,是小婴儿情绪生活中的要素。来自口腔、尿道和肛门来源的施虐冲动,在这些针对父母的敌意感觉中获得了表达,这又反过来引起了更大的迫害与为他们所报复的恐惧。
我发现,小孩子频繁的恶梦和恐惧症,都源自于迫害性父母的恐怖,它们经由内化构成了残酷超我的基础。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事实在于,尽管父母对孩子有爱和情感,孩子还是会产生一些威胁性的内化形象;正如我已经指出的,我发现了对此现象的解释:孩子将自身的憎恨投射到父母身上,对受制于父母力量的忿恨又会增加这样的投射。这种观点似乎一度和弗洛伊德的超我概念有所矛盾,他认为超我主要来自内摄惩罚和约束的父母。弗洛伊德后来同意了我的观念,即孩子投射到父母身上的恨与攻击,在超我的发展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
在我的工作过程中,我逐渐更清楚地看到内化父母的迫害层面,其必然结果便在于他们的理想化。从一开始,在生本能的影响之下,婴儿也内摄了一个好客体,而焦虑的压力则导致了理想化这个客体的倾向,这对超我的发展有一些影响。在此我们想起了弗洛伊德(1928)的观点,在他关于《幽默》的文章中,他提到父母的友善态度会进入小孩的超我(S.E.21,第166页)。
当迫害焦虑仍然处于上升之中,早期的罪恶感与抑郁感,就在某种程度上被体验为迫害。逐渐地,随着自我的强度增加,与完整客体的关系出现更大的整合与进步,迫害焦虑就会在力量上有所丧失,抑郁焦虑便居于主导。更大的整合意味着:恨在某种程度上为爱所缓和,爱的能力增强,被恨并因此而骇人的客体与被爱的客体之间的分裂有所减弱。转瞬即逝的罪恶感——联系着无能阻止破坏冲动伤害所爱客体的感觉——增加且变得更令人痛苦。我将此阶段描述为抑郁状态,而我对儿童及成人的精神分析经验也证实了我的发现:穿越抑郁状态会导致一些非常痛苦的感觉。在此我无法讨论更强大的自我发展出来处理抑郁与罪恶感的多重防御。
在此阶段,超我被感觉为良心;它禁止谋杀与破坏的趋向,并联系着孩子对真实父母的引导及约束的需要。超我是人性中无所不在的道德法律的基础。然而,即使在正常的成人身上,在强烈的内部和外部压力之下,分裂的冲动与分裂的危险、迫害的形象,也会短暂地再度出现并影响超我。这些焦虑于是就被体验为近似婴儿的恐惧,虽然是以一种不同的形式。
孩子的神经症越是强烈,他就越是无法引起对抑郁状态的过渡,而抑郁状态的修通也为迫害焦虑与抑郁焦虑之间的一种摇摆不定所阻碍。在这一早期发展中,随时都可能会发生对偏执—类分裂阶段的退行,而一个较强的自我与较大的忍受痛苦的能力,则会导致对其精神现实有更大的洞识,并使他能够修通抑郁状态。如我所指出的,这并不意味着他在此阶段没有迫害焦虑。事实上,尽管抑郁的感觉居于主导,但是迫害焦虑也是抑郁状态的一部分。
痛苦、抑郁与罪恶感的体验——联系着对客体较大的爱——激起了进行补偿的冲动。这种降低了联系于客体的迫害焦虑,因而使客体变得更加值得信赖。所有这些改变都表现在充满希望之中,是与超我严厉的降低有密切关系的。
如果抑郁状态得以成功的修通——不仅在其婴儿期的巅峰期间,也在整个童年期和成人期中——那么超我就会被主要感受为引导并约束破坏冲动的力量,而其某些严厉性也会有所减弱。当超我不过于严苛时,个体就会受到其影响的支持与帮助,因为超我强化了爱的冲动,并增进了朝向修复的倾向。当孩子表现出更多的创造性与建设性倾向,并与环境的关系有所改善时,这种内部过程的一个对应便受到父母的鼓励。
在回到《奥瑞斯忒亚》和我从其中就心理生活做出的结论之前,我想处理一下希腊文中关于“傲慢”(hubris)的概念。吉尔伯特·穆拉利的定义是:“一切生物所犯的典型之罪,在诗中都称为‘傲慢’,这个词通常被译作‘自傲’或‘骄傲’……傲慢想要摄取更多、突破界限、破坏秩序;紧跟着它的是重建这些的正义及公正。傲慢¬要接受正义的裁决,骄傲招致衰落,罪恶受到惩戒,这种规律是以希腊悲剧为特色的哲学抒情诗最常见的主旨。”
在我看来,傲慢之所以显得如此罪恶的原因在于,它是以某些在感觉上对他人与对自己有危险的情绪为基础的。这些情绪中最重要的一种是首先在与母亲的关系中被体验到的贪婪;它伴随着对被母亲惩罚的期待,因为母亲遭到他的剥削。贪婪联系着“摩瑞亚”(moria)的概念,这在吉尔伯特·穆拉利所撰写的导论中有详细的说明,摩瑞亚代表着众神分配给每个人的份额;当摩瑞亚超出限度时,众神的惩罚就会随之而来。对这种惩罚的恐惧可以追溯到一个事实,即贪婪和羡慕首先被体验为是针对母亲的,她在感觉上被这些情绪所伤害,并经由投射在孩子心里变成一个贪婪且忿恨的形象。因此她便作为惩罚的来源、神的原型,为人们所恐惧。任何摩瑞亚的超出限度,在感觉上都是与对他人拥有物的羡慕密切相关的;作为结果,迫害恐惧便经由投射被唤起——害怕他人会羡慕并摧毁自己的成就和拥有物。
“……俗语有言,很少有人
会不怀羡慕地去爱一个财富兴旺的朋友;
羡慕的毒药深入人心,加倍了生命带来的
一切痛苦;他既要照料自己的伤痛,
又觉得别人的喜悦像一个诅咒。”
凌驾别人、憎恨、想要摧毁并羞辱他人的愿望,以及因为他们被羡慕而在对他们的摧毁中获得的快乐,所有这些早期情绪都首先是在与父母及兄弟姐妹的关系中被体验到的,它们构成了“傲慢”的部分。每个孩子有时都会有一些羡慕,想要拥有别人的一些属性和能力,首先是母亲的,然后是父亲的。羡慕最初导向的是母亲的乳房与她能产生的食物,其实是针对的她的创造性。强烈羡慕的效果之一,便在于希望逆转这个情境,使父母无助、婴儿化,从这样的逆转中汲取施虐的快乐。当婴儿感到为这些敌对冲动所支配,并在他心里摧毁母亲的美好和爱,他就不仅感到被她所迫害,而且也感到罪恶感与好客体的丧失。为什么这些幻想对情绪生活有如此的影响,原因之一在于他们是以一种全能的方式被体验到的。换言之,在婴儿心里,他们已经产生了效果,或着可能会产生效果,他变得要为所有降临在父母身上的麻烦和疾病负责。这就导致了一种持续的对丧失的恐惧,这种恐惧增加了迫害焦虑,并引起了因傲慢而受到惩罚的恐惧。
克莱因:关于《奥瑞斯忒亚》的一些省思
Some Reflections on "The Orsteia"
作者:梅莱妮·克莱因
译者:李新雨
下面的讨论基于吉尔伯特·穆拉利(Gilbert Murray)著名的《奥瑞斯忒亚》译本。我打算考虑这个三部曲的主要角度,是剧中人物显露出的各种象征角色。
首先让我对这三段剧目给出一个简要的概括。第一部:《阿伽门农》。英雄阿伽门农在劫掠特洛伊之后凯旋归来,他的妻子克吕泰墨斯特拉用虚伪的赞美和钦佩接待了他,她说服他走进一间铺着珍贵挂毯的房子。有一些迹象表明,后来在阿伽门农沐浴时,她就是用这件线毯包裹住他,使他无力反抗。她用战斧杀了他,接着以一种大获全胜的姿态出现在长老们面前。她认为她的谋杀是正当的,是对伊菲吉妮雅的牺牲的报复。因为阿伽门农下令杀死了伊菲吉妮雅,以便使风向有利于到特洛伊的航行。
然而,克吕泰墨斯特拉对阿伽门农的报复,并不仅仅是因为她对其孩子的悲痛而引起的。当阿伽门农不在期间,她爱上了他的头号敌人艾吉赛特斯,因此她面临着被阿伽门农报复的恐惧。显然,要么是克吕泰墨斯特拉和她的情人被杀,要么就是她必须杀死她的丈夫。除了这些动机之外,她还给人以深深恨他的印象,这清楚地显示在她对长老们宣布、欢呼他的死亡的时候。在这些感觉之后很快便出现了抑郁。她监禁了艾吉赛特斯,因为他想要立即用暴力镇压长老会中的反对意见,她恳求他:“别让我们为血腥所玷污”。
三部曲的第二部《奠酒人》,处理的是奥瑞斯忒亚,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被他的母亲送走了。他在父亲的丧礼上遇到了伊莱克特拉。伊莱克特拉深怀着对母亲的敌意,克吕泰墨斯特拉在一次骇人的恶梦之后,派遣了一名女仆和伊莱克特拉一同到父亲阿伽门农的坟前奠酒。主持奠酒仪式的头领暗示伊莱克特拉和奥瑞斯忒亚,彻底的报复就是杀死克吕泰墨斯特拉和艾吉赛特斯。她的话为奥瑞斯忒亚确认了特尔斐神谕给他的命令——最终来自阿波罗的命令。
奥瑞斯忒亚假扮成一名旅行的商人,在其朋友皮拉德斯的陪同下进入皇宫,为了不在那里被认出来,他告诉克吕泰墨斯特拉:奥瑞斯忒亚已经死了,克吕泰墨斯特拉表现出哀悼的神情。然而,她并没有完全相信,这表现在她派人请来艾吉赛特斯,传讯说他可以跟他的持矛士兵一同前来。女仆的领导者压下了这个讯息;艾吉赛特斯单独一人到达,而且没带武器,于是奥瑞斯忒亚杀了他。一个仆人通知克吕泰墨斯特拉有关艾吉赛特斯的死讯,她觉得自己也深陷险境之中,于是她取来了她的战斧。奥瑞斯忒亚真的威胁要杀她;但是她并没有跟他战斗,反而苦苦哀求他绕了她的性命。她也警告他说厄里倪俄斯会惩罚他【译按:在传说中,复仇女神厄里倪俄斯的职责便在于惩罚任何杀害家族血亲的罪犯】。他不顾她的警告,杀了自己的母亲,厄里倪俄斯便立刻出现在他面前。
第三部《复仇女神》开场时数年已经过去了——在此期间奥瑞斯忒亚一直被亚瑞追捕,远离他的家乡和父亲的王位。他试图抵达特尔菲城【译按:希腊古都,以阿波罗的神谕建造】,希望在那里能够被赦免。阿波罗建议他去恳请代表正义与智慧的雅典娜。雅典娜为此安排了一场审判,她找来了一些雅典最智慧的人,在这场审判前,阿波罗、奥瑞斯忒亚和厄里倪俄斯提出证据。赞成和反对奥瑞斯忒亚的投票数是相等的,而拥有决定票的雅典娜支持赦免奥瑞斯忒亚。在进行过程中,厄里倪俄斯一直固执地坚持奥瑞斯忒亚必须受到惩罚,复仇女神并不打算放弃她们的猎物。然而,雅典娜向她们承诺她会和她们分享她在雅典的权利,她们也依然永远都是法律和秩序的守护者,并将会因此而受到尊荣和爱戴。她的承诺和言论在厄里倪俄斯中产生了一种改变,使她们变成了“仁慈”的欧墨尼德斯。她们同意奥瑞斯忒亚被赦免,于是,奥瑞斯忒亚回到了祖国成为了父亲的继承人。
在尝试讨论《奥瑞斯忒亚》中那些我觉得特别有趣的方面之前,我希望重述我对早期发展的某些发现。在对小孩子的分析中,我发现了一个残忍的、迫害的超我,同时存在于跟被爱的甚至是被理想化的父母的关系中。回溯性地,我发现在生命最初的三个月期间,破坏冲动、投射与分裂在其中达到巅峰,骇人与迫害的形象都是婴儿情绪生活的一部分。开始时,它们代表着母亲骇人的方面,用所有的邪恶威胁着婴儿,他处于对原始客体感到怨恨和暴怒的状态中。虽然这些形象为对母亲的爱所反制,但是它们是极大焦虑的原因【1】。从一开始,内摄和投射就在运作着,它们是第一个基本客体(母亲的乳房与母亲)内化的基础,无论内化是她骇人一面还是内化她好的一面。这种内化是超我的基础。我试图说明,即使是跟母亲具有爱的关系的孩子,也会在无意识中产生被她吞噬、撕裂和摧毁的恐惧【2】。这些焦虑虽然已被逐渐发展的现实感所修正,但是在整个早期童年期仍然或多或少地持续着。
这类性质的迫害焦虑,是偏执—类分裂状态的一部分,也是生命前几个月的特征。它包括了一定程度的类分裂退缩,也含有强烈的破坏冲动(对此的投射创造了迫害客体),以及将母亲的形象分裂为一个非常坏的部分与一个理想化的好部分。还有许多其他的分裂过程,诸如裂成碎片与强烈的推动力,将骇人的形象驱逐至无意识的深层之中【3】。在此阶段期间达到顶点的诸多机制中,有一种是否认所有骇人的情境;这与理想化有密切关系。从最早的阶段开始,这些过程便会受到重复的挫折经验所增强,而挫折是永远无法完全避免的。
骇人的形象无法被完全分裂出来,这是小婴儿焦虑情境的一部分。再者,对恨与破坏冲动的投射只有到某一点时才能成功,在此之前,被爱的母亲与被恨的母亲之间的分割便无法完全得到维持。因此,婴儿无法完全逃离罪恶觉,尽管在早期阶段这些罪恶感只是转瞬即逝的。
所有这些过程都紧密联系着婴儿对象征形成的冲动,并构成了其幻想生活的一部分。在焦虑的冲袭下,挫折加上没有足够的能力表达他对其所爱客体的情绪,就驱策着他将情绪和焦虑转移到周遭的客体之上。这种转移首先出现在他自己身体的许多部分上,也出现在母亲身体的许多部分上。
孩子从出生中体验到的冲突源自于生本能与死本能之间的挣扎,而这两种本能又表现在爱与破坏的冲动间的冲突之中。它们两者都采取了多重的形式,且具有很多分支。因而,举例而言:忿恨增加剥夺的感觉,这种剥夺的感觉在任何婴儿的生命中都是从不缺少的。母亲的喂养能力是钦慕的来源之一,而对这种能力的羡慕则是破坏冲动的一个强烈刺激。在羡慕中固有的事情便在于,它以损坏和摧毁母亲的创造力为目标,而母亲的创造力同时又是婴儿所依赖的;这种依赖又增强了憎恨和羡慕。一旦与父亲的关系介入,便会对父亲的潜能和力量产生钦慕,这又再度导致了羡慕。逆转早期情境与战胜父母的幻想,是小婴儿情绪生活中的要素。来自口腔、尿道和肛门来源的施虐冲动,在这些针对父母的敌意感觉中获得了表达,这又反过来引起了更大的迫害与为他们所报复的恐惧。
我发现,小孩子频繁的恶梦和恐惧症,都源自于迫害性父母的恐怖,它们经由内化构成了残酷超我的基础。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事实在于,尽管父母对孩子有爱和情感,孩子还是会产生一些威胁性的内化形象;正如我已经指出的,我发现了对此现象的解释:孩子将自身的憎恨投射到父母身上,对受制于父母力量的忿恨又会增加这样的投射。这种观点似乎一度和弗洛伊德的超我概念有所矛盾,他认为超我主要来自内摄惩罚和约束的父母。弗洛伊德后来同意了我的观念,即孩子投射到父母身上的恨与攻击,在超我的发展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
在我的工作过程中,我逐渐更清楚地看到内化父母的迫害层面,其必然结果便在于他们的理想化。从一开始,在生本能的影响之下,婴儿也内摄了一个好客体,而焦虑的压力则导致了理想化这个客体的倾向,这对超我的发展有一些影响。在此我们想起了弗洛伊德(1928)的观点,在他关于《幽默》的文章中,他提到父母的友善态度会进入小孩的超我(S.E.21,第166页)。
当迫害焦虑仍然处于上升之中,早期的罪恶感与抑郁感,就在某种程度上被体验为迫害。逐渐地,随着自我的强度增加,与完整客体的关系出现更大的整合与进步,迫害焦虑就会在力量上有所丧失,抑郁焦虑便居于主导。更大的整合意味着:恨在某种程度上为爱所缓和,爱的能力增强,被恨并因此而骇人的客体与被爱的客体之间的分裂有所减弱。转瞬即逝的罪恶感——联系着无能阻止破坏冲动伤害所爱客体的感觉——增加且变得更令人痛苦。我将此阶段描述为抑郁状态,而我对儿童及成人的精神分析经验也证实了我的发现:穿越抑郁状态会导致一些非常痛苦的感觉。在此我无法讨论更强大的自我发展出来处理抑郁与罪恶感的多重防御。
在此阶段,超我被感觉为良心;它禁止谋杀与破坏的趋向,并联系着孩子对真实父母的引导及约束的需要。超我是人性中无所不在的道德法律的基础。然而,即使在正常的成人身上,在强烈的内部和外部压力之下,分裂的冲动与分裂的危险、迫害的形象,也会短暂地再度出现并影响超我。这些焦虑于是就被体验为近似婴儿的恐惧,虽然是以一种不同的形式。
孩子的神经症越是强烈,他就越是无法引起对抑郁状态的过渡,而抑郁状态的修通也为迫害焦虑与抑郁焦虑之间的一种摇摆不定所阻碍。在这一早期发展中,随时都可能会发生对偏执—类分裂阶段的退行,而一个较强的自我与较大的忍受痛苦的能力,则会导致对其精神现实有更大的洞识,并使他能够修通抑郁状态。如我所指出的,这并不意味着他在此阶段没有迫害焦虑。事实上,尽管抑郁的感觉居于主导,但是迫害焦虑也是抑郁状态的一部分。
痛苦、抑郁与罪恶感的体验——联系着对客体较大的爱——激起了进行补偿的冲动。这种降低了联系于客体的迫害焦虑,因而使客体变得更加值得信赖。所有这些改变都表现在充满希望之中,是与超我严厉的降低有密切关系的。
如果抑郁状态得以成功的修通——不仅在其婴儿期的巅峰期间,也在整个童年期和成人期中——那么超我就会被主要感受为引导并约束破坏冲动的力量,而其某些严厉性也会有所减弱。当超我不过于严苛时,个体就会受到其影响的支持与帮助,因为超我强化了爱的冲动,并增进了朝向修复的倾向。当孩子表现出更多的创造性与建设性倾向,并与环境的关系有所改善时,这种内部过程的一个对应便受到父母的鼓励。
在回到《奥瑞斯忒亚》和我从其中就心理生活做出的结论之前,我想处理一下希腊文中关于“傲慢”(hubris)的概念。吉尔伯特·穆拉利的定义是:“一切生物所犯的典型之罪,在诗中都称为‘傲慢’,这个词通常被译作‘自傲’或‘骄傲’……傲慢想要摄取更多、突破界限、破坏秩序;紧跟着它的是重建这些的正义及公正。傲慢¬要接受正义的裁决,骄傲招致衰落,罪恶受到惩戒,这种规律是以希腊悲剧为特色的哲学抒情诗最常见的主旨。”
在我看来,傲慢之所以显得如此罪恶的原因在于,它是以某些在感觉上对他人与对自己有危险的情绪为基础的。这些情绪中最重要的一种是首先在与母亲的关系中被体验到的贪婪;它伴随着对被母亲惩罚的期待,因为母亲遭到他的剥削。贪婪联系着“摩瑞亚”(moria)的概念,这在吉尔伯特·穆拉利所撰写的导论中有详细的说明,摩瑞亚代表着众神分配给每个人的份额;当摩瑞亚超出限度时,众神的惩罚就会随之而来。对这种惩罚的恐惧可以追溯到一个事实,即贪婪和羡慕首先被体验为是针对母亲的,她在感觉上被这些情绪所伤害,并经由投射在孩子心里变成一个贪婪且忿恨的形象。因此她便作为惩罚的来源、神的原型,为人们所恐惧。任何摩瑞亚的超出限度,在感觉上都是与对他人拥有物的羡慕密切相关的;作为结果,迫害恐惧便经由投射被唤起——害怕他人会羡慕并摧毁自己的成就和拥有物。
“……俗语有言,很少有人
会不怀羡慕地去爱一个财富兴旺的朋友;
羡慕的毒药深入人心,加倍了生命带来的
一切痛苦;他既要照料自己的伤痛,
又觉得别人的喜悦像一个诅咒。”
凌驾别人、憎恨、想要摧毁并羞辱他人的愿望,以及因为他们被羡慕而在对他们的摧毁中获得的快乐,所有这些早期情绪都首先是在与父母及兄弟姐妹的关系中被体验到的,它们构成了“傲慢”的部分。每个孩子有时都会有一些羡慕,想要拥有别人的一些属性和能力,首先是母亲的,然后是父亲的。羡慕最初导向的是母亲的乳房与她能产生的食物,其实是针对的她的创造性。强烈羡慕的效果之一,便在于希望逆转这个情境,使父母无助、婴儿化,从这样的逆转中汲取施虐的快乐。当婴儿感到为这些敌对冲动所支配,并在他心里摧毁母亲的美好和爱,他就不仅感到被她所迫害,而且也感到罪恶感与好客体的丧失。为什么这些幻想对情绪生活有如此的影响,原因之一在于他们是以一种全能的方式被体验到的。换言之,在婴儿心里,他们已经产生了效果,或着可能会产生效果,他变得要为所有降临在父母身上的麻烦和疾病负责。这就导致了一种持续的对丧失的恐惧,这种恐惧增加了迫害焦虑,并引起了因傲慢而受到惩罚的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