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是一种逃避行为
作者: 转载 / 12773次阅读 时间: 2020年10月11日
来源: 360图书馆 标签: Baumeister 自杀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p*Vr;{$G)pi9dTw m

Baumeister与Scher(1988)认为一个人选择自我伤害行为的最主要理由是为了逃离嫌恶的情绪态状态及较高的自我察觉(self-awareness)。Baumeister(1990)进一步地阐述自杀是一种逃避自我 (escape from self)的行为,此种逃避共有六个步骤,

fBP4i)Y+Y,Zh H!KB0

-WR4R)K f!XR&o0第一是由于个人不切实际的过高期待或困境造成严重的经验;心理学空间6cS0xR |9\-xD]-xn

心理学空间,k)}M8y3Z

第二是个人面对这些经验,由于其内在的归因,造成个人的自责或对自我产生负面的评价;心理学空间1Ta/eRI@qX Ii:t

心理学空间2B){ky?,lE

第三是由于此种自责与负向的自我评价,使其过度自觉自己是一人个不恰当、无能、无吸引力或有罪的人;

&N#Ji aT7C/GV y0

rz9y%v O2}-xO[0第四是由于此种过度自觉使其产生负向的情绪;

W~5C}:`-D0

,H9Y2H2A_ gbO0第五是为了逃离此种负向情绪状态,个人采认知解组(cognitive deconstruction)方式使其从有意义的思考逃至麻木状态(numb state);

!TP1`,Es!a^3EB9~0心理学空间?9PX6}1f

第六是此种认知解组便增加自杀的可能性。心理学空间|9@9|0_V+J m

心理学空间 J5H?7lvB'W0y

Baumeister(1990)认为逃避理论特别强调个体是否过度自觉其行为是否低于个人或社会的标准,尤其是当自我察觉自己达不到重要的标准时,那些不愉快、嫌恶的状态易导致自杀行为的发生。更者;面对此种嫌恶状态,个体又拒绝用建设性的想法,亦即对未来产生无望感(hopelessness),也就是说对未来不抱有产生愉快、自我接受的可能性,或是缺乏确切的未来目标,则发生逃避自我的自杀行为的可能性就增加了。

!k|m LF'k^TP0心理学空间^{0qvau1[}

但是Farberow与Schneidman(1961)认为自杀是一种沟通行为,自杀企图者是借着自杀来引起别人对其生活困境的注意,并给予同情及支持,所以两位作者认为自杀是「以哭来求助」(cry for help)的行为。心理学空间,lL#UG$`!P

心理学空间.[8x.dbo'[x#K'p5s

Tabachnick与 Farberow(1961)认为自我伤害行为的衡鉴应从「个体内(intrapersonal)」与「个体间(interpersonal)」两方面进行,前者主要是在评估「个体是否具有杀害自己的倾向」、「个体是否期待藉此行动自环境中取得某些利益」、「个体是否藉此行动引起某(些)人的关注」等三个问题;后者则着重在评估人际沟通的功能,亦即将自我伤害行为视为一种人际沟通的方式,而进一步分析「沟通内容」、「沟通对象」、「沟通的特殊程度 (degree of directness)」以及「沟通目的」。有了这两方面的了解之后,即应仔细分析「自我伤害行为执行之可能性」。根据以上的原则,两位作者订出如表一所示之衡鉴大纲:心理学空间3g Q1J X&?W0Rm

心理学空间AKHJ(d,S

俩氏的衡鉴原则是「人对环境的适应」以及「沟通于适应上的功能」。自我伤害行为基本上仍是一种希望对环境造成效果的适应方式,也可以被看成是一种特殊的沟通方式。心理学空间!N%RBX4P2b MED

心理学空间(z3A5V^7M&bu

就如同一般对「适性方式」的分析一样,当某个人采用某种适应方式时,我们要了解他是否知道该方式对别人会产生何种效果与对自己会产生何种效果、他是否清楚或熟悉该方式、以及他是否知道与该方式相关连的其它适应方式;对采用「自我伤害」方式的人,我们也需要作相类似的了解。心理学空间|]^?4v0R@*u/HwT

心理学空间p7j8L'Y;I

但是Baumeister(1990)认为「以哭来求助」的理论是与求死的渴望(the desire to die)之观点是相反的。Smith 与 Bloom (1985)发现很少的自杀者是符合Farberow与Schneidman的观点。不过,Baumeister 认为 「以哭来求助」的看法可以说明那些不是真的想自杀或自杀不成功者,亦即假性自杀(parasuicide)。但是对于真的想死的人,似乎「以哭来求助」的观点没有足够的证据及理论基础来说明此类自杀者的心理状态。

#l-]6pC;I0心理学空间P T_+N.p(E$j7BC V

Fremouw等人(1990)认为假性自杀是借着自我伤害行为来达到操纵他人或改变环境,而不是真的想自杀;自杀企图者则是借着自我伤害(Self-multilation)的行为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些学者以表二来区分这两种人的特性。

1JT;w(T-mbN(T K0心理学空间6O"b?)OT}$Ay}M

但是这种区分往往是自杀行为或是自我伤害行为发生之后,才加以评估的。往往医疗人员或辅导人员面临这些行为的危险性时,如同Motto (1992)所言,一旦个案具自杀或自我伤害行为时,不论其动机是真的想自杀或是假性的,就需注意了。因此依自杀防治的角度,重点不在判别表现出自杀行为者,是真想死或是别有目的,而在于了解其内在的心理状态及形成原因,使得这些自杀者能接受治疗,以脱离生活及心理的困境。

wp dGHO+N0心理学空间m!]7n P+o C&UV4HZ

因此,有些研究便着力于自杀者所遗留的任何笔记或遗书(suicidal notes),希望整理出自杀者的心理状态。Leenarrs(1992)依据这些遗书,共整理出八类自杀者的心理状态,分别是:

s9x c Ln`~0心理学空间v4uPl)k'I I

S5hBV&E0
  1. 无法忍受的心痛(underable psychological pain):此处指的是自杀者想免于心中无法忍受的痛苦及灾难。
  2. 人际关系:自杀者在人际关系的建立及维持上有困难。
  3. 适应困难(inability to adjust):自杀者往往感到无法解决问题、自卑、忧郁等状态。
  4. 拒绝-攻击(rejection-aggression):自杀者往往因创伤性的经验或他人的拒绝而有自杀的行为,或是利用自杀的行为来抵抗或报复他人的拒绝。
  5. 不直接表达(indirect expression):自杀者在内心里通常是复杂的,爱恨交织(ambivalence),逆向攻击,或有潜意识上的意图等状态。
  6. 认同-消失(identification-aggression):自杀者往往过渡认同某个失落的或拒绝的他人,一旦此种需求不被满足,则其会感到深度的痛苦,而希望自己消失。
  7. 自我:自杀者往往比其它人在有建设性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地要脆弱。
  8. 认知束缚(cognitive constriction):自杀者的思考往往是僵直的、短视、太过具体化等,而且思考的焦点均放在生活的变化及创伤性的事件(例如,健康不好,被配偶拒绝等)。

v#^Bx*L Am0

;e)k'M:bs9r0y0

`&J,U5]yK(k!M0Leenaars认为这八项内容可帮助治疗者了解自杀者的心理状态,而有沟通的桥梁,因此可当为自杀企图者是否会完成自杀行为的一项好的评估工具。不过 Leenaar等人(1992)的研究结果指出这八项指标在假性自杀与自杀企图者间并无太大的差异,只有在自杀方法的致命性上有所差异,亦即自杀企图者选用致命性较高的方法,而假性自杀者则选用致命性低或中度的方法。心理学空间,nY/w(S}e0G;Z

心理学空间 q!~L"l'\r

过去有关自杀危险因子的研究指出,造成自杀的因素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因素所致的(Berman & Jobes, 1991 ; Davis & Sandoval, 1991; Hasain & Vandiver, 1984; Pfeffer, 1986)。吴英璋与许文耀(民83)综合这些研究,提出自我伤害行为发生历程的看法。

9T'yi6] [*G'L0心理学空间 Y.Z CQ4t {;M'QL

自我伤害行为发生的历程,主要分为慢性历程(chronic process)和急性历程(acute process)。慢性历程即是长期累积不良的内在成长与外在影响之过程;而急性历程则是由于某些生活上的变化,而使个体感受到压力与情绪上波动,或使个体感受到无法解决的困境的历程。若拿步枪射击的状况来比喻自我伤害历程的发生,则慢性历程就好像子弹内存放的火药,是经过一段时日的研制而成,这个历程便是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累积并创造自我伤害行为的念头及环境;而急性历程便如扣扳机的动作,如导火线般引发自我伤害行为。因此,自我伤害防治的重点,即是在于消除个人不利自己的因素。

k.C LA3{{\_0心理学空间oT+@y"\^WO?


Cc;H eM{P i;R(R }wC0

.p/xU"ilc9t(`0

一、慢性历程:「长期性的累积」心理学空间6q_ T3pZ%E*m

E |%IO2o$jG0a01.身心方面的不良影响:

V%u$V"?7s9do9^0心理学空间5`!]vN9v ^RU

(1)身体疾病或精神疾病:心理学空间"Z-m f!aW+V NE.M3m

心理学空间`*[s#N3~D7Z

可能有些人会因身体上的疾病或因罹患精神病而导致自杀行为。如因为得了癌症或精神分裂症而自觉无望、或因他人生病都可能引发自我伤害的意念的行为。心理学空间*k S e4R4i-Z

心理学空间,rN Dd*C6qc2Mp

(2)心理需求:

1f#ot,Cd"C0心理学空间H2`^%S3Y:|G#o

心理需求理论假设,当个人有某类需求时,他便必须做出某类相应的行为,方能满足;当这类行为无法行使时,即此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时,个人便会感受到压力。此处我们要探讨的是,是否当个人的某种需求不被满足,而使个人感受压力且无法解决时,便会以自杀行为来加以解决?心理学空间ea#z(EZ Y!i5E3i

gTJGfOR02.自我成长的不良状况:心理学空间pD}P;g7Cj

心理学空间8\._;mfjKY}

(1)不良的认知成长:

Ms/Z)}pg h#J0心理学空间X.IB6{k4{_{ WUv

对于死亡或自杀有不良的想法,便容易产生自杀行为。

y$l)i n+~0

qM N;Q-~ ax4YL0A.死亡概念:心理学空间.S#{ p(O^b&u qv?

'qw5]]3Ki D#~0对于死亡意义及其认知内容,可分为三部份:心理学空间 J h+G)bF]3Q

M4W0gE5[9y%Fiy'J3L0a.个人主观对于死亡现象的描述,如「人死了,就直挺挺地躺在地上,再也不动了」,「人死了,就是永远不会回来了」等。

#XL!?Jrd rX8p0心理学空间 y+_*`4}pd't9T

b.认为死亡的现象是可逆或不可逆的,如「人死后,可不可以复活」、「人死后,经过轮回可以转世投胎」。心理学空间BT6C v@%AQ

Pm#qM)[h1A(s0c.死亡对人的意义是愉快或不愉快的,如「死是件痛苦的事」,「死了就一了百了」。心理学空间)`*Hx UuD2[z8Gu

?2?VQ8^0B.自杀意念与征兆:

,rQ2ol ?c0

'KopV z2^ns3G0曾公开或私下与他人讨论有关自杀的想法。对于自杀计划的内容、方法、时间、地点、获救机率等的准备是否充分?

E}m7Z,w;Y2b-B$T0

SB Sg3w3@0(2)能力培养的不足:

4~2ae%R6L rb0E0

Y%fML+GL{0不论先天的特质使然,或者后天的环境造成,有些人显然未能培养出足够的能力。

xc fBs5PI(y`1Y0心理学空间$I&j.Hy!H

A.环境适应能力的不足:

D y7P+\8ph0心理学空间 }V/Z!@:G&y.v

此方面的不足,指称的是生活上的变动会增加个人的负荷,因此身处一个刺激过多的环境里,个体所需加以调整的方式就必须有弹性,一旦失去了弹性,个体受环境的威胁就增加。心理学空间#u0~&`.Y(c t)z

z$S#\ VY jV V)Q0B.解决问题能力的不足:心理学空间/pmL ^,s+ywp

6@Yv P @.u&Bl9_ U0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了解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拟定策略及策略评估。而个人间接地影响环境、改变环境,乃至与环境形成一连串的互动,称之为「控制历程」。这种控制历程可细分为两个部份,一为执行「问题导向」决定的策略之行动,另一为获取新的因应技巧。理想状况下,问题解决的结果是个人对环境形成控制,并因而增进其自我效能(self-efficacy) 或有效操作(mastery)的感觉。因此了解自己的控制历程时,能使人达到

b+^ht1~P'nj S0心理学空间5VW4dYn'r Qe

a.熟练地控制环境,操弄环境并因此觉得自己是有效能的、有控制力的;

,e9W%QR$yTw!F0

| AI2`Bfr4a0b.可以从环境中得到个人所需的满足,亦即有效地适应环境;

Dd;^$\pnEC0心理学空间)[_wC8v6H q|.[K

c.在某个程度里,可以预测到环境的发生与否;

%j Pc$I/k w0

D"~(SWgJCp9X7V0d.能将环境中可能的威胁限制在最小的范围。

a(tl@c0心理学空间:@:a7hy&\'D`O

如果某位个体在上述控制环境的能力上显著不足,便难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往往无法达成课业上的要求,而感受到相当大的压力,可能萌生自我伤害(自杀)的动机。

qW,u'm6i$}g[0

y"\ eGk:]f0(3)情绪处理上的不够成熟:

6Bb-}CP?(Op Q0心理学空间cB V+PI%l

情绪处理基本上是属于因应的一种方式,因此情绪处理的良窳,便会影响压力的处理效果。通常情绪处理包括语言及非语言的表达,与他人的关系是否具信任度等,由此可见,情绪处理的恰当性不仅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亦影响到与环境的互动品质。心理学空间 ~4o+K%|h#W.Z+|U

心理学空间-jK)F5d7i

(4)人格上的不够成熟:

mq)~)xY4q5S0

.K t9|j0QXe ] X$[/}s0探讨人格上的特性与自杀行为间的关系,其中自我分化是一个重要特征,自我分化指称的是个人自主的程度。即是有关自己的事物由自己决定,不受他人牵制的程度;同时也尊重别人的自主性,不去干涉或影响别人的决定,也不要求别人为自己的事务负责。自我分化可从三个向度来看:

A J+dQE"v;]+ua0心理学空间"q%uHmv!h _y

a.表达性:自我分化好的人,可以在他人面前自由充份且没有条件地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认知的)与感受的(情绪的)。心理学空间;zuacoQ `V$g

tz%N"E2kzW0b.接受性:个人接受他人行为(或想法、情绪),包括同意及不同意时,接受他人行为(或想法、情绪)的程度。心理学空间7}'a:MBo$l*c

vL)j8R$I u3vY0c.限制性:个人限制他人行为的程度,依程度又可分成:

2[;~Tymwk"I\yNF0

Y3PaI(T0◎不限制而尊重对方;

U5mP ]@Uu FV0心理学空间(u"[E+|-Mq RJ:]P

◎口语上的限制;心理学空间s8d hr*O0R-y

als#fU&U0XE_0◎行为上的限制。心理学空间#a'Y;sx K7EG_ap

心理学空间G/uj3_P }#}d

由此可知,人格上成熟度不够的个体,必然没有良好的自我分化,以致无法在他人面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或是不太能够接受他人的行为或看法,或是经常在言语或行为,乃至心理上限制他人。在如此难与他人沟通情况下,往往容易一个人往牛角尖里钻,引发自我伤害的行为。心理学空间$^`|!E-c uAQb

心理学空间k:HS[^2jL:B yGh)z

3.各类生活事件的经验:

oaF3~b)tsm0

9S.hgfL4i0我们用「压力」这个名词表示「有机体对于超过他所能处理或是会扰乱他的平衡状态的刺激事件,所表现出的特定或非特定的反应型态」。在此我们要探讨的是个人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对于个人产生的影响大小,持续时间所造成想法上与生活上的改变,以及与自杀行为的关系。生活事件所造成的失落可分成两类:

0l|5h J&t$d%N0

&l L.vmu(COC-Z"`0e0(1)实质的失落:指称的是失去了某类关系,如父母离婚、亲人去世等。

] |ac[5kL J]Y0心理学空间~-xG'rm

(2)象征性的失落:因为失去了某类关系而使得个人的自尊情感受到损伤。心理学空间*Bm$y2q1OCm

心理学空间0w6E2C^BqV:]7y

如因为课业成绩不好被责备而「失面子」。心理学空间Yo/Hq{6K\:@

m?,u,W$rV9eG.n@,m04.各类的环境因素:心理学空间!t"y1{.c/E @2f

X S*MSL0P6R G#e0探讨家庭、学校、朋友或其它意义他人、乃至大社会环境等因素,对个人的影响,以及这些因素与自杀行为间的关系:

)_)j1OtT[0

bN(i,g!N9`0(1)家庭因素:

|wFHS?$k1I0

+e8CM*q/lJs9l?P0A.家庭型态:家庭中组成成员、人数等。心理学空间m4JIF`G

心理学空间"uN#S$Rc])C8B?

B.家庭关系:家庭成员间的关系、亲密程度及家庭中的气氛。

0DTepy] o| @0心理学空间?&oc3]'bC X)K+d!Q$RUd

C.父母对子女的管教态度。

h#v$ZA DE)h1p0

dR6} Qw!Y/J0D.家庭的社经地位。心理学空间f7g;k/EW,?w,J

心理学空间M:Y/]6f*k&i

(2)学校因素:在学校的各种表现、成绩压力、人际关系、生活适应问题等。

5OT}5|$QA|dd`0心理学空间 {*w&\!_a6raP|Jy

(3)朋友因素:与朋友的交往情形。

TOZ/u `+e?B$T0心理学空间~I(m*ME*r vT

(4)其它意义他人因素:与异性朋友或其它意义他人之间的关系。

3QtgZz4w s4R0心理学空间/]8] zE7n&Tz8X[4k4TC

(5)大社会环境:当时的政治是否清明、社会是否安宁、经济是否稳定,都可能影响个体的想法。心理学空间M*n w8~-M!NE%@I

心理学空间 \:i i3a4r+VnfIZ

心理学空间6ey m1hU:{Wi
心理学空间;} h1M0O'NTh:MhC

二、急性历程

/K @/N,D!s3v0

$`?jlm0由于某些生活上的变化,而使个体感受到压力与情绪上的波动,或使个体感受到无法解决的困境的历程。

-Y6M.?8z-U6y0心理学空间2H${6NX$B ~!B

上述所言,可如图一所示:心理学空间$s(K%J'OiIX

t\,__e(MK0从心理学的角度,作者整理了上述的概念。但是有一基本问题却无法由上述的概念来说明,那就是「一个人为何会让自己陷在不利的状态?」每个人生下来的「求生存」是一项本能,每个人是趋向快乐、逃避痛苦的。但是这些都是生存的样式,而不是生命的本质。就作者的实务经验,每个人唯在痛苦的世界里才愿意去触摸他的本质。但是这种触摸非常的短促,随即地,他会继续向外探索、追求自己有利的生活样式。可是此种采集及追求往往无法掩埋他痛苦的本质。再过些时日,此种痛苦又会袭击他的心灵,使自己陷入低潮。如果此种循环摆荡的时间不断地缩短,他便陷入困境;如果外在条件无法提供摆脱此种困境的机会,自杀便成了解决此种困境的方法。

.A5o{1Uc$Z0心理学空间`X.o t*qe

为了说明上述历程,作者以图二来表示。

eZtxeU:X)O0心理学空间T3\W~Ox2}8|*Cg

上图说明一个人的心灵世界,常常思考及探索「有」及「无」的问题。他会问自己「我是个怎样的人?」,「我真正的拥有什么?」或是「我不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些生命本质的问题探索,会由其信念、价值、行为的判断,回馈给上述的问题。如果这个人能在此「相对」的心灵世界,分得清清楚楚,他较能掌握生活,舒坦地面对他的生命。如由图像的角度来看,「相对」的两头是平稳的。心理学空间ngwC:{G yMS

心理学空间$Jy_~2Oi`%LQ4@

但是如果外在的变化波及此种平稳,或是对自己起了疑心,则此种平稳的「相对」会成不平衡,且循环不已。如用图像,可以下图表之。心理学空间 L4G$t'pG2^y"O0{D*a

X&Iw{'~N0此时在他的心灵世界里,是不断地怀疑,例如,「我有的,真的是有吗?」「我做的真的是对的吗?」,「我真的错了吗?」每怀疑一次,就会生命否定一次。如果此人,不认真、老实地面对自己,则会向外以各种行为方式来潜逃此种否定及怀疑。一旦此种潜逃成了习性,有一天外在不配合时,这种潜逃不再是避风港时,否定及怀疑会让他崩溃的。

8B*K2a!a&gysX0心理学空间~%nDb0Q)o#` @(D

所以自杀除了是一种潜逃「否定」之外,它还表彰对生命拥有的企图。由上述的图中,作者想表达的是「相对」的看法,「想死」是为了「求生」,「体认无」是为了「追求有」,相对地,「拥有,是为逃避「空无」,「求生」是为了逃避「毁灭」,「做对」、「求善」是为了避免自己陷于「错误」、「作恶」。由此观之,面对自杀的人,要把他当成是对「生命的渴求」,需要了解的是他对生命真谛的追寻,同样的,他希望自己如何圆满他的生活,均是了解的重点。何谓圆满呢?心理学空间1ccn9M&@*L-A t;_4Z

u_3Fo uKmW0「圆满很难用语言文字表达,更非条件化的定义,但却是人人可感受到的一种对自己非常诚实的喜悦与满足、自在与安定的一种感受,甚至是「尽在不言中」,惟人人自觉而知之。宗教上虽无有诸多的定义,诸如天国、天堂的到来,或是极乐世界,但是这一切的理想意识图腾,终极要表达的是一种圆满的觉受,无怨尤的结果。」

N(|4a,y[d FS0N)D6rx0心理学空间AU6s] Je

很喜欢看连续剧,因为连续剧里,好人永远是好人;爱上某个人,则会从第一集爱到最后一集。社会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不是不非,以往总是是非分明、赏罚分明,有清楚的戒条和游戏规则。然而在开放的脚步中,解构严重的结果,却产生是非不清。小孩子从小是非不清,父母还会稍稍纵容,但是等到孩子稍大,父母开始以管教的方式,但孩子习性已成,管教惟有引起反抗,投降的往往是父母。据说现在女孩子交男朋友的条件是:有点黏、又不太黏,有点兽、又不太兽。老师教学生要有点严、又不太严;有点松、又不会太松,到底标准在那里?心理学空间4OO5y]DG

心理学空间&]6P6k!d4MO `U,F

是非分明时目标清楚,是非一旦不清则内心摆荡,于是唯有向外求,以寻找心理的平衡。不是不非的结果,导至「自我追寻、价值肯定」严重的摆荡。以当「义工」为例,不少人以帮助「他人」追寻自我,藉以肯定「我是」有价值的。自杀者往往以「自杀」来证明「我」是否存在?自杀者其实是丧失了自我,在无法肯定自我的状况下,选择了否定自我最极端方式。

%H[FDN ]h5h p0心理学空间(NQ%brVb} q&e$D"R

每个人生下来的「求生存」是一种本能,是趋向快乐、逃避痛苦的。自杀成因不是单一因素,可分为慢性历程与急性历程;在成长过程中慢慢累积一些不利因素,一旦有「火药」发生至「引爆点」,于是就会自杀。「火药」即是急性历程,如一般所说的联考压力、失恋等。联考会造成自杀,但联考只是「引爆点」,人人都会经历联考,但不是人人都会自杀。帮助人不是解决他的困境,而是帮助他「拆火药」,当然不可能马上拆光,但至少拆到不至于「引爆」的程度。人多少都有「火药」,但这些人何以让火药累积?为什么会让自己处在身心不利的状态?心理学空间{6hN5D lQ

-`+s~+a|P0人在痛苦时,往往不是向内看、探索自己,而是向外求:什么方法可以解决痛苦?要让他去看:有机会向内看,才有机会生出力量。以于枫自杀为例,她追求「爱情」做为一生的自我肯定,认为拥有爱情,才能证明她的存在,她扮演爱情的角色,然而需要另一个人来配合,但爱情很难配合的恰恰好;配合的不好,并不代表彼此没有「爱」。人最大的本质在「无常」,却都希望拥有一个「常」。自杀者都希望自己在社会上扮演的角色是「常」的角色,同时外界也是肯定其「常」。这种期待违背「无常」的自然法则,于是人在有、无之间摇摆不安。有人以为「爱情」是我的一切,没有了爱情,我还剩什么?我在那里?我还能做些什么?于是:有、无;对、错;是、非;善、恶....,在自我肯定的过程模糊了。心理学空间TF i0kP-l5i{Z/v,P

W1P-^Ns~ i j`0人类最大的恐惧:我在那里?我这么办?其实自杀不是否定,而是渴求肯定;从自杀中企图寻求肯定。当我们在处理自杀个案时,请多细细观察那只拉你的手「讯息」在那里!?人最怕的是「痛苦」而不喊救命;一旦喊救命,有人伸出援手时,便抓紧不放。自杀的人,对伸手援助的人更是紧紧抓牢;伸手的人以为只要解决表面的问题,就没事了;但真正的意涵是:随意的松手,自杀的可能性愈大。所以奉劝从事辅导工作的人,要伸手就要伸到底;否则伸到一半时松手,自杀者跳入死亡的力量就愈大。心理学空间[7]da(\/{qr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Baumeister 自杀
«自杀的合作式评估与管理CAMS基本理念 自杀和非自杀型自我伤害(NSSI)及其预防
《自杀和非自杀型自我伤害(NSSI)及其预防》
划破沉默:青春期最初的、冲动的自我割伤»
延伸阅读· · · · · ·