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尔德斯坦的机体论(Goldstein's Organism Theory)
作者: 杨韶刚 / 9294次阅读 时间: 2018年4月13日
标签: 戈尔德斯坦 机体论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戈尔德斯坦机体论(Goldstein's Organism Theory)心理学空间$Bh_B0W
杨韶刚
%[/r;pX6?'R(R(}E0心理学空间U^-J4F x%Q

心理学空间 Y\G.\a(T!l j@ `

科特·戈尔德斯(是德裔美籍著名的神经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者之一,也是机体论心理学思想的主要阐发者。

b$b8WpMTF l0心理学空间 \v[$Ine

一  戈尔德斯坦传略心理学空间`n q!IM;Tt

心理学空间T|$~xZ

1878年11月6日戈尔德斯坦出生于卡托维茨(现属波兰)。他在古典大学预科学习过拉丁语和希腊语,在这里培养了对哲学的兴趣。他还学习了数学、物理、植物学、动物学和地理等,获得学士学位后,他考入布莱斯劳大学,最初他想在这里研究哲学,但中间有一个学期他去海德堡大学学习,从此便转向了医学,重点是对心理疾病的研究。他于年毕业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904年他来到法兰克福的赛根伯吉奇神经症学院担任L.埃丁格的助教。1906年~1914年他受聘于科尼斯堡大学的精神病诊疗所,1914年又回到法兰克福大学,任赛根伯吉奇神经症学院的首席助理。在此期间他创建了一所治疗脑损伤士兵的医院,他的临床研究既包括大脑皮层损伤的原始基础和感觉受损,也包括知觉问题和小脑的功能。他对脑损伤患者的失语症问题的研究,为他以后研究语言和语言障碍打下了基础。

-p9Wvvj'g:Ng1JB5b0心理学空间Aq Yeq O-ZBm

1919年他被任命为法兰克福大学的神经症学与精神病学的常任教授,并兼任神经症研究所的主任和脑损伤医院的院长。他和德国心理学家阿德海玛·盖伯一起合作,对脑功能失常患者做了大量实验研究。1927年他成为国际心理治疗学会的会员,1930年他受聘担任了柏林的默比特医院神经症学部主任职务。1930年~1933年他在柏林大学教授神经症学和精神病学。

PsX Cyd c/Zf0心理学空间N'h{.B9I6BitN&Gi

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戈尔德斯坦成为第一批被纳粹逮捕的犹太教授,并被流放到荷兰。次年,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大学聘请他担任客座教授。就在这一年里他写出了著名的《机体论》一书。在这本书里他从整体论的观点出发阐述了他对中枢神经系统的组织和功能的看法,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自我实现”的理论试图从生物学的角度解释人类本性。他的这一观点后来被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所接受和发挥。

8A{2p"F9M#A0

+LHm3O6b{i"}01935年,戈尔德斯坦定居美国,在纽约精神病研究所工作了一年,并担任蒙特费尔医院的神经生理学实验室主任、哥伦比亚大学精神病教授。1938年他出任威廉詹姆斯的哲学与心理学讲座,1940年以《从心理病理学看人类本性》为书名发表。心理学空间~7fP(r/tsu0e T

m:m.Nd0~eKW01940年~1945年他在波士顿的塔弗茨医学院任临床神经症学教授,并开始私人开业。1945年他担任纽约州立学院的心理病理学访问教授、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的访问教授、布兰蒂斯大学教授。此间他发表了一系列著作和论文,成为美国颇有影响的神经与精神病学家。1958年,德国的法兰克福大学授予 他名誉博士称号。 1965年9月19日,戈尔德斯坦病逝于纽约市,终年87岁。

:R ~(|g/T7x0

%jJU/EMl Wp0二  整体心理学思想心理学空间^n0^?:D&Z(b9L/C/s

心理学空间'bc|Q|&^/Qe

戈尔德斯坦深受德国传统的整体心理学思想的影响。1934年他在(机体论)中明确阐述了这种观点。在他看来,有机体虽然是由结合在一起的不同成分组成的,但有机体决不是部分的总和。因为有机体总是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而不是作为一系列分化的部分做出行为的。虽然心理学家从一种观点来研究有机体,生理学家则从另一种观点来研究有机体,但这两种学科都需要在机体论的框架内开展活动,因为任何事件(不论是心理事件还是生理事件)总是在整个有机体的前后关系之内出现的,除非把它人为地从这种关系中孤立出来。对整个有机体来说,整体的规律支配着有机体各不同部位的活动。因此,戈尔德斯坦强调我们必须努力发现那些使整个有机体发挥作用的规律,从而理解各不同部位的作用。这就是戈尔德斯坦所确定的机体论的基本原则。心理学空间?9GE4Y&L0H$dp

hRZ~7I(s7k0戈尔德斯坦的机体论不同于传统的学院心理学,他反对行为主义的机械论和反射论,也反对格式塔学派把整体心理学思想仅限于一般的知觉现象;也不同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他批评弗洛伊德把潜意识的本能(特别是性本能)放在了不恰当的位置,从而忽视了意识和潜意识的相互作用及其与外部环境的关系。纵观他的机体论思想,可以发现它有如下特征:

)oryW Z,p'RR:E0心理学空间HX!Gy w

(1)他把有机体看作是一个有组织的系统。以此为出发点,才能考虑把整体分成部分进行分析。但在分析中决不能把部分从它所属的整体中抽象出来,也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实体进行研究。他坚信,只通过研究各组成部分是不可能理解整体的,因为整体是根据那些在部分中所不能发现的规律而发挥作用的。

ol!m/dN k|0心理学空间,~LPi8sh:pR1s

(2)他强调正常人格也是一个有组织的整体。它具有统一性、整合性、坚忍性和一致性。这种组织化是有机体的自然状态,而非组织化则是一种病理状态。它通常是由受压抑的或有威胁的环境,或有机体内部某种反常现象引起的。

N&L4dy6F"j0

hIb7B9Y;P%i6e9G0(3)个体的动机是由一个最高的驱力,而不是多种驱力提供的。这个驱力就是有机体内部的 “自我实现”驱力。其含意是,人不断地通过各种开放的通路实现他的内在潜能,自我实现是人生唯一的、也是最高的目标。正是这种目标的单一性给人生提供了方向和统一性。心理学空间"U:Ja0n6_fSs

心理学空间e6LdkF~)_

(4)有机体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但它总是力图把外部的影响降低到最小,而且有机体会主动选择它所要反映的那些环境的特点,而环境则不能强迫个体以与其本性相悖的方式行为。人类的本性是 “善”的,它的基本倾向是力图适应环境。但有害的环境力量却常常对有机体造成破坏。他认为有机体内部并不存在固有的“恶”,是由不适当的环境造成的。“恶”

c k!Z%uN0

/k`)PQ ]z+S0(5)戈尔德斯坦经常利用和拓展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论思想,只是他批评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范围过于狭窄。他主张应把有机体的全部心理功能都包含到它的研究范围内才能更完满地理解整个有机体。心理学空间Ll'\:`\ ^$?Bu

心理学空间$EKz)ghC

(6)在研究方法上,戈尔德斯坦认为对一个人做全面的研究比从许多个体中抽象出一种独立的心理功能进行广泛的研究能得到更多的东西。他在(记忆缺失性失语症》一文中曾例举过他对一个有语言障碍的病人的研究,试图证明这种 “一步一步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使我们更接近真理。总之,戈尔德斯坦的整体心理学观点,代表了当时的心理学思潮,也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与理解人的本性提供了一种可供借鉴的思想源泉。

p4Uz%Q8i-|/H4J1P%o0

]y_w0oWQ0三  机体动力观

&X,M wM7n0心理学空间-S*G!G V;V1u

在人的心理发展动力问题上,心理学界一直有第 21 页不同的争论。在戈尔德斯坦生活的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心理动力观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新老行为主义的观点。戈尔德斯坦明确表示反对以上两种动力观,认为他们对人类本性缺乏正确的认识。戈尔德斯坦依据他对脑损伤患者的长期临床观察和研究,从机体论的整体思想出发提出了他的机体动力学概念,这就是:心理学空间 U a4_:Xy5o'D']

5qY!t1{ zz+V-]0(1)均等原则。戈尔德斯坦假设有机体内部有一种经久不变的有效的能量供应。在正常情况下这些能量在有机体中的分布是均等的,他们代表有机体的平均紧张状态。当有机体受到刺激后,其紧张状态发生改变。在均等原则的作用下,它会驱使有机体在紧张解除之后重新恢复到平均紧张状态。例如,人在饥饿时吃食物,疲倦时休息都是力图使能量分布处于均等状态的实例。戈尔德斯坦认为当有机体处于均等状态时,表明正处于核心状态,是力图造成一种使它感到最舒服的情境。尽管有机体经常受到各种刺激的干扰,但有机体的行为仍能保持连贯性和一致性。在适当的环境中,有机体总是多少保持平衡的。能量的重新分配和系统的不平衡主要是由环境干扰或内在冲突造成的。由于有机体的成熟和人类经验的积累,使人逐渐形成了自己所喜爱的行为方式,并用这种方式使各种干扰和冲突处于最低水平,达到机体平衡的目的。随着个体的成长,生命越来越具有核心性,越少依赖内外部世界所发生的偶然变化。

U-Q3b`SWj.R P0心理学空间9T.gq9@ep/X)P

(2)内在潜能的自我实现。戈尔德斯坦认为促进人类行为的动机只有一个,这就是自我实现的倾向。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受这一驱力推动的,它驱使有机体尽可能完满地实现其潜能。例如,当人们饥饿时,他们通过吃来实现自己;当他们需要权力时,他们通过获得权力来实现自己;当任何特殊需要的满足成为整个有机体自我实现的前提条件时,这种满足便处于突出地位。他说:“我们不得不假设只有一种驱力,即自我实现的驱力。在不同条件下,人们表现出不同的活动,由于人们似乎是朝向不同目标的,他们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它们是相互独立存在的。但实际上这些不同的活动是根据各种不同的能力而表现出来的,这些不同的能力属于有机体的本性……它是有机体自我实现的必要前提。【1】因此,戈尔德斯坦得出结论认为,自我实现是人类本性的一种创造性倾向,是使有机体得到全面发展和完善的一条组织原则。例如,一个渴望获得知识的无知的人往往感到内心是空虚的,他有一种本身不完善的感觉,通过学习使他对知识的渴求得到了满足,空虚感便消失了。这个人以学识来取代无知,从而获得了自我实现。但是,由于人们所处的环境不同,人们奋力以求的目标有差异,人们的内在潜能也有所不同,这就形成了个体成长和发展的路线,个体追求目标的千差万别。正因为人们处在不同的环境和文化氛围中,所以他们必须适应这种环境与文化,必须从中获得发展所必需的必要供应。心理学空间6_S`5W.|^

心理学空间bk"Y0B!~%C.W@

(3)有机体与环境协调一致。戈尔德斯坦把环境看作是个体必须对付的一个干扰源,但它同时又是有机体据以实现其目标的一个供应源。换句话说,有机体与环境之间有一种相互作用。既然如此,有机体就必须与环境协调一致,其中主要包括对环境加以控制,要是做不到这一点,这个人就必须努力调整自己,以便使自己更好地适应外部现实。如果有机体的目标与环境之间的差异太大,那么,有机体要么垮下来,要么不得不放弃他的某些目标努力在一个较低的存在水平上实现自己。如果一个儿童面对着某种他能对付的环境,他的心理会通过成熟和训练而得到发展。如果环境条件太难以对付,儿童就可能形成与自我实现的原则不一致的反应。这时,人的发展过程就会从人的生活模式中分离出来,有可能使儿童形成病态的人格。戈尔德斯坦指出,人类在本质上既没有攻击性,也没有服从性。但是为了实现人的本性,人们有时不得不表现出攻击性,有时则表现出服从。这些都是人的本性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心理学空间(W6l_.iy{9Of

心理学空间+lE@ v }XIRB

四  人格结构理论

o gTNp0心理学空间I"T/`5t j Z ?-@ D

戈尔德斯坦通过对脑损伤患者的行为模式的研究,提出了他的人格结构理论。这一理论包括下述三个主要方面:心理学空间J~!T yi gd+w o%[

心理学空间)a:T(r,CMx

(1)抽象态度和具体态度。戈尔德斯坦虽然研究的是脑部受损伤的患者,但他通过对这类患者的观察分析和实验研究,通过与正常人行为的比较研究,认为用病理现象是可以理解正常人的行为的。因为病态行为也 “是根据一定的规律而发生改变的行为,如果人们考虑到由疾病引起的特点变化,就可以理解病理现象了。”【2】戈尔德斯坦发现,脑损伤患者的行为表现虽各不相同,但从大的方面讲,无非是抽象与具体行为两个方面。脑损伤患者基本上无法完成运用抽象思维才能完成的任务,这是因为由于脑部损伤而引起大脑的抽象思维功能受损。为了能更恰当地适应外部环境,患者不得不对事物采取一种具体态度。戈尔德斯坦通过研究,发现了这类患者的8种思维方式: ①病人不能把外部现实与内心体验区分开。例如当外面正在下雨的时候,让他重复 “太阳正在升起”这句话是不可能的。②时间态度发生改变。病人可以按手表指定的时间到达医院,但若要求他把手表指针拨到某一时刻他却做不到。③他们没有正确的空间关系感。例如,他们能用手指出声音从哪里发出来的,却无法用言语说明声音发自何方。④他们无法从一项任务转向另一项任务。他们能按要求从1开始数数,但若要求他们从其他数字(1除外)开始数,他们却做不到。⑤不具备稍长时间的辨别力。例如,要求他们把一段文字中的某个字母划出来,他们开始还能做,但不久便转为把每个字母都划出来了。⑥他们缺乏想象“可能”情境的能力。例如,他们无法根据图画编造出一个幻想的故事,无法对红灯和蓝灯做出选择反应等。⑦他们无法抽象出一系列客体的共同特征或形成不同等级的概念。例如,他们无法理解 “鞋之于脚什么之于手”这种类比。⑧他们无法事先制定计划,无法考虑可能在未来发生的事情,也不能用象征的术语进行思维。例如他们无法画出一幅地图用言语描述他们是怎样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当然,并非每一位脑损伤患者都表现同样的行为,这关系其大脑受损的程度和部位。但不管怎么说,抽象态度受损会使整个人格发生改变。戈尔德斯坦认为,抽象态度并不是低级功能的一种综合,而是代表一套全新的心理功能,其中有意识的意志因素是正常人行为的一个基本特点。如果缺少了正常态度,人在本质上就会与正常人大相径庭。

tR&Z Z y*s$k0心理学空间9JA/{S0z

(2)意识和非意识。戈尔德斯坦是个人格目的论者。他强调有机体的行为目的最终是朝向自我实现,即强调人生有意识的价值追求,强调意识在人格结构中的主导地位。当然,他并不否认无意识在人格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但他喜欢用“非意识”一词来代替无意识,而且在论述上也不同于弗洛伊德等人的观点。他依据自己对脑损伤患者的独特研究,分析了意识与无意识活动的特点,并探讨了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的方式。①意识。在戈尔德斯坦看来,意识是区分自我与世界的一种“内在体验”。有机体的最高动机是自我实现,它是有机体的一种潜能,是属于无意识范畴的。但是,一个人实现自我的活动却表现在能够自觉地运用自己的心理能力(如解除紧张和焦虑,逃避灾难情境),并且有勇气选择健康。这种自觉、主动的选择过程却往往表现为意识的活动。为此他明确指出: “在强调选择健康的重要意义时,我们所谓的健康不是那种只靠自然科学方法就能理解的客观状况。毋宁说它是一种和一个人怎样看他的生命价值的心理态度有联系的状况。‘健康’于是表现为一种价值;它的价值是由个人实现他的本性的能力达到怎样的程度——至少在他看来是重要的程度——所构成的。 ”【3】戈尔德斯坦把意识看作是人与外界相和谐的一种最高级形式。正是意识才使人有了自觉表现其潜能的独特才能,并且使人与所有其他生物的本性发生了根本的区别。他进而指出,人类有意识的创造活动起源于有机体创造性地应付环境。而人类的创造性活动是不能单靠具体态度来完成的,它更主要地表现为抽象态度,因为 “抽象态度是一种意识现象”【4】。就是说,人类要使自我本性得到完满实现,必须在有意识的创造性活动中才能完成。②非意识non-consciousness(戈尔德斯坦从人格的整体性出发,把人格分为意识和非意识两个层面。这是因为他认为仅仅依靠对意识行为的研究,是不能完整地说明人的全部行为的。他说:“毫无疑问,人类行为不可能只在意识基础上加以理解,而是包含着大量没有意识到的事件。【5】这些没有意识到的事件就是他所谓“非意识”事件。其特点有:①某些身体过程和自动作用。如身体姿态、表情动作、自主活动等,这些活动是在不知不觉中表现出来的。②内在体验。包括人在行为过程中内心所感受到的情感、心境、态度、欲望和需要等。例如,人对事物的喜恶、赞同与否、是否感到和谐、心情是紧张还是放松等。戈尔德斯坦认为,“这种内在状态可以体验到,但就这个词的正确含意而言,它决不可能成为有意识的”【6】。③早期意识事件的后效。“这些早期事件已经被遗忘了,但却影响着我们目前的思维和行动,人们可能会意识到,也可能意识不到它们的影响。 ”【7】所谓意识事件的后效,就是指对过去意识现象的态度和身体过程等。当有机体在以后受到同样刺激情境的再次刺激时,这种后效的过程和强度便会得到加强。这些后效保证着他以最适当的方式与外界环境建立联系。“因此,知识、情感、态度、习惯、身体过程、自动作用、熟练的活动等的正常发展都是当时的反应与过去经验的结果。【8】显然,戈尔德斯坦的“非意识,并不是弗洛伊德那种不能进入意识的被压抑的生物本能和欲望,而是指那些 “积极的、非人为的和可以观察到的本性的事件”【9】。在一般情况下,非意识指那些没有处于注意中心的心理活动,它可以以很不显著的形式保存在人的心灵中。只有当人所面临的情境需要引起对它的关注时,人才能间接地体验到它。

.Y _mq6l BoB&iK}!f0心理学空间o {t-H+@

(3)人的偏爱行为。这是指那些可以经常观察到的行为方式,是整个有机体经常处于某种“偏爱的状态”下而逐渐形成的一种人格特点。戈尔德斯坦发现,在两种情况下所偏爱的行为构成了脑损伤患者的突出特点:①正常人有抽象能力和自觉意志,他能在他并不怎么偏爱的情境中执行某项任务。而脑损伤患者则基本上做不到这一点,他总是习惯于以自己所偏爱的方式从事某项活动。②正常人所偏爱的行为有一定的可变范围,在这个范围内人的行为仍然是很适宜的。而脑损伤患者的行为则相当刻板,甚至使行为和姿势形成了某种固定的关系。例如,大脑左额叶受伤的病人,他所偏爱的姿势是把头稍偏向右侧。如果别人把他的头扶正或偏向左侧,或者更偏向右侧,他会不知不觉地很快恢复原来的姿势。这是因为“有机体竭力要取得一种条件,具备了这种条件,机体就处于实现其能力的最佳状态之中了”【10】。的偏爱行为做了比较,他发现每个人不仅在运动性活动,在走路、站立、坐、吃饭等活动中有偏爱行为,而且在其他智力活动中,在情感和意志活动中也有偏爱行为。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偏爱行为是人格结构的一个常量,它是构成人格结构及其特点的一个基本特质。为此,戈尔德斯坦提出了下述标准:①在测验个体的某一行为时,同时要对其他方面进行观察、测试和记录。当他以某种偏爱方式活动时,有机体的其他方向保持着正常状态,这时我们才能说这种偏爱行为是一个常量。 ②如果某项任务需要个体采用他不喜爱的行为方式,那么,为了测定他在某活动中的常量,就必须变换考察方法,直到发现被试以他感到最偏爱的方式来完成这项任务。③人所偏爱的行为方式(常量)并不是在个体的所有活动中都完全相同的。这一方面要取决于他所要完成的任务类型,另一方面要考虑到完成任务所处的特殊环境。 ④对偏爱行为的测试还要考虑到时间因素。每个人都有自己特殊的活动节律,通过症状分析的方法和测定完成任务的时间,可以发现人的节律在不同活动中的各种时间测量中有不同的表现。因为所有这些时间变量都表现了人格的独特特点。最后,戈尔德斯坦对人的偏爱行为和经验与环境的关系做了探讨。他得出结论认为,人要不断地适应环境的变化,才能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自己的潜能。就是说,人的偏爱行为也要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尽管这种变化是无意识的,是非常缓慢地发生的。其次,人的偏爱倾向与经验是相互影响的。一个人所具有的经验,不论它是如何获得的,都是以其潜能为转移的。只有当环境(或任务)允许有机体以自己所偏爱的行为方式表现自我时,他才会处于最佳的有序的状态。显而易见,戈尔德斯坦的人格结构理论也是以他的机体论为基础,以有机体的自我实现为核心的。因此从总体上仍然具有生物决定论的倾向。心理学空间D;{{[ u-P

心理学空间L \ NE4I;~KC|y

五  焦虑理论

M#s5R(N u0心理学空间&blxO R

戈尔德斯坦是个神经精神病学医生,他在对病人进行治疗的过程中,经常要遇到焦虑问题。他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依据他的机体论原理提出了独特的焦虑理论。其主要内容有:焦虑是一种心理紊乱状况,“是相应于有机体的存在受到危险时的主观状况,焦虑是威胁存在的主观体验”【11】。。根据戈尔德斯坦的观察,病人由于受到过严重威胁或实际伤害,使他的生理和心理活动产生了严重的紊乱。此时病人的自我实现倾向,不再是追求有价值的生命的提高,而是比较保守地追求生命的保持。但是,如果情境或外部刺激不适宜病人的这种本性,他就会表现出心理紊乱,这就是焦虑。显然,焦虑就是人的自我实现的本性受到威胁时有机体发出的一种内在反应。因此,戈尔德斯坦把排除焦虑作为他的心理治疗的目标,由此而提出了排除焦虑的手段:心理学空间#TT F G s'm

心理学空间I+Z1MFG j

(1)回避。这是病人保护自己免于陷入灾难情境时经常采取的一种手段。由于病人事先并不知道产生焦虑的真正原因,他只是潜意识地受到某种警告信号的影响,使人觉察到好像要有危险降临似的。因此病人一体验到这种危险信号就会发生退缩。他要么通过寻求其他情境来避免焦虑,要么尽力把焦虑降到最低限度。心理学空间B/^5E%y0?~

c\!y;Pb Lvx0(2)不反应。这种方式表现为对要求他完成某项任务根本不发生反应,就好像没有听见似的。若观察者催促他,他就会迅速地回答:“我不知道”,“我对此不感兴趣”,“我不喜欢它”等。给人留下的印象是病人似乎急于想摆脱这种危险情境。

-m+s[ wI2G0心理学空间)ma#H4F$oz)A

(3)替代性反应。脑损伤患者通常似乎总是在忙着干什么事情。他们一刻也不闲着。戈尔德斯坦认为,这是病人试图用某种替代性的活动,寻求间接地摆脱可能遇到的灾难情境,即他所力不能及的任务。心理学空间 yC*F%ll M)u)ga

djp"gR"v0(4)过分和狂热的有条不紊。病人通常都把自己的东西摆放得整整齐齐,而且必须放在固定的位置上。这是因为紊乱的状态在他看来是实验情境的象征,是他所无法应付的环境。他的行为非常刻板,严格守时,任何干扰或紊乱状态都会使他们深感焦虑。心理学空间 t;c)xVf@ { P6L vc

.r1QY3d)x,W(y#H0(5)参照框架。很多病人做事必须要有一个参照框架,他们不喜欢空洞无物的空间状态。就是说,他们做事必须依附于某一物体,把这个物体作为一个参照物,才能进行活动。

}_/PH ~Z0心理学空间Iq:d)WH#k[+?0~nB5k!J^

(6)排除由缺陷引起的危险刺激脑损伤患者完全意识不到他们和正常人的不同,而且总是试图表现得从容自如。戈尔德斯坦认为这是病人的一种重新适应行为,旨在排除脑损伤引起的不适,以免受到危险刺激时引起心理焦虑。这几种排除焦虑的手段显然不同于精神分析的防御机制。它是意识和无意识相互作用的产物,是病人力求自我实现的一种积极的心理反应。

+@3}8TY.Z0心理学空间!u&Zf3o$Ijbt

六  关于语言障碍的研究

_z.uY_*AuVF ?0

!F!cmT |a0大脑受到损伤经常会导致语言障碍,尤其是产生失语症。戈尔德斯坦在长期的临床研究中形成了对语言和语言障碍的一些独到见解,其主要观点是:心理学空间"l jj{uw

心理学空间5~^6B D"p2`;zC[z

(1)语言本身的意义在脑损伤患者看来是和正常人很不相同的。正常人可以在具体和抽象这两种意义上使用语言,而病人只能以具体的方式加以运用,这是因为语言障碍造成病人抽象态度丧失所致。如果把语词在范畴意义上使用,就似乎失去了语言本身的必要特点。在病人眼里,语言只代表事物的具体属性。只有用于具体属性时,语言才是有用的。

ooQ1mW"_2Y0心理学空间u{8v8fO$WM:d

(2)脑损伤患者缺乏创造任何抽象作用的能力。实验表明,病人在无任何参照物的情况下给物体命名是很困难的。这并不表明病人唤起语词的能力丧失了,而是失去了其抽象性特点。因为他可以在有参照物的情况下提起物体的名称。例如,将一把刀和面包放在一起,病人会说 “这是切面包的刀”,但单独呈现一把刀,他却回答不出来。这是病人抽象功能丧失的表现。心理学空间,oN'Z6y@"?)Di

8agcDi0(3)戈尔德斯坦反对把语言仅仅看作是一种工具。他针对当时人们认为“语言自动化”是语言的工具性特征这一观点,指出语言自动化本身也要依赖于范畴态度。无论人们对语言的运用多么自如,它在需要进行物体归类这种抽象活动时,也必须运用抽象思维能力。因此,“每当人类使用语言来建立其本身与世界之间的自然联系时,特别是与其同伴建立联系时,语言就不仅仅是一种工具了。它不仅是一种优越的交往手段,不是简单地通过语词命名物体;它代表的是一种创建世界的独特方式即借助于抽象作用,语言成为人类心理与外部世界建立联系的纽带。所以,病人丧失了语词的意义,也就引起了人格变化”【12】

?A-wXm}Nn,sH0心理学空间`8D(aJD,o f1I XVto

(4)他运用解剖学、心理学和临床医学的不同标准对失语症做了如下分类:①生动型的语言混。乱(发音困难,末梢神经运动失语症,大脑皮质运动失语症); ②易感型语言混乱(周围神经感觉失语症,中枢神经系统感觉失语症); ③总失语症(神经传导失语症);④患遗忘症的失语症;⑤变化性皮质失语症;⑥由于非口部神经突的某种伤害引起的语言混乱。总之,他对思维和语言关系的分析,没有机械地陷入决定论的是非之争,而是依据自己的临床实践,依据他对人类本性的看法,从抽象态度与具体态度的分析入手,这是具有一定创意的,在西方神经心理学界引起了较大反响。心理学空间%]WT d;^b9Z

心理学空间{Uu L }*o.Bqb}x

注释:

5P!z-lJaJ ?W:P0

^\lg {k0【1】【2】【4】【5】【7】【8】【9】【11】【12】 戈尔德斯坦著:《从心理病理学看人类本性》142页,35页,150页,150页,151页,152页,165页,91页,83页,页,英文第三版,心理学空间(tG1a.V W

.}8u)aUM/Xp0【3】【10】林方主编:《人的潜能和价值》,9页,157页,华夏出版社,1987心理学空间hf9A S#dk@;T+?

CgRq${/F7?*@0参考文献:

"DK.t&w} ]9V0心理学空间9r!n?R D ^3S1Va

林方:《心灵的困惑与自救》,辽宁人民出版社心理学空间X8wc}tUrg a#`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戈尔德斯坦 机体论
«戈尔德斯坦的机体论心理学评析 戈尔德斯坦 Goldstein
《戈尔德斯坦 Goldstein》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