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来自我研究的历史回顾及未来发展趋势
文章来源:南开学报:哲社版200205
作者:詹启生/乐国安
简介】詹启生(1966-),男,江西余干人,南开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主要从事社会心理学研究。南开大学 心理学研究中心,天津 300071
【作者乐国安(1946-),男,江西东乡人,南开大学社会学系、心理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社会心理学研究。南开大学 心理学研究中心,天津 300071
【内容提要】自我是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认知部分的最重要概念。对自我的研究由来已久,但直到1890年才由詹姆士对自我开始进行了真正较为科学而系统的研究。在随后的近百年时间内,相继有弗洛伊德、库利、米德、沙沃森、马科斯、伯恩斯、格根、包梅思德等心理学家对自我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大量成果。从这些研究成果可以看到,自我研究具有从静态到动态、从一元到多元、从重人文到重实证以及从理论到应用的发展趋势。
【摘 要 题】学术广角
【英文摘要】The study of ego would be traced back to William James'The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1890).The follow-ons from S.Freud to R.F.Baumeister brought the study to a field expanded,making substantial improvement.We find in their achievements from S.Freud's theory of"id,ego and superego"to R.F.Baumeister's hyp-thesis,the three elements of the origin of"selfhood":reflexive consciousness,impersonal being,and executive function,a tr-end manifes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udy of ego from a st-atic"self"to a dynamic"self".
【关 键 词】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自我研究
Psychology/Social Psychology/Study on Ego.
【正 文】
关系,最后形成群体的思想与行为。因此,自我逐步构成了社会心理学的中心概念。格根(K.J.Gergen)认为,“自我在社会心理学乃至在整个心理学中都是十分重要的概念”[1](p.8)。早在两千多年前,苏格拉底(Socrates)就提出了“认识你自己”[2](p.40),人们就开始了对自我的探索。但真正较为科学而且系统地对自我的研究还只有近百年的历史。到目前为止,关于自我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很多成果,而且研究的视角很广,涉及的领域也很宽泛,如哲学、伦理学、宗教、语言学、社会学等等。本文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特别是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自我的已有研究作一初步的归纳、梳理,揭示其发展趋势,希望能为21世纪进一步深入开展自我研究提供一点参考。
个体的成长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而这个社会化的过程首先是从自我认知开始的,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人际一、心理学史上对自我研究的历史回顾
自从心理学正式成为一门科学以来,自我问题的研究就倍加得到重视,回顾过去的自我研究史,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重大事件,它们或者是从正面、或者是从负面对自我的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由此而成为自我研究中的里程碑。
1890年:威廉?詹姆士――科学自我研究之父
心理学创立于1879年,距今已有123年了。而社会心理学创立时间为1908年,比心理学建立晚了近30年。也就是说,社会心理学是在心理学成长到“而立之年”的时候才产生并成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所以作为社会心理学重要内容之一的自我问题的研究,首先还得从心理学的相关内容中去寻找。在科学心理学创立之后,真正从科学心理学的角度来阐述与研究自我问题的第一人是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W.James),在此,不妨称他为“科学自我研究之父”。1890年,詹姆士在《心理学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将自我分为主我(the "I")与客我(the"me")两方面,并进一步作出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与心理自我的划分。詹姆士认为,主我是主动的自我、进行中的意识流。客我是作为思维对象的自我,它包括一个人所持有的关于他自己的所有知识与信念。詹姆士自我理论的提出,就象对“自我”点了一把火,让“自我”之火燃烧了起来,同时也使心理学之火越烧越旺,从此以后,自我问题的研究就不断被引向广泛与深入。詹姆士的自我结构理论,从提出到现在已有一百多年了,但它对当今的自我研究仍然有着巨大的影响。
1895年:弗洛伊德――“本我”、“自我”与“超我”理论的构建者
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S.Freud)与布洛伊尔(J.Breuer)在1895年出版了《关于歇斯底里的研究》一书,此书的问世标志着精神分析学的正式诞生。在心理学界,没有人不知道弗洛伊德,也没有人不知道他的潜意识、前意识及意识的心灵三分法理论以及相应的id,ego,superego的理论。事实上,弗洛伊德本人所创立的id,ego,superego的概念指的是人格问题,在心理学的原版书籍中,它们都被看作是人格的组成部分(the parts of personality),而与自我或自身(self)等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但弗洛伊德的id,ego,superego在越洋跨洲、来到中国之后却变成了三“我”――“本我”、“自我”与“超我”。这就令人困惑了,尤其是ego变成了“自我”,迷惑性最大。我们觉得还是音译为好,就象id,已有把它译为“伊底”的,而且“伊底”这个词也已广泛为人们所认可。相应地,如果把ego,superego译为“伊格”与“超伊格”,让它们分别表示“人格的执行者”(the ego is the "executive" of personality)[3](p.467)与“良心”(the conscience),这对于理解弗洛伊德的理论与开展对自我的研究都是有益的。相反,把ego翻译成“自我”,这只会给自我研究带来更大的混乱。弗洛伊德是心理学大师与社会心理学大师,是精神分析学的创立者,是杰出的人格研究者,但他并没有对自我做深入的研究。不过,他的潜意识理论等还是值得自我研究者去借鉴并做深入探讨的。
1908年:社会心理学的创立――自我问题的研究纳入社会心理学之中
1908年,罗斯(N.Ross)与麦独孤(W.McDougall)同时分别发表了《社会心理学》一书,这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的创立。社会心理学的创立为自我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更为专用的舞台,这对于自我的研究而言,具有巨大的历史意义。不过,不管是罗斯,还是麦独孤,就自我的研究来说,他们主要还是搭了一个台,把自我纳入到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之中,但他们自己并没有对自我进行全面的研究。麦独孤在心理学上是个机能主义者,他强调对行为进行研究,并且“是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行为的第一个倡议者”[4](p.224)。但他又反对行为主义,且把心灵看作是有目的的奋斗过程,重视人的本能,认为本能是人的活动的原动力。他对情绪、情操以及道德行为问题进行了研究,由此他论述了部分关于自我的内容。对于人的道德行为,他认为,“这种行为,不是由特殊的道德官能、良心或道德本能衍生的。它是以社会道德为基础的自我观念的社会发生学,从最低级行为到最高级行为逐渐发展起来的……自我的观念和自尊情操,本质上是社会的产物……这种自我观念,不只是一个自我概念,而总是自我和别的自我关系的概念”[4](p.234)。麦独孤一方面,看到了自我观念对道德行为的影响;另一方面,他也发现了自我来源于社会。而罗斯对自我的论述就更少,他偏重研究的是群体,是一个群体研究的集大成者。
斯金纳)后,意识的研究地位便逐步得以加强,行为主义的消极影响也在不断下降。不过,行为主义的这些影响直到20世纪60年代认知心理学兴起时还仍然存在着。
然而,作为“自我”研究的里程碑,未必都是从正面对它作出过重大贡献的事件。同时,也应包括部分对其研究造成极大负面影响的事件。其中行为主义就是对自我研究造成极大消极影响的事件,对自我给予否定。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J.Watson)在1913年发表的《从行为主义看心理学》,其目的就是主张开展行为研究,放弃意识研究。而自我问题恰恰与意识关系非常密切,因此,随着行为主义的广泛流行,自我的研究也受到了较大影响。但随着行为主义把其自身的“刺激(S)――反应(R)”理论修正为“S――O(有机体)――R”(1918年,吴伟士)和"R=f(S)"(1924年: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建立――有争议的自我研究方法
阿尔波特(F.H.Allport)把实验的方法引入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是具有开拓意义的。他把社会心理学引向了实验的发展之路。阿尔波特对社会心理学的对象侧重于“个人的社会行为与个人的社会意识”的描述,对自我的研究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这里说的个人的“社会意识”是指个人“对社会事物及社会反应的意识”[5](p.13)。他认为“不存在群体心理”,其原因是“没有群体的头脑”。他强调对人类行为的生理基础进行分析并重视用实验测量的方法进行研究。但“自我”并没有由此迅速走向实验室,其原因在于实验法的本质特点就是控制因素[6](pp.161~173),而影响自我的因素很多,控制非常困难。不过这仍为“自我”的研究指出了一个未来的发展方向。
1934年:米德――符号互动论面世,综述“心灵、自我与社会”的关系
库利(Cooley)与米德(Mead)对自我的来源问题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1902年,库利出版了很有影响的《人的本性和社会控制》一书。他提出了镜像自我(the looking-glass self)的概念,指的是当我们与其他人交谈时反射给我们的自我的视象[7](p.84)。他由此从深层次上探讨了自我的起源,强调了自我的社会性本质。米德去世后的第三年(1934年),其著作《心灵、自我与社会》被出版,其中阐述了他著名的符号互动论的思想,提出了“一般化他人(the generalized other)”的相关概念,指出自我来源于社会互动。总之,库利与米德都强调自我是社会的产物,是习得的而不是天生的,一个脱离社会孤独成长的人是不能形成自我的,因为自我需要社会经验及其反馈信息。
1951年:罗杰斯――自我概念理论的提出
人本主义者的人格理论的核心。罗杰斯指出,我们的自我概念(self-concept)是我们对我们是谁以及我们看来像什么的主观知觉。我们对自己的观点对于我们的人格来说是最重要的[8](p.474)。罗杰斯也认为自我的概念是习得的。他区分了两种自我概念:现实自我(the self)与理想自我(the ideal self)。前者是我认为我是什么样的人,后者是我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他认为这两种自我概念都很重要,任何一种出现困难都可能导致心理问题。特别当两者出现严重偏差时,就易于激发心理障碍。另外,罗杰斯还提出,不准确的自我概念也会引起心理问题,而把我们的情感与信息进行符号化后,我们才会对它们有明确意识。这明确意识对我们是有益的,否则,就可能以激发焦虑的形式影响我们。罗杰斯的自我概念理论使我们看到了产生心理疾病的部分原因,他同时也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措施,在自我与健康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自我概念”是罗杰斯(C.Rogers)及其他1967年: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成立――自我研究的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